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幕遮·草》這首詞突出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能否結合具體詩句簡要分析一下?

我愛我家286413157


《蘇幕遮·草》這首詞突出應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能否結合具體詩句簡要分析一下?

《蘇幕遮·草》是北宋詞人梅堯臣寫的詞。

《蘇幕遮·草》這首詞,突出應用了下列幾種表現手法,以下結合具體詞句作簡要分析:

一、從具體的風景描寫上著筆,為全詞敘述作了鋪墊。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後江天曉。”通過這四句,寫春草的芊綿可愛。

綠草如茵的大堤上,望去鮮澄澄的平整一片,晶瑩的露水在晨光中的綠茵茵草尖上閃爍。遠處的一座別墅(或田廬),在如煙的嫩草掩映下,若隱若現。

①通過“亂碧萋萋”總寫出:

(四周環顧)到處都是茂盛的綠草,彷彿整個世界都被草染綠了。

②“雨後江天曉”:

用特定的雨後最佳環境來宣染春草的精神。雨後萬物澄鮮,春草更為嫩綠;江天異常的開闊蔚藍,空氣在曉風的輕浮下,無比的清新,加上江岸無邊的江草,千里一色。使人感受著濃郁的春意,使人內心充滿勃勃的生機。

二、由春草的景象及物、及人,再由人表達出“宦遊少年”得志的情態。

“獨有庚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通過這三句,表現出濃郁的春意中,被簇擁出的一個風度翩翩少年。

①“庾郎”,本指庾信,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了北朝),這裡借指“宦遊少年”(作者自喻)。

②“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的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綠,八、九品的服青。剛釋褐入仕的年輕官員,一般穿青袍)。

③“嫩色宜相照”,指嫩綠的草色與袍色相互輝映,顯得十分相宜。

可見,由綠草之自然景觀色彩,聯想到“春袍”之衣物,又由“春袍”衣物聯想到穿著此衣物的“宦遊少年”英俊的風貌;從而表現出“宦遊少年”(詞人)少年春風得志之態。

三、詞人用自怨自艾的語調錶達強烈的歸思。

①“接長亭,迷遠道。” 在茫茫的宦海中,到處潛伏著政治風險,無法預卜兇吉,也看不到自已的歸宿。

②“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 用自怨自艾的語調錶達強烈的歸思。

③“落盡梨花春又了。” 用自然界春色的匆匆歸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在消逝。

④“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渲染殘春的遲暮景象。

含蓄表達出宦遊少年(詞人自已),仕途極不得意。

四、皆用字意的遙相呼應對比,表達詞人借傷春,表達失意的情懷。

詞上闋的“嫩”與下闋的“老”字遙相呼應,表示出春草的由“嫩”變“老”之中,暗藏傷春之意,也真是詞人嗟老、倦遊的心情深刻表達。

五、詞人藝術上主張“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①用“平”、“煙”、“萋萋”,形容草的不同形態。

②用“碧”、“嫩”、“翠”,形容草的顏色。

③用映襯手法傳寫出草之神與情,或實或虛,都鮮明如畫,歷歷在目。

為讓讀者較好地體會到作者藉助景物描寫,所傳達的思想情緒,下面對全詞進行全面欣賞,以便更好的全面疏通和理解全詞的表現手法。

蘇幕遮·草

梅堯臣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後江天曉。獨有庚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平整的堤壩上綠草帶露,遠處的別墅(田廬)在煙霧中若隱若現。到處都是嫩綠蔥青的綠草,雨後江天蔚藍開闊。離鄉宦遊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嫩綠的草色與袍色互相輝映,十分相宜。

芳草長滿了亭間的路,(芳草)就像把長亭一個個連接起來;長亭以外的道路,在芳草中若隱若現。那萋萋的芳草,彷彿是在埋怨宦遊的王孫公子,歸期早已過了。 眼看梨花落盡春天就要過去。日落殘霞,暮靄沉沉,那翠綠的春草也似乎變得蒼老了。

我們從全詞欣賞中,不難看出《蘇幕遮·草》:

①詞上闋,用遍地春草襯托出一個“宦遊少年”的春風得意之態。

②詞下闋,主要抒寫“宦遊少年”春盡思歸的情懷。

全詞,詞人較含蓄地在精心描繪的意境中,抒寫了作者初仕的得意情態和後來倦於宦遊、春末思歸的苦悶心緒。


沿流溯源


《蘇幕遮。草》是宋代詩人梅堯臣所寫。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後江天曉。獨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我們一句句來解讀下。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後江天曉。

堤岸平整,露水微微。雨過天青,綠油油的芳草更顯得茂盛。 -- 這是寫景


獨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庾郎,一般指南北朝時的庾信,他本是南朝梁高官,出使西魏,國滅被迫留在北方,至死未得回故鄉。雖得北朝重用,身居顯貴,但常有思鄉之情,曾作《哀江南賦》、《小園賦》等,以寄思鄉之情。

後來,說到庾郎,便漸漸有代指離鄉宦遊或多愁善感之人的意思。

詩詞裡多有“庾郎年少”,這又是為什麼呢?


庾信出身文學世家,自有聰慧,他十五歲就入宮成為太子蕭統的東宮講讀。十九歲擔任東宮抄撰博士,恩寵無比,他和徐陵才華橫溢,文風綺靡浮豔,被世人稱為“徐庾體”。時人爭相模仿,文章每成,京師風靡,洛陽紙貴。


春袍可以簡單理解為春衣,其顏色一般為青色。宋代官服以顏色分,從高到低,大致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朱、七品以上綠,九品青色。剛入仕途,一般就是青色。


因此,這裡用春袍再次來說明少年成名,踏入仕途時候的風光。化用李商隱詩句“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


那時候少年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怕是連如此春光都要來嫉妒吧。

由物及人,由景說到意。用遍地春草、無邊春色來映襯出少年得意。


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


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王維: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楚辭·淮南小山》:“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春草和王孫一關聯,便讓人想到隱士。


所以,詩人要開始轉折了。想起少年得意,可是如今還是宦海沉浮,不禁令人生起強烈的歸思。


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眼看梨花落盡,春天馬上又要過去了。“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這明媚的春光,匆匆逝去,很快就要結束了。似乎也在隱喻仕途的春天也很短,春色遲暮,人生也匆匆,忽然大概就兩鬢風霜了。

日光漸暗,只見滿地的殘陽,那些剛剛還翠綠如碧的春草,似乎馬上就要和這夕陽,和這沉沉的暮靄一起老去了。

再“嫩”的小鮮肉,也終於有“老”成“臘肉”的一天啊。

寫到這裡,大概讀者也和作者一樣,傷春悲秋不已了。


小結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七雲:“梅聖俞歐陽公座,有以林逋詞‘金谷年年,亂生春色準為主’為美者,聖俞因別為《蘇幕遮》一闋云云。歐公擊節賞之。”

劉克莊在《後村詩話》裡,稱梅堯臣為宋詩“開山祖師”。梅堯臣的詞作,僅僅留下兩、三首。

但這篇《蘇幕遮》歷來為人稱道。

清代王國維《人間詞話》:人知和靖《點絳唇》、聖俞《蘇幕遮》、永叔《少年遊》三闋為詠春草絕調,不知先有正中“細雨溼流光”五字,皆能攝春草之魂者也。


梅堯臣主張“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這詞用“平”“煙”“萋萋”“碧”“嫩”“翠”,極力描寫春草的豔麗鮮明,如在眼前。


再用 迷 怨 落 殘 老,來表明 倦於宦遊、春末思歸的苦悶心緒。

雖然含蓄,言外之意,卻在這精緻描繪中,一點點滲透出來,像一壺老酒,慢慢的,慢慢得讓人沉醉。


殘陽暮裡酹江月


蘇幕遮 · 草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後江天曉。獨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蘇幕遮·草》是宋代文學家梅堯臣的詞作。此詞上闋以綺麗之筆,突出雨後青草之美;下闋以悽迷之調,突出青草有情,卻反落入蒼涼之境。全詞通過上下闋的對照,抒發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懷,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形象鮮明突出,意境深遠含蓄,耐人尋味。

梅堯臣在藝術上主張「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這首詞用「平」「煙」「萋萋」,狀草之形;用「碧」「嫩」「翠」,狀草之色;又用映襯手法傳寫出草之神與情,或實或虛,都鮮明如畫,歷歷在目。詞中抒寫了作者初仕的得意情態和後來倦於宦遊、春末思歸的苦悶心緒,但都非常含蓄,只是在精心描繪的意境中微微透出,讓讀者於言外得之,因此這是一首較好地體現了作者自己的藝術主張的佳作。

本詞的句句寫草,卻無草字。映襯的手法非常高明。是與林逋《點絳唇·金谷年年》、歐陽修的《少年遊》並稱的詠春草絕妙詞作。


而今又到落花處


感謝提問,我們一起分享~

蘇幕遮·草

【宋】梅堯臣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後江天曉。獨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翻譯成白話文,大概如下:

堤壩上的綠草帶著露珠,遠處的房屋在炊煙裊裊中若隱若現(這句話如此翻譯主要是因為“杳”(yǎo)字,其意為遠的幾乎看不到的)。

雨後江上天色變晴,到處都是慌亂的萋綠草。

離鄉為官的才子年少成名,穿上及地的青色袍子,衣服顏色與嫩綠的草色互相映襯,十分和諧。

芳草把路邊一個又一個的長亭連接起來,使得遠道悽迷。

那萋萋的芳草,彷彿是在埋怨宦遊的王孫公子已經忘記了歸期。

眼看梨花落盡,春天馬上又要過去了。

日光漸暗,暮靄沉沉,那翠綠的春草也似乎變得蒼老了。

表現手法

①寓情於物:上闕主要是寫景,寫了早春江堤景色;下闕主要抒情,抒寫宦遊少年春盡思歸的情懷。但是,上闕寫景是為了給後面的抒情做鋪墊,詩人寓情於物,將初入仕途的年輕人躊躇滿志,英姿勃發的風采寄寓於青青春草之中;將倦於宦遊,春末思歸的苦悶情緒寄寓於暮春之草的淒涼衰敗之中。

②對比:將初春之草的生機逼人與暮春之草的淒涼衰敗形成強烈對比,暗含傷春之意。③襯托:春草的芊綿可愛,用遍地春草映襯出臣遊少年的春風得意。

④擬人:“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怨這種情感顯然只能是人所擁有的,但是詩人卻給小草賦予了人的感情,認為連小草都在埋怨他這個遊子遲遲不歸。


詩詞曲裡讀中國


蘇幕遮,詞牌名,又名“古調歌”“雲霧斂”“鬢雲松”“鬢雲松令”等。以范仲淹《蘇幕遮·懷舊》為正體,雙調六十二字,前後段各七句、四仄韻。無變體。

蘇幕遮·草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後江天曉。獨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蘇幕遮·草》是宋代文學家梅堯臣的詞作。此詞上片以綺麗之筆,突出雨後青草之美;下片以悽迷之調,突出青草有情,卻反落入蒼涼之境。全詞通過上下片的對照,抒發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懷,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形象鮮明突出,意境深遠含蓄,耐人尋味。它的表現手法有三點,

1、寓情於物:將初入仕途的年輕人躊躇滿志,英姿勃發的風采寄寓於青青春草之中;將倦於宦遊,春末思歸的苦悶情緒寄寓於暮春之草的淒涼衰敗之中。

2、對比:將初春之草的生機逼人與暮春之草的淒涼衰敗形成強烈對比,暗含傷春之意。

3、襯托:春草的芊綿可愛,用遍地春草映襯出臣遊少年的春風得意。

  這首詠草詞雖不著一“草”字,卻用環境、形象、神態的描繪,將春草寫得形神俱備。詞中,上片以綺麗之筆,突出雨後青草之美。長堤上綠草平整、露光閃爍;遠處的別墅如煙綠草掩映下若隱若現。雨後萬物澄徹、江天開闊的明媚物象,活畫出濃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機,雖不著一“草”字,卻用環境、形象、神態的描繪,將春草寫得形神俱備。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綿可愛,用遍地春草映襯出宦遊少年的春風得意。

  此詞上片起首兩句寫長堤上綠草平整、露光閃爍;遠處的別墅如煙綠草掩映下若隱若現。接下來一句總寫芳草萋萋。“雨後江天曉”,是用特定的最佳環境來點染春草的精神,通過雨後萬物澄澈、江天開闊的明媚物象,活畫出濃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機,為下文“少年”的出場作鋪墊。“獨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於北朝。庾信留魏時已經四十二歲,當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東宮講讀”(《庾開府集序》)。這裡借指一般離鄉宦遊的才子。“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綠,八、九品服青。剛釋褐入仕的年輕官員,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實為一物,用這裡主要是形容宦遊少年的英俊風貌。“嫩色宜相照”,指嫩綠的草色與袍色互相輝映,顯得十分相宜。以上,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綿可愛,用遍地春草映襯出臣遊少年的春風得意。

  詞的下片轉而抒寫宦遊少年春盡思歸的情懷。過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詞末二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之意。接下來兩句,詞人流露出對宦海浮沉的厭倦,用自怨自艾的語調錶達了強烈的歸思。“落盡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三月》詩句:“曲水飄香去不歸,梨花落盡成秋苑。”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歸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結拍兩句渲染了殘春的遲暮景象。全詞結尾處的“老”字與上片“嫩”字遙相呼應。於春草的由“嫩”變“老”之中,暗寓傷春之意,而這也正好是詞人嗟老、倦遊心情的深刻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