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日本老農對中國的認知讓我崩潰,卻映射出日本農業農村的另一面

導讀

結合在日本研學期間的專業所學和見聞感受,筆者在頭條號寫了一系列關於日本農業的文章,引起了較為熱烈的反響,在評論裡,討論的觸角延伸到日本農村和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但是,在其中絕大多數的觀點看法與日本的實際狀況有出入。

作為現代農業的典範,日本在農業生產模式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對我國響應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號召,助力脫貧攻堅,補齊三農短板具有借鑑參考意義,但參考和借鑑首先要基於客觀認知。

日本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是什麼樣子?無處不在的“村八分”,讓日本農民在享受農協“全方位照顧”之下,又有哪些無奈?日本老農對中國匪夷所思的認知背後的深層原因是什麼,對我們有何啟發?

本文,筆者結合自己在日本研學期間,與日方學者的交流,對日本鄉村的實地探訪以及與日本農業生產者的交流,對以上問題進行客觀剖析,目的是還原筆者認知裡的真實日本農業和農民,同時為關心和致力於中國“三農”發展的人士提供參考。

日本老農對中國的認知讓我崩潰,卻映射出日本農業農村的另一面

一、從日本老農匪夷所思的問題說起

按照安排,筆者在日本長崗有一系列的去農戶家實地探訪的機會,印象比較深的是一個番茄栽培戶,管理者是年僅7旬的靦腆夫婦,女主人害羞,打了個招呼後就進屋了,男主人帶領我們去他的番茄大棚,大棚有數棟,有一半正在進行土壤消毒,另一半正處在收穫的末期。

土壤消毒是在農林推廣普及課的技術人員指導下進行的,陪同的日方專家介紹了所採取的土壤消毒方法和效果,隨後老農介紹自己的番茄品種來自美國,屬於甜度較高的風味型品種,在銷售很受消費者歡迎,並介紹自己的利潤情況。

即將離開的時候,他摘了幾個番茄(中國市面上很常見的紅色小番茄)給我們品嚐,然後盯著我,滿懷期待的問我,口感怎麼樣。說實話,比起來日本水果帶給我的驚喜,日本的番茄真的乏善可陳,甚至難於國內超市裡的“花生柿子”的口感相媲美。

日本老農對中國的認知讓我崩潰,卻映射出日本農業農村的另一面

中間為那位老者,左側為陪同的日方專家,右側為翻譯

但不忍讓他失望,我還是恭維了幾句,他很開心,但接下來的話卻讓我匪夷所思又哭笑不得:“你們中國也有番茄嗎?”。他問的很自然,看不出有歧視或嘲笑的意思。我說:“有”。聽到翻譯轉述後,他卻對我的回答將信將疑。但是他本能似的自然反應卻讓我心崩潰。

但是,我很快就把心裡狀態調整過來了,因為,之前在新潟農業大學交流的時候,我還被問到過:“中國也吃大米嗎?”

這激起了專業之外,我對日本農民農村深入瞭解的興趣,我想知道他們頻頻問出這樣令人大跌眼鏡的話的原因是什麼。

翻譯是在日本生活30餘年的上海大姐,通過她,以及之後與新潟各地的農業工作者的交流,我對這些貌似奇怪的問題背後的日本農民和農村也有了更多認知。並意識到,日本農民的這種認知,根植於日本農民的生活和生產狀態。

日本老農對中國的認知讓我崩潰,卻映射出日本農業農村的另一面

二、日本農民生活和生產狀態

1、日本農民生活狀態掠影

  • 30年如一日的平靜鄉村

不同於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方方面面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伴隨著經濟的疲軟乏力,日本農村幾乎三十年來沒有發生多少改變。上世紀日本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為防止大量人口流入城市造成農村空心,日本按照與城市相同的標準修築道路、修排水渠等公共設施,這些設施經久耐用,因此,彼時日本鄉村規劃建設已經成熟成形。

為穩定鄉村人口,通過高額農業補貼,日本的農民人均收入超過了城市居民(農民年均合人民幣49萬、城市則為31萬)。日本的職業往往具有家族傳承性,在農業領域,也是如此,水稻、蔬菜、水果生產者往往不會輕易變更栽培作物的種類,這種穩定不僅體現在年際間,甚至還體現在代際間。

因此,在傳統和政策的引導下,日本的農村和農民都基本上是30年如一日的平靜。

日本老農對中國的認知讓我崩潰,卻映射出日本農業農村的另一面

  • “村八分”下的集體觀念

活力往往離不開個性張揚。而日本是一個集體主義極強的國家,這不僅體現在處處可見的公司職員的皮鞋、西褲、白襯衣的標配衣著上,更體現於農村的“村八分”。

“村八分”總的思想是要求村民的言行服從集體。具體來講,在每個家庭都不可避免,但自己又不能獨立完成的事務上,比如:婚喪嫁娶、水災火災、房屋修葺,祭拜法事等,通常需要村民協助共同完成。但如果有誰的行為規範脫離集體框架,冒犯了集體,就會被處以“村八分”,即除了喪葬和火災之外,其他事,村裡人概不出手相助。

這是在日本農村廣泛存在的約定俗成的村規,也是在自然災害頻發環境下,日本人的生存之道。

因此,村民把遵守規範、個人服從集體看的十分重要,為了在災難頻繁的條件下生存,沒有人會輕易冒犯集體,這就形成了集體主義觀念,也是造成日本人“守舊”的一個重要原因。

日本老農對中國的認知讓我崩潰,卻映射出日本農業農村的另一面

2、日本農民的生產掠影

  • 專注

日本實行土地私有化,家族的土地需要沿襲,繼承家業的思想不僅在日本的家族性公司裡面得以體現,在日本的農村也是根深蒂固的傳統意識。筆者在新潟農業大學做交流的時候,曾問及日本學農學生畢業五年後從事本專業的比例數據,日方給出的數據是85%以上。

這一數據遠高於國內,我深究其中原因才得知,這些選擇農學專業的學生,本身就肩負著將來要繼承家庭農場的使命,這種穩定的傳承也是日本在農業種植的格局上,具有較高穩定性的重要原因,也是其產生農匠精神,並且使“精品”農業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

  • 省心

日本95%以上的農民都是農協會員,農協的作用絕不僅僅是在農業生產上的指導幫助,其影響幾乎貫穿於會員生活的所有方面,在筆者與新潟農協官員交流的時候,他們形容對農協會員從生到死的方方面面都會提供保障。

因此,在農協的保障下,日本農民可以非常省心的安心與農業生產,而在農業生產上所有的環節,農協都會制定計劃與預案,甚至對生產者年齡和身體狀況作出評估,並給出耕種面積大小等方面的指導建議,在生產環節,農民所要做的就是切實執行每個環節既定的方案,在收穫的時候,農協會直接上門把產品運走。

日本老農對中國的認知讓我崩潰,卻映射出日本農業農村的另一面

這種方方面面的在既定規範內執行和實施的穩定狀態,讓日本農民(其實不止農民,公司職員也是這樣)不用去思考更多的問題,這也導致日本人在遇到突發狀況,或者既定規範之外的情況時,往往缺少應變能力而不知所措(筆者遇到過因為預定的兩個小時的安排,在不足一個小時結束,日本專家滿頭大汗,不安地頻頻問翻譯:接下來我們應該怎辦?)。

  • 省力

上世紀60年代初,日本快速推進的城鎮化建設造成農村勞動力的急劇流失,使日本政府著力推進農業機械化,下大力氣支持農業機械製造公司根據日本各地耕地的特徵,針對性研發並推廣門類豐富的農業機械,不足十年時間,日本的農業機械化就已經普及。

高度機械化使日本農民的體力負擔得到最大化解放,而且,日本農民在高度計劃性和機械化的保障下,耕種單位面積內的水稻、蔬菜等作物都可以具體量化到小時(比如“越光米”優質產地,完成1千平米的水稻生產,需要20小時),一個轄域內的農業生產需要多少勞動力保障才能維持都有具體的數據(比如筆者所到的新潟縣,每年如果少於180個新農民流入農業生產領域,其正常的農業生產力就會出現衰退)。

日本老農對中國的認知讓我崩潰,卻映射出日本農業農村的另一面

三、日本老農問出令人匪夷所思問題的原因

綜合以上的分析,就不難窺見日本人對中國農業認知偏差如此之大的原因:

1、認識誤區與關注點不同

日本社會近30年的“原地踏步”和既定規範下缺少變化的生活內容,使之潛意識裡以為,中國社會也如他眼裡的日本社會一樣缺少變化。

也許你會問他們不上網不看新聞嗎?但事情的另一面是,在明治維新之後,“全盤西化”了的日本,崇尚的是歐美,而很少關注中國,這就類似現在的中國人很少會關注巴基斯坦或老撾這些國家的情況類似。

2、媒體片面引導

基於各方面的原因,日本媒體國內報道中國的時候,也是報憂不報喜。也就是說日本民眾從媒體上認知到的中國,不但少而且片面。

不過,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政府官員和年輕一代的農業科技工作者,他們接觸到的中國更為客觀真實,對中國這些年取得的成就也深為觸動,並著力研究中國的變化發展,筆者遇到過不少年輕學者(包括農協和新潟農林部門工作人員)在努力的學習中文並不失時機的向筆者詢問中國農業的相關狀況。

3、沒有深入瞭解的必要

而另一個日本農民對中國缺乏基本認知的原因在於,日本農民在官方和農協的協助下,他們的生產生活都是有良好保障的,他們不需要了解更多也可以生活的很好,在這種安逸的狀態下(其中也有年齡普遍偏大的因素),他們沒有去了解中國農業生產生活的必要。

日本老農對中國的認知讓我崩潰,卻映射出日本農業農村的另一面

四、中日農民比較分析與啟示

1、中國農民的“博”和日本農民的“專”

在生產管理上,中國業已形成的生產模式,決定了較之於日本農民的“專”,中國的農民是長於“博”的多面手,現在雖然這種生產模式在生產效益低和農村人口減少,並逐漸老齡化的背景下,面臨升級轉型的迫切壓力,但不可否認,現有的模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激發了中國農民的創造力和生產積極性,適應中國的國情,並推動了農業的高效生產,因此我們不能只用現在的眼光評判這一模式的好壞。

2、日本農協的無微不至的關懷錶象下的另一面

日本農民雖然享受來自農協“全方位、無死角”的指導幫助,除了生產本身之外幾乎不用操什麼心,但是,這種“呵護”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而且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其“扼殺個性化”的特點也顯現出來。

具體來說,日本農協之所以提供無微不至的關懷,原因在於,通過把控生產的各個環節,日本農協可以從中攫取巨大利潤,比如種子、化肥、農藥的同意採購賺取價差,比如農產品統一回收銷售實現對供應市場的壟斷,從中賺取巨大利潤。日本農民從產品本身獲得的收入只佔到其總收入的一半不到,而且一旦有自己想法,想擺脫農協話,就會遭遇類似“村八分”一樣的懲罰,一方面會被周圍農戶以脫離集體而被“另眼相看”而且,還會被農協想方設法打壓。

日本老農對中國的認知讓我崩潰,卻映射出日本農業農村的另一面

富良野因脫離農協被噴了除草劑的網文甜瓜

比如:在北海道的富良野,有農場主看到互聯網潛在的價值,於是脫離農協,將自家產的農產品通過直播進行銷售,並賣出1億日元的銷售額,利潤遠遠高於直接賣給農協,但是這家農場很快出現供水、供電等問題,最終,6600個即將收穫的網紋甜瓜,被打了除草劑而毀於一旦。最終農場主通過眾籌才度過難關,但日本網友的輿論導向卻有最開始的同情,轉變為“幸災樂禍”的嘲諷,原因是:誰讓你脫離集體了呢!

相比之下,我國的農民受到的約束就要小的多,而只要經營管理意識跟得上,在當下網絡時代,選擇的途徑要多很多。

結語

如果說日本農民的平靜但讓我匪夷所思甚至有些崩潰的問話裡,體現的是日本農民對中國的認知的嚴重欠缺,那麼相比之下,中國農民不論是生產還是生活等方面對外界的認知和學習意識都要主動,都要強出很多。

而且走在日本的鄉村,與迷人的鄉村環境形成顯明對比的是,放眼望去常常的街道上屈指可數的行人,以及沿街鮮有人問津的商店,用“暮氣沉沉”形容日本的鄉村毫不為過,但是中國的鄉村和農民追求美好生活而展現出的活力,遠非日本可比肩。

<strong>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發布,“聚焦脫貧和補短板”成為焦點,日本在“三農”問題上有諸多值得我國學習借鑑的地方,這點毋庸置疑,但是,在學習之前要對自身的優勢有清晰認知,不盲目自大更不妄自菲薄地客觀瞭解,才是學習吸納並有效助力“脫貧補短板”的科學態度。


<strong>#2020中央一號文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