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你信哪一個?

本人不在線21


誰的都不信,我感覺善惡之分是人為的把一個整體分開,他們分開有別的目的,人性原本善惡並存,缺一不可,你想想善是為人,惡是利己,人活在世間又是群居動物,還有智能所以人之處的善惡是混沌狀態,善惡合體狀態,隨著時間長了孩子大了善惡漸漸表現出來,孩子的第一聲啼哭你說是善還是惡,估計說不清。


過兩天1963


孟子在《孟子·告子章句上》裡說:“從人天生的性情來說,都可以是善良的,這就是人性本善的意思。至於說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歸罪於天生的資質。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於仁;羞恥心屬於義;恭敬心屬於禮;是非心屬於智。這仁義禮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給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過平時沒有去想它罷了。所以說:‘探求就可以得到,放棄便會失去。’人與人之間有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無數倍的,正是由於沒有充分發揮他們的天生資質的緣故。”

孟子說得非常清楚,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性本善。


但是,荀子在《荀子·性惡》中說:“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意思是人的天性就是好利的。

他還說:“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意思是人天生就是小人,不是君子。

提出了人性本惡的觀點以後,荀子又說:人性的惡,是可以由聖人的教育以及法則、規範、習俗等來約束的。

人性的善與惡,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提出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荀子一派,為了人的道德,可能會把外在的約束做到極致。後面韓非和李斯的表現即是證明。

孔孟一派,對人的道德約束,就會很溫和,以禮為先,在禮做不到時,才有“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雖然有必要時也可以施以刑罰,但講究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對人輕罰、對己嚴苛。

中國民族從善如流,我們提倡善待朋友,與人為善,善莫大焉,我們提倡“善”,同時還要改正“惡”,這才是社會發展的方向。

所以,我信善,你呢?


鵬學天下


孟子和荀子都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均屬於儒家學派。但孟荀兩人在許多問題的看法上有諸多的分歧,比如孟荀二人在人性的本質究竟是善還是惡有著嚴重的分歧。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而荀子的觀點則恰恰相反,他認為人性本惡。孟荀兩人關於人性本質觀點不同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兩人生活的社會背景不同。關於孟子和荀子人性觀的具體內容在此就不敘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見我之前的回答。

如果問我是認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我的回答是:我都不認可!我認為人性本質上是一種求生意志或者說是利己的。

▲非善非惡

不管我的觀點是否合理,我先來簡單地說說,為什麼我不認可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這兩種觀點。

嬰兒哪懂道德?

要判斷人性的本質究竟是善還是惡,其實是很難的,因為人是複雜的,多變的。不過,人的年齡越小,就越簡單或者說是越單純。因此,要判斷人性的本質,一個比較簡單的辦法就是分析年齡小的人。我們不妨走個極端——嬰兒。嬰兒也是人吧,而且是最單純的人。在嬰兒身上也存在著人性的光輝吧!善與惡是用於對人的行為進行的道德評價。但一個嬰兒哪懂道德?我認為嬰兒做出的絕大部分行為應該是一種求生的行為。因此,我認為人性的本質應該是一種求生意志。

▲嬰之幼孩

人性是非善非惡,而是利己的

我認為人性非善非惡,是利己的,但可以選擇。或者可以這樣表述:人性是多變的,有時表現的是善,有時是惡,是否利己是判斷標準,但可以通過後天的選擇,人為的使人性穩定或者說確認。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歸根到底人還是動物。動物的本能就是個體生存和種族延續。人也不例外,人的本性也是謀求個人的生存和人類文明的延續。向善還是向惡,關鍵是看哪種選擇更有利於人的生存和文明的延續。

其次,人的複雜的善與惡只是一對基本的倫理或者說是道德判斷。不能把人性簡單的歸為善與惡這兩類。

最後,人性本質是非善非惡,但可以通過後天選擇確定。世界上有天使也有惡魔,世界上好人、善人有很多,惡人也不少。難道是人的善惡是一出生就確定的?非也,人性表現出不同是受後天的環境影響的,是受社會存在和社會實踐影響的。由於家庭環境、社會條件、受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均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每個人內心的善與惡的比例的不同的。有的人善多於惡,而有的人惡多於善。有的人可能現在是惡多善少,也許將來內心的善會佔據上風。

▲善

總結

雖然我個人關於人性本質的看法有點與眾不同,可能多數人也不贊同。但是我還是認為,人性的本質不能被簡單地分為“善”與“惡”。畢竟,每個人出生時都是赤子,並非“天使”亦非“惡魔”!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對於這個問題你們是怎麼看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討論討論!

追尋遠方的詩


人性無善無惡,清淨本體,善惡都是人心的區別。古籍經典中有描述,原話記不得,是天道,地大,道大,人亦大,就是人本來與天地道一樣,天地有善惡麼,就像空地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大地對萬物同樣的承載。優酷有個視頻有叫“什麼是人”的視頻,是我長這麼大以來,最收益的一個視頻推薦給你


正心惠天下


二者都有道理而能量不同。

性善論比性惡論能量高。

善是高頻能量。

惡是低頻能量。

人性同時有高頻和低頻能量。

低頻能量是高頻能量的自己主動降頻。

沒有破壞性低頻能量宇宙是靜止的不能擴展。

高頻能量可以吸收和轉化低頻能量。

宇宙最高頻的能量是愛。

愛能戰勝一切負能量。


小杰80164096


——人性的底層代碼裡究竟有沒有純粹的善?

首先怎麼定義善呢?

定義很簡單,但對於我們來說,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利他主義”(altruism)(也就是純粹的善良)是極其困難的。

舉個簡單的施捨乞丐的例子:

你遇到一個瞎乞丐,慷慨施捨了100塊。這是利他主義嗎?

不是。這隻算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ur),你確實做了好事,但的初衷並不一定為了他人,可能是為了外部的好處(比如你是一個政客,需要親和力)。

如果把這個例子裡所有路人剔除呢?你一個人走在路上,遇到了一個睡著的瞎乞丐,你忽然覺得他好可憐,慷慨地給了100塊。這確實是一項善舉(benevolence),但也不是利他主義。誠然,沒有人知道你做了好事,甚至連瞎乞丐也在打盹兒,對你的舉動毫無感激。但你因為自己的善舉陶醉了3秒鐘,並且在接下來的一天裡都心情愉快。你獲得了來自自己的獎勵(internal reward)。

而對於真正的純粹的利他主義(pure altruism)來說,即使無法獲得任何來自他人和自己的獎勵,他依舊會選擇善良。也就是說,收益和成本分析(cost and benefit analysis)這一人類最底層的代碼,在純粹的利他主義面前·,是會失效的。

但“純粹的善良”是無法獨立觀測的。因為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或多或少會考慮周圍人的目光,也或多或少會自我感動,當各種動機摻雜在一起,怎麼來定量人性裡的善呢?

就像格勞孔的蓋吉斯之戒的故事:牧羊人蓋吉斯從巨人身上找到了一枚戒指,發現反著戴戒指就會讓自己隱身。因為沒有任何人可以監視自己,蓋吉斯用這枚戒指的隱身功能引誘王后,謀奪政權,做了損人利己之事。

我們要觀測人性的善和惡,非常需要一枚這樣的戒指,讓被測試的對象在周遭人的眼裡隱身,甚至讓他在自己心裡“隱身”,讓他的決定不會被自我感動所左右。

為了觀測善良,應該去哪兒找這麼一枚戒指呢?

有時候不得不感嘆為了做實驗,心理學家能想到多扭曲的招兒。

1981年,Daniel Batson做了一個實驗,試圖來論證利他主義(altruism)的存在。44個心理學系的女大學生成為了觀測對象,每個參與者被單獨關在一個小房間內,接觸到一名叫做Elaine的女性。實驗對象被告知Elaine和她們一樣,也是來參與實驗的。並且自己和Elaine被分配到一組,要共同完成一項壓力測試相

——王諾諾


劉氏制酒


別忘了還有個心學王陽明,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多方以誤1


當今社會我們對人性的認知沒有超過古人,辯證來看在新生兒身上能看到純粹的人性:即動物性!所謂人性善惡,是人類智慧的體現,認知世界、歸納世界這是後天發展的。

脫離人的社會屬性,單看個體是不行的。如果世界只有你一個人,再論善惡還有意義嗎?

那麼人類受過後天的教育殘存的劣根性是惡嗎?我認為不是,還是動物或生物性!我們要明白人性這個東西不是高貴的,只是區分神性、他性或它性的稱謂!


老莊之路


我信荀子所說。


和為貴1682


我信人本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