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機器替人提上日程?工業機器人“四小龍”分析

一個產業要長久發展,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成為制約整個產業發展的絆腳石。受春節後疫情的影響,勞動力流動和運輸物流都陷入半停滯狀態,把各個產業勞動密集型環節真真實實地呈現在了社會大眾的面前,如何推進“機器替換人”,加快產業升級,也成了一個被普遍關注的話題。

智能製造也是“創道諮詢”長期以來重點關注的領域,在之前的公眾號文章裡,有過幾篇關於工業機器人的系統性科普文章,比如《工業機器人的素描畫像》《從科創板第一股看“機器視覺”行業》《江蘇北人,沒你想象那麼不堪》等。

春節過後,恰逢新冠肺炎瘟疫肆虐,經濟發展受到嚴重製約。我們都知道,一切的經濟基礎就是流動性——資金流、人力流、物流、信息流。

當流動性受到制約,經濟發展的基礎就不復存在。

2018、2019 年的時候,是因為產業和民眾的投資和消費信心不足,導致資金的流動性出現問題;而今年的新冠肺炎病毒威脅,加上各方對於疫情擴散的嚴控死守,直接導致人力流和物流的從根本上按下了暫停鍵。

中國的產業有個特點,不管什麼行業,基本上都有一個環節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當然也包括高科技的半導體產業,其中的封裝、模組、裝配環節,都嚴重製約於勞動力。這次封測廠復工率 30%、富士康入職獎勵 7000 元就可以窺豹一斑。

而一個產業要長久發展,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成為制約整個產業發展的絆腳石。今年的疫情,就把各個產業的勞動密集型環節真真實實地呈現在了社會大眾的面前,如何推進“機器替換人”,加快產業升級,也成了一個被普遍關注的話題。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中國的工業機器人產業狀況。

提到工業機器人,大家普遍關注的幾個數據包括,IFR(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報告,2018 年全球共銷售 42.2 萬臺工業機器人,同比增長 10.66%。其中中國是全球機器人需求量最大的市場,貢獻了超過 30%的市場份額。

“機器換人”的整體趨勢,這是毋庸置疑的。作為論證,很多人會提“工業機器人密度”這個指標,即每萬人對應多少臺工業機器人。

從 2018 年的數據對比來看,全球平均工業機器人密度為 99 臺 / 萬人,而中國則剛剛超過平均水平 140 臺 / 萬人,相較於新加坡的 831 臺 / 萬人、韓國的 774 臺 / 萬人,日本的 327 臺 / 萬人等,還有不少的差距。

因此,從這個數據上看,中國不但成為工業機器人的第一大市場,未來還有非常廣闊的市場空間。

這個角度是否科學,需要辯證的看,需要與每個國家的國情相結合,如果達到德日韓的標準,我們的人口密度、勞動力成本,也需要相應地匹配到其他發達國家的水平吧。

但不管怎樣,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逐步退去,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今年的新冠肺炎病毒添一把火,估計企業都會考慮提升產線的自動化程度,降低一些人力方面的不可控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