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守护万家灯火!他们是深夜里的乡村守夜人

在花都新华街各村有这样一群披星戴月的“守夜人”,他们不畏寒冷和孤寂,勇敢走向深邃的夜幕。他们有的是党员干部,有的是普通党员和村民志愿者。他们彻夜坚守在各村主要出入口的疫情执勤监测点,用行动践行着使命,用自己独有的“夜间模式”为村民的安宁护航。

守护万家灯火!他们是深夜里的乡村守夜人

“在其位谋其职”的坚守

临时搭建的检查关口,帐篷下是一桌、两凳,三面用塑料彩条布围着,有的仅有桌凳毫无遮挡,并不能遮风和保暖。但即使这般艰难,“守夜人”依然不畏严寒,时刻保持警醒,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上个周末连续两天刮风下雨,我们整个人都是手脚冰凉的。”“天气太冷了,测温枪也失灵了,有时候还得靠暖水袋捂一捂才行。”从新街村吴东成的话语里我们听出了检测点夜班值守人员又累又冷的处境。

正是因为这份寒风中的坚守,凌晨零点左右,吴东成负责的望岗体温检测点发现一名男子有发热现象,经过多次反复测量体温均偏高。上报村党委得到指示后,吴东成立即带该名男子到发热门诊就医。

没有防护服、隔离衣,只有最普通的口罩;没有执法证、资格证,只有最熟悉的面孔;没有惊天动地的创举,只有寸步不离的坚守。

守护万家灯火!他们是深夜里的乡村守夜人

“一家不圆万家圆”的奉献

“我都忘记了上一次陪我女儿吃饭是什么时候了,不过还好,我的女儿很理解我的工作。”

作为田美村综治工作站机动组的组长,白天,邓家炯安排综治工作人员的巡逻,协调村内每个监控点的工作;晚上,为了能让其他同事多休息,作为单亲父亲的他放弃了陪伴女儿的时间,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凌晨4点寸步不离把守着监测点。

为切实做好疫情监测点夜间防控工作,新华街各村级党组织构建了行政村—经济社—综治工作站的三级疫情防控网络,所有村党员干部坚守在抗疫一线。

“大家手机务必保持畅通,有什么情况随时沟通。”邓家炯在巡视完所有的检测点后,在小组微信群上再次提醒所有工作人员保持注意力,此时手机显示的时间是凌晨2点,而他的手机屏幕上,是他和女儿的合照。

守护万家灯火!他们是深夜里的乡村守夜人

“共同战役渡难关”的决心

战斗在疫情防控最前沿,新华街各个村级党组织严格落实24小时在岗值班制度,不分昼夜,坚守岗位。

“请靠边停车,你是哪个社的,这么晚了,从哪来?请出示身份证件和临时通行证。”这重复一遍遍的话语是莲塘村“守夜人”的口头禅,即使在最难熬的凌晨,他们依然严格按照防控要求对进出村民和来往车辆逐一登记,为莲塘村人点亮心安的明灯。

“一社一网”是三华村防控亮点。深夜车少人少,但所有值岗人员没有丝毫放松警惕,依靠经济社网格精准防控,落实不漏一人一车。

横潭村第一、第六经济社范围大、巷口多,防控力量稍显薄弱。该村支部书记、委员和几名退伍军人自动请缨主动上岗,用行动践行着“党旗在哪里,我们就在那里”的誓言。

作为最直接联系每家每户的村民小组长,穿起红马甲化身“红管家”主动扛起了五华村夜班值守的大旗。“原地跑一跑,跳一跳,取暖基本靠抖。”是他们最常说的话。

大陵村党委以“疫”为令,以“防”为责,成立疫情防控队伍4支,每晚动态测量体温60人次,实现从“软弱涣散”到“战斗堡垒”。

新华村启动早晚班联防联控机制,加大新华村视频监控中心晚班值守力度,24小时监测太子步行街的人员(车辆)情况,用辛苦指数换取村民群众的安全指数。

最美的不是这万家灯火的夜晚,而是这夜间毅然坚守的身影。正是这些党员干部、志愿者、村民群众舍小家保大家,挺身而出执着坚守,托举起了全村的希望。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张晓宜、徐静 通讯员 花宣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杨耀烨、张晓宜、徐静 通讯员 花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