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三国演义》刘备举国75万精兵亲征东吴为关羽复仇,为何惨败梦碎白帝城?

用户5293061272552


荆州本为刘表地牌,赤壁之战后,曹操战败,刘备占据荆州,由关羽镇守,可惜关羽大意失荆州,吕蒙用计,兵不血刃夺取荆州。荆州地处长江上游,是三国东吴政权的门户,从长江,汉水,可顺流而下,只低武昌,南京,是孙权的心腹之患,荆州不取,等于在东吴面前悬着一把大刀。而对于蜀汉来说,丢了荆州,等于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打破了《隆中对》中提出的统一中原的策略,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也表明了荆州的重要性。夷陵之战,表面上是为孙权报仇,其实也是为了争夺荆州这块战略要地。为什么刘备会惨败呢?

其一,刘备一意孤行,意气用事,没有形成一个有力的,坚强的团队。当刘备要攻吴的时候,大臣中劝阻的很多,刘备却一意孤行。其中赵云的分析最有道理,赵云说,现在曹操是国贼,虽曹操已死,但曹丕已经篡汉,应当顺应民意,兵出西北,关东义士必纷纷归附。如果先攻吴,两军相交,很难马上停下来,这实在是下策。连当时四川中没有做官的名士秦宓也出来劝阻,被刘备抓起来,关在监狱中。刘备是一员久经沙场的老将,有经验,但也容易犯轻敌,大意的毛病,手下劝他要小心的时候,他反而说,难道我还不如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吗?相反,再看看吴国,君臣一心,同仇敌忾,孙权广泛征求了大家的意见,来了一个“守江口书生拜大将”,临时提拔了陆逊为大都督,把大家团结在一起,谨慎迎战。刘备又怎能不败呢?

其二,《道德经》中讲,友弱胜强,鱼不脱于渊。刘备千里出兵,又去攻打和自己一样处于弱势的吴国,这在战略上,本身就是错误的决策,会招致灭顶之灾。魏国的战略家刘晔就曾向曹丕建议说,吴蜀小国,依山阻水,有急相救,这才是存亡之道。现在互相攻伐,是自取灭亡,应该派大军先攻下吴国,则蜀国势孤,更不能长久了。可惜,曹丕没有采纳这一建议,不然,历史又得还写了。

其三,刘备没有水陆两处进攻,没有知难而退。在战术上,刘备没有用水军切断东吴军队的粮道和退路。行军打仗贵在出其不意,当陆逊知道刘备的部署后,便不再担心了。刘备在山林茂密处连营七百里,扎下四十于军营,也犯了兵家大忌。连不懂军事的曹丕也曾精准预言,刘备马上要溃败了。刘备开始打了一些胜仗,后来陆逊主帅,便据险固守,不与蜀军交战。两军一直相持了半年之久。如果刘备能够保住胜利果实,徐徐撤兵,也不至于全军溃败。

其四,刘备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儒将陆逊。陆逊的厉害之处至少有三点。首先,他深明韬略,吸取了秦赵长平之战赵国的教训,不与士气正旺的蜀军交锋,等到蜀国军队疲惫,大意时,在寻找战机,不战则已,一战就予敌以重创。其次,他治军严明,整饬军纪,令行禁止,有很强的执行力。刘备四十多处军营,如果不是东吴各军奋力拼杀,怎能纷纷溃败?另外,他宽严相济,谦恭待人。陆逊从一个未建尺寸之功的白面书生,一举而升为三军统帅,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将并不服气,而陆逊很快就将他们团结起来。后来,孙权问,你怎么不将哪些出言不逊的人报告给我呢?陆逊说,他们都是国家的栋梁,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我用蔺相如的做法,来和他们相处。

结束语:可见,刘备从心态到战略,战术都有失误之处,才酿成了失败的局面。心态上急躁冒进,战略上没有坚持联吴抗操的方针,战术上没有出其不意,水陆并进,并且于湿地山野间连营七百里,给了对方可乘之机。又不了解陆逊,不了解敌情,没有做到知己知彼。(本问答纯属原创,谢谢支持。)


江湖夜雨92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以蜀军大败结束,直接影响了蜀国国运,之后,蜀国开始衰落。夷陵之战刘备失败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刘备报仇心切,仓促出兵,备战不足。尤其是在刘备连连取胜,已有借为关张报仇之名行灭吴攻魏之实的情况下,蜀军的国力和战备都无力支撑其如此野心。尤其在战争初期,刘备应知破吴的关键在于有一支强大的水军,水陆并行,互为支撑,破吴才有可能。但建立和训练一支强大的水军部队尤需时日。公元219年冬十二月关羽兵败被杀,刘备于公元221年七月即率大军伐吴,对比西晋灭吴,很难想象刘备能在短短一年八个月的时间中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就更别提灭吴再伐魏的战争准备了。

反观东吴,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早在夺取荆州之后,东吴即已虑及日后蜀汉的报复,并开始未雨绸缪。“外交上两次主动向刘备遣使请和,极力避免战争,同时称臣求降于魏,已孤蜀势;军事上加强巫、秭归、夷陵、江陵、当阳、公安等上游诸要地的兵力与守备,吴主孙权还亲自公安移屯江夏郡鄂县,建立新都武昌,为总策应。刘备以己准备不足之军,战彼有备而来之敌,焉能不败?”(网友语)

二、东吴之陆逊足智多谋,用兵如神,非先主轻易能敌。“守江口书生拜大将”,陆逊以一介书生形象示人,但陆逊绝不仅仅是一介书生,骨子里更是一个堪比周郎之统帅。对外示弱骄敌,对内下铁令严军纪树权威。面对刘备节节胜利,陆逊誓不出兵以骄之,等到刘备因胜而骄,轻敌傲慢,“求战不得而移屯于山林树木间”时,便定下了火烧蜀军之计。

反观刘备,轻敌冒进,一意孤行,身边又无庞统法正诸葛亮这样的谋士随军征战,出谋划策,终至被陆逊一二十出头之人“营烧七百里”,大败而归。

两个主要原因,个人所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猪悟空


白云山水居带你了解这段历史。

《三国演义》刘备举国之兵为关羽报仇,为何会失败?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发动时间过早,没有充分准备。蜀国虽然地盘还是比较大的,但人口少,地广人稀,七十五万军队就相当于蜀国的全部兵力了。这就犯了战略性的错误,容易被趁虚而入。懂兵法的人都懂,但诸葛亮知道劝阻无用,只有无语以对。



第二个原因,蜀国在政治上还不稳定,原来从刘璋那里接手的官吏还没有完全归心。这就给战争运作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要明白的是,战争是一台机器,任何一个小螺丝出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的结局。



第三个原因,没有了荆州之地,就没有好的攻击地方,这就造成进攻的地方不对。在夷陵这个地方,山高林密,不利于部队展开,又加上天气炎热,正好被敌军利用。幸运的是,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做了两手准备,摆下了八卦阵,刘备才得以逃脱。



第四个原因,当然和军队有关,因为荆州的失守,导致蜀国战线的拉长,以至于粮草供养运输线过长,给了敌人可乘之机,粮草屡屡被劫,部队军心涣散,防御不力,才导致被困在密林之中。这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刘备的失败,其实是注定的,只是头脑发热的一时冲动,也就受到了冲动的惩罚。他的惨败,说明了蜀国最终的结局,就是灭亡。


白云山水居


一因傲气,二因亲情。

刚好这几天在追《三国》。刘备也是有血有肉有野心的汉皇室子弟。

说他傲气, 是因为刘备出山以来,以仁而出名,所以才有了桃园三结义雷打不动,至死为兄的关羽张飞好兄弟。

也是因为刘备的仁和诚,诸葛亮不惜一切出谋划策辅佐他成帝。一直以来,诸葛亮军师的才和计,胆和识,远谋近观都在刘备之上。

所以本人认为刘备不惜一切举大军,不听诸葛亮的善言,一心伐东吴,除了要给弟弟报血仇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要实现帝王的霸道,想给诸葛亮一点儿颜色。没想到现实与理想相差甚远。

还想说他想男人一回的原因是,他也想在妻子小舅子的世界里留下一些威严。也想让东吴目睹他的厉害,毕竟东吴是他小舅子的王国嘛。

当年的婚礼是个鸿门宴,妻子又被偷偷接回娘家,是个男人都想扳回一局。无论他是帝是民,都应该先是个人。

当然,说什么也不能排除他确实想要给弟弟报仇的心愿。

惨败的原因主要是私心太多,取捷心切,所以才适得其反!

这一场戏除了告诉我们做人要有情有义之外,还要有血有肉,任何时候不都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忘乎所以,还是那句老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读书写字之静流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以荆南四郡之兵力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和樊城,起初进展顺利,围曹仁、擒于禁、斩庞德,逼的曹魏集团不断调兵遣将,后孙权令吕蒙和陆逊偷袭荆州,导致关羽腹背受敌,被东吴擒杀。

公元221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名举国75万精兵进攻东吴。东吴孙权派人求和被刘备一口回绝,有大臣劝阻刘备刘备亦不为所动而一意孤行。

东征开始,刘备连连胜战,进展顺利,把孙桓围困在彝陵,在江中又打败了朱然,刘备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于诸葛亮和赵云的劝说,他根本听不进去,结果七十五岁的老将黄忠中箭身亡,至此,刘备的五员大将已经亡了三个,刘备实力大减,非常悲愤。

至夷陵战役,双方僵持了差不多六七个多月,刘备想速战速决,但沉着冷静的陆逊就是不出来迎战。蜀军派人在阵前用污言秽语辱骂对方,吴军里有人忍受不了要求出战,陆逊考虑到双方兵力悬殊,他决定按兵不动,以不变应万变,消耗敌人的士气,然后找机会伺机突围。不管蜀军怎样挑战辱骂,他按兵不动。吴军内部有些人误以为陆逊是胆小的缩头乌龟,加上受不了蜀军的挑衅辱骂,企图冲出城门迎战蜀军,陆逊拿出孙权的尚方宝剑,把大家的冲动硬生生的压下去了。

刘备面对忍辱功夫了得的陆逊无可奈何,再加上当时天气渐渐炎热,酷暑难当,他决定沿着江边的树林荫处连营八百里来安营扎寨避暑,范了常识性的错误。陆逊派人悄悄潜入蜀军放火,火烧其八百里连营,然后乘乱攻杀,蜀兵溃乱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这一战使得东吴得以苟延残喘几年,同时也使刘备惨败且大伤元气,退入白帝城,统一称霸天下的梦想也灰飞烟灭,没过多久就生病去世了。


刘文广


首先,战略错误。刘备是以大汉正统的名义即皇帝位的,所谓“汉贼不两立”,在即皇位之后应该先联合孙吴,共同讨伐曹魏,为汉献帝报仇,这样就名正言顺而且能够得到当时大多数士人阶层的呼应。但是刘备先开始了伐吴,为关羽报仇,这样就从战略上低了不止一个档次,说到底讨伐曹魏为汉献帝报仇是国仇,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是私仇,不可等同而语。

其次,战术错误。讨伐东吴说到底就是个小战争,派遣一上将就可,正所谓“杀鸡焉用宰牛刀?”。因为刘备的御驾亲征说到底也是孤注一掷,没有退路,万一失败了连个退路回旋的余地也没有了。当时可以伐吴的最佳人选绝不是刘备本人,诸葛亮、赵云等人完全可以拿下,话说回来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打的败仗比胜仗多得多,可以说他有别人辅佐时打仗和自己独立出战完全不一样,最起码的战术都可能出错了。

第三,骄兵必败。刘备帅军讨伐东吴,前期太顺利了,主要是当时的刘备集团的军事实力要高于孙吴集团,孙权他们也确实一开始被打懵了。但是伟人就曾说过“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刘备在孙吴集团屈服并拿出了和谈的低姿态时没有接受,必然会导致孙吴像曹魏求助的同时会拼死相争。一方是退无可退,一方是骄傲放纵,这样的结果必然引起连锁反应,一败涂地。

最后就是害怕失败,夷陵之战后刘备可以组织有效的抵抗,但他没有而是一路跑了,这样就使得孙吴集团能够携战胜之威来要挟时,谈判的余地不大,刘备又心里承受不了了,因此一病不起,梦碎白帝城。


南陵士子爱读书


三国时期的形势瞬息万变,有分有合,让人捉摸不透。但是始终围绕着三个比较大的方向,那就是曹操,刘备还有孙权这三个政治集团,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东吴的江山完了,刘备的江山也不存在了,最终被曹魏政权所统一那么刘备为什么会失败?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是刘备的家世和他的才能都差别人好多好多。虽然他是高贵的皇室子孙,但是到他这一代的时候已经相当没落了。甚至和平民百姓没有什么两样了。再加上他从小就没有了父亲,和他的母亲两个人相依为命,母亲辛辛苦苦将他养育大之后,他就只能独自去闯荡天下了。而曹操家里是官宦之家,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刘备是不一样的,而孙权相当于现在的富二代,是从他的父亲和哥哥手中继承的江山,他们两个的起步相比于刘备来说要好太多。其二是刘备自己的才能也是不够的,曹操会写诗还能够打仗,还有一手好的书法,而孙权从小也是在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只有刘备从小长在市井街头,先天没有培养文化素质,后天又没有条件去进行学习,所以他自身的才能是不及孙权和曹操的。

第二个原因,是他太过于讲究兄弟义气了。他和关羽张飞是结拜的异姓兄弟,他们三个关系特别好,而刘备对这两个人也确实很是关照,感情特别的深厚。但是最后也是因为这两个兄弟,刘备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当时关羽在荆州事件被人杀害,但是当时的蜀国和吴国正处于交好时期,就是因为刘备太过于讲究兄弟义气,他放弃了和东吴的交情,领兵攻打东吴,而最终失败。自己在白帝城病逝,将唯一的儿子托付给了大臣们。他只顾兄弟情谊,却没有顾及到国家的利益,也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战略来行事,他意气用事过于仁义,结果使得蜀国和吴国两败俱伤,让曹操得利。他没有从大局出发,而是以自己的私人感情为主,这一点也是他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刘备没有深谋远虑,他没有考虑到国家的后继发展,虽然眼前形势比较鼎盛,但是他没有预测到后来的衰败。这是因为他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虽然当时刘备手底下人才济济,有黄忠,有关羽,有张飞有马超,虽然这些人武艺高强,但是这些人的年龄都和刘备差不多少。他没有想到这些人不久都会和他一样去世,那么它朝中年轻的将军只有赵云一个,还是一个不受重用的将军。如果这些人相继离开,那么后面怎么办?他没有考虑到国家未来没有可用的人才,没有为国家培养出后面继续发展的人才,而他留下的托孤大臣诸葛亮也只辅佐了刘阿斗不长时间之后就去世了。而相对于蜀国这边的人才缺少,曹操那边却是人才济济,后来的司马懿更是帮助曹丕一统天下。这是一个蜀国走向衰败很重要的原因,朝中没有可以领兵作战的大臣,也没有能够继续为国效力,为主公出谋划策的谋臣,无奈之下,诸葛亮只能几次三番的任用马谡等人,国家如此缺少人才,这也就导致的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第四个原因,就是他选定的继承人根本和曹操那边的继承人没有可比性,曹丕从小受到精英似的教育,在军营中长大,跟随着曹操南征北战,不仅是文学还是武力上都非常的了不起,非常的杰出。而刘阿斗,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再加上智商又比较低,整天吃喝玩乐,根本不懂国家大事。两个人进行对比,瞬间就可以分出胜负。也正是因为刘阿斗的存在,让很多大臣心灰意冷,让蜀国走向了衰落。再加上后来诸葛亮去世,蜀国更是没有了顶梁柱,怎么可能会不被人收复呢?

我认为,如果刘备能够从大局出发,如果刘备能够隐忍自己的怒气,隐忍自己的恨意,如果他能够将仇恨先放下来,将国家大义放在第一位,那么他便不会去世,也不会将国家交给那样的一个继承人,也许蜀国还有继续发展的可能。如果刘备能够多为朝廷笼络一些人才,如果刘备能够多培养一些年轻的将军,那么也不至于让诸葛亮无人可选,无人可用。如果刘备能够选择一个好一点的继承人,选择一个有能力,头脑聪慧的继承人,那么蜀国也不会走向灭亡。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蜀国最后慢慢的衰败了,最终被其他人征服。









放牛娃看电影


桃园三结义,虽然是《三国演义》虚构的,但是刘备关羽张飞情若兄弟,却是真实的。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后,刘备张飞真心难过,也想为关羽报仇。张飞因报仇心切,反遭部下杀害。刘备兴兵伐吴,却被陆逊火烧连营,刘备败走到白帝城。

就在白帝城,刘备召来诸葛亮,对他嘱托了身后事。刘备为何选择白帝城托孤,而不是回到成都。

刘备举蜀汉全国兵力伐吴,一则为关羽报仇,二则是为了再次夺取荆州。蜀军势如破竹,东吴无人可抵挡刘备,孙权只能再次启用了陆逊。刘备带领大军到了夷陵安营扎寨,陆逊抓住机会,放了一把火,烧的刘备一蹶不振,烧的蜀汉许久没有缓过来。

夷陵惨败后,刘备就一直待在白帝城,没有再回成都。刘备是在夷陵惨败一年后,才病逝的,这一年的时间,刘备怎么就不回成都,是无颜面对蜀汉父老么。刘备一直待在白帝城,也是为了蜀汉着想。刘备兵败夷陵后,东吴并没有停止攻击蜀汉的步伐,刘备待在白帝城,就是想守住蜀汉的入口,抵御东吴入侵。

荆州还在刘备手里时,白帝城不是边防一线,但是荆州一丢,白帝城的战略地位就提升了。刘备选择一直待在白帝城,就是为了构建白帝城的防御体系,防止东吴攻入蜀汉腹地,给蜀汉带来更大的危险。

刘备最终也是在白帝城托孤,是召诸葛亮和刘禅从成都来的白帝城。军权还在刘备手里,诸葛亮若有异心,便是有来无回。


聊资


既然是提问的是三国演义,那就不用参考三国史,不要去纠结刘备有没有70万大军

也不用纠结刘备的利益出发点,单纯的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去找答案就很容易了。

小说里吕蒙白衣渡江,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脑袋砍了送去给曹操。

远在阆中的张飞得知就要起兵复仇,还没出发脑袋就让手下砍了

刘备看着这2个跟随自己一生的2个兄弟皆因东吴而死,一怒之下点齐蜀汉全部精锐讨伐东吴。

结局蜀汉几乎全军覆没,刘备也心灰意冷病死在白帝城。宁学桃园三结义,不要瓦岗一柱香

三国小说里刘关张3兄弟可以说皆因义字而死。


在座的各位给个面子


答:从敌我双方,也就是从吴蜀两个方面做出分析。从蜀国角度看,关于发动灭吴的夷陵之战,属主刘备有些心急如焚意气用事,用兵是讲究深思熟虑的,故此从大的战略角度层面上犯了大忌,也为失败埋下祸根。战争发动之前,蜀汉方面诸葛亮,赵云等重要臣子考虑到挥师伐吴对蜀国极其不利,也曾多次劝谏的,但刘备作为最高领导人是根本听不进去,而仍然一意孤行攻打东吴。再者骄兵必败,刘备利用军队上的优势取得战争的初步胜利就有些沾沾自喜,自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不可战胜,小瞧了对手,尤其是小瞧了会用兵且懂谋略的陆逊。再者刘备虽多次行军打仗但赢少败多,而且每次败都是惨败大败,而且惨到几乎每次妻离子散的,这也从侧面说明刘备本人根本不擅长打仗的,自己不善于打仗,而且还不带着会打仗的参谋给自己出谋划策,最后惨败可想而知。另外从东吴方面来看,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孙权虽然带兵打仗也还不如刘备,但他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去用人,让最会打仗的人去打仗去指挥,而且还用人不疑,东吴在面临灭顶之灾之时,上下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势与蜀军抗斗到底的决心。再者陆逊的指挥得当保证了局势的逆转,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等条件的仔细分析后,主动放弃进攻机会,采取战略撤退,一直退到夷陵,猇亭山,集中兵力准备决战,陆逊很好的利用了天时,地利,一举歼灭蜀军。陆逊的坚守不出,打破了刘备依靠兵力优势速战速决的梦想,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酷暑难耐,刘备大军无奈只得采取移营陆地上,连营找时机破敌,殊不知自己以前慢慢的跳进东吴方面提前挖好的‘坟墓‘里。

回答完毕!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