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給家長的一封信:以後若再有天災人禍,如何教育下一代從容應對

人生在世,有三大智慧。

過往不戀,當下不負,未來不迎。

在波瀾不驚的生活裡,把這些當做人生信條也無妨,反倒能落個淡然恬適。

可是,世界運轉本身,就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而這些不確定性,就會破壞我們原本應該淡定的生活。

在這個全民抗擊疫情,即將露出勝利曙光的時候,淡定的智慧似乎也應該因時而變了。

過往不戀,改成以史為鑑,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當下不負,改成痛定思痛,才能使其刻骨銘心。

未來不迎,改成未雨綢繆,才能防患於未然。

2003年的非典,也許我們對於白醋、板藍根、口罩,還記憶猶新。

轉眼間17年過去了,2020年的初春,神州大地又展開了跟新冠疫情的搏鬥。

給家長的一封信:以後若再有天災人禍,如何教育下一代從容應對

17年前的非典時期,我們還是風度翩翩,鳴鞭白馬驕的得意少年。

17年後的今天,我們已人到中年,成為家庭的中流砥柱,也成為了抗擊疫情的主力軍。

有沒有想過,倘若再往後過去了很多年,當我們已經不再年富力強,抗擊天災人禍的主力軍,就是我們家中尚在學堂的少年郎。

未雨綢繆,早做規劃,是古訓,亦是良方。

今天,2020年2月23日,北京暖意融融,晴空萬里。在這個看似祥和的星期日,我寫下這封信,送給我們的孩子:

多年以後若再有天災人禍,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如何從容應對。

當然,勤洗手戴口罩,注意個人防護之類的陳詞濫調,這裡就不會再提。

因為我們相信,通過這一次深重的教訓,大家的衛生安全意識會被喚醒。

我們想說的,是更關乎未來的教育、制度和思辨。

對於下一代來講,這些觀念,是能讓他們受益終生的。

早在2015年,比爾蓋茨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過:

我最大的恐懼不是核戰爭,而是高度傳染的病毒!

給家長的一封信:以後若再有天災人禍,如何教育下一代從容應對


而就在前幾天,蓋茨基金會承諾投入最高1億美元,用於支持世界衛生組織、中國相關機構以及其他國際和國家層面的相關機構共同應對疫情。這筆資金將用於加強病例發現、隔離和治療,保護弱勢人群,以及加速開發疫苗、藥物和診斷方法。

在這裡,並不用去分析比爾蓋茨的慷慨解囊,因為已經有太多的新聞文章可以查閱。

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比爾蓋茨的前瞻性。

健康和醫療問題,是人類社會永遠繞不開的話題。

我們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會夢想當科學家、醫生、警察。

因為,在我們的小學啟蒙教育裡面,這些都是神聖的職業,將社會技術的進步、病痛者的希望、人們的安危,都一肩挑起。

然而,到了初中,尤其是到了高中。

難道沒有發現,我們的孩子,夢想變了。

似乎名牌大學、潮鞋、遊戲才能證明自己。

當然,作為一名老師,我認可高考的重要性。

但是,如果作為一名教育者,那麼我需要提醒我們大家,教育是終身的,用太多短期指標去苛責,從孩子的長遠成長來說,未必是好事。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新鮮的事物層出不窮,這很好,這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側寫。

但是,這也讓我們的孩子面臨著選擇和誘惑。

對於家長的誘惑有很多,各種才藝培訓班,各種遊學訓練營,各種名目的海外青少年讀物,以“素質教育”之名,行“填鴨”之實。

給家長的一封信:以後若再有天災人禍,如何教育下一代從容應對

對於孩子的誘惑也有很多,潮流服飾、電子遊戲都是新事物,也都是好東西,沒錯。但是,適度的“度”在哪裡?恐怕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教育環境裡,孩子也很難自我覺醒和認知。

引用一句冒昧的話:有其父必有其子

如果家長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急功近利的,那麼我們如何能讓這樣的教育環境培養出一個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孩子呢?

教育,從我們家長自身做起。

這個世界很大,如果追逐一切,你會感覺這個世界大到令你絕望。

這個世界也很小,勇氣、善良、誠實、責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些都是亙古不變的。

反觀現在,為什麼舉全國之力,大批醫護人員前赴後繼支援湖北,湖北的醫護人員缺口一直很大呢?

答案很簡單,全國醫護人員不夠。在保證本地必要的人員配備的時候,難以短時間調動前往支援。

以至於,武漢市某區開始呼籲,65歲以下退休離職、個體醫務工作者報名支援前線。

這種事情,我們希望能在多年以後不要再發生。

要知道,早在幾年前,《人民日報》就有報道,我們每年有60萬醫學生畢業,在高等教育的輸出上,我們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問題出在哪裡呢?

60萬醫學生裡,只有10萬披上了“白衣”,而其他的50萬,放棄了醫學事業。

很多醫學畢業生放棄從醫,主要是因為醫生這個職業投入大、風險高、報酬低。

家庭教育,只能做到讓部分孩子,能夠澹泊明志,篳路藍縷的堅持醫學事業。

因此同樣發揮重要作用的,還有制度本身。

從人力資本投資的角度看,培養一個本科醫學生需要5年,而培養一個博士醫學生則需要11年,其經濟成本、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都很高。

而我國大部分醫護人員的薪酬不是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的。

絕大部分醫院屬於事業單位,作為事業單位人,醫生的薪酬自然受到諸多限制。

同時,由於非公立醫院發展滯後,醫療市場發育不健全,醫生的勞動力價格信號還不清晰。

士有恆產,而後有恆心。

施政者的反思和改革,也是未來我們抵抗風險的希望和力量來源。

還有一個細節,可能我們中有的人都忘了。

前幾個月,民航總醫院一女醫生被患者家屬殺害,這是極其惡性的傷醫事件。

但是隱形的傷醫,我們可曾也身在其中?

掛號排隊罵罵咧咧,抱怨連篇。

病情好了,是患者多福;病情未能迅速好轉,就罵醫生無能。

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理性和尊重,也是我們家庭教育的重要一部分。

給家長的一封信:以後若再有天災人禍,如何教育下一代從容應對

在疫情發生之初,瞞報漏報、一問三不知的情況時有發生。

雖然這些尸位素餐者,都已經被問責。

但是倘若當初他們不去計較世俗的所謂政績,倘若當初在祥和時期,就防患未然把本職工作做到極致,又何至於出現這些情況?

這裡,說的是責任。

個體的發展,跟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和存續比起來,微不足道。

如何能做到胸懷天下,這恐怕應該是學校和家長,日積月累才能給孩子培養出來的。

在疫情發展期間,謠言滿天飛,我們應當慶幸在這個時代互聯網資訊發達,有大量的權威機構能夠及時發聲和闢謠。

但是,在某些時刻和階段存在著的信息不對稱,孩子們的思辨能力就會發揮作用。

比如之前添油加醋的自媒體文章說中國科學家只發論文,不抗擊疫情。其真相是大部分媒體渲染的“論文”,其實是新聞性質和主編寄語性質,少部分論文的同步也是在為世界醫療界提供參考和幫助。

陰謀論是解釋世界一個很簡單的方法,但是往往錯誤。

  • 有哪些媒體是權威發聲渠道?
  • 如何通過互聯網搜索各種信息,來互相佐證?
  • 如何用通識教育的書本知識,構建起自己的邏輯思維體系?

這都是孩子要做的,也是學校和家長要關注的。

因為這些,都是孩子思辨力的來源。

世界的多變,是常態,我們在坦然接受和麵對的同時,也要積極進取的為未來早做打算。

今天的我們,就是十幾年後的他們。

人類生生不息,變化和風險也永不止步。

但是,在不斷健全的制度背景下,一群擁有思辨能力,受過完整知識教育體系薰陶的後代,他們才是人類社會螺旋進步的中堅力量。

這一切,很難,也很簡單。

取決於我和你,以及像我們一樣的每一個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