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文人慷慨赴死,這場浩劫奠定了三國謀士集團的底層分佈

黨錮之禍是東漢末年的一場文人革命。東漢桓帝、靈帝時,當權者分為宦官、外戚兩派,交替專權。宦官黨有侯覽、曹節、王甫等,他們任用私人,敗壞朝政,為禍鄉里,相對而言,外戚一黨的竇武等人卻比較清正, 因此貴族李膺、太學生郭泰、賈彪等人與外戚一黨聯合,對宦官集團進行激烈的抨擊。這些人通常被稱作士人,也就是後來所說的士大夫。他們品德高尚,時稱君子,有"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 等外號。

文人慷慨赴死,這場浩劫奠定了三國謀士集團的底層分佈

公元166年(延熹九年),宦官一黨故意在大赦之前教唆子弟犯罪,期望以此逃脫懲罰,而官員一黨不畏權貴,在大赦以後仍然按律處置了這些人。宦官等人向桓帝進言,桓帝聽信一面之詞,重處了這些官員。當時被捕的大多是天下名士,民間所認同的"賢人"。度遼將軍皇甫規以沒有名列"黨人"而被捕為恥,上書"臣宜坐之",要求桓帝連自己一塊兒治罪。桓帝沒有理他。後來逢大赦,眾名士才逃過一劫。不過宦官與士族的仇恨卻越演越烈。

文人慷慨赴死,這場浩劫奠定了三國謀士集團的底層分佈


漢靈帝即位後又一場更大的衝突再次開始。宦官一黨劫持皇帝與太后,處死了太尉陳蕃,外戚大將軍竇武被迫自殺。宦官一黨仍不肯罷休,於是向靈帝進讒言,誣陷黨人"欲圖社稷",意圖謀反。年僅十四歲的漢靈帝被他們欺騙,因而大興大獄,追查士人一黨。李膺、杜密、翟超、劉儒、荀翌、範滂、虞放等百餘人,被下獄處死。在各地陸續被逮捕、殺死、流徙、囚禁的士人達到六、七百名。靈帝又下詔書,凡是黨人門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罷免,禁錮終身,並牽連五族。黨錮的範圍擴大,波及更多的無辜者。


文人慷慨赴死,這場浩劫奠定了三國謀士集團的底層分佈


在這場革命中,犧牲最大的是文人士族階層,他們被打壓的根本沒有翻身的可能。因此在中央階層就沒有了文人的影子,所有的文人都湧向了各地割據的諸侯。而東漢王朝因為沒有了文人這個輔助決策階層,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相反地方諸侯因為文人的集聚勢力慢慢做大,通過多年的吞併和整合,天下三分成鼎足。三國故事為什麼好看,其實就是文人智斗的精彩。而黨錮之禍成為壓倒東漢的又一根稻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