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朝毁掉一座都城?为何唐朝之后长安彻底沦为“废都”?

静夜史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长安城见证了秦始皇的一统天下,见证了汉武大帝的雄才大略,也见证了开元盛世的万国来朝,可是唐朝之后,没有一个政权哪怕割据政权建都长安,为什么一夜之间长安成了弃子?

长安为什么会作为都城

秦朝的咸阳、西汉的长安、隋唐的长安,虽然地址不相吻合,但是大体是在关中平原一带。

关中,东侧是潼关(即函谷关),西侧是大散关(铁马秋风大散关),南侧是武官,北侧是萧关,四周是秦岭以及黄土高原,整个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与外界的通道都有雄关镇守,所以易守难攻。想当初东方六国多次进攻秦国,都被挡在函谷关下。

出色的地理条件,让关中成为定都首选,也才有了汉唐长安的风采。

唐朝之后,长安的地理环境并没有改变,那么为什么没人定都长安了?因为:

长安被毁了

唐朝历史上,长安多次被叛军攻占,安史之乱、泾原兵变、黄巢起义军等等,但是破坏最大的一次是公元904年,宣武军节度使朱温进京,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临走的时候朱温没有放过长安,他让长安居民按照要求一并迁到洛阳,同时

毁长安宫室、百司、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

把长安拆得干干净净,拆下来的材料运到洛阳,拆不掉的就毁掉,自此盛极一时的长安城被彻底毁掉,成为一片废墟。

被毁了为什么不重建?

这个问题我们分朝代来看。

唐朝之后是五代十国,北方不到60年的时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轮番登台,大家都在想着如何消灭别人以及不被别人消灭,哪有时间、精力、金钱去重建长安城?另外这些政权的创立者都是节度使,都有自己耕耘较长时间的根据地,他们怎么可能离开根据地到一片废墟的长安城重头再来呢?

到了宋朝,赵匡胤、赵光义实现了中原王朝的统一,但是宋朝面临契丹压力,同样没有财力、精力重建长安。另外从地图上来看,就算新建长安城,宋朝也不敢迁都关中,因为此时燕云十六州还在契丹手中,关中地区又面临西夏的威胁,一旦契丹或者后来的金人攻占了河南之地,那么关中就和中原、江淮以及南方地区失去联系,到时候宋朝也将不复存在。

南宋不用多说,北方都没了,还谈什么建都长安。

蒙古人建立元朝,他们是从北方草原来的,他们对草原边上的大都情有独钟,另外他们崇尚的是武力,是进攻,关中的防守优势不在他们的考虑范畴,所以蒙古人也不会去重建长安。

到了明朝,朱元璋统一全国,他重建了长安城,改名西安,还派太子朱标前往西安考察,评估迁都事宜。可惜朱标从西安回去之后就染病去世,迁都的事情就暂时被搁置。

明朝重建的西安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西安古城墙,不过相较于唐朝长安城来说,明朝的西安只是唐朝长安的皇城,面积不足1/10。

朱棣篡位之后,迁都到了他的大本营北京,西安从此被遗忘。

清朝入关时,北京已经发展了300年,宏伟的紫禁城让女真人挪不动脚,而且北京离根据地关东近,于是建都北京。

所以因为以上种种原因,自唐朝之后长安再也没能作为都城。


荣耀历史


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早在唐朝时期,长安就已经有成为废都的趋势了。


长安城的困境:气候转寒、水土流失

长安城面临的最大危机是气候和环境。

事实上,自公元8世纪中期开始,长安城所处的关中平原,整体气候开始转寒,不再是温润的自然环境。

在这种背景下,关中以寒冬为主,降水量开始明显减少,整个生态环境越来越干旱。

与此同时,由于长安城的粮食补给是要依靠东南的漕运,而降水量的减少使得漕运的河道水量下降,甚至出现泥沙淤塞的现象,最终导致漕运能力的下降,这就给城市的粮食供应造成压力。

总结一下这个过程——

气候转寒→降水减少→环境干旱→河道淤塞→漕运瘫痪→长安城的危机。

长安城面临游牧民族的侵略。

安全问题是长安城的又一困境。

气候变冷的结果之一,就是游牧民族必须要大举南下,以掠夺过冬的资源。

果不其然,唐后期的北方多次遭到回鹘、吐蕃等部族的侵略。地处北方的长安城,自然是首当其冲。

因此,长安城面临的防卫压力,就比唐朝初期要严峻的多。

在这种情况下,天时地利的缺陷,都使得长安城不再适宜作为国家都城了。

在唐朝灭亡前,长安就成为了废都。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唐朝的都城迁到了洛阳。


HuiNanHistory


唐朝后期开始长安历经百年战乱,以后各朝代经济中心南移和统治重心逐渐南移,长安失去了再次复兴的机会。

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被誉为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史载长安最繁华时有人口185万,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超级都市。

唐朝以后长安成为废都,表面上的原因是唐朝后期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段大分裂时期,长安处于战乱中心近百年,遭到破坏多余建设,城防破败,几近废墟。个人认为,还有三个深层次原因:


01 丝绸之路没落,加之经济中心南移,长安逐渐失去传统经济中心地位


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的繁荣与丝绸之路分不开,古丝绸之路因战乱和气候影响逐渐没落,海上丝绸之路兴起,长安失去原有的地位。唐朝"安史之乱"前,我国的经济重心还在华北平原,北方经济在整体上优于南方。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从五代起,南方经济才开始逐渐超过北方。这主要是由于北方战乱不断,导致大量人口南迁;而相反南方局势相对安稳,充足的劳动力加之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使得南方农业和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长安所在区域逐渐失去经济中心地位。

02 长安地处关中,缺乏水运条件,唐后朝代均未在长安建都,长安自此失去传统政治中心地位


在经济中心南移的背景下,长安没有水路与南方沟通,很难获得粮食等大宗物资,加之气候、水源等因素很难再成为超级大都市。加之长安被破坏后,重建难度很大,因而自唐朝以后,中国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近1000年时间没有一个朝代再此建都,直到明朝才在原址进行了修复,设置了西安府,长安失去传统政治中心地位。

03 世家没落,士子南迁,长安逐渐失去传统文化中心地位。

长安能够处于政治文化中心地位,是因为隋唐等基本都是关陇贵族为主的朝代,唐末动乱使关陇贵族受到毁灭性打击,导致世家没落。隋唐科举制度施行近300年,成为了我国最主要的取士手段,逐渐深入到底层,世家大族重要性下降。另一方面,百年动乱导致大量士子南迁,宋朝开始科举取士南方士子占到绝对优势,南方逐渐成为文化中心,长安失去了传统文化中心地位。


总结:

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都不再属于长安,其破财可想而知,称为废都也不为过。

古长安的没落固然令人惋惜,但其辉煌的历史并没有被抹去,她仍是我们的瑰宝。


文史探客


这个问题让长安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是啊,好好的一个都城,怎么说废就废呢?好歹也是个国际化大都市,怎么说没就没呢?

907年,唐哀宗李柷“禅位”给权臣朱温,随后被朱温鸩杀,大唐帝国宣告落幕。

而唐帝国的完结也宣告了一个城市的彻底没落,那就是长安。曾几何时,这个人口达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见证了令世人神往的大唐气象,成为大唐盛世的最重要标志。而随着大唐的陨落,长安也逐渐被世人遗忘,再也无缘帝国都城。

后来的长安虽曾有“西京”之名,但长安无论如何也无法重现帝国都城的恢弘气象了,曾经的京城如今泯然众人,沦为“废都”,着实令人唏嘘。

那么,为何唐朝之后,长安会彻底沉沦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环境恶化是万恶之源

环境的逐渐恶化,是长安最终被废弃的最根本原因。

自战国时期秦国定都咸阳开始,关中地区的开发也就随之展开。秦朝建立后,咸阳继续作为帝国都城,供养着大量的人口,秦始皇为修建陵墓以及行宫,大量砍伐南部秦岭以及北部黄土高原的植被,使得关中平原周边植被覆盖率不断下降。

汉朝建立后,汉高帝刘邦曾有意定都洛阳,毕竟洛阳位置很好,周边有九关拱卫,安全系数很高。但洛阳盆地面积较小,不足以供养大量人口,且洛阳靠近山东地区,易受战乱波及。因此刘邦谋士娄敬极力劝说刘邦迁都长安,此建议得到“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的支持,于是汉朝最终定都长安。

相比于洛阳,长安远离山东,函谷关能有效阻挡来自山东地区的猛烈进攻。且长安周边也有四关护卫,比洛阳不遑多让。更重要的是,关中地区沃野千里,足以供养长安这一大城市的消耗,自给程度很高。

但汉朝之后,王朝更替相当频繁,且但凡王朝兴亡,作为都城的长安总是首当其冲,受到的破坏尤其严重。而长安城的多次毁灭与重建,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资源消耗。在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古代,这就意味着需要砍伐大量的木材,这使得长安周边尤其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隋朝建立后,在汉长安城的东南修建了大兴城,唐朝基本沿袭。虽然隋唐的长安城比汉长安城更加恢弘壮丽,但此时的长安周边环境却更为恶劣。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加上战火的不断屠戮,关中地区早已无法保证粮食自给。不得不倚靠山东以及江南地区的粮食供应,鉴于此隋炀帝修建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的修筑使洛阳成为运河中转站,虽然从大运河向西有黄河和广通渠的水路可抵长安,但此时的黄河因为水土流失不断淤塞,关中地区的泾水渭水因植被覆盖率骤减导致水量小到无法通航,粮食从山东地区运到长安耗时费力,成本高昂。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隋唐盛世,长安也常年受到粮食饥荒的困扰,从隋文帝开始,隋唐的皇帝就养成了有灾年就跑到洛阳蹭吃蹭喝的习惯,隋炀帝更是将事实上的都城摆到洛阳,唐德宗差点因长安断粮死在兵变中。

所以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在粮食问题上越来越力不从心甚至完全无能为力的长安,被抛弃似乎也是理所当然。虽然长安有强烈的“王气”,但不想断气的皇帝们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晚唐朱温篡政后,为巩固权威,朱温杀掉了唐昭宗身边的宦官和文武大臣,将唐昭宗劫持到自己的地盘河南,定都洛阳。为断了回迁长安的念想,朱温将宫殿木材拆下顺流漂到洛阳,将剩下的长安城付之一炬。这下长安城别说“王气”,连人气都没有了。

由于朱温的破坏空前严重,长安城再也无法恢复元气,只能被后世的统治者放弃。

2、重心东移是大势所趋

帝国重心的东移,是长安被彻底遗忘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洛阳的位置才是天下之中,长安的位置明显偏西了。但从秦朝到唐朝,历朝统治者多将都城定在长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里一方面距山东比较远,另一方面离西域比较近。

自华夏文明诞生开始,地处中原地区的东夷文明就相当先进,商朝作为东夷文明的典型代表,产生了相当高级的文明形态。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地区的齐国、魏国等也非常发达,战斗力相当强悍,相当长的时间里,秦国只能据函谷关而守。

而在汉朝统一天下后,经济发达的山东地区虽然是中原王朝的赋税重地,但也是中原王朝最不放心的地区。汉景帝时期爆发的“七国之乱”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个问题。所以安全起见,定都长安是必然选择。

而为了更好地控制山东以及江南地区,隋炀帝自605年开挖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将关中和山东、江南牢牢绑在一起。

从汉朝开始,我国正式开辟丝绸之路,将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的东西沟通之路加以强化。而汉朝除了和西域各国互通有无,最重要的目的是将西域纳入版图,达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相对靠西的长安就能够较好地承担起后勤基地的使命,汉朝也得以不断向西开拓,最终彻底拿下西域地区。

唐朝时期,丝绸之路重新繁荣,长安的起点加枢纽地位再度凸显。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唐朝前期和吐蕃在河西地区激烈争夺吐谷浑地区,靠近河西的长安为帝国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不过随着唐朝国力由盛转衰,长安多次被吐蕃攻陷,加上安史之乱的破坏,长安和关中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

而除了汉唐帝国的“东成西就”,唐朝之后帝国经营方向的转移也导致了长安的最终废弃。

唐朝自玄宗时期设置黑水都督府开始,东北作为帝国的重要板块开始纳入版图。随后这里的汉化迅速推进,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相继完成汉化,并陆续在北方建立起了异常强大的专制王朝。

与此同时,鸭绿江对岸的朝鲜也开始蠢蠢欲动,随着王氏高丽的建立,朝鲜对东北地区的觊觎和侵袭也在不断加剧。为了充足的粮食,更为了有效控制东北地区,帝国的都城不断东移。

而同样因为盆地狭小,最重要的是没有了长安的呼应,洛阳也彻底泯然众人,汴梁由此异军突起。

而随着元朝大一统的到来,为更好地兼顾中原、东北和蒙古高原的统治和管理,处于三个板块交界的北京最终成为帝国的都城一直延续到今天。

所以,唐朝的由盛转衰,由“兴”到“废”,既是自然淘汰的结果,也是后继帝国需求变化的必然选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长安是汉唐两代的都城,但在唐朝之后,再也没有朝代把都城定在长安了。虽然赵匡胤和朱元璋都曾说过要迁都长安,朱元璋甚至还派他的儿子朱标亲自去长安考察过,但最后的几轮还是长安已经不适合建都了,放弃了这个想法。北宋就更加不用说了,连迁都洛阳都做不到,更不用说迁都去长安了。

定都长安除了人口和经济以及物资供应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于,如果要定都关中,那么就要有效控制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这两个战略关键点,才能保证关中地区处于比较安全的地位,军事上不容易受到威胁。比如唐朝初期,虽然河套地区不能有效控制,突厥从河套地区直奔长安,到达长安的外围,李世民不得不亲自出马,和颉利可汗订了便桥之盟,但当时河西走廊已经没有比较严重的威胁了,所以关中仍然大体上是安全的。

但是这个情况在安史之乱之后发生了变化。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朝廷抽调北庭和陇右的军队回援关中,抵抗安禄山的叛军,导致吐蕃势力迅速向北扩张,虽然在回鹘势力的介入之下,吐蕃未能完全控制北疆地区,但却很快就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地区,并且将其势力推进到今天的平凉一带。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虽然苦心经营,但始终未能完全解除吐蕃对关中地区的威胁,吐蕃也曾两次攻入关中,并一度占领过长安。

到唐朝灭亡的时候,吐蕃帝国虽然已经崩溃,但是包括天水、甘南和今天的武威一带,都已经有了吐蕃部落残余,而当地的汉人在经历了吐蕃一百多年的统治之后,在文化和生活习俗上和吐蕃逐渐融合。所以,整个河湟地区和河西走廊已经完全失去控制了,今天的陕北和宁夏一带又被李氏党项部落控制,中原地区也处于分裂状态。北宋立国之后,按照先南后北的顺序,先后统一了中原绝大多数地区,但对河西走廊和银夏一带始终无法完全控制,最后反而导致了西夏独立建国。

汉朝在长安建都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因为当时的汉朝并不是真正的大一统,关东地区存在大量的封建诸侯,而且都是朝廷难以进行有效控制的,财政、军事和人事基本上都独立自主。所以,刘邦一开始考虑要定都在周公为周朝选定的都城洛阳,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长安,最重要的理由就是,万一汉朝像秦朝一样,出现关东地区打乱的局面,汉朝只要控制关中,封锁潼关,就还有机会扳回局面。

唐朝定都长安时的情况与此大体相似。长安作为都城,隋朝继承自北周,而在隋朝末年出现天下大乱的局面,各地纷纷出现割据一方的势力,所以李渊在太原起兵以后,首先选择了占领长安,然后以长安为根据地,逐步向东扩张,平定关东各地的反王,最后建立了唐朝。也就是说,唐朝定都长安,同样是出于一开始天下大乱状态下关中地区在地理上比较安全,相对关东地区来说,易守难攻。

而元朝之所以选择定都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则是因为北京刚好处在传统的农耕地区和草原游牧地区的交接线上,定都在北京,既可以占据河北,以居高临下的态势控制中原地区,又可以有效控制草原地区,尤其是漠南地区的蒙古各部。而且,在元朝长期持续的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引发的战争中,占据北京的优势在于,北京可以利用运河,大量囤积物资,以此来支持在草原上与西部其它蒙古王公进行战争。

总体来说,如果定都关中,就必须优先控制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经营中亚,而定都北京则必须随时准备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战争,这也就是所谓的明朝天子守边疆的原因。此外,定都关中的政权基本上是大陆国家,而定都北京,则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海洋意识,而到宋朝之后,海洋贸易的发展比较快,东南地区的瓷器与茶叶在经济上实际上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也就是说,汉唐时期重点经营的是穿过中亚的丝绸之路,而从宋朝开始,则是不断探索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萧武


从强盛的唐朝之后,千年古都长安城就再也没有当过任何一个正统甚至割据政权的首都。曾经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所以成为废都,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常年的战乱对长安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唐朝固然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却依然经历了“天子九逃,国都六失”的遭遇,长安城的六次失陷几乎每次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比如天宝十五年(公元750年)的安史叛军;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的吐蕃、党项等联军;广明元年(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等均都对长安城进行洗劫。唐朝末年的公元904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临行将长安城几乎彻底摧毁。唐朝之后又经历了战乱频繁的五代十国时期,数十年间长安城根本就没有恢复的可能。而后来的宋朝建都在汴梁,虽然宋太祖赵匡胤有迁都长安的长远考虑,但是鉴于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形势,最终也没有下令重建长安城。

第二、长安城市环境恶化

隋文帝建国之后就听从了大臣们的建议,没有直接定都长安,而是在长安附近新建了大兴城,他之所以做出这种选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长安城经过千年的开发(尤其是汉朝之后),其承载力早已透支了。曾经的“天府之国”现在已经是土地费力急剧下降、盐碱化与水土流失严重、周边森林覆盖率巨幅下滑等等。这都说明,这座千年古城需要休息了。

第三、经济重心东移的大趋势

古代中国的东方之所以发展滞后,其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就是秦朝即汉朝定都在长安,因为从地域、人口等方面来说,东部都比西部存在着巨大的优势。而东汉之后的东部地区则在经济上开始占据绝对的优势了,隋炀帝为了扭转这种对京师不利的状况而修建了大运河,一方面保证西部的补给,另一方面也解决其不利的交通条件。但是,经济重心东移的驱使是不可避免的。

第四、借一下明代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

黄宗羲在其《明夷待访录》中就表达了后世“有王者起”应该定都金陵的观点,他先是分析了晋朝衣冠南渡以及宋室南渡之后经济重心南移而北方则常年战乱不断,长安在秦汉、唐朝之所以强盛,是因为那里是“风气所聚”等等。而应该定都金陵的原因,黄宗羲打了一个比方:富裕的家庭肯定是自己保管金库的钥匙,而让仆人看大门。不定都金陵的话,不是把国家的钥匙交给了别人?

综上所述,千年古都长安城在唐朝末年被几乎完全摧毁之后确实不太适合当首都了,但大家可以畅想一下,如果赵匡胤真的迁都长安,会对宋朝带来哪些重大的影响呢?


国史通论


长安一直以来都可用王气来形容,恢宏浩大,气势磅礴。许多朝代都将它定为京都。



但在公元907年唐代灭亡以后,长安似乎就衰竭了;中间除了个迅如流星般的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外,长安(西安),从此再也无法跟王气沾边。 唐僖宗中和三年(881年),在多次反攻,终于攻破黄巢军队占据的长安城后,来自唐帝国各路勤王的藩镇军队,如猛虎饿兽般,冲入了这座千年古都。

“纵火焚剽”长安城,以致整座帝都“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

而辉煌壮丽的大明宫,更是烧得只剩下了含元殿。



1.▲黄巢之乱,是长安城沉沦千年的开始。 长安自城劫之后一片荒凉,百姓民不聊生。自此政治动荡不听,元气大伤。频繁的政治动荡与破坏,是至为关键的因素。

2.其次就是人口问题

据记载,隋唐时期都城人口增加,平常生活用的木材都供应紧张,粮食关中平原更是已经难以自给,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来运粮供应长安。在唐朝,都城人口与日俱增,长安城的粮食更是供应不足,黄河三峡天险阻碍了粮食运输。遇到灾害年份,皇帝多次带着大臣去洛阳解决吃饭问题。

3.最后更致命的问题在于长安环境的破坏

八百里秦川的森林被砍伐,为长安城种下了生态恶果。关中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森林覆盖率降低,导致环境也逐渐恶化。也是长安没落的主要原因


历史控


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离开时,放火焚烧长安城,之后,李克用与田令孜的大战,田令孜战败后,下令焚烧城市,长安再遭火劫。


后来朱全忠又在长安劫掠。后果更是严重。长安已经成了一处废虚。再也没有国都的风采。最主要的是唐灭亡后,五代十国开始了。各国纷争不断,互想抢地盘,没有一个稳定强大的政权能统一。长安更是无人去修缮。直到北宋建立,长安的毁坏程度已经不适合再做国都。所以北宋立都开封,但这也造成了四处受敌的情况,这就是后话了。


东方沐雨


我们都知道国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皇帝们在选择国都的时候,一般都是非常谨慎的,需要经过很多的考察才能决定一个地方能不能够做国都。在我们古代的历史上,我们中国现在有很多城市都曾经做过一个国家的国都。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城市非常厉害,它作为一座古城,曾经当了13朝的古都,每代皇帝都很喜欢它,他就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长安,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西安。

不过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发现,其实从唐朝之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定都长安了,这背后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考虑。长安在古代的时候是属于关中平原的,可是西汉建立了之后,那里的水土流失就经常发生。并且后来因为汉武帝老是去攻打匈奴,这中间一直在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了支撑斗争来换取钱财,那个时候作为国都的长安,其实不断的在被过度开发,导致那里的环境变的非常的不好。等到了唐朝唐高宗的时候,其实长安的粮食已经完全不足以供养长安的百姓们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要从南方运过来粮食的,所以在唐朝的时候,每一年皇家都得去洛阳一趟,说是巡游,其实是因为长安的粮食实在是不够吃,只能去那边过渡一段时间。

第二,我们从它的军事角度来考虑。那个时候,长安靠近西北地区,可以说是长安,他是我们中原地区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老是有外族的一些势力来打过来,在唐朝灭亡了之后,后梁是在开封建立的。后梁覆灭了以后,之后的晋汉周全部都定都在开封,也就是说从唐朝灭亡之后,在开封形成一个新的政治中心。后来后晋的石敬瑭为了当上皇帝,竟然把燕云16州全部都给了契丹,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原就几乎已经是对别人完全敞开了。长安就变成了最后一道防线,成为了战争的第一线。从这个时候开始,长安就不再适合做一个国都了。

第三,我们从他的政治角度来考虑,其实在唐朝之后,很多大臣们并不愿意再迁到长安了。北宋时期的赵匡胤曾经就打算迁都长安,并且已经做出了非常详细的计划,但是那个时候,很多北宋官员在开封已经买了家产,自己的家人财产全部都在开封,根基非常的牢固,如果说要迁都的话,那么大臣们就一定会损失很多的金钱,所以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考虑,他们是非常反对迁都的,那作为一个皇帝,大臣们都不愿意,所以赵匡胤也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曾经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也非常的向往长安,他甚至一生都惦记着迁都长安,于是他曾经派自己的儿子朱标到长安考察,看长安适合不适合做国都,但是朱标考察了之后,觉得那里很多的东西都已经不适合再做一个国都了,跟之前的长安已经不太一样了,并且再加上朱标回了长安之后不久就病死了,导致朱元璋也就没有心思再迁都长安了。

最后,我们从经济方面来考虑,随着朝代的发展,中原的人口开始不断地往南方移动,人口到了南方,那么经济重心和生产力也就到了南方。再加上后来开通了京杭大运河,让南北两地的粮食可以互通了,这就使得在洛阳开封这些靠近水路的城市,就有了更加丰厚的优势,所以说在当时,如果要是往长安运粮食的话,必须要经过洛阳,然后再经过洛阳运到长安,这样就会增加国家的负担,费钱费力,所以通过各方面考量下来,这之后的朝代里,君王们都觉得长安已经不再适合做一个国都了。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长安作为一个13个朝代的国都,还是有它很高的历史价值的,现在西安已经发展为了我们旅游非常热门的城市,大家也可以多去西安看一看当时的一些风土人情,感受一下当时朝代的历史故事。





Amii说


为什么唐朝以后长安彻底沦为废都?

原因简单,黄巢叛将朱温在长安废唐自立后梁,但在后唐李存勖攻击下,将无战心士气低落,朱温自知守不住长安,便放火将繁华的长安城烧成了一片废墟,然后挟持长安百姓迁都落阳。

至此,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大动乱,一个个短暂的小朝庭谁也无力重建长安,只能由着他荒废。

赵匡胤削平各地割据势力建立大宋,但国家久经战乱,国家初定也不可能耗费巨资重建长安,他也只能定都开封。

北宋灭亡金定都北京,此后元明清皆以北京为都,人们也就忘记了昔日的西京长安。

现在的西安,是唐以后在长安的废墟上逐步重建起来的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