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疫情““大考”中的宝塔“智慧”

疫情““大考”中的宝塔“智慧”

本报记者 苏舟

因为疫情,2020年的开局异常艰难。


  1月21日,离大年三十仅剩下三天时间,彼时的延安似乎并没有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改变什么,城市还在一片热闹繁忙中,人们依旧期盼着即将到来的春节。然而,就在那一天,宝塔区已经吹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号角。


  当天,全市召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意识到疫情可能远远超乎想象,宝塔区立即成立了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区委对领导小组作出最新配置: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刘景堂,区长苏锋任组长,这意味着,宝塔区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从一开始就升格为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负责。


疫情““大考”中的宝塔“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讲,宝塔区之于延安市,如同武汉之于湖北。


  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高速路口……都在宝塔区境内,也就是说,宝塔区是全市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守住这道防线,不仅对宝塔区,乃至对全市的疫情防控工作都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各种防控措施紧锣密鼓出台,政令自上而下,像湖面涟漪。


  忙碌的大年初一


  1月23日,武汉封城的消息静止了这个春节,城市像被按了暂停键,再无往日喧嚣。


  政府的运转却比往日更加高速。


  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陕西省启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一级应急响应,延安市也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凌晨两点半,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白延慧接到单位电话,通知她流调送样,匆匆赶到单位时,流调组和消杀科的人也到了。“从来没有觉得这种病毒有一天会离我这样近,拿或者不拿,已经无法迟疑,这就是职责。”第一次执行取样任务的白延慧,在事后写了这样一段话:和同事们匆匆穿过刚过完除夕人声寂静的城市,将样本顺利送达市疾控检验科后,竟然有一种莫名的豪迈,想着为这座城市的安危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有种想哭的冲动……


  还是这个凌晨,南方大厦二楼,宝塔区融媒体中心,这里发出了宝塔防指的《一号通告》和《致武汉来延返延人员的一封信》。这个后来被网友称为“宝塔硬核”的通告中明确要求:对小区、酒店实行地毯式排查,迅速掌握来往、途经武汉以及与武汉有密切接触的所有人员信息;设立交通卡、登记点、监测点;关闭活禽、海鲜交易市场;酒吧、网吧、KTV等人员密集场所暂停营业……


  “再有几个小时,天就要亮了……”编辑付靖雅脑子里就想着一件事,希望更多人能尽早看到这份通告,天亮以后,千万、千万不要出门。为此,她特意制作了一张海报,随同《一号通告》一起发了出去,海报上有八个大字: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时间不变,坐标再向南移200多米,大数据行动小组。关于疫情的数据每分每秒都在呈几何式增长,清洗数据的工作迫在眉睫。寂静的夜里,整个楼道里只有清脆的键盘敲击声。其间,钱晓燕抬头看了看周围的同事,自言自语道:“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她已经意识到,之后的一段日子里,网络上关于疫情的消息会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引导舆论、监控舆情、清洗数据……这些都能给疫情防控起到积极作用。这个黑夜似乎不是很长,她忙完手头工作,关掉电脑时,天已经微微亮了。


  天亮了,高家园则的半山上,南桥社区的网格员刘旭背着20公斤的消毒液,来回穿梭在山体上。211户山体居民的信息已经排查完,该消毒的地方已经消了,再去看看谁家有人出门了……揉了揉有些酸痛的肩膀,刘旭心里默默地说道。


  庚子年的正月初一,宝塔区干群携手在最短的时间里,搭建了一条防御链,守护着这座城市,认真且坚定。


  疫情中的“城市大脑”


疫情““大考”中的宝塔“智慧”


  这是一场结果已知的战役,只是时间未定。


  城指中心的大屏上,1200多路公共视频资源在这里汇总,城市被投射到了这里。防控开始的第一时间,城指中心就转换为疫控指挥中心。


  疫控指挥中心将摸排的区内数据和全国数据分析比对,制作了“疫情一张云图”,也就是疫情应急指挥系统。如同人的大脑一般,这张云图让全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变得更高效,也在缩短战役时间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云图’对宝塔区驻留、迁入、迁出的人口信息精确到了个位数。”疫指中心指挥员陈德鑫说,这些详细的数据,给宝塔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最科学有效的支撑。


  在一张云图的基础上,宝塔区组建了指挥部。区卫健局、市场监管局、城管执法局、公安局、网信办、疾控中心、物业中心人员紧急进驻,现场调度。


  如果说云图是这场战役的左脑,那么各种信息化手段就是右脑。


  防控不能只靠政府,要让全民参与进来。意识到这一点的宝塔区,迅速携手腾讯、百度、阿里、华为、移动、联通等互联网、通信企业,整合出了疫情防控的十一方“神器”:可以随时在线反映问题,可以网上问诊,可以登记电子信息,可以辨别疫情防控谣言,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生成进出小区的电子通行证……


  数据在不断更新,指令在不断下达,这个如同城市大脑一般的指挥部,一刻都不停歇。


  让党旗飘扬在防控一线


  柳林镇包茂高速出入口,镇政府20多名党员干部和交警正有序地对所有车辆逐一进行检查。“这里是宝塔区的南大门,一定要守住!”柳林镇镇长孙延文说,从初一到现在,检测点没有漏掉一个人、一辆车。


  延安火车站内,一面鲜艳的党旗下,柳林镇政府、火车站、公安、卫生、城管支队等部门组成的临时党支部,筑起了一道防线。测量体温、检查口罩佩戴情况、验证身份信息、扫描二维码登记健康信息……这些冲在一线的党员,犹如城市卫士。


  河庄坪镇设立了15个检测点,对进出人员进行登记和体温监测。


  市区向南65公里处,临镇镇。中心卫生院大夫乔海瑞每天都在给来返车辆的司乘人员测量体温,给进村的车辆消毒。临镇一共设了12个检查点,24小时都有党员值班。1月28日,农历大年初四,有小雪。青化砭镇,一面党旗、一张桌子和几个人组成了一个检测点,驻村工作队队长董小宇搓了搓双手,将登记表摆放好。从大年初一开始,他就一直在村上,防控、宣传、包户。


  抽空,他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句话:就像天气一样,总会变晴的。意味深长。


  像小宇一样的驻村党员干部,宝塔区一共有167人,这个春节全部在村上。“要给村民讲疫情防控知识,出门要戴口罩,回家要勤洗手,最主要是让大家不要串门。”小宇说,村民们很配合,至多是在自家院子里活动活动。


  要让更多的党员干部下沉到一线,成为基层防控的“生力军”。宝塔区委要求,27名包抓乡镇街道的区级领导靠前指挥、现场办公,协调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抽调360名党员领导干部,组成9支区级联防联控工作队,充实到任务较重的街道乡镇并肩作战;473名第一书记、后备干部驻村坚守。


  “打赢这场硬仗,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全面动员起来,发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定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要让防线如铁桶般牢固,而这道防线最主要的组成,就是党员干部。”宝塔区委书记刘景堂说。


  社区干部——城市的T细胞


疫情““大考”中的宝塔“智慧”


  防御链的终端,社区是最后的承压阀。


  对许多社区干部而言,《一号通告》也是突如其来,从最开始的人员信息摸排,到后来隔离人员的服务,乃至居民的日常采购,都让社区的压力不断增长。


  好在各级部门对社区的工作给予最大支持,随着机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社区的压力也渐渐缓解。


  尚晓梅,南桥社区网格员,她管理着辖区四个老旧小区。她的婆婆刚做完手术,丈夫每天带着四岁的儿子在医院照顾老人,每次出门,孩子都会拉着她的手不放。“孩子小,不懂事。”尚晓梅说,她的辖区里有隔离人员,每天要了解他们的体温和身体状况,还要帮着采买一些日常用品,实在是没时间陪儿子。


  光华社区,薛明吃了一碗方便面,拉着消毒液给各检查点配送。二十多天里,他很少回家,因为事情太多了。排查登记、消毒消杀、测体温、配发物资……身为社区党总支书记,薛明肩上的担子更重,辖区内24个小区8000多住户,一有事情就找社区,他不能有任何懈怠。


  基层工作的智慧,往往出乎意料,却最为实用。在疫情防控中,一些社区的做法更贴近民心。


  兰家坪社区在丰足家园小区设立了口罩回收点,废旧口罩可以兑换湿巾纸、手帕纸、抽纸,将收回的口罩进行集中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枣园社区玉佛苑小区内,用钢材和加厚塑料膜搭建的消毒通道,得到了业主们的极大认可。


  除了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很多志愿者也主动加入到社区的防控工作中来。


  王敏霞就是其中一员。每天入户走访,贴标语,给进出的居民测体温、填表。一有空,就开车给每个检查点运送防控物资,甚至自己花钱给一些行动不便以及居家隔离人员买些生活用品。


  王家坪社区,每天都有一名身穿红色马甲的老人背着消毒箱在辖区内喷洒消毒水。他叫高海娃,年近花甲。加入志愿者队伍后,他主动承担了社区的消杀工作,2.2万平方米,每天两次的消杀,“我能吃得消。”高海娃说道。


  “疫情考验的不仅是政府的执政能力,更考验城市的应变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宝塔区委副书记、区长苏锋说,政令可以一通到底,是基于宝塔区从上到下科学化、网格化、信息化、标准化的管理,社区发挥的作用,在这次疫情中完全用上了。“我们的社区干部,就像是这座城市的T细胞,不仅反应迅速,而且是战胜病毒最有力的武器。”


  居家的底气


疫情““大考”中的宝塔“智慧”


  防控之外,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慧泽园小区居民常娜一大早出来买菜时发现,小区旁多了一个“菜篮子”供应点。“菜很新鲜,价钱也不高,很方便,很安全。”常娜买了几样菜,转身回家。


  这样的“菜篮子”供应点,在城区一共有35个。这是宝塔区协调延安欧凯罗商贸有限公司在城区设立的临时供应点。菜都是原产地直采,运输车辆定点消毒,运输人员严格筛选。


  城区内的供应有超市、市场、供应点,乡镇的供应也要有保障。2月16日,甘谷驿镇的“甘红团队”发起了一次募捐,用募捐的钱去进菜,然后零差价再卖给村民。四天时间里,卖了2000多斤蔬菜。


  45家超市、16家农贸市场、10个无人自助蔬菜店和35个社区“菜篮子”摊点,让全区居民的居家更安心。


  2月19日,“宝塔头条”传来一条好消息——宝塔防指将在20日在城区定点药店投放10万只一次性医用口罩。这批宝塔区委托储备平台采购回来的口罩,如雪中送炭。


  最特殊的“阵地”最可敬的人


  于这场战役而言,石窑宾馆是一块最特殊的阵地。


  1月29日,石窑宾馆设立了宝塔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临时集中医学观察点。


  在知道石窑宾馆设立了观察点后,宾馆召回了42名工作人员。留观人员的一日三餐和各种保障服务,是他们每天都在用心做的事。“能让大家觉得这里有家的温暖,我们就很满足了。”房务部经理刘东说。


  2月1日,作为第一批进驻观察点的医护人员,宝塔区人民医院体检科的护士杨波来到了石窑宾馆。她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与另一名同事给留观人员送餐及生活用品,还要打包生活垃圾。


  到岗的第一天,也是她的生日。一名留观人员因为感动,给她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我从小到大,收到的最有意义的生日礼物。”杨波笑着说。


  如果时间有痕迹,请让我们一起牢记她们的名字——逆行者。


  战“疫”中的宝塔公式


  战役在持续,思考也没停歇。


  宝塔区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战役中,不断总结提炼,形成了一套更科学、更实用的公式——“四化四无”。


  这套公式不仅是基层的工作指南,更是标准。


  线上线下融合精准化推动摸排无死角——


  一是网格化线下摸排。二是滚动式线上协同。三是电子问卷调查。四是人工智能电话询查。


  通过四种方式融合,全区清洗出1076名关注人员,包括3名患者、1名疑似病例、近百名密切接触者和900多名湖北在来(返)人员及关联人员。


  数据应用当先科学化实现态势监管无盲区——


  信息化手段无中生有。将摸排的区内数据和全国数据分析比对,制作了宝塔区“疫情一张云图”,即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疫情清晰了解、态势科学预判。


  传统化优势有中生新。一是全面压实属地、行业、社区、村组、楼宇、房东“六位一体”监管机制;二是推广“1+1+N”服务保障机制;三是总结得出对居家医学观察人员“三步”“三测”“三签”的“三三三”工作法;四是推行交通检查点“1测2记3拍”123工作法;五是城乡社区实行“八个是否到位”。


  聚合全域资源系统化协同指挥无间隙——


  在一张云图基础上,充分调动各级资源,实现系统指挥。


  一是机制融合“大战疫”,疫情防控全保障。


  二是视频融合“千里眼”,疫情防控全覆盖。


  三是会议融合“顺风耳”,疫情防控全聚集。


  智慧应用云集数字化赋能民生无盲点——


  携手腾讯、百度、阿里、华为、移动、联通等互联网、通信企业,为广大市民推出了疫情地区“路条”证明、疫情防控谣言辨别、发热门诊查询等疫情防控的十一方“神器”。


  为城市重启,加油


  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宝塔区在2020年初,经历了一场注定会被历史铭记的考验。


  2月12日,一辆卡车缓缓驶出临镇镇,车上拉着的是捐赠给武汉的1000多箱苹果;2月18日,柳林镇向武汉捐赠3800箱苹果;2月19日,宝塔区果农、企业向十堰市捐赠苹果25吨。苹果寓意平安果,是为祝福武汉,也为祝福宝塔区。


  从1月21日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了。


  《通告》已经到了第四号。


  城指中心的大屏幕还在闪烁。


  区融媒体中心已经制作了70多张海报。


  大数据行动小组的楼道内还是不绝于耳的键盘声。


  网格员依旧穿梭于社区里。


  董小宇也还在村上……


  一切似乎都没改变,一切似乎又预示着改变。


  从抗击疫情的第一天开始,我们目睹了这座城市从喧嚣到沉默、从沉默到沉着的整个过程,也看到了城市的韧性和弹性,看到了城市的温度与刻度。


  如同黑夜后的黎明,再长的暂停也终有重启的一天,为了这个时刻,宝塔区做得足够好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