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你信哪一个?

本人不在线21


谁的都不信,我感觉善恶之分是人为的把一个整体分开,他们分开有别的目的,人性原本善恶并存,缺一不可,你想想善是为人,恶是利己,人活在世间又是群居动物,还有智能所以人之处的善恶是混沌状态,善恶合体状态,随着时间长了孩子大了善恶渐渐表现出来,孩子的第一声啼哭你说是善还是恶,估计说不清。


过两天1963


孟子在《孟子·告子章句上》里说:“从人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是善良的,这就是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

孟子说得非常清楚,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性本善。


但是,荀子在《荀子·性恶》中说:“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意思是人的天性就是好利的。

他还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意思是人天生就是小人,不是君子。

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以后,荀子又说:人性的恶,是可以由圣人的教育以及法则、规范、习俗等来约束的。

人性的善与恶,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提出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荀子一派,为了人的道德,可能会把外在的约束做到极致。后面韩非和李斯的表现即是证明。

孔孟一派,对人的道德约束,就会很温和,以礼为先,在礼做不到时,才有“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有必要时也可以施以刑罚,但讲究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对人轻罚、对己严苛。

中国民族从善如流,我们提倡善待朋友,与人为善,善莫大焉,我们提倡“善”,同时还要改正“恶”,这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所以,我信善,你呢?


鹏学天下


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均属于儒家学派。但孟荀两人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有诸多的分歧,比如孟荀二人在人性的本质究竟是善还是恶有着严重的分歧。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的观点则恰恰相反,他认为人性本恶。孟荀两人关于人性本质观点不同的原因之一是他们两人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同。关于孟子和荀子人性观的具体内容在此就不叙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见我之前的回答。

如果问我是认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我的回答是:我都不认可!我认为人性本质上是一种求生意志或者说是利己的。

▲非善非恶

不管我的观点是否合理,我先来简单地说说,为什么我不认可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这两种观点。

婴儿哪懂道德?

要判断人性的本质究竟是善还是恶,其实是很难的,因为人是复杂的,多变的。不过,人的年龄越小,就越简单或者说是越单纯。因此,要判断人性的本质,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分析年龄小的人。我们不妨走个极端——婴儿。婴儿也是人吧,而且是最单纯的人。在婴儿身上也存在着人性的光辉吧!善与恶是用于对人的行为进行的道德评价。但一个婴儿哪懂道德?我认为婴儿做出的绝大部分行为应该是一种求生的行为。因此,我认为人性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求生意志。

▲婴之幼孩

人性是非善非恶,而是利己的

我认为人性非善非恶,是利己的,但可以选择。或者可以这样表述:人性是多变的,有时表现的是善,有时是恶,是否利己是判断标准,但可以通过后天的选择,人为的使人性稳定或者说确认。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归根到底人还是动物。动物的本能就是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人也不例外,人的本性也是谋求个人的生存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向善还是向恶,关键是看哪种选择更有利于人的生存和文明的延续。

其次,人的复杂的善与恶只是一对基本的伦理或者说是道德判断。不能把人性简单的归为善与恶这两类。

最后,人性本质是非善非恶,但可以通过后天选择确定。世界上有天使也有恶魔,世界上好人、善人有很多,恶人也不少。难道是人的善恶是一出生就确定的?非也,人性表现出不同是受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是受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影响的。由于家庭环境、社会条件、受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均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每个人内心的善与恶的比例的不同的。有的人善多于恶,而有的人恶多于善。有的人可能现在是恶多善少,也许将来内心的善会占据上风。

▲善

总结

虽然我个人关于人性本质的看法有点与众不同,可能多数人也不赞同。但是我还是认为,人性的本质不能被简单地分为“善”与“恶”。毕竟,每个人出生时都是赤子,并非“天使”亦非“恶魔”!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看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追寻远方的诗


人性无善无恶,清净本体,善恶都是人心的区别。古籍经典中有描述,原话记不得,是天道,地大,道大,人亦大,就是人本来与天地道一样,天地有善恶么,就像空地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大地对万物同样的承载。优酷有个视频有叫“什么是人”的视频,是我长这么大以来,最收益的一个视频推荐给你


正心惠天下


二者都有道理而能量不同。

性善论比性恶论能量高。

善是高频能量。

恶是低频能量。

人性同时有高频和低频能量。

低频能量是高频能量的自己主动降频。

没有破坏性低频能量宇宙是静止的不能扩展。

高频能量可以吸收和转化低频能量。

宇宙最高频的能量是爱。

爱能战胜一切负能量。


小杰80164096


——人性的底层代码里究竟有没有纯粹的善?

首先怎么定义善呢?

定义很简单,但对于我们来说,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利他主义”(altruism)(也就是纯粹的善良)是极其困难的。

举个简单的施舍乞丐的例子:

你遇到一个瞎乞丐,慷慨施舍了100块。这是利他主义吗?

不是。这只算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ur),你确实做了好事,但的初衷并不一定为了他人,可能是为了外部的好处(比如你是一个政客,需要亲和力)。

如果把这个例子里所有路人剔除呢?你一个人走在路上,遇到了一个睡着的瞎乞丐,你忽然觉得他好可怜,慷慨地给了100块。这确实是一项善举(benevolence),但也不是利他主义。诚然,没有人知道你做了好事,甚至连瞎乞丐也在打盹儿,对你的举动毫无感激。但你因为自己的善举陶醉了3秒钟,并且在接下来的一天里都心情愉快。你获得了来自自己的奖励(internal reward)。

而对于真正的纯粹的利他主义(pure altruism)来说,即使无法获得任何来自他人和自己的奖励,他依旧会选择善良。也就是说,收益和成本分析(cost and benefit analysis)这一人类最底层的代码,在纯粹的利他主义面前·,是会失效的。

但“纯粹的善良”是无法独立观测的。因为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或多或少会考虑周围人的目光,也或多或少会自我感动,当各种动机掺杂在一起,怎么来定量人性里的善呢?

就像格劳孔的盖吉斯之戒的故事:牧羊人盖吉斯从巨人身上找到了一枚戒指,发现反着戴戒指就会让自己隐身。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监视自己,盖吉斯用这枚戒指的隐身功能引诱王后,谋夺政权,做了损人利己之事。

我们要观测人性的善和恶,非常需要一枚这样的戒指,让被测试的对象在周遭人的眼里隐身,甚至让他在自己心里“隐身”,让他的决定不会被自我感动所左右。

为了观测善良,应该去哪儿找这么一枚戒指呢?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为了做实验,心理学家能想到多扭曲的招儿。

1981年,Daniel Batson做了一个实验,试图来论证利他主义(altruism)的存在。44个心理学系的女大学生成为了观测对象,每个参与者被单独关在一个小房间内,接触到一名叫做Elaine的女性。实验对象被告知Elaine和她们一样,也是来参与实验的。并且自己和Elaine被分配到一组,要共同完成一项压力测试相

——王诺诺


刘氏制酒


别忘了还有个心学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多方以误1


当今社会我们对人性的认知没有超过古人,辩证来看在新生儿身上能看到纯粹的人性:即动物性!所谓人性善恶,是人类智慧的体现,认知世界、归纳世界这是后天发展的。

脱离人的社会属性,单看个体是不行的。如果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再论善恶还有意义吗?

那么人类受过后天的教育残存的劣根性是恶吗?我认为不是,还是动物或生物性!我们要明白人性这个东西不是高贵的,只是区分神性、他性或它性的称谓!


老庄之路


我信荀子所说。


和为贵1682


我信人本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