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家长们根深蒂固的志愿填报误区有哪些?

高考志愿裴老师课堂


常见的家长误区可以分为这几类:政策误区、规则误区、大学误区和专业误区。

一、政策误区

1.划线办法

划线办法是指划线人数和院校招生计划之间的比例。很多家长认为只要过了本科线就一定能上本科。事实上,上线人数和招生计划并不是对等的。不同省份都有自己的上线比例。举例来说,山东2019年上线比例是1:1.1,也就是说,所有在山东招生的本科院校招生20万人的话,会有22万人过本科线。

正是因为有上线人数是高于招生计划的,所以在填报志愿时要注意避免盲目冲高,防止掉档。

2.投档成功并不等于被录取

很多考生认为只要自己的高考分数比某个院校的最低录取分数高,就一定会被录取。事实上,志愿填报分为两大步骤:投档和录取。投档时指省招办按照投档规则把你的档案投递给某所高校,而考生的档案进入高校后,高校还有一个给你分配专业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高校录取的过程。当高校录取结束后,考生才真正被录取。

为防止在录取过程中出现问题,在按照学校+专业录取模式的省份,考生一定要服从专业调剂,且注意自己的单科成绩和体检是否符合高校要求。

二、规则误区

1.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是指将考生可以在报考时,填报多个志愿,这些志愿是平行的。很多家长认为平行志愿下,志愿不分先后顺序,所有的都是一志愿,招考院会录取所有志愿中分最高的那个。事实上,平行志愿并非平行,而是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之分。招考院投档的顺序是按照你在志愿填报方案表上的顺序。举例来说,某考生填的第一个志愿是浙江大学,第二志愿填的是清华大学。如果两所院校都可以被录取的话,这位考生将会被浙江大学录取。

所以,在平行志愿模式下,考生要将录取分数高、自己想去的院校尽量往前放,以免因为顺序错失了被好学校录取的机会。

2.专业录取不一定看分数

家长在报志愿时,在选专业的时候往往以为只要分数高,就能报上某个学校的特色专业。事实上,在“学校+专业”的填报模式下,高校录取过程中,存在三种专业录取规则,分别是: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级差。不论哪种录取方式,家长都可以理解为在省招办投档结束,高校给考生分配专业时,会将所有投档到学校的考生进行排队,按排队顺序选专业。不同专业录取规则下,排队方式不同。

  • 分数优先是按照分数排队,从高到低依次安排专业。

  • 专业优先是高校招生的不同专业排成不同的队伍,每个队伍从高到低安排专业。

  • 专业级差比较特殊,高校先按照分数对考生排队,从高到低安排专业,但如果轮到某位考生,考生志愿填报表中的第一个专业已经录取满,会按照专业级差降分回到队伍中再次等待检索。不同院校专业级差不同,比如山东大学2019年专业级差为2-1-1-0-0。

因为有专业录取规则的存在,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详细查阅自己所报学校的招生简章。根据录取规则不同,填报方式也不同,如果是分数优先的录取模式,可以冲刺比较好的专业;如果是专业优先的录取模式,选专业尽量高于往年投档位次;如果是专业级差的录取模式,看专业级差的大小。若果专业级差比较大,按照专业优先的录取模式填报;如果专业级差比较小,按照分数优先的模式录取模式填报。

三、大学误区

1.迷信排名

目前,所有的大学排名都是民间机构和个人的排名,教育部从未对高校有过排名。大学排名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大学水平,但排名本身难以保证客观和公正。此前,天津大学校长曾公开透露,有民间排名机构到大学所要赞助费。

此外,大学排名的很多标准和考生实际需求不符。比如,校友会大学排名中有三个指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影响。科研水平当中的高校发表论文数量对于大部分想毕业之后工作的本科生来说,作用并不大。

对于想就业的考生来说,更应该关注的是大学的层次和本专业的行业认可度。对于想毕业考研的学生来说,更应该关注保研率和考研率。与其看大学排名,倒不如看一下本科第四轮评估结果和高校有哪些特色专业。

2.只认大学名称

部分家长不懂大学层次,认为只要是大学一定比学院强;只要是国字头的,一定比地方的强。事实上,这是一种很大的误区,报大学,更多的是看自己适合什么。此外,还有很多家长分不清分校还是独立学院。分数很高,结果让考生上了一所独立学院。这种情况在浙江2017年发生过很多。

四、专业误区

1.并非热门专业就是好专业

近些年,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行业的兴起,高校也随之设立对应的专业。但是,并非所有高校的这些热门专业适合考生。一些顶尖院校的这些热门专业因为有雄厚的师资和技术支持,这些顶尖院校的专业实力非常强,毕业后无论继续攻读还是就业都比较有保障。但一些三本或者民办院校设立的这些热门专业往往毕业之后社会认可程度比较低。

如果考生想学习这些热门专业,倒不如在本科阶段学习软件工程、计算机和数学专业,在考研时候选择攻读这些热门方向。这样,基础比较扎实,学起来也比较轻松。

2.专业名称望文生义

每个大学专业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单纯通过名称很难细致了解大学的专业。很多家长希望考生学习计算机,但因为计算机分数比较高,看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比较低,这个专业和计算机名称比较接近,就给孩子报考上了。结果考生到大学发现,这个专业大部分课程和数学相关,学习来非常吃力。此外还有金融数学这样的专业,对数学要求也比较高。

在选择专业时,一定要先对专业有个细致的了解,看看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必修课程、发展走向和就业前景,综合考虑之后再选择。

以上,是一些家长在志愿填报过程中误解比较多的方面。为了避免在志愿填报过程中,因为误解影响到考生报考,考生和家长要详细了解本省的政策、填报规则及对大学和专业有了全面了解后,慎重报考。


赵老师讲升学



侗乡胖嫂



先给大家看看我们整理的真实微信对话记录:

老师,你看这个分数我孩子刚好够,就报这个吧,你推荐的那个学校录取分数太低,不划算,而且还有这么多平行志愿机会,我不想浪费分。

------来自江苏某高分孩子家长

现在还没出分数,先不着急,高考挺累的,让孩子先歇几天等分数出来再找你们吧。

------来自陕西的“体贴”的考生家长

老师,我看新闻里面人工智能挺火的,要不给我孩子换一个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吧,他没啥想法,好像也不排斥学这个。

------一位江西考生家长的诉求

以上对话是否有躺枪的感觉?这是我总结的几个比较常见的包含错误认知的对话,其实志愿填报中有许多思维误区,个人认为大部分误区无伤大雅,稍稍劝谏基本都能避开,并不致命。但有些思维误区涉及到人性的弱点,隐蔽性很强,不注意的话,轻则选错专业郁闷四年,重则入错行遗祸一生。遗憾的是持有这些思维的人也很难叫醒。现列举如下,希望2020届的考生家长自我反思引以为戒,早想通早受益。

一、不浪费分

绝大多数家长期望的是以最低分进入最想上的专业,不得不说,这就是走钢丝。这种想法很危险,很容易被分数绑架,而且,现在动辄七八上十个平行志愿的填报方式也在助长这种投机心态,好像不是压线进就是亏了一样。这种情况最常见于不知道该读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的学生和家长,他们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分数,以为上录取分数线最高的学校就是最好的选择,这种观念要趁早剔除。填报时心里一定要有一把尺:我想上的专业最重要,而不是我的考分最重要。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专业之间的差距远远大于学校,分数之间的差距。正确的思维是首先确定最想上的专业,然后找到自己分数段所在的位置,看看有哪些院校在招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专业排前面,要是能上那个专业,浪费个五六分是绝对划算的事情,千万不要干压线进学校被调剂的傻事儿。

我们在2019年的服务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的案例,我们就简称他为W同学。W同学是江苏省的理科考生,2019年高考成绩是392,物理A,生物A+,位次4729。家长对院校选择秉持着“不浪费一分”的信念,首选本省的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其次是南方的学校;专业方面优先考虑热门专业、薪酬待遇好的专业。在高考出分后,我们根据孩子的位次查找学校,发现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与W同学的差距太大,几乎没有被录取的可能性。所以我们选择了几个与W同学位次更匹配的学校,其中包含华南理工大学。专业选择如下:软件工程、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器类、机械类。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在江苏的招生专业很多,有17个,其中有个专业显得与整个学校显得格格不入,医学影像学,孩子也表示不想要这个专业。当时看到这个专业的时候,我们专家老师也是心中一紧,因为在这个学校被提档,调剂的风险实在太大了。我们向家长做好了风险提示后,家长也确认采取这个方案。录取结果出来之后,果然是达到了家长“不浪费分”的需求,压线被华南理工提档,压线提档自然免不了被调剂的命运,除非你选的专业本来就是冷门专业,没人跟你抢。所以我们W同学很理所应当地被录取到了医学影像学专业。不得不感叹苍天饶过谁!录取到这个结果,真是喜忧参半呢。对于学校的要求是达到了,但是专业不满意,怎么办。还好上帝为我们关上一扇门的时候,还给我们留了一扇窗。开学前,学校告知,有一个“全英卓越班”,通过笔试+面试的学生可转入该班学习。要知道,这可是个转专业最好的机会啊。得知这个消息后,家长立马联系我们,询问我们的意见。我们在为他认真分析,综合考虑之后建议他报考“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最终,他们很高兴地告诉我们,W同学成功转到自己想要去的专业。W同学靠着自己的努力终于摆脱了命运的“捉弄”,但是我们其他人会像他一样幸运吗?很难说。所以家长们,不要只盯着学校了,给专业多一点关注吧。

二、出分才动手(查学校查专业)

出分以后才查院校专业信息是绝大部分家长的标准做法,这几年在志愿填报机构的科普下已经有越来越多家长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逐步走出这个思维误区。但还是有很多家长偷懒,指望得到确定成绩后缩小查询范围。警告:这种思想千万要不得,赶快拔除!志愿填报一定要趁早,越早越好,这可是填志愿,是孩子甚至家庭的命运关键转折之一,是战略级别的,容不得一丁点投机,这时候一小会儿兢兢业业的付出抵得上以后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补救。部分家长动手晚是因为不重视无所谓,不在我们本次讨论之列。但部分重视的家长也出分才动手就该批评了。正确的做法是孩子进入高中就该开始讨论想上什么学校想读什么专业,做好学业生涯规划,由传统的根据分数选学校的思维转变为树立目标考分数的思维,让孩子学会树立目标实现目标,而不是为学习而学习,学完以后还是不知道该干啥。如果已经高三了,那就该多补补以前落下的志愿填报课吧,高考前父母可以先自学,了解一些基本的填报规则,让孩子把精力花在备考上,高考一结束就不要放飞自我了,不管考得怎么样,一定要拉着孩子一起估分看学校看专业,考得不好也要学会承受,父母没有必要一味迁就照顾他们的情绪,就把志愿填报当成他们的成人礼吧。

三、只看热门

我并不反对热门,我反对只看热门不顾其他的偏执观念。志愿填报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热门只是一个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的外部因素,大部分是伪热门,也许很重要,但不应该掩盖兴趣性格等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内部因素。只看热门本质上也是偷懒,不愿意花时间精力了解孩子的内在性格兴趣特点,不愿意看看其他外部条件,只想简简单单安安稳稳选一个热门专业完事。其实,当前各种志愿填报文章,公众号,问答社区,培训讲座汗牛充栋,心理测评也唾手可得,只要稍微花点时间研究研究,不说短期内达到专家水平,解决孩子眼下选学校选专业的问题其实并不算难。

四、轻视填报技巧

大部分学生家长总认为分数就是一切,轻视志愿填报技巧,或者考得太差随便填报碰运气,破罐子破摔,完全不去花时间精力想其他办法。现在的平行志愿相比顺序志愿,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填报难度减少了滑档的风险,但其实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竞争反而越来越激烈,高考的游戏规则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已经不再是分数决定一切的年代了,比如: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提前批,公费师范,国家专项,中外合作办学等等,很可能分数比你低几十分的同学,由于选对了赛道,最后上的学校反而比你好得多,而且还是完全合规的,你能怎么办,哀叹信息不通畅?可是这些政策性的文件都是完全公开的,没人想要瞒你,自己不重视不学习能怨谁?


暂时就列这四个吧,以上思维误区排名致命程度不分先后,你越觉得无所谓越致命。总之,人生的机会窗口并不多,很多人总是被自己的固有观念所累,不愿意睁眼看世界,后知后觉错失发展良机。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家长和学生可以摆脱这些思维误区,努力拥抱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