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陵:防禦黃河水患的重地


茭陵:防禦黃河水患的重地

公元1855年的清明節,陰雨綿綿,黃河和以前一樣開始漲水……但誰也沒有想到,這次漲水居然持續到了當年的農曆六月。那個月的十一日,在河南蘭考縣東壩頭一個叫做“銅瓦箱”的地方,黃河水突然改道向北奔流而去。從此以後,黃河不再經過江蘇進入黃海,而是改由山東進入渤海。事先沒有任何徵兆,黃河從此與廢河在此分手,河道在這裡轉了一個大約90度的彎,由東西向變為了南北向。只留下愕然的廢黃河沿線民眾,和空軀殼一般的河堤。從此,地圖上將這條黃河故道,明確標註出來為“廢黃河”。

茭陵就是江蘇淮安廢黃河邊上的一顆明珠。茭陵是淮安區的一個老地名,位於欽工、順河、蘇嘴之間。先是一個村莊,明《正德淮安府志》卷之五《裡圖》記載:“茭陵村,或雲其地有楚元王交墓,故云。茭當作交。”並說其地屬馬邏鄉。《天啟淮安府志》亦云:“茭陵村,楚元王墓在其地,當作交陵。”又云:“交嶺,楚元王名交,其墓在城東北邊河,稱為高嶺。淮安土音,以交為高也。”《乾隆淮安府志》卷五《城池·山陽縣·村》:“茭陵村,亦作交陵,舊雲楚元王墓在此。”此時其地仍屬馬邏鄉。

茭陵是防護黃河的重要地方。《光緒淮安府志》卷七《河防三》說:“自車路口,至上河汛大茭陵止。”有一道防禦黃河水患的汰黃堤,一名太荒堤,一名太行堤。是明代末年民眾修築的,康熙三十八年重修過。《乾隆淮安府志》卷六《河防》記載,此處屬海防廳所管,為山陽、阜寧二縣黃河南岸工程,名為山陽縣童營汛,還設立童營司巡檢署。汛就是防河的地段。府志記載童營汛管理範圍為:“上自外河廳上河汛界新港頭起,下接下河汛界童家營止,計三十三里,縷堤長六千二十七丈五尺。”其中“小茭陵埽工雍正十年(1732)築。新港至小茭陵月堤一道、月堤內格堤二道,康熙三十六年(1697)築。大茭陵埽工雍正十年築,格堤一道。”有唐家堡、外縷堤、小茭陵、何家莊、大茭陵5個工程點,互相連結成一線。

茭陵原來是防禦黃河水患的重地,如今成為排除內澇的關鍵。蘇北灌溉總渠建成以後,渠北積水無法排出。國家在茭陵建抽水站,1979年5月第一期工程即茭陵一站建成,開挖引河,安裝12臺軸流泵,將積水抽出排入廢黃河。1981年啟動第二期工程,建設茭陵二站工程,於1986年底竣工,抽水力度更大,2009年茭陵抽水站實施了更新改造工程,2012年底該工程竣工,灌溉總渠以北得以旱澇保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