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早晨挤公交的老人到底占早晨出行人群的多大比例?为什么有人会反感老人乘车?

burUIxIan


我就居住在全国文明城市包头,每天我持老年卡免费坐公交车送孙子上学,从内蒙古科技大学坐一路车坐七站地后下车,大约是每天早晨七点至七点十分上公交车,六月中旬我连续观察几天,在我乘车的途中大约有三至五人持老年卡免费乖公交,但我们没作过详细统计,从观察情况看持老年卡在这个时间段坐车的老年人我认为不算多。基本都有要办的实际事情。我也坐过8路车,因为8路车路过友谊菜市场,在这个时间段持老年卡乘车人也在3-8人间。

我的观察不具代表性,但也能说明这个时间段乘公交车拥挤问题老年人免费乘车不是主要因素。是诸多原因造成。


青山永驻绿水常流


1.早晨挤公交的老人到底占早晨出行人群的多大比例?为什么有人会反感老人乘车?

为什么总有些人喜欢拿老人当出气孔,天天喷老人。

为什么要反感老人早晨挤公交车,老人挤公车也是去办事,凭什么不能坐!每个人都有出行的权利,这个权利不分年龄、性别。再者,老年人应该享有优惠的特权,而不应该受到挤兑。

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现在千万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等你老去的那一天,四处求人无人应,坐个公交还挨diss,到那时候就认真感受一下什么是世态炎凉吧!

当初老人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四处求人帮你摆平年幼无知闯下的各种烂摊子,省吃俭用养育你,从来没有抱怨,什么煎熬困苦之事都容忍过来了。现在你翅膀硬了,连他坐个公交都不能容忍了,摸着良心问问,你还是不是个人?

可以说,早晨挤公交出行的老人绝对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只是有些人总喜欢小题大做,而这些人通常都是自私自利的家伙,在他们眼中,老人就是“侵犯”他们权益的人,所以才到处乱喷。

谁家没有个老人,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可恶之徒,身边肯定是没有亲人的,所以才这样四处说闲话。

什么是尊老爱幼,什么是人之为善?一个社会的发展光有人是不行的,还需要有德,有善。老人也是人,也需要出行,也需要办事,每天挤公车出行并非他的本意,如果可以,谁不想待家里好好躺着,干嘛非要趁着人多的时候去辛苦挤公交?

公交是公共交通工具,不是某些人的私人专座。建议那些反感老人早晨挤公交的家伙,自己开车出门,到那时候,整个车都是你的,想怎么坐都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只求别再喷老人了!

【以上仅个人观点,若有不同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关注:快嘴社会说,一起聊人生。】

读书文史


坐标济南,济南文化底蕴深厚,济南人热情厚道,所以公交车上给需要的人让座在济南很普遍的,基本上老弱病残孕上车后都有人让座。

我住在一个老小区,小区里大多数都是老年人,每天早上上班坐公交的时候,车上都是挤满了老年人,真的,我不用让座,因为根本没座!中国的老年人都有勤(zhan)俭(xiao)持(pian)家(yi)的习惯,她们承担着家中买菜做饭的任务,所以一大早乘公交车去菜市场买菜的人真的很多。我就见过一群老年人乘公交到20里外的乡镇上买菜!!!


十月的鸦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以我为例吧。我是60岁才来这里定居养老的,今年才办有老年公交卡。6年前的一天,从重庆回到北门车站已是晚6点多了。儿子家穷,没有私家车来接我。父子俩挤了一次公交。那车上像“挿笋子"样的拥挤。我站了不到5分钟就头晕眼花,我儿恳请别人让个座,别人也让不开呀,只有头倒在儿肩上保持镇定,没有听到一个老人呻吟。今年7月23日,我要去省体育馆拿体检报告,早7点10分上公交进地铁站,那公交车上还有空座位,7点23上地铁列车每个门前都只有几个人等着,随意上下,举眼一观,只有我头发花白。可8点9分时,要换乘1号线,问题就来了,每道门前排5列6列长队,乘警于门前控制人流。我挨了4次才挤进门。站上车内,只看得见人头,好象还是只有我瘦骨鳞询。我灵机一动,只有站在列车门旁,出车时秧求别人让个缝隙。站台上四眺,也只有我弓腰爬背。太羞人了。十年来就只有这两次挤了公交,每次都给我刻上难以磨灭的烙印。现给各位看官检讨,从今后,打死我也不在上下班高峰期乘公交。😭😭😭😭😭😭😭😭😭😭


山村逸夫


常乘公交和地铁,据我所观察,一天吱吱喳喳叫唤讨厌老年人的人,不外乎这几种人!一是终身难得志,心胸狭窄,鼠目寸光之徒,不知道最基本的自然规律,人都要老。二是穷矮拙,这种人自已无能买不起小车,又不愿骑单车,把自已无能归罪于老年人挡了他道,这种叫见老怒的小人!三就是自已好吃懒做,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之徒!忌妒,羡慕老年人退休了,拿的比它高,企业退休的人男人六十退平均不到三千,这多吗!?你三千都挣不到,真诚地告诉你,你该回去了!公共交通上给老人让座的有,装眼瞎!装看手机无视的多!在物质,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当今,都属正常!风水轮着转!再过几十年,现在的有些人能到达老年,有些是到不了的,环境变坏,人的健康变差。也是必然。那时但愿年轻人会极积让座!?猪也这样想!可能吗!?媒体也不要把个座一天炒!做个正能量的传媒人吧!仁者自仁!让与不让都正常!但没必要搬弄是非争吵!


小年轻160


上海一开始也是给老人发免费卡,然后就出现有老人每天都出门乘车,和年轻人抢早高峰。

我就亲眼看见一个老人在早高峰的地铁上被年轻人挤的嗷嗷叫,非常担心老人吃不消。

当时上海出现过有老人坐在公交车上不下来,跟着公交车走一天的情况,公交车下班了,老人才回家。

而且还出现了更恶劣的情况,有年轻人拿着老年卡蹭公交车,为此还和司机吵架。

上海市政府没多久就改成了发放交通补贴,符合条件的老人,每个月随退休工资发放一笔交通补贴,变暗补为明补。从那以后,就很少有老人出门和年轻人挤早高峰的情况了,这时候再出门挤早高峰的老人,都是真的有事情,大家尽量体谅吧。

城市管理就是这样,一样花钱,换个思路,能让事情做的更好。

上海已经这样发放补贴快5年了,看看其他省什么时候会跟上。


山依斜阳


我在南京新港开发区上班,常坐331和333路,两条线都路过新港农产品批发市场。早上7点多到7点半正是上班早高峰,上车时331路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买菜的老人,333路百分之五十以上是买菜老人,这些老人霸座不说,没座上位的人都挤在大门口,而且人人手中还拉个小车。司机说了左一声右一声请他们往里走,他们就是一步不动,别人要上班,挤都挤不上,很多人挤不上耽误上班时间而迟到,就是好不容易挤上了,那些老人被挤时还骂骂咧咧,在车上大呼小叫,骂司机,骂上班人。司机,上班人都不敢作声,谁个要说了一句,哪就要倒大霉了,骂的你无处藏身。真是上车象林黛玉一付可怜相,下车象方世玉,比兔子跑的都快,我们真是无语了。国家为敬老,免费给老人乘车,我们不反对,这也是政府关怀老人的一项举措,尊老爱幼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我们上班族也尊重也能理解,但老人也要体量上班族的辛苦,在上班最峰期能个暂缓出行,不就迟出门半小时到一小时,何况你老人也没什么事,迟一点买菜也不是买不到了,可就是有哪么多老人不自觉,没办法,我们上班族只能呼吁政府部门,在上班高峰时段取消老人免费乘车优惠,其它时段仍免费,从而减少老人出行,让上班族能够正点上班。同时也希望老年人除看病送小孩上学外,平时上街买菜购物逛街推迟半小时再出行,让上班族先走一步,自己再出行,此时车子又不挤,还有座位两不耽误多好。


用户2291008344695899


我也步入老年了,有一天,我乘公交车,坐在前面横排的四连坐上,几站后,上来老夫妻俩,老太太颤巍巍的,我旁边的年轻人赶紧给老太太让座,我赶紧帮助老头把老太太驾到座位上,老太太很胖,虽然屁股坐在椅子上,但整个上身已超出了椅子的范围,手握住了当中的椅子称,我身子虽然很瘦,但是明显感到了不适,于是,我只好调整姿势,把头扭向前方,使身体向前倾斜,尽量避免她挤着我。没想到,她却不耐烦的大声说,哎呀,你快别挤我了,我都快坐不住了!我看了看,心里真不是滋味,心想,这老太太翻脸不认人,跟她也没有理可讲,于是,我看了她一眼,一声没吭,她老伴说她,你在公交上别矫情,,我看了老头一眼,老头看着我,指了指自己的头,意思是说我别跟她一般见识,她这里有毛病,我摆了摆手,表示我不会跟她一样。到站了,老头子好不容易有给老太太拉下座位,。要不是老太太这样闹这一出,我肯定再会帮忙的,这老太太真不好相处。


用户54950342661


你可以在车上不需给老年人让坐,但你没有权利对老年乘公交车说三道四,老年人在任何时间段都可乘坐公交车,老年人也是从年轻时走过来的,难道你不会老吗?到你老的时候你不会乘坐公交车吗?你买不起私家车,那你就是挤公交车的命!


我不信这个重名


试想谁都有老的一天,又是谁的父母,年迈体弱还要挤公交呢?做为年轻人,你又为父母和老年人做了什么呢?

理性的看待老年人高峰乘车,是公平,更是尊重。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无论是老年人的身份、优待还是乘车基至医疗保障等社会问题,全社会都应当理解尊重,不但不应抱怨和反感,而应该举全社会之力帮助老年人解决困难,化解矛盾。

身公一名85后的国家公职人员,长期工作在社会保障工作的第一线。每天早上上班坐公交,也一样会碰到很多老年人。首先很支持老年人持证免费乘车,这是社会进步和国家保障的一种必然。至于老年人高峰乘车很普遍,但我相信没有哪个老年人是闲着没事愿意高峰时段挤公车,他们必然是有原因的,辟如看病挂号、送孩上学、甚至是买菜买肉,这都是生活必须啊,和年轻人上班没啥两样,因为这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相比之下,更应当担心老年人高峰乘车时可能出现的身体不适,以及跌倒摔伤的风险。

如何解决现状化解矛盾才是我们理应关注的焦点。辟如在高峰时段开通老弱专用免费班车,明确标示乘坐事项,提高公用车辆的安全措施,提倡老年人错峰乘车,这在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开始付诸行动了。总之,帮助老年人,关爱老年人才应当是我们全社会的共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