坤鵬論:手把手教你選銀行股(十二)

對待風險,最正確的做法永遠是,惹不起,躲得起。

——坤鵬論

坤鵬論:手把手教你選銀行股(十二)


坤鵬論:手把手教你選銀行股(十二)

3.風險加權資產佔總資產比率

公式:風險加權資產佔總資產比率=風險加權資產÷資產合計×100%

這是一個風險控制類指標,反映商業銀行整個資產組合的風險狀況。

該指標數值越高,說明在同等資產規模情況下,商業銀行應該保有的監管資本越多。

坤鵬論一直強調,銀行從誕生到現在,一直以一件事為中心,那就是風險管理。

就像戰勝恐懼=定義恐懼,風險管理同樣要始於定義風險。

所以,要想理解銀行的生意,甚至是投資的本質,對於風險,講它千遍也不厭倦,再怎麼謹慎也不為過。

今天,坤鵬論再講講銀行業關於風險的知識。

(1)風險的種類

巴塞爾委員會根據銀行的業務特徵和風險誘發原因,把銀行面臨的風險劃分為八大類:

信用風險;

市場風險;

操作風險;

流動性風險;

法律風險;

聲譽風險;

國別風險;

戰略風險。

銀行的財報都會專門在“討論與分析”章節設立“風險管理”小節,向股東具體彙報它們如何管理風險,其中主要按照以上類別進行介紹。

坤鵬論:手把手教你選銀行股(十二)

從本質上講,銀行經營的就是風險,所以,以上八大風險肯定會面對,也必須面對。

尤其是其中的信用風險的管理,它是銀行賴以賺錢的基石,因為信用風險主要是貸款風險,而我國銀行主要是貸款業務為主。

(2)銀行選擇風險的五大原則

就像芒格喜歡的那句農諺一樣:如果知道我會死在哪裡,那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

所以,不管是個人,還是公司,特別是金融機構,對待風險,最正確的做法永遠是,惹不起,躲得起。

那麼,銀行如何判斷風險?是選擇承擔?還是規避不碰?這是銀行經營中的永恆話題。

銀行在風險的選擇上有五大原則,坤鵬論總結為三能二利。

第一,有能力識別。

和巴菲特所說的能力圈一樣,不懂才是最大的風險,這是真理。

銀行也一樣,看不明白的風險,何談控制呢?!

第二,有能力承擔。

這個也不難理解,對於擁有10億的人,丟100萬完全可以承擔,對於只有100萬的人來說,這就是傾家蕩產。

並且,對於未來的事,即使有99%的把握,如果1%發生了,那就是100%的損失。

之前看過坤鵬論關於概率和運氣文章的朋友都知道,隨機和偶然永遠伴隨著我們,運氣真的存在。

誰也無法預測黑天鵝的到來,比如:是哪隻?什麼時候飛臨?但是,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會來。

所以,永遠保證自己有足夠的家底可以承擔得起風險帶來的損失,這才是對風險的最大保障。

這樣,你就能理解為什麼資本充足率是銀行監管的核心。

第三,有利可圖。

賺錢是企業本質,銀行也一樣,有利可圖的利是要扣除成本、違約風險溢價以及所佔用資本的成本之後,還要有利潤。

第四,盈利潛力大。

風險其實和商品一樣,只有市場空間和潛力大,才值得銀行投入資源,否則投入產出比不匹配,虧錢。

第五,有能力管理。

有利可圖,盈利潛力大,但更關鍵的是,自己能不能配得上,也就是,銀行需要判斷,自己對該風險有沒有能力管理,包括:專業技術、管理優勢以及對應制度基礎。

坤鵬論:手把手教你選銀行股(十二)

(3)風險加權資產

銀行持有不同類型的資產,自然承擔的風險大小也不一樣。

為了衡量不同銀行用同樣數額資產所承擔的不同風險,於是也就誕生了風險加權資產。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應該明白,銀行監管機構要求的資本充足率指標,都是以風險加權後的資產總數為分母的。

而和資產加權有關的風險主要是:

信用風險:一切有交易對手的資產,都有可能構成信用風險,也就是由於交易一方不遵守合同條款所帶來的風險,最典型的就是貸款。

市場風險:指銀行持有的金融資產或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對銀行造成的潛在損失風險,包括:利率風險、匯率風險、股票風險、商品風險和期權風險。

操作風險:指由於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程序、員工、IT系統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損失的風險。

基於上面三種風險,也就有了相對應的:

信用風險加權資產;

市場風險加權資產;

操作風險加權資產。

(4)風險加權資產如何計算

每一類風險加權資產都有自己的計算方法。

像信用風險加權資產,除了工、農、中、建、交、招可以使用內部評級法這種高級方法計算外,其他銀行都要採用權重法。

權重法坤鵬論之前講過,就是對資產進行分類,然後給每類資產給個風險權重。

比如: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就是50%的風險權重。

我們舉個例子。

一家公司貸款2000萬元,假設這筆貸款屬於100%風險權重資產。

貸款發放後,銀行計提2%的減值準備,也就是40萬。

這筆貸款折算成風險加權資產就是:(2000-40)×100%=1960萬元。

如果該公司提供了500萬銀行定期存款單作為連帶擔保,這個500萬元的風險權重為0,這筆貸款折算成風險加權資產就是:

(2000-500-40)×100%=1100萬元。

上面是表內資產的計算方法(什麼是表內資產?就是資產負債表內記錄的資產)。

如果是表外資產(就是不在資產負債表中記錄的資產),則要將其金額乘以信用轉換系數得到等值的表內資產,然後再按照表內資產處理。

坤鵬論:手把手教你選銀行股(十二)

上面是信用風險加權資產的計算,市場風險加權資產和操作風險加權資產的計算呢?

簡單講,它們都是先通過各自的計量方法計算出相應的風險資本要求,然後再乘以12.5,這樣就得出了市場風險或操作風險加權資產。

其中,計量方法分別是:

市場風險的計量有標準法和內部模型法。

被允許使用高級法的六家銀行(工、農、中、建、交和招行),也只能對部分市場風險使用內部模型法,其他市場風險還要使用標準法,而其他銀行則需要全使用標準法。

操作風險有基本指標法、標準法和高級計量法。

六家銀行能使用標準法,其他銀行使用基本指標法,國內還沒有銀行有能力使用高級計量法。

何為風險資本要求?

它是銀行持有的、具有市場風險或操作風險的資產所需配比的銀行自有資本數量。

那12.5是怎麼回事?

它實際是《巴塞爾協議》提出的8%資本充足率要求的倒數——1÷8%=12.5。

也就是市場(操作)風險資本要求÷市場(操作)風險加權資產×100%=8%。

這塊坤鵬論就不細講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相關資料好好學習一下。

到這裡,我們就可以計算銀行風險加權資產了,它的公式為:

銀行的風險加權資產=信用風險加權資產+市場風險資產要求×12.5+操作風險資本要求×12.5

風險加權資產總額×規定的資本充足率指標,就是銀行必須配置的自有資本總額。

(5)風險加權資產佔總資產比率有什麼意義?

該指標變大,意味著銀行將更多資金投向較高風險權重的資產,對未來經濟走勢較為樂觀,資產配置積極主動。

反之,這個指標變小,意味銀行更多將資金配置到較低風險權重的資產,對未來經濟趨勢較為悲觀,資產配置被動保守。

坤鵬論:手把手教你選銀行股(十二)

4.槓桿率

公式:槓桿率=(一級資本-一級資本扣減項)÷調整後的表內外資產總額×100%

指標標準:槓桿率≥4%

這不在財報前面部分所報的銀行財務指標中顯示,但是它對於銀行來說,非常重要,也被監管機構發文強制要求。

坤鵬論之前講過,權益乘數,簡單理解它就是銀行的財務槓桿。

不過,這裡講的槓桿率和權益乘數不是一回事,它是一個監管專用名詞。

2015年1月30日,我國銀監會頒佈《商業銀行槓桿率管理辦法》,它參考《巴塞爾協議Ⅲ》制定,強制要求商業銀行的槓桿率不得低於4%,既槓桿倍數不得高於1÷4%=25倍。

從槓桿率的公式我們可以看出來,它是在資本充足率的基礎上,監管機構設置的另一個兜底指標。

它和資本充足率的主要區別在於分母是否加權。

所以,槓桿率通過忽略資產類別,限制了其放大倍數的上限,從而達到限制銀行總資產過度擴張的效果。

也就是,即使銀行配置的資產風險係數全部為0,也不能無限擴大,槓桿倍數最多25倍。

銀行的財報都會比較詳細地介紹槓桿率情況,比如工商銀行和招商銀行2018年的槓桿率如下:

坤鵬論:手把手教你選銀行股(十二)

坤鵬論:手把手教你選銀行股(十二)

有朋友會說,不對啊,為什麼它們的槓桿率都高於4%呢?

是,國內銀行在這個指標上基本都是這個樣子,所以對於投資者來說,關注它的意義不大。

當然,既然監管機構設置了這個指標,就會一直盯著,幫我們投資者把關,我們大可放心。

(未完待續)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8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