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近代很多很多名中医都自学成才?

杏林杨树


现在也有很多中医自学成才,没事逛逛相关的论坛就知道了。

都是些什么人呢?有相当一部分是连初中都没毕业,拿着两本中医书看一看,就俨然成了神医了。

相信鲁迅先生《父亲的病 》大家都看过,里面的医生是什么货色也不用我多说了。鲁迅家道中落,但好歹也是官宦人家,碰到的医生尚且不靠谱,更何况普通人呢?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医生在当时居然是公认的名医。

我们常常说,中医的没落是因为混入了太多滥竽充数的人。但是,在听他们描述中医的时候。家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乡里人,但凡是和自己能扯上点关系的都是神医,有种种神奇之事。再具体一问,都是失传。至于不靠谱,那是不存在的。按照这个比例来说,不是应该早就发扬光大了么?反正骗人之事,都是别人做的。

许多地方都有传说活了两三百年的人,说的煞有其事。但有点生物医学常识就知道,人类是不可能活超过150岁的。原因不外乎如是——谣言。

去年南方某地还出了个“神医”,扬言治好了某某病,如何妙手回春。展示的锦旗、照片数不胜数,每天前来看病的人排成了长队,挂号费200/人。给所有人开的药也都大同小异,弄了几个月才被发现。事后证明,所谓的神医是个骗子,连江湖游医都算不上,就是弄了身行头。

这些都不是事情,真正狠得在后面。说一个亲眼所见的事情,绝对会刷新绝大部分人对中医的认知。

以前我碰到一个关于一百多年前东北鼠疫为何没有大规模扩散的原因。下面一百多个回答,居然全都说成是中医的功劳。我的天啊,那伍连德是谁?南满铁路是谁封锁的?

在抢功劳上,冒功劳上,没输过啊。治疗一个病几千个药方,各个不同,一个有效便能说的天花乱坠。那剩下的99.9%人怎么办呢?

现代的中医其实是有可取之处的,一些著名的医院里当家的中医真的很厉害,有绝活,口碑非常好。但你千万不要把它和传统的中医混为一谈。民国多少大师,在当时西医不怎么靠谱的情况下,宁死都不愿意接受西医。不是傻,是两害取其轻,怕了。

最后我说说个人的经历,曾经见过一个乡下赫赫有名的治肾病的大师。但凡去找他的,一律是一大包中草药(可以自己找和煎),外加“强力松”(激素药)。我堂弟和村里人经过他治的(最好的相关医院去了钱不够,激素药三块八一瓶100粒,草药大部分可以自己采),都是一把一把药吃,远超过瓶身规定的最大剂量。但不得不服,确实控制住了没恶化,十五六岁后居然都自愈了。

后来我视网膜发炎,去的正规三甲中医院,开了一大包中成药加激素药。正规的地方在于,开了激素药再三提醒你,那是激素药,好得快,但有副作用。吃了一个星期,从视网膜发炎到视网膜脱落。失明了两个月(两个月后能勉强看见,六个月后才彻底恢复),休学一年。刚开始不想休学,想还考补上,结果除了体育用病例混了个及格,其他门门挂科。算了,我还是休学吧。暗恋的女生都已经实习毕业,不知道哪去了。我还能说点啥,必须要恶语相向啊。

恕我直言,你们碰到的都是神医,为何我这么倒霉?当然还是要感谢人家的,服务态度非常好,和家里住的一样温暖。几个实习护士的声音很甜,经常笑,可惜当时看不见。里面还有一个男的(可能是实习医生),有点娘。最坑的还是请的护工,她女儿也在楼上做护工。我家里人走后,她直接上楼找她女儿聊天去了(我爸还背着人家管理员偷偷塞小费呢)......好吧,扯着扯着就扯远了。

亚里士多德说理论重要与经验,但他自己又说了,有一门学科例外——医学。因为医生要面对的是单独的个体,经验和理论同样重要。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看不见的角落


中医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好学精,但每个人都能学。中医是一项很烧脑筯又不活泼学科,没有耐心是不行的。第一要求有文化基础,记忆力好,理解能力,关键还要有悟性。所以很少人愿意费这个精力。

这么麻烦为啥还有个自学呢?还有很多都是半路出家呢?这么说吧,反是半路出家自学中医的人都有鲜为人知的故事。不是经历了亲人的生离死别就是被治病因钱或有亲人的病治不好等。自学中医都有一棵敢担当的心,责任心很强。大多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自学的,凡是这样的人任性,大多都能学的很好,很成功。这是一批不达目的不巴休的人。往往比拜师的人学的好。


石玉存


古代官学和私塾教的是"六艺”,没有医学之类,中医名家都是来自民间,且自学成才的。

比如,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他年轻时在一家客栈做主管。有个叫长桑君的客人来住店,因感激客栈服务周到,把秘藏的医方传给了扁鹊。从此,扁鹊热爱上了中医,通过自学和给百姓诊病治病的实践中,丰富了自己的中医知识,创立了自己的中医理论,成为被百姓誉为能"起死回生"的一代名医。



再如,汉代名医淳于意,他曾是齐国的一个仓库管理员,因他从小就爱好医学,有为百姓"悬壶济世”的志向,先后拜了当时名医公孙光和公乘阳庆为师,认真学习医学,到民间为百姓解除病痛,医治疾病,成为百姓拥戴的名医。


总上所述,古代的名医多数都是有着为民"悬壶济世”的志向,通过从师入医门,然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走出了自己的医学之路而成为名的。


本昌谈历史


学中医,个人觉得必须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治病救人,也就是所谓的医德,而现在教育培养的学生功利性太强,毕业大都以挣钱多少来衡量成功与否,让他们低头研究一些古典医书,还不如研究一些现在先进医疗器械来的实在,所以现在西医大行其道;而医院里也西医挣大钱,化验,拍片,这些不是医生看病,而是机器验病,效果也许比中医好点,但费用确是程指数级上涨,所以从人才自身,医院层面就堵住了中医成才的路,没有坚定信念的学中医者又如何脱颖而出成才呢?

对国家来说培养流水线似的西医很容易,把西方那一套拿来就可以了,而培养中医确不行,中医个人觉得是一门实践学科,古代中医也不是自学成才,而是有专门的师傅的,耳濡目染中学习,边学习边实战,经年累月的积累才成就一名中医大家,所以中医越老越值得信赖,而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谁又能几十年如一日把治病救人当做自己信念而不动摇呢?中医如国宝,且行且珍惜。


木向水


哪里是自学成才,分明是都是被逼无奈。学中医既要懂理论,又要有实践经验,太难了!要做个名医,既要医术精,又要医德高。过去给皇亲国戚看个病连手都不让摸,不摸脉怎么确诊,作为医生尤其是御医太医,看不好病是要杀头地。可见,过去医生这个行业是何其难干,但凡有点其他的营生,都不会选中医这一行。

都难到这份上了,怎么还有人干这行?《四圣心源》的作者黄元御,30岁时患眼疾,找中医治疗,遇到庸医被治瞎一只眼,至此黄元御变成了残疾人,按照当时的科举制度,残疾人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这对于才华横溢的黄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仕途之路行不通了,也就只能“不为良相,就为良医”了。就这样黄元御走上了自学中医之路,他遍访国内名医,虚心求教,日益精进,很快他就可以独立开诊了。他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善于写作,终成一代良医。

给大家讲一些黄元御先生的行医故事,或许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有一年,乾隆皇帝得了一种怪病,宫内御医束手无策,已有多名御医因无法治愈乾隆的病而被杀。乾隆皇帝病势加重,无奈之下,只能贴皇榜求助于天下各路中医,皇榜虽已贴出去多日,可是无论朝内还是乡野,竟无人敢揭皇榜。也是乾隆皇帝命不该绝,黄元御听说当今天子病重立即揭榜,他火速赶往宫中为乾隆诊治。黄元御初到宫中,乾隆并不信任他,乾隆秘密派一名宫女假扮自己,他让宫女卧于龙床之上,假装蒙被酣睡。黄元御来到龙床前三米外坐定,将三根丝线轻置掌中,运用中医诊脉方法,将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肚置于丝线之上,分别采取,取、寻、按的手法,在寸、关、尺的位置,用浮、中、沉的力道感受脉搏的跳动,左右两手都按照这个办法号脉以后,黄元御大惊失色跪于地下,头颅低垂双手扶地一言不发。乾隆顿时懵逼,忙派人寻问缘由,黄元御低声答道:陛下龙体凤脉,恐怕不久于人世。乾隆一听大喜,再无戒心,让黄元御诊治,不久之后乾隆痊愈。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御赐匾额“妙悟岐黄”,并且加封黄元御为御医,希望黄元御终日守在身边。救死扶伤著书立说,预开中医理论之先河的黄元御,岂能俯首低眉伺候皇帝老儿,于是黄元御就找到一个理由溜之大吉了。


嘤其


不偏不黑,什么学科都可以自学,特别是古代比较朴素的学问知识。

中医是有一定效果的,属于传统医学。在中医发展的时候,科学的观念还没出来,所以中医更偏向一种经验学科。通过不断测试人的症状,对应不同的草药,并流传经验下来给后人,后人通过自学和观察病人症状,慢慢的也可以成才。

人体大多数疾病都是可以通过自身免疫调整好的,所以对症吃草药有矢的吃草药,增强人气免疫力,或者说保护人体一些器官功能在免疫与病毒抵抗期间存活下来,最后人就能治好。这些,都是很多中草药都可以有相应作用的。牛马猫狗等动物,身体不舒服也会寻找专门一些草去吃,所以这些都是可以记录和见证的。

望闻问切,就是一种经验判断学。在工厂,很有经验的老师傅,通过听一下机器声音,摸摸振动或者发热状况,就知道故障在哪里,原理一样的。

再有就是古代的学校没有现代那么广泛,信息交流更没有现在好,很多医生都是慢慢摸索,或者拜访各家讨个一招半式,日积月累而成。


失落代号


这个问题说的有点绝对性了,历史上确实有许多中医自学成才,但相较于西医来说确实多一些,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西医没有流行起来的时候国人病了几乎都是靠中医药来解决的,中医流传到现在已经证明了它存在的价值 成熟性与功效。

我个人觉得中医跟西医有一定的区别。要想写好一门技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所以说主要还是靠自学,学中医、西医和其它学科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才是好学生,所以自学与专业不专业没有必然联系。

所谓的专业更多是指在体制内,但体制内意味着僵化死板。中医的特点决定了很少受体制约束,西医的特点相反,体制外不能生存,因为离开了体制的协作几乎是寸步难行。

比如中医学通了,望闻问切就能大致判断出一个人的症状,剩下的把脉就更容易理解了。但是西医跟中医有一定的区别,西医很多时候是需要工具来协助的,失去了工具很多西医也没有办法诊断出症状来。(可能有人说西医的手术就是中医所不具备的,其实中医方面很早就有手术这样的操作了,手术先秦时期诞生,被华佗发扬起来,但古代身体之肤受之父母,很少有人能接受从身上动刀子,所以手术并没有实现推广)。

但无论怎么说,西医跟中医都是有出现庸医的可能的。但是相对来说学会中医比掌握西医来说难度更高一点,他需要一个人的悟性跟经验。所以人们都比较认可一些老中医,因为他们见识面广,经验丰富。其实西医也是一样,只是西医借助了仪器来辅助判断,一旦有了工具只要掌握了足够的理论就能够大体上了解它的使用方法。

所以说一些著名的中医能够被无数人所知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


汤姆猫谈历史


中医主要是处方中药,讲究的望闻问切,重标本,不像西医是以解剖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读书人不像我们现在有数理化等分科,他们读的书,包含一些医书,特别是好书之人和对医书有研究的人,加上有些人天赋异禀或有些是高人指点,或者是久病成医,还有些秀才担心考不进举人就自学医术,为了之后混口饭吃等,自然会出现自学成才的情况。在一些古文作品中有所提现,比如村子中有人得了急病,会先就急找村中的老秀才来看看。


東杉豆拾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说几句题外话,在中国传统三大门科都有一个共同命脉,中国画从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是从科班儿出来的画家,武术家历史上没有一个是从科班儿出来的,都是通过师传教导,流历万里路,阅读万卷书,通过在自身的试探和对对象认识而打开相知的窗户,这就是为什么说高手在民间,师传是系统全方位并且全学科的教授,师传的不拘泥一招一式而是贯通的运用,这是科班儿所不允许的,科班儿一般以西医为标准,所以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针对性较强的治疗就大行其道的实行教科式教育。所以中医是不会只看一点不管全面。在科班儿学校几乎是难出高手,如果中国画和中国武术也如此教育同样也不会有好手面世,这就是为什么好中医都是自学出来的根源。


九九177552022


你提这个问题之前应该也是看了不少自学成才比较有名气的中医。不论是久病成医还是因为痛失亲人之后自学成才的中医都具备决心.医德.天赋缺一不可。有的人吧中医药有点成就有点光环的时候一心一意要学中医药.当光环褪去之后吧三心二意这种人是不是不可能成为名中医的;

有的学中医药目的是为了功名利禄抛弃了医德.没有医德的人一心想的是赚钱为目的,本来两付药能治好的他们扣减中药材里的重要成分变成七付八付药材才能治好.这样收入也增加了,但失去医德的中医成不了名也是自然的;

行行出状元天赋自然也是关键点.也就是智商比较高.通俗的说就是不死脑筋.不照搬照套,活学活用对症下药.敢于创新敢于尝试.因为他们刚学医的尝试期间不会畏手畏脚,注重实践古人经验.不会拘泥于理论性的东西!当然具备决心.医德.天赋于一身的人很少能成为名中医的自然也就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