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院感科的兩次“親密接觸”

我是一名臨床醫師,又是中醫科的院感監控醫師,由於工作關係平時也經常與院感科接觸,手衛生檢查、環境物表清潔消毒、現場提問院感知識、科室院感督查等,正所謂的“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周圍管牆壁”好像經常是在“挑刺”,這也是我對院感科的第一印象。

可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和院感科的兩次“親密接觸”,讓我對院感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感悟。

和平醫院 | 我與院感科的兩次“親密接觸”

春節期間,我因工作需要臨時調配到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預檢分診處工作,1月26日,大約中午12點,我剛接診完一波患者,院感科張曉霞主任帶領科室人員來督導工作,詳細詢問防控工作流程和物品,檢查登記本和防護用品,並及時糾正了我個人防護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帽子未將頭髮全部覆蓋、防護鏡未完全密封、手套佩戴時間過長等等。當時,我不太情願地進行手衛生後,按照院感科老師的要求重新嚴格遵照標準佩戴好防護用具,張主任又詳細叮囑下班後個人的消毒方法。我雖然明白這些是必要的,但是內心有點牴觸,覺得在臨床工作中這樣防護太麻煩了,這是我和院感科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但就在院感科督導後的1小時,我接診了一位有武漢接觸史的發熱病人,我嚴格按照防護要求和流程引導患者到發熱門診就診。三天後,患者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一聽到這個消息,我十分恐慌,趕緊仔細回想接診這例患者的每一處細節。很幸運,這例患者是我在院感科督導後接診的,特別是我在院感科老師的指導下嚴格執行二級防護,分診區域及物表及時消毒,接診過程嚴格執行手衛生。否則,我和當班的同事,甚至接診的其他患者都有可能成為“中槍者”。真的,我很幸運醫院有這麼一群人——院感人,時刻在提醒我們,默默地保障我們的安全。

和平醫院 | 我與院感科的兩次“親密接觸”

2月12日至今,因防控工作需要,我又被臨時抽調到院感科工作,這次我也成為一名“院感人”,開始了我和院感科的第二次“親密接觸”。有了上一次的“親密接觸”,使我對院感工作多了一份好奇和好感。新冠來的猝不及防,新冠知識培訓、督導醫護人員防護、制訂新冠各種制度及流程、監督科室保潔消殺等等,都需要儘快完成。我和院感老師們一起每天下科室督導,如遇到個別醫護人員口罩佩戴不合格、手衛生不到位等問題時,我內心真的很著急也為他們擔心,我就現身說法及時給他們指出。從一名臨床醫生到“院感人”的角色轉變,讓我對院感工作有了別樣的感觸和理解。

院感人,每天和病毒面對面拼力“交戰”;雖然不在臨床一線,卻始終為醫護人員的健康安危奔波不止。他們所在的是一條隱形的“戰線”,面對的是看不見的“敵人”;他們是“守護神”,讓病毒無處遁形,默默守護著每一位醫患,每一個醫院、每一座城市的健康,這就是——院感人。

就像院感科張曉霞主任所說,院感人每天都在發現、督促、解決醫院每一個可能發生感染的細節。抗擊疫情,院感人不顯山露水,卻無處不在!

故事到這並沒有完結,而且還在繼續……疫情不結束,我們不放鬆!防患於未然,遏難於未發,院感人將繼續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秉承“細節決定成敗”,將依法管理,科學防控的理念,化作娟娟細流,傳遞到每位醫護人員和患者身上,築牢防止新冠病毒感染的防線,為我們的醫院保駕護航。(來源:和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