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传统文化需不需要与时俱进?

sunny__小点


这个提问表明提问者对于文化的定义有严重的误解,这也是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所谓的"与时俱进"是一种缺乏逻辑的文化价值观。

我们先给"文化"作个基本的定义:文化是人们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积累而成的思想共识,从表现形式看,文化就是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字、语言和其他信息传递方式是文化的载体,不是文化的属性。对文化最简单、最朴素的形容是:生命的真理。

从家庭、村寨、氏族、部落、国度到整个人类社会,是人类为适应大自然、得以延续繁衍而形成的各种生存方式,善恶观、正邪观、道德观、伦理观及政治制度是人们为共存所总结而成的处世观念,每一种生存方式和观念都是文化的选择结果,有选择就意味着有思考和思辩,有思辩就有文化批判,选择的结果由批判而得。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文化的批判。批判就是寻求真理的过程,既然人类一直在寻求真理,就说明真理是唯一的并且没找到,过去、现在都在寻找真理,将来也同样要继续寻找。

批判必须有一个不可否定、不可动摇的标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宇宙是无限的时空",这个概念已超越人类的物质思维,无法建立一个明确的标杆,对于宇宙,人们只能以唯心哲学去认识,无从批判。

易经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识超脱有形之相才是寻找真理的真途;形而下的器道本身已经与大道背离,越发展就离真理越远,现代科技、现代货币经济当然也是背道的社会行为。

世界各国都在追求军事力量的强大,这种观念是深浅程度不同的民族主义行为,这种行为的根源在于自身的愚昧无知,一厢情愿地树立假想敌,各自封闭,导致假想敌最终变成真敌人,这简直就是自掘坟墓。我们的目标是:生存!地球资源不足以让所有人生存吗?当然足够!我们的敌人在哪里?只要消除了愚昧,敌人根本不存在!那我们拼命发展武器的意义何在?现代经济是货币经济。货币的本质是介质,不具有任何资源属性,只要有粮食和水源,任何人都可以不用钞票。人们把钞票当作财富,是因为社会分工导致了商业的产生,货币作为互通有无的介质就具有代表物资的信用价值,信用在,货币的价值就在,在信用保障的前提下,拥有货币就是拥有大量的物资,拥有货币越多,就越有安全感,所以人人想要。货币的价值来自于信用,而投机是信用的属性,投机属性决定了现代经济只是一座华丽的空中楼阁,只要没有农业的支撑,立刻就崩塌,其代表的多少财富终是泡影,追求那些财富也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看史书时,总是嘲笑古人重农抑商的"愚蠢",殊不知重农抑商才是王道!美国的强大不是因为军事,而是其远远超过各国的先进农业,没有强大的农业作为货币信用,谁愿意用擦屁股都嫌硌肉的美元?别说什么黄金,黄金本身也属信用货币。南非用惨痛的失败证明了所谓的工业繁荣根本不堪一击。所以一味地美化现代经济、追求商业繁荣而农业基础不匹配,必然下场凄惨。我可以断定,当人类再经历一次悲惨的全球性大动荡之后,人们最终还是走向老子五千言所说的"小国寡民"的场景: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人类发展军事和货币经济的辛劳终是徒劳。那么,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思考就是荒谬的,"复归于婴孩"才是人类社会最后的归宿。

我们所说的批判,通常是具体指向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有绝对标杆,这个标杆是什么从古至今都在争论。中国自商周以下,以"礼"为标杆。孔子说:商继于夏,周继于商,损益可知,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释义:朝代更迭,制度有什么变化我们看得到,但礼制的原则一直不变,后世能继承于周制的,也必然是礼制,百世不易。

西方哲学思想奠基于雅典三哲,古希腊先哲提倡的"仁爱"思想与儒家之"仁"并无本质不同,儒学之"仁"必须依附于"礼"才能实现,西方的"仁爱"也必须依附于"宗教神权",西方文化批判的标杆就是神权。宗教神权思想的"我们的一切是万能的上帝赋予"与东方的"受命于天,君权神授"思想的本质是一回事。也就是说,礼制和神权制度一样,都是"至高神的意志赋予"的赤裸裸的阶级制度。神不会说话,神的意志就由"神的仆人"来解释,西方标杆的解释权由宗教掌握,东方标杆的解释权由儒家负责,儒家虽无宗教之名,却是彻头彻尾的宗教,西方宗教之害,儒家一样不少。

东方农业经济强盛,社会更稳固,抗击打能力超强;西方农业基础薄弱,社会承受力更弱。在同样的意识形态摧残下,中国一直摇摇欲坠,就是不倒下,是谓不破则不立;欧洲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洗礼,社会千疮百孔,欧洲人民吃过的苦头不比中国人民少,农业基础的差距使欧洲社会更早一烂到底,欧洲也因此能更早破而后立,文艺复兴,宗教革命,意识形态主动向古希腊朴素思想回归,更务实,更良性。这两种结果形成了当今文化现状的两种形态。实际上,东方西方的文化属性并无半点区别,苏格拉底的主张与道德经的主张大体相通,只是苏格拉底更倾向于入世,老子则不愿去做那个无用功。现在东西方文化批判的标杆都一样:自由平等。一切文化批判都围绕着这个标杆展开,如果不以此标杆进行批判,那就一定是伪批判。

有句话说:文化的融合是不可阻挡的。这句话的描述是对的,但文化本身没有地域属性,文化表现出地域特征是因为各地的人们在求真理的路上有远近之别,东方西方之谓仅是称谓之别,并无属性之分;世界上原就只有一种文化,适用于所有人类,"文化融合"不是融合,世界本就一体,所谓的"融合"是殊途同归、万法归一的必然。所以,没有什么"传统文化",也没有什么"与时俱进",只有回归朴素自然的真理。


旁敲侧击991


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而且传统文化一直都在与时俱进;传统文化承载的意义不言而喻,在时代进程中不可或缺。所以一直在跟随着我们的时代。无论从学习的形式上,还是在传达观念上,以及在实际应用上都在与我们的进步共进。所以,不是需要不需要与时俱进,而是,传统文化一直都在与我们共发展。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命题,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让中国拥有灿烂文化,56个民族又让中国文化具有多样性,这在其他国家很难发现,因此中国的文化产业拥有无穷无尽的文化内容、文化多样性。

只是我们不能把传统文化主观的理解为是某一本书,某一家思想,某一个人;何为传统文化,我想很多人都不是太了解的,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称谓。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杂家、纵横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阴阳家等文化意识形态,具体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以及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其中,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以及“三位一体”的合流思想对中国传统影响最为直接而深刻。

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包括了我们的所有,这些内容里面有我们了解的或者是涉足的,有些是根本不了解,可这些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其中有很多都在随着我们时代的改变也在变换着其艺术形式,展现方式。与这个时代贴合的形式演变着。


国学趣舍


传统文化需不需要与时俱进,我个人理解这是个伪命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所谓的传统文化,来自于人们的生活,来自于人们如何认识世界的方式。所谓的传统文化,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政治、经济、哲学等方方面面的总和,它是客观现实,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是一定会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的。

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是什么?

《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传统文化,从广义讲,泛指传统的符号、价值观和社会规则;狭义讲,专指哲学,特别是美学范畴。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法律等层面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文化。

任何事情的讨论都需要具体问题问题分析,我们这里的讨论就以我们狭义理解的文化为载体,进行交流。

既然是传统的文化,那就实行一定时代的艺术、教育、哲学,历史是永远在前进的,人类文明从远古时代发展到今天,文化自然也是不断适应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与时俱进”这个词儿是一种客观现实。

例如今天的人为什么要学论语?为什么要读《大学》、《中庸》,为什么要学《皇帝内经》?

因为传统的经典包含了普适的价值观,是经过时间的检验而被验证的真理。它能够指导人们更加智慧生活。

与时俱进是时代的要求,是总体趋势,创新是复兴的必要手段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是波动的,在封建社会,读书人要入仕途,必得读经典,以写文章,作为考核标准。

到了近代,一部分人开始反对,甚至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

而到了今天,我们又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开始读《论语》,背唐诗。

为什么传统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会受到完全不同的对待?

因为这是由社会的发展规律造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形态变化,所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同,文化的合理解读,变成了一种生产力,能够推动社会的前进。

例如:你要现在的年轻人去了解我们的历史,那就不能够以纯粹书本的方法去教学,而是以他们能够理解的方法去表达。成语变成小故事,拍成影视剧,举办诗词大会,都是让传统文化复兴,并为当下服务的好的方式。

所以,文化、经典的底层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但是对于经典的解读是应该要适应当下的语境而改变的。传统文化的智慧只有能够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才能够发挥它的作用,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

我是 ,希望我的文字带给你价值。


守一心解


现代文化就是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结果。

中国的文化几千年来没有断绝,就是因为一直在与时俱进。文化并不单单指经典著作,也包含穿着打扮、语言习惯、行为理念等等。

民国期间否定儒家、道家,否定过去的一切,可是你看看章太炎、梁启超、鲁迅、胡适等大家,哪一个又不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那时的改革是必要的,尤其是白话文运动。建国之后的“简体字”运动,现在很多人都拿一些字说事,觉得不用繁体字是错误的。简体字在推动中国民众的识字率和文化普及上功不可没,繁体字交给那些学者就可以。而且文字的发展史就是一个精简的过程,尤其是时代发展这么快,有雅兴的可以使用繁体字,讲效率的使用简体字没错。说“爱”无“心”什么的,社会道德滑坡是因为简体字吗?是我们过度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了制度建设和道德教化。

如果传统文化不是与时俱进,现在的中国文化又是什么呢?传统文化一路吸收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文化,才走到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啊!感谢提问者,虽然问题看似多余,其实就是为了让大家相互交流观点,并不是提问者不明白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


久住青山Lee


传,是传承。

统,是统一、和合。

文,是文言文。

化,是化育。

合在一起意思是以统一、和合的文化载体,把中华优秀文明内容继承、宏传下去,用以化育大众,开启智慧,造福人类,推动社会向上、向好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一直都是不断与时代相融合,吸收时代精华,走在时代的前端,引领时代,与时俱进!




书香居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就在于它能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一是传统文化可以用现代方式流传。比如《经典咏流传》等文化节目,让三字经等传统文化活化成化音符🎵,入脑入心,口口相传,让传统文化以一种更加鲜活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是传统文化应该富有时代特色。在古代,车马劳顿,父母在不远行,每天侍奉老人是一种社会文化。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到遥远的地方求学、工作,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飞机、火车、轮船……让现代人能够离开家走四方;网络实现了地球村,视频随时进行,天涯若比邻。孩子渐行渐远,传统美德并没有因为距离遥远而消失,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看到孩子们逢年过节,依然跨过大洋,坐着飞机赶回老家;我们看到孩子们在重要节日通过网购将礼品邮寄而来;我们看到每天晚上视频里的温馨对话……孝顺不是捆绑年轻人的绳索,而是两代人的情感交流。总有一种爱让你热泪盈眶——长辈慈悲淡然,晚辈谦卑恭敬,即使不能天天陪在身边,现代通讯手段也可为孝顺赋予时代色彩!

三是传统文化可以进行现代解读。一以贯之的文化早已经封存在了博物馆中。就像一部《西游记》多个版本,分别融入了不同的时代价值,观众观影之后都看到了自己的人生背影,这是何其神奇的体会啊!

四是传统文化应该适时吐故纳新。赋予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色彩,重要的过程不是全盘吸收,而是不断扬弃。即将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和趋势的内容进行发扬光大,对存在瑕疵的内容进行割舍。比如“忠君爱国”是每一个传统社会文人志士都憧憬的最高目标。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就必须对这样的传统观念有一个扬弃的过程,即将“爱国”的思想发扬光大,将“忠君”尤其是“愚忠”的思维剥离。

 将传统文化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来,传统文化才能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云卷云舒云起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传统文化,从广义讲,泛指传统的符号、价值观和社会规则;狭义讲,专指哲学,特别是美学范畴。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法律等层面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文化。

任何事情的讨论都需要具体问题问题分析,我们这里的讨论就以我们狭义理解的文化为载体,进行交流。

既然是传统的文化,那就实行一定时代的艺术、教育、哲学,历史是永远在前进的,人类文明从远古时代发展到今天,文化自然也是不断适应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与时俱进”这个词儿是一种客观现实。

例如今天的人为什么要学论语?为什么要读《大学》、《中庸》,为什么要学《皇帝内经》?

因为传统的经典包含了普适的价值观,是经过时间的检验而被验证的真理。它能够指导人们更加智慧生活。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 ▄ ▅ ▆ ▇ █ 谢谢关注█ ▇ ▆ ▅ ▄ ▂



佛学文摘


当然需要!因为所有的文化现象都不是静止不动的,它需要进化、发展,并且只有在不断的进化和发展中才能趋于丰富和相对的完美。例如琵琶、二胡、笛子等都不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但正是诸如此类的外域乐器的不断涌入,才使得我们传统的东西不断发扬与光大。




老山楂AHJZ


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无可代替;传统文化也有不符合时代要求、成为历史糟粕的内容。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就是扬弃。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发展历史中形成的思想文化总结,是中国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它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形成和发展,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得到提炼、继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有着明显的历史烙印和时代特点。它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被人们所认可,所接受,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我们必须看到中华文化是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延续,中华文化没有断流,就是因为社会发展没有停步。中华文化鲜明的特点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文化也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第三,坚持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我们需要回归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上来,正确理解辩证法的否定观,即扬弃。对传统文化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努力创造出科学的,进步的,优秀的中华文化。


漠舟


个人认为当然要与时俱进。以前传统文化因为古人识字率低,很多优良的文化只是在少数识字人中间传承。也造就了许多人认为传统文化很神秘,很难学,不是一般人能学会的。现在文化普及了,网络发达,许多优良的传统文化在网络上出现,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但由于现在营销学至上,娱乐至死,唯金钱论成为主流,很多人通过网络把复杂深奥难懂的古文化,用大白话,用现代语言加以包装。很快掀起学习热潮,这也是与时俱进。但这种文化很多时候只是外包装而已,故意曲解,歪解传统文化,成为个人吸粉骗钱的工具。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副面影响不容忽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