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容線上書友圈,“雲伴讀”激活圖書業新思考

全民抗“疫”的當下,滬上多家出版機構、書店、文化平臺紛紛探索將“線上模式”作為主打,隨著“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2020特別網聚開展了三天後,“雲上伴讀”迎來集中爆發。據不完全統計,自22日晚啟動以來“線上書展”舉辦了200餘場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線上閱讀活動,百餘名作家、學者、音樂家、多行業知名人士等陸續匯聚“雲端”,吸引了累計數百萬人次觀看、參與。

其中,最具特色的“悅讀時刻”每晚8點至9點時段推出,網紅“硬核醫生”張文宏坐鎮首場直播分享,聊復工談防疫,金句連連,在幾大平臺“刷屏”,網友留言互動踴躍。隨後兩晚,樂評人田藝苗、兒童文學作家張弘分別圍繞古典音樂、中外童書為市民領讀推薦書籍和親子共讀,影響廣泛。

當B站、喜馬拉雅、今日頭條等大眾網絡平臺和專業出版機構之間資源共享、流量對導,更密集靈活的網絡連線打破了疫情期間人與人之間的物理阻隔,許多上海乃至全國的讀者足不出戶就能在線盡享高品質多品類的文化服務,緩解焦慮心態,在書香中共建溫暖有力的精神家園。眼下,更多閱讀文化資源、平臺資源、媒體資源正不斷加入,彙集起強大的閱讀力量,聚合成卓越的上海城市品格。

滿足大眾求知剛需,線上讀書會不止是“簡單搬運”

“線上線下各有優勢,線上讀書會並不單純是線下活動的代償或是簡單搬運,反而拓展了很多可能性,需要更適應網絡、客戶端傳播的特性和規律。”這幾天,不少出版社和實體書店紛紛試水在線講座、直播互動,多位資深人士表示,相較線下作家學者與讀者的面對面交流,線上不受場地空間限制,往往能聚集起十幾倍乃至幾十倍的網友觀眾同時在線收聽,並通過視頻回放進一步釋放書香效應。

眼下,大眾對疫情引發的醫學人文、城市建設、親子共處等話題及相關讀物尤其感興趣,“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2020特別網聚的活動中,不少線上讀書會和公眾號聚焦這一領域,從不同視角邀請學者予以解讀,回應讀者需求。比如,建投書局推出“星湧人文直播學堂”特別策劃“知識戰疫”系列課程首期講座,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帶來《疫情與城市——城市公共衛生危機延伸的思考》,針對“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是否與人口規模和密度有關?”“如何杜絕下一次傳染病的來襲?”等熱門話題展開分析,剖析了城市發展大趨勢,獲在線讀者好評。“此前學堂線下活動受場地制約,參與人數約在100人至150人左右,這場線上直播一個半小時吸引了近1200名觀眾進入直播間,結束後還有觀眾陸續返場回看,大大擴展了參與人數。”建投書局浦江店品牌經理陳佳佳說,除了在線互動,主辦方還特別製作了包括《城市秩序》《規模》在內的主題書單,啟發讀者在講座之外,獲取可持續的閱讀能量,提升“線上附加值”。

“疫情期間不能出門與朋友相聚的日子,小朋友難免有些孤單,就像海上孤單矗立的燈塔一般。但如果內心充實,也能成為像燈塔一樣給周圍人帶去光芒的存在。”昨晚的“悅讀時刻”在線分享上,“魔法童書會”創辦人張弘為“宅家”的父母和孩子送上親子共讀課,並邀請嘉寶和媽媽這對母女共讀凱迪克金獎繪本《你好燈塔》,還有繪本作家袁曉峰講解《小老鼠又上燈臺嘍》,“或許大人們忙於在家辦公,忙於關注疫情新聞,忽略了孩子眼中的不安。不妨親子共捧一本書,讓閱讀的力量照亮生活。”這正是張弘做這期活動的初心。

加速數字化轉型,“雲閱讀”或成圖書業新拐點?

當閱讀和分享移到雲端,共同懷抱閱讀熱望的同道在另一種媒介“相遇”。不少出版人紛紛表示,即便疫情結束,形式新穎多樣的線上活動很有可能會常規化,與線下推廣共存,並將與網絡平臺聯手,側重推出電子版、有聲版、視頻版等網絡版本,提高傳播效率。

滬上多家出版機構紛紛藉助“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平臺策劃免費數字閱讀資源、疫情專題課程、專家直播課等,滿足讀者的激增需求。比如復旦大學出版社《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說“不”》編者之一、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危重病科主任王瑞蘭在武漢前線為網友講述疫情發展;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開放“防疫助學頻道”“抗疫圖書網絡版”等豐富資源和活動,推出“好奇心哥哥”系列網絡直播科普講座,讓不少網友紛紛留言大呼過癮。

“如何通過新媒體更廣泛推廣出版物的內容和品牌,推動傳統出版加速數字化轉型以適應新的教學需求和閱讀習慣,甚至探索出版的盈利模式的創新?或許到了重新思考出版新內涵、知識服務邏輯的時候了。”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總編輯李廣良告訴記者,在新媒體營銷、內容傳播、內容策劃尤其是深度用戶運營方面,這次線上書展提出了新挑戰。這幾天,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把《談醫論症話健康》《醉是心從容:乙醛脫氫酶2基因》《運動與體重管理》等醫療健康類精品圖書搬到了喜馬拉雅和B站上,由一線醫學大咖和作者本人錄音、錄像,同時上線有聲書、視頻書,但整體點擊和話題度離“爆款”仍存一定的距離。在加速數字化轉型路上,“雲閱讀”或成圖書業新拐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