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當留守老人都去世了農村會怎樣?

鴨一嘴


1、可以說,再等二十年,三十年,很多小的村莊就會成為一片荒地。

空無一人。

現在回到農村,就有這樣的感覺,很蕭條。好多院子都空掉了,甚至房子都塌了。好多都是家裡老人去世之後,孩子,孫子等都在城市定居了,那農村的院子也就漸漸的偟下來沒人住了,慢慢的也就塌掉了,孩子們也不準備再回農村,所以也不再管了。

我媽媽家鄰居就是這樣,家裡就一個兒子在城市定居了,兒子父母都去城市照顧孫子了,以後並不打算再回農村,兒子的爺爺奶奶去世之後,院子就空下來。

後來,下雨的時候塌掉了,現在都是雜草。

爸爸看不下去了,簡單把院牆外圍給收拾了一下,打理的稍微像樣一些,不至於太荒涼。

2、但假若有一天,爸爸也不在農村住了,年紀大就找城裡找弟弟去了,那這一片豈不是都要雜草叢生了。

這是農村最為普遍的現象。

現在農村的耕地都被政府,或者是個人承包了。

很少再有人靠種地謀生,

而城裡的就業機會更大一些,

所以年輕人基本上沒有待在家裡的了。

荒涼也在所難免,

這是城鎮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

所以作者也不必擔憂年輕人不回到農村種地,

3、因為以後的土地會越來越集中,

越來越機械化。

相對的產量也會越來越高。

社會在向前發展,

所以,這都是必然趨勢!


老徐說事999


前幾天我和當地農民正談著這件事,他們說;現在50歲以下的農民都種不來地了,更不說背誦24個節氣了。地都這樣荒起,或者全部搞成溼地公園。這裡的土質肥的很(我插了一句:黑土地)農民又說:我們這一代就這樣了,下一代咱辦哦。當時在場的有七八人都是他們自己人,就我個人是外地人聽著他們的議論。我又插一句,買進口糧呀,他們一口同聲回我:錢呢?要錢來買呀。我無語。


6920401629


我們的村子拆遷了,住上了樓房,有錢有房應該高興,可我卻怎麼的心情呢!我們這代人碰見笑一笑打打招呼啦啦家常,原先我們是一個村的,可下一代呢?誰都不認識,沒有了鄉土人情,我跟我兒子介紹這個人是咱村的,你說他怎麼說,關我屁事管他那的,哎


用戶5456802716


這個說不好,看國家政策,畢竟現在國家對於農村還是有很多好的政策的,但是我有些悲觀,我是八零尾,在城裡買了房,我們的孩子輩對於老家是沒有多少感情的,我們這輩對於農村還有一些感情,但是現在也是越來越沒有兒時回憶裡的那種感覺,對於回去也就越來越無所謂了,再過30年,我們的父輩不在的時候,或許那塊地方就只有清明節才會回去的多一些吧。


求人不如求己6913


再過幾十年,留守老人都去世了,那農村將會怎麼樣?太讓人期待!


農村,作為我國幾千延續下來的社會形態,承載著無限中華兒女的親情、鄉愁與回憶。但是,隨著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特別是城市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人口的吸引,農村發生了很大變化,大量土地荒廢、大量房屋遺棄,大量人口遷往城市,只留下大批老弱病殘人口留守農村,於是有人不禁疑問:再過幾十年,留守老人都去世了,那農村將會怎麼樣?


是的,從農村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看,改革開放改變了幾千年來的農業生產關係,農民的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變,城鄉之間的界限已開始變得模糊,農業不僅僅要解決溫飽問題,還要開始追求更大的經濟效益,等等。


其實,這一切都預示著農村已經進入特別的轉型期,未來的農村,不會因為人口的老齡化、老屋的倒塌、土地的荒蕪而停滯改變,只會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並呈現以下四大新特徵。



一、 未來農村不會消失,只會更高效

農作物是人類食物的最主要來源,作為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農業大國,如果沒有農村生產的各種食物,而全靠進口糧食是不現實的。中國有這麼多土地,必須要發揮他的作用,土地種莊家這個根本不能丟,農村的存在是種地的最好方式。


同時,農作物除了解決廣大農民的溫飽問題,也是食品加工、城市服務業(如餐飲業)的重要原料供給。雖然國家也在進口糧食,能自己生產豈不是更方便。雖然我國耕地有很多在山區,耕種也十分困難,但很多地方已經實現了農業生產的機械化,且適合山區和丘陵地區的耕種條件的小微型農耕機已陸續問世,將極大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


另一方面,國家正在大力推廣農村居住集約化建設,通過搬遷補償等方式,讓居住大山深處的農民搬到山下,讓分散的農民居住儘量集中在一起,並配以公共活動中心、生活超市、安裝自來水和天然氣,家禽集中飼養,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生產效率,擁有健康的身心。因此,無論從國情還當前發展趨勢來看,農村要消失是不可能的,只會越來越高效,越來越具有活力。


二、 未來農村外出打工減少,家門口可以就業

在農村,一家幾代人、全村人外出打工的現象十分普遍,但在未來,這一現象將會出現很大的變化。那就是農村外出打工的人數將逐漸減少,家門口也能就業掙錢。


由於城市的快速發展對勞動力有著巨大的需求,農村的很多富餘勞動力都選擇進城打工。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已經不適宜城市快速繁重的勞動狀態,他們將會逐漸地離開工作崗位回到家鄉(即所謂的返鄉潮);同時,一部分年輕人也會進入城市加入打工大軍,並形成循環,但受到70-90年代計劃生育的影響,進城的年輕人會減少很多。


當然,很多農民的新一代,他們已經不屑於進城打工,他們比父母有文化、有想法,他們藉助信息化的浪潮,開始在農村創業。有的做電商,把自己水果家禽買到全國各地,有的玩起了自媒體,拍視頻、搞直播,介紹農村獨特的生活和風景,一個個做得風生水起,不但解決了生活問題,對家鄉也起到了很大的宣傳作用。


另一方面,隨著國家對城市宜居環境的加強建設,很多中小企業被迫搬遷、解體甚至關閉;再加上不少鄉鎮發展地方經濟大力建設工業園區並推出巨大的招商政策,很多農民帶著技術和經驗回鄉創業,沒有技術農村也在政策的扶持下辦起了種植園、養殖場等等,讓農村足不出戶就解決了就業問題,還可以照顧父母和小孩, 在多種有利因素的影響下,農民外出打工的意願已經明顯降低,多人將告別外出打工的歷史。



三、 未來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城市向農村流動

城市的魅力就在於有便捷的交通、豐富的資源和眾多的商業機會,這在以前農村是不敢想的,如今農村的這一切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進步。


在很多人印象中,農村就是偏遠落後的代名詞。隨著鄉村公路的普及,極大拉近了城市和農村的距離,豪華小車從繁華的都市直接從開到美麗的鄉村。以前農民趕集靠雙腳要走一整天,如今出門坐車半天就能回來,很多農民收稻穀、麥子也直接用大貨車、麵包車、摩托車運輸,既方便又高效 。


交通條件的改善讓農村修磚房成為現實,很多農民紛紛推掉以前的土牆房子建起了漂亮的小洋樓,裝上漂亮的窗簾,室內外貼上地磚,設計獨立衛生間,還用上了太陽能熱水器,農民的居住條件並不比城裡人差。


除了硬件的改善,農村的精神生活也有了改變,很多地方建起了公共活動中心,圖書館、電腦室、培訓室一應俱全,還有寬大的籃球場和豐富的健身器材。很多地方還藉此機會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吸引了大量的城裡人到農村休閒度假消費。


一直以來,很多人對農村是有偏見的,如今農村生活方式和體驗與城市的差別越來越小,大量的城裡人流向農村,農民成為很多人羨慕的一種身份。



四、未來國家會持續扶持,讓農民奔小康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農村的扶持一直沒停過,從最初的停止交公糧並享受農業補貼到村村通電、通廣播衛星電視,到後來的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到如今的一對一精準扶貧、鄉村水泥路到戶、村村通監控、打造鄉村互聯網商城等等,給了農民很多實實在在的扶持。


國家對農村的扶持,一方面是讓全國各地區農民生活質量和居住環境得到較大改善,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鄉村的振興發揮對城市的反哺作用。


農村豐富的資源不但解決了近8億農民的溫飽問題,也為城市發展中出現的環境汙染、心理壓力過大,人際關係冷漠等各種社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很好的出路。目前,農村短期度假房在很多地方開始流行,城裡人三五成群結對到農村住上三兩個月,享受寧靜清新的居住環境、吃綠色無汙染蔬菜,陌生人之間相互交流融入等等,實現了對城市的反哺,也給農民帶來很多創收的機會。


因此,國家對農村的扶持將是長期普遍的。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只有農村發展了,才是真的發展,只有農民小康了才是真正的小康。當然,目前有部分地區出現了農村不讓養豬,房前屋後必須栽花,強行推行沖水馬桶,不安考慮農村環境和農民生活的教條主義行為,但我相信這肯定不是扶持的本質。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曾經城市裡人看不起農村人,城市入戶難;如今風水輪流轉,農村限制戶口遷入,很多農村女孩不再把外出打工作為唯一出路, 農村男性的婚姻問題也有望得到一定改善。雖然農村在人口、房屋、土地使用等方面出現了一些新變化,但這更像一次新陳代謝,因為很多新生活正在出現、新觀念正在形成,農村小康將不會遙遠, 讓我們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


如果大家覺得我說的在理,請為我點個贊;或加我關注瞭解更多創業投資經驗,謝謝!


城市說客


首先要弄明白什麼是“留守老人”?所謂的留守老人,主要是指兒子在外面打工,(不是女兒在外面打工)而且是壯年勞力,小青年的話,才20來歲,父母也才40多歲,不可能成為留守老人,興許也在外面打工,所以主要指壯年勞力常年外出打工,而60歲以後的父母們在家裡或種地或帶孩子,就像僱了個看門的一樣留守在家裡。

那麼為什麼有地不種,幾乎都選擇外出打工?主要是人均耕地面積太少,如果說以前靠種地還能養活全家的話,現在已經養活不了了,滿足不了人們的正常需求了,所以青壯年勞力選擇外出打工。

題主的意思很明確,就是說等這批留守老人去世以後,農村會怎樣?也就是說,等這批留守老人相繼都去世了,那麼現在的中年人,屆時也變成老年人了,是不是也要留守在村裡?然後兒女們都在外面打工,等自己不在了,兒女們變成老人然後他們繼續留守,他們的孩子繼續打工?祖祖輩輩打工,讓家永遠變成旅館?那如果是這樣的話問題就好答了,直接說,1000年以後還有留守老人,農村還那樣,不是十年如一日,而是千年如一日,這不就完了嗎?幹嘛費那麼多口舌?

所以我覺著農村不可能祖祖輩輩這麼一種生存模式,靠打工來維持生活,國家一定會想辦法解決的,現在有好多村子已經變成留守村了,有些拍客甚至用空無一人來形容。而且現在好多田地都處於荒廢狀態,多年無人耕種。再說現在年輕人都不願意種地,有牴觸心理,尤其90後和00後,壓根就沒有幾個會種地的。其實從80後開始,就不怎麼會種地了,也吃不了這種苦了,因為自80後開始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了,從小就嬌生慣養,哪吃得了這苦啊!難道等這幫“種地能手”、這幫“老把式”,相繼老去,讓所有的土地都荒廢著?所以國家對新型農村體制有這樣一種設想,將來不僅要把人集中起來,也要把土地整合起來,未來可能有三種人來管理:1、農業大戶。2、農業種植合作社成員。3、新型職業農民。而且“職業農民”是亮點,是新名詞,將來種地可能成為一種職業,甚至非常體面的職業,不用背井離鄉,在家門口就能領到一份滿意的工資。


海島鵝卵石


到那時候,十個村有八個村是空的,成無人村。村落的建築物逐漸破敗,成為真正的空巢。年輕一代的人,外出打工,在城市生活,已經習慣了在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的節奏,包括交通,社交,學習,工作,所有的一切都比農村更便利。所以現在的年輕人熟悉城市,對於農村反而覺得生疏,只有逢年過節,才從城市回農村,陪陪父母老人吃餐飯,然後又匆匆回城市了。給人感覺,農村老家更像是一臨時落腳點,城市的家,(雖然大部分人是租住的)更像是長期居住的家,而我們自己更像一個匆匆過客。更何況年輕一代人,也沒有學到老一輩的手工活,也不再願意幹農活,不想再去繼承農二、農三代的身份。而是努力賺錢希望能在城市落戶,就算不在大城市落戶,在老家附近的城鎮也是不錯的選擇。而且農村城鎮化也是我國發展方向,農村向城鎮轉移靠攏,是以後農村必然發展之路。





知味生活


一句老話:民以食為天。一頓不吃飯餓得慌,七天不吃飯會餓死人。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農業做基礎,經濟要發展,科技要進步,國防要強大,是絕對做不到的!

中國農村面積遼闊,農村到啥時候,都有存在的必要。農民階層絕對不會消失!不過,將來的農民都是有知識 ,懂科技種田,會現代化管理的新式農民。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以個體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落後農業,需要改革和轉變新的生產方式,發展現代化,機械化 ,堅持以糧為綱,兼營養殖業,多種經營為一體的大農業,是農村發展的唯一出路。

同時,牢牢堅守本國優良種子繁殖培育關口,牢牢堅守糧菜肉等實現自給有餘關口,這是發展本國現代化農業的底線,也是紅線。


勁松50327196


再過幾十年,留守老人都去世了,依然還會有一批老人,70後去世了,還有80後的老人,放心吧,不會成為一個空的村子的,當一批老人去世後,還會有另一批老人,歲數大了,幹不了活了,工廠不要了,哪些農村的人改怎麼辦,只能重回故里的,相信我最少百分之60以上的人還會回來。

你沒有養老金你在城市裡怎麼生存,回到農村好歹有兩畝薄地耕種,生存無憂。都說農村現在荒地很多,但是我們村是沒有荒地的,我們周邊的村子也是沒有的,出去的人也會委託別人把地種了,現在機器化,種地沒有以前累,如果種不用怎麼搭理的農作物更輕鬆。

我們那裡現在很多人就種一季作物,玉米或者小麥,也有種果樹的。在外打工也沒有人放棄土地,以為他們都知道,遲早是要回來的。

就算將來,大多不會種地的80後,90後工廠不要了,回到農村依然可以種地,我們要明白的是就算80.90中大多數人不會種地,可以科技在發展,社會在發展,你不會種,機器會鍾,鎮政府那麼多的農業幹部也會教你中。

在農村,大量人口,背井離鄉不是自己原因離開的,是因為在農村掙不到錢,那麼將來你要回來不回來,也不是按照你的意願的,生活會逼的你不得不回來。

其實,這幾年以為有不少年輕人回鄉創業了,或養殖養豬牛羊,或種植藥材,蔬菜,果樹,城市也不是那麼好歹的。

放心吧,會有一批一批的留守老人不斷出現的,如果你混不好,老無所依的時候,你也是會回來的。


四格


我是這樣想的,現在留守老人大多數是五六十歲,戲稱“末代農民”。我是農村人,孩子們都在城裡安了家,留在農村的男娃也很難找到媳婦,更加劇了農村人口外逃,加上目前農副產品價格低,影響了農村和農業的集約化發展,混一天算一天是農村的常見問題,有的地畝給人白種也沒有人要。所以,等這些留守老人沒有以後,農村必定荒廢,就像某些西方國家一元錢買個小鎮並非天方夜譚。與此同時,也給我國農村農業重新佈局,或稱第二次農村改革,掃清障礙,提供機遇。大膽預測,留守老人之後,小農經濟(大包乾)壽終正寢,大農業(農場主)時代即將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