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安史之亂平定以後,唐朝是怎麼開始收復被吐蕃佔領的失地的?

楚之南風繁花盛開1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將西北地區的河西及隴右兩地的精兵,全部東調平定當時的叛亂。吐蕃人趁機入侵佔據了唐朝西北大面積的土地,當地的唐人也被吐蕃所控制。

在吐蕃的統治下,一些漢人擔任了一些比較低級的官職,用他們來管理當地的其他漢人。當地有一個大族張氏,世世代代都任漢人都督。在唐宣宗的時候張議潮從自己的父親那裡繼承了這一職位,那時的他就在私下準備集結有生力量推翻吐蕃,重歸大唐。

公元88年的時候,張議潮帶領當地漢人發功了武裝起義,迅速控制了漢人的聚集地區,最終推翻了吐蕃在所侵佔領地的控制,和唐朝的中央政府取得了聯繫,隨後他被封為當地的防禦使等官職。這時的張議潮所帶領的河西義勇軍達到了最為鼎盛時期,一鼓作氣徹底掃平了在河西的割據力量,讓唐朝恢復了昔日的輝煌。


王玉潔507


事實上,由於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的衝擊太大了,大到唐朝根本沒有力量來收復在自己的失地。並且安史之亂結束的同年七月(廣德元年二月發生的安史之亂),吐蕃便再度進攻唐朝,將唐朝的河西隴右之地全部攻取,鳳翔以西,邠州以北全部被吐蕃佔據。

到了唐德宗貞元七年的時候,吐蕃已經佔據了唐朝中期的隴西道、河西道、安西都護府轄區以及劍南道、關內道北面的一些地區,相當於今天的青海省、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雲南省、四川省、陝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一部分。

之後,吐蕃仍一步步蠶食唐朝的領土,對比唐朝中後期幾次與吐蕃簽訂盟約時所劃定的邊界線的位置,就會發現唐朝的邊界線在一步步往後退,吐蕃的則一步步向前推進。

直到吐蕃後期因王室分裂導致內部發生動亂,唐朝才趁機下令西部邊鎮各節度使對吐蕃發動進攻,收復失地,比如鳳翔節度使李玼復清水,涇原節度使康季榮復原州,取石門等六關,得人數萬;靈武節度使李欽取安樂州,詔為威州:邠寧節度使張欽緒復蕭關;鳳翔節度使收秦州;山南節度使鄭涯得扶州。之後又有沙洲張義潮的起義,並一舉攻佔了瓜(今甘肅安西)、沙、伊(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肅(今甘肅酒泉)、鄯、甘(今甘肅張掖)、河(今甘肅臨夏)、西(今新疆吐魯番)、蘭(今甘肅蘭州)、岷(今甘肅岷縣)、廓(今青海貴德)等11州,但是張義潮攻佔這十一州後選擇奉表歸唐,於是這十一州也等於被唐朝收復。

幾年後,張義潮又攻克了涼州,仍奉表歸唐。北庭回鶻僕固俊又擊取了庭州和西州,此時僕固俊隸屬於張義潮所以也就等於唐朝收復了庭州和西州。此外,也出現了大規模吐蕃將領直接帶著所統轄的領土投降的情況,先是吐蕃秦、原、安樂三州及原州所轄石門、驛藏、制勝、石峽、木靖、木峽、六盤等7關的守將降唐。後來又有吐蕃鎮守河、渭(今甘肅平涼)二州的將領尚延心降唐。所以總的來說,唐朝收復吐蕃所佔領的地區,大部分是“撿回來的”,或者說是利用自己正統所在直接摘取了勝利果實。

當然如果問題中的“失地”也包括長安,那就另當別論了。

時拾史事作者噠噠的馬蹄原創,謝絕轉載,更多吐蕃相關歷史請關注時拾史事閱讀。


時拾史事


唐朝一共存在了二百八十九年,在這二百八十九年裡,唐朝從來不缺少對手。但只有一個對手,從唐朝建立到最終滅亡,和唐王朝周旋始終,那就是屹立在青藏高原的強大帝國——吐蕃。

有關唐朝和吐蕃的關係,今人耳熟能詳的,就是文成公主進藏。這場中原和吐蕃的盛事,確實一度為雙方帶來了和平,但是這個和平,卻是暫時的。

吐蕃在公元7世紀時,由傑出領袖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然後,開始了他們在青藏高原的霸業。和唐王朝一樣,他們也是一個處於上升期的政權。在唐太宗平定東突厥期間,吐蕃也在不斷地北進,發動了對青海吐谷渾的戰爭。吐谷渾最後的滅亡,也是唐朝和吐蕃雙方夾擊的結果。在獲得了青海高原之後,吐蕃的領土已經和大唐直接接壤。到了公元638年,唐朝和吐蕃的第一次接觸,是以戰爭開始的:擊敗吐谷渾的松贊干布順勢東進,打到了四川松州。唐軍初戰失利,但很快唐朝就命名將侯君集統軍反擊,憑藉堅城擊退了吐蕃的進攻。在這次軍事衝突之後,雄才大略的松贊干布認識到了唐王朝的實力,決定與唐朝建立友好關係。三年之後,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為了這次和親,雙方都花費了巨大心血。松贊干布以文成公主為自己的正室,而唐朝方面,則為文成公主陪嫁了大量的農產品以及許多出色的工匠、技師。中原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從此傳入了西藏地區。這次和親為雙方贏得了數十年的和平,終松贊干布一生,他與唐朝始終保持友好的關係。

但是松贊干布去世後,事情卻起了變化。

這時候的唐王朝,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期,唐朝已經完全佔有了西域,河西走廊暢通無阻。而這時候的吐蕃,則是祿東贊把持大權。公元651年開始,吐蕃首先對夾在唐朝與吐蕃之間的吐谷渾發起進攻,徹底平定了吐谷渾。從此以後,唐朝與吐蕃之間就完全接壤了,而衝突也接踵而來。正當唐王朝大軍把主要兵力放在平定高句麗以及鎮壓西突厥叛亂時,吐蕃卻首先在河西走廊發難了。公元670年,吐蕃首先奇襲安西都護府,奪取了今天新疆阿克蘇地區,唐王朝苦心經營的安西四鎮,一下子全部落到了吐蕃手裡。對此恥辱,唐王朝自然不甘心。同年四月,唐王朝派遣名將薛仁貴以五萬大軍發動反攻,在青海大非川與吐蕃激戰,未曾想吐蕃這次下了血本,一口氣動用了四十萬大軍,且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結果,五萬唐軍陷入了吐蕃軍的重重包圍中,陣亡三萬多人,歸來不滿千人,幾乎全軍覆沒。

唐朝自然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辛苦打下來的地盤落到吐蕃手裡。經過八年精心準備,唐軍再次在河西走廊發動了反擊,這次由唐朝中書令李敬玄直接掛帥,率十八萬大軍出擊。和大非川一樣,唐軍又是初戰告捷,接著在進兵到青海湖時,再次陷入了吐蕃軍隊的重重包圍。幸虧唐將黑齒常之率領敢死隊殿後,奮勇阻擊下,唐朝主力部隊方才突出重圍。經過這三場大戰,唐軍徹底認識到了吐蕃的厲害。這以後,唐王朝在河西地區採取守勢,在當地屯田駐軍,穩打穩紮,輕易不主動進攻。

唐朝在對吐蕃戰爭初期之所以連遭慘敗,一個原因是對吐蕃的作戰方式不熟悉。生於青藏高原的吐蕃戰士,其吃苦耐勞程度極強,吐蕃戰馬雖不如蒙古戰馬高大,但也同樣是以耐力好著稱的。唐軍在大非川和青海湖的兩次大敗,共同的特點是吐蕃誘敵深入,唐軍緊緊追擊,很想像當年打突厥那樣窮追猛打,結果等到了埋伏地點,吐蕃的戰馬依然有耐力發起衝鋒,唐軍卻已經人困馬乏,騎兵優勢蕩然無存。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時期處於武則天全力“抓權”時期,軍隊裡也搞大清洗,許多戰功卓著的名將,因為政治上站錯了隊而遭貶謫。如此一來,此消彼長,唐軍自然毫無優勢。

雖然在河西戰場連遭敗績,但是在西域戰線上,唐軍還是挽回了一些面子,畢竟唐軍在西域地區根底扎得深,當地諸國大多服從於唐軍的統治,遠非勞師襲遠的吐蕃可比。因此在公元672年和公元694年,唐朝名將王孝傑兩次聯合西域諸國軍隊,擊敗進犯的吐蕃軍,更在公元694年的會戰中,成功收復了淪陷的安西四鎮。這時候的吐蕃發生了內亂,祿東贊死後,諸子爭位,一度陷入內戰。所以在唐朝收復了安西四鎮後,雙方的邊境暫時恢復了平靜。

唐朝與吐蕃之間烽煙再起,是在武則天去世、李唐復辟後。

在唐中宗李顯復位後,吐蕃與唐朝一度關係密切。公元710年,唐朝與吐蕃再次和親。此時吐蕃首領是尺帶珠丹,他對唐朝奉行友好政策。唐中宗將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尺帶珠丹上表說,唐朝與吐蕃已經“和同為一家”了。這是所有愛好和平的百姓的願望。但是好景不長,就在唐王朝經歷了中宗、睿宗兩代皇帝短暫執政後,吐蕃與唐朝再生摩擦。公元714年,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的第二年,吐蕃以十萬大軍進犯河西走廊。唐朝靈州守將王海濱壯烈殉國。這一戰正是盛唐最困難的時期。為了籌集軍費,李隆基甚至下令宮中妃嬪都要捐獻財物。最終,在唐將薛訥的打擊下,吐蕃再次被擊退,但是在唐玄宗心裡,對吐蕃的復仇情緒卻從此強烈起來。

開元年間,唐朝在河西走廊對吐蕃的戰法發生了改變,由以前的大規模野戰,變成了堡壘攻防戰。在青海和甘肅交界的漫長戰線上,唐軍修建了大大小小兩千多個軍堡,各軍堡之間互相支援,利用唐軍強悍的防禦能力和先進的弩箭技術與吐蕃人周旋。這個戰法一下子點中了吐蕃的命門。擅長騎兵野戰的吐蕃軍隊,多次在唐軍的軍堡面前吃虧。公元729年之前,休養生息的唐王朝對吐蕃主要以防禦為主。之後,隨著唐朝軍事力量的強大,唐朝開始了對吐蕃的反擊戰。這個時候,一個讓吐蕃軍隊頭疼的人出現了:王忠嗣。他是當年陣亡於靈州的守將王海濱的兒子。身為河西節度使的他,是此時唐朝最出色的戰將。王忠嗣對吐蕃採取了積極防禦戰術,即堅固的堡壘防守和突然的騎兵打擊相結合。他相繼發動了青海湖會戰和積石山會戰,在兩戰裡重創吐蕃的有生力量,鞏固了唐王朝的防禦。與此同時,唐朝在西域也打贏了小勃隸之戰,粉碎了吐蕃進入西域的企圖。到了天寶年間,唐朝的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再次在大勃隸之戰中擊敗吐蕃。這一時期唐朝和吐蕃的戰爭,唐朝已經取得全面的戰略優勢。吐蕃在唐玄宗在位時期,曾多次向唐朝示好,要求重新恢復雙方的友好往來,但都被唐玄宗拒絕。然而唐玄宗沒有想到,屢次勝利之後,唐朝將迎來一場建國後最慘痛的失敗。

公元75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成為唐朝和吐蕃之間戰略形勢的又一個拐點。

這時期,唐朝為了平定安祿山叛亂,大量調動河西和安西都護府的軍隊,結果吐蕃趁機北進。在河西地區,吐蕃兵不血刃地佔領了河西走廊。在安西地區,吐蕃一路北進,佔領了阿爾泰山以南地區,得到了唐朝當年的安西四鎮。唐王朝的軍事防線則完全退回了關中平原。這以後,吐蕃甚至一度深入到唐朝內地。比如唐代宗在位時期,公元763年,吐蕃曾攻佔長安,雖然後來被名將郭子儀擊退,但這時期的唐朝與吐蕃戰爭,已經從完全的優勢,變成了被動挨打的劣勢。

唐朝被動挨打期間,日子很不好過。為了防禦吐蕃,唐朝大量調動內地兵馬駐防關中平原。因為吐蕃多在秋天發動進攻,因此這些軍隊又被稱為防秋兵。這時期的唐朝邊關防禦,依然沿襲了河西走廊時期的戰略,以大量的軍堡遙相呼應,阻遏吐蕃騎兵,同時以騎兵突襲進行反擊。這種防守反擊的戰略很快收到了效果,吐蕃雖然佔有河西走廊,卻無法進入關中平原。公元768年,吐蕃圍攻靈武,被唐將白遠光擊退,同時唐將李晟奇襲吐蕃的後勤基地甘肅臨洮,導致吐蕃大敗。公元786年,李晟又在陝西龍州戰役中再次擊敗吐蕃。這時候的唐朝軍隊,大多采取正面堅守、主力部隊大迂迴襲擊吐蕃後方的戰術,用圍魏救趙的方法粉碎吐蕃的進攻。

和戰爭同時進行的,還有雙方的外交戰。唐朝在安史之亂初期最吃虧的事情,就是唐玄宗曾下旨討伐南詔,導致南詔成為吐蕃的盟友。後來吐蕃每次對唐朝進行軍事行動,南詔都從側面夾攻,使得唐朝兩面作戰。特別是地處前線的四川,更是腹背受敵。在這種情況下,唐朝也開始轉變外交思路。唐憲宗在位時,唐朝宰相袁滋籌劃,將與唐朝翻臉數十年的南詔重新拉了回來。這以後,吐蕃的日子不好過了。在西域,由於唐朝和阿拉伯結成了聯盟,吐蕃不得不調動精銳在西線防備阿拉伯軍,戰線日益拉長,作戰也日益吃力。漫長的戰爭激化了雙方的內部矛盾。唐朝內有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吐蕃內部也多次爆發奴隸起義。雙方都認識到一個問題:這場戰爭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公元821年,唐穆宗即位。這時候統治吐蕃的,是贊普赤熱巴巾,他極力主張和唐朝恢復和平關係,並在唐穆宗即位的第一年,就連派三次使節到長安,表達和平的誠意。同樣內憂外患的唐王朝,也希望能有一個和平的環境。公元822年,唐穆宗派重臣劉元鼎到吐蕃。經過商談,唐朝和吐蕃會盟於拉薩東郊,雙方發誓“患難相恤,暴掠不作”。記載這次會盟情況的會盟碑,今天依然屹立在拉薩大昭寺。此後的事實表明,雙方都忠誠遵循了這個承諾。此後吐蕃幾次遭遇嚴重雪災時,唐朝都主動撥發糧食援助,而唐朝與吐蕃雙方每逢婚喪嫁娶、帝位傳承,都互相通報情況。持續幾個世紀的戰爭終於結束了,儘管對於雙方百姓來說,這個和平來得有些遲。


塵默行


安史之亂是大唐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年間,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與節度使史思明,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大唐王朝利用八年的時間最終平定叛亂,但安史之亂給當時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破壞,中央集權也遭到了嚴重消弱,大唐從此由盛轉衰,形成藩鎮割據的的局面,為唐朝後期的滅亡也埋下了隱患。

吐蕃趁火打劫

吐蕃趁唐朝安史之亂,邊疆精兵猛將內調平亂之際,聯兵南詔奪取巂州(西昌)、會同(會理)、臺登(瀘沽)、昆明(鹽源),進據清溪關(大渡河南),之後吐蕃藉機控制了隴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鎮,並攻陷唐朝都城長安。

唐朝用郭子儀聲東擊西,疑兵之計,嚇阻敵軍。吐蕃不知虛實,佔據長安十數日後退走。

此後數十年間,唐王朝再無力攻打吐蕃,唐朝對吐蕃也從此進入防禦時期。

大唐吐蕃戰爭從未停止

吐蕃與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開始,一直至9世紀吐蕃分裂為止,雙方從未停止過戰爭。雙方爭奪區域主要圍繞西域和青海地區,包括河西、隴右、關中(今甘肅、青海、陝西一帶)和西域(今新疆、中亞一帶)等。

唐玄宗初年,經濟軍事實力強大,大唐王朝的精兵猛將也多聚集在西北地區,一直對吐蕃採取高壓政策,吐蕃無法從河西直接進入到關隴腹地入侵中原。

天寶八年,哥舒翰收復石堡城,唐軍在青海勢力達到頂峰。

天寶十二年,唐將封常清先後攻破大勃律(今克什米爾巴勒提斯坦)和西域東部要道上的播仙(今新疆且末),唐朝在西域勢力完全碾壓吐蕃,把吐蕃勢力從安西徹底驅逐出去。

唐天寶年間,唐玄宗寵愛楊貴妃,愛江山更愛美人,重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從此荒廢朝政,致使社會矛盾日益尖銳,邊疆形勢緊張。而此時吐蕃由於赤松德讚的上臺,勵精圖治,重用人才,發展經濟,綜合國力已今非夕比,於是早已經對西域與河西虎視眈眈的吐蕃,趁西北邊陲空虛之機,趁機入侵。

天降英才

安史之亂後吐蕃佔領河西四郡,統治了河西走廊,自此切斷了長安與西域的連接通道,唐王朝無力統域西域及河西走廊廣大地區。

西域與河西走廊被吐蕃統治近百年,實施文化專制,不許百姓穿漢家服飾,對漢人的殘酷壓榨,導致經濟凋敝,民不聊生。

詩人張籍的一首《橫吹曲辭·隴頭》,描寫了河西陷落時的慘狀:

隴頭已斷人不行,胡騎夜入涼州城。

漢家處處格鬥死,一朝盡沒隴西地。

驅我邊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國養子孫,今著氈裘學胡語。

誰能更使李輕車,收取涼州屬漢家?

詩人發出呼籲:難道就有沒有像李廣、李蔡兄弟那樣的名將,來收復涼州,帶領百姓們重回漢家故土嗎?

公元799年,一個註定將改變這個地區命運的孩子出生,他就是張議潮。張氏世代是沙州豪門首富。張議潮自幼自幼就刻苦學習兵法和武藝,立志驅逐侵略者。他散家財作軍資,秘密招募、訓練義軍,同時不斷收納反抗吐蕃起義被鎮壓後的流亡者,蓄積力量,伺機而動。

<strong>收復失地

公元844年,張議潮趁吐蕃爆發大規模內亂。外交政策上,唐王朝結好回鶻,孤立吐蕃,派河東節度使於鹽州大敗吐蕃軍。次年,派鳳翔節度使一舉收復了原州、威州等地。至此大唐王朝開始由防禦轉入反攻。

公元848年,做好周密計劃的張議潮見時機成熟,與當地名門望族、豪傑義士聯合,發動起義,振臂一呼,全城漢人響應號召,紛至沓來,誓與吐蕃決一死戰。張議潮修繕甲兵,且耕且戰,先後收復沙、瓜、伊、肅、鄯、甘、河、西、蘭、岷、廓等十一州。

至此淪落百年的河西諸郡又重回歸到了大唐王朝。


四哥聊歷史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將西北的河西、隴右兩鎮精銳東調平亂,吐蕃趁機大舉入侵,佔領了唐朝西北大片領土,此地百萬唐人淪入吐蕃統治之下,稱為“落蕃人”,處境悲慘。

吐蕃佔領西域的數十年時間裡,採取的是橫徵暴斂的統治手段,當地的百姓都感到非常的不滿,相比於大唐來說,吐蕃人太貪婪,所以他們心懷大唐也就不難理解了。

張議潮出生於當時歸屬吐蕃的沙州,也就是現在的敦煌。雖然張家在當地也是豪富之家,可是吐蕃人卻對他們剝削的更多,因為軍事力量不夠,當地的漢人也只是敢怒不敢言。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爆發了嚴重的內亂,當時控制河西地區的吐蕃貴族更加殘酷的剝削百姓,開始了燒殺搶掠來獲取錢財,更加的激起了當地民眾反抗的決心。到了九世紀初,吐蕃在隴西駐守的大將發兵攻打唐朝的邊軍,沒想到幾次都被唐軍打敗,而且還讓唐軍收復了寧夏和甘肅一些地區,吐蕃軍隊受到了挫折,對河西,隴右等地控制程度自然下降。

公元848年,張議潮帶領沙州漢人發動起義,一舉驅逐當地吐蕃駐軍,又經過十餘年的戰鬥,攻克了吐蕃在河西的統治中心涼州。張議潮起義控制沙州後,便派遣使者與唐朝中央取得聯繫。當時在位的是唐宣宗李忱,他在迎接了使者之後,馬上派人去吐蕃嘉獎張議潮等人,而此時張議潮已經在西域打下來了十一個州,面積至4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並且恢復了唐朝舊制。

張議潮向大唐獻出了這十一州的地圖和戶籍,表示了臣服,這代表著被吐蕃佔領的河西正式迴歸了大唐!


大江侃歷史


導讀:崛起於雪域高原的吐蕃幾乎與盛唐同時崛起又同時消亡,相對唐朝的綿延吐蕃的國祚更短所以也攻擊力也更強。唐朝和吐蕃之間的半年戰爭大多數在首任贊普松贊干布去世後發生的,集中在河西、西域、隴右、劍南等結合部。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為了平定叛亂不斷從西域抽調精銳軍隊進入中原,“盡徵河隴、朔方之將鎮兵入靖國難”。吐蕃趁機蠶食了河西和西域,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安西都護府白髮老兵依然抵抗了吐蕃幾十年。安史之亂後才逐漸收拾局勢,逐步展開對於吐蕃的反攻。


其實吐蕃和大唐是一對冤家,吐蕃有點死心眼也有點窮兵黷武。大唐好不容易平定安史之亂後,吐蕃已經佔據半壁江山還屢屢進攻大唐。由於此時河西、隴右都在吐蕃的控制下,所以大唐都城長安等西部邊境時刻面臨威脅。因此吐蕃頻頻進攻,大唐被動防禦。吐蕃在頻頻進攻中不斷損耗國力逐漸走向衰落;大唐被迫抵禦吐蕃的不斷進攻下無暇壓制和調整地方節度使,終成藩鎮林立。也就是吐蕃和大唐都在碧池進攻中不斷的消耗,誰也沒有得到好處。當然大唐最終在亡國前滅掉了吐蕃,為後世元明清三朝把青藏納入版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唐正是收復領土還是在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遇刺以後,吐蕃西北邊境的軍閥論恐熱妄圖自立贊普和歸義軍崛起才讓河湟之地重歸大唐

從安史之亂後,吐蕃與唐朝彼此攻防拼殺將近百年。鼎盛時期的吐蕃包含青海西藏、甘肅、新疆、中亞的克什米爾以及藏南的不丹、錫金、尼泊爾等地,曾經憑藉一國之力硬撼大唐、回紇、大食三大強國。但是花無白日紅,大唐吐蕃雙方都在攻殺中彼此消耗慢慢的走向衰落。無論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其他原因吐蕃最先出問題了,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因為滅佛被仇恨的佛教徒刺殺。之後雲丹、約松兩位王子在各自擁躉的支持下建立政權,盤踞河西的軍閥論恐熱也野心勃勃的打算自立贊普。一時間強大的吐蕃處處烽火,如下圖所示:

吐蕃內部各部勢力內鬥時候自然會抽調兵力調回國內,所以邊境地區如中亞、安西四鎮、以及河西、隴右都失去了控制。大唐終於騰出手來在吐蕃內亂中迎來了收復國土的良機,公元849年吐蕃控制下的泰州、原州、安樂三州以及南方的雄州納入大唐版圖。西北部的吐蕃割據軍閥論恐熱降唐,妄圖讓大唐冊封他為雍涼節度使割據自立。大唐當然不會允許這種情況出現,所以再度叛唐與吐蕃鎮守鄯州尚婢婢彼此攻殺。

在此前一年河西走廊的唐朝遺民張議潮在沙州起義,自稱歸義軍。歸義軍驅逐吐蕃守將,建立政權。隨著論恐熱實力的萎縮和歸義軍的迅猛發展,張議潮又佔據瓜﹑沙﹑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等十一州。張議潮遣使把河西十一州的地圖﹑戶籍奉獻給大唐,河西地區在將近百年後再歸唐朝版圖。


雖然吐蕃由於內部鬥爭控制版圖逐漸縮小,但是唐朝也屢屢發生叛軍、節度使叛亂。所以河西十一州僅僅是名義上歸唐朝,其實還是在唐朝冊封的歸義軍節度使管轄之下。所以隨著李克用、河北等地的藩鎮屢不服管理,再加上爆發的黃巢起義唐朝根本沒有精力對河西等地管理。


小結:

唐朝和吐蕃的彼此征戰進行了百餘年,安史之亂後雖然唐朝屢屢獲勝但是基本都是被動防禦。在吐蕃末代贊普被刺殺後唐朝迎來收復故土的良機,但是此時大唐也被消耗的沒有更多的精力。除了張議潮的歸義軍名義上的歸屬,唐朝並沒有收復過太多的領土。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歡迎斧正。


歷史縱橫帝


趣談答案:安史之亂後,吐蕃席捲而來,唐帝國十五日收復長安城,主要戰術為巧用疑兵、內外呼應、識人之才,用人之能和部分天時地利起到的關鍵作用多方相結合,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大規模集團軍收復都城及附屬控制地的記錄。

安史之亂大爆發後的唐帝國邊防佈局

安史之亂也就是著名的天寶之亂,這一次叛亂從公元755年12月16日開始,到公元763年2月17日截止。而此次叛亂先後經歷過三代帝王,是唐帝國中後期破壞力較強的叛亂。

在接近10年的叛亂過程中,整個唐帝國的城防版圖發生了劇烈變化。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唐帝國的城防版圖發生變化的前提是因為安史之亂,而安史之亂髮生之後,唐帝國的城防版圖並沒有及時扭轉。正是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不可預測的事情發生,最終導致了吐蕃趁亂來襲的悲劇。

盡徵河隴、朔方之將鎮兵入靖國難

在安史之亂髮生之後,唐帝國的邊防兵絕大多數都進入了內地,幫助唐帝國維繫帝王的統治權力。

  • 河隴、朔方的精兵悍將

贊磨 “為東面節度使,專河隴”

《新唐書·吐蕃傳》當中,我們能夠明顯察覺到河隴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軍事國防戰略地。河隴之地也是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無論是在唐帝國時期還是南北宋時期都在河隴進行大規模的排兵佈陣,為的就是抵禦敵國。

只不過唐帝國的敵人和南北宋時期的敵人有著很大的差異性,這也就導致南北宋帝國和唐帝國心態的不同,唐帝國採取的是主動防禦的姿態,而南北宋採取的是被動防禦的姿態。

當我們拿出古地圖仔細窺探河隴的地勢,就不難發現這個位置位是當今年代的甘肅隴山和六盤山附近,準確的說是在甘肅龍山和六盤溪的西面。它所囊括的區域包括但不限於河西走廊,以及黃河支流的湟水流域。

而在盛唐時期,和龍地區有大量的精兵悍將,他們的存在可以遏制吐蕃的野心,對吐蕃起到戰略震懾作用。因為吐蕃想要揮兵而上和大唐帝國進行一對一對決的話,就必須突破河隴的邊防線,而突破河隴邊防線之前,大唐帝國就能夠明顯察覺到敵方的軍事意圖,並且做好防範。

開元時置,治靈州

朔方也是唐朝的藩鎮之一,而這個藩鎮主要聚集地在寧夏的靈武西南方向。

有趣的是朔方集團軍最開始的建立,並不是為了抵禦吐蕃,和吐蕃也沒有任何聯繫。因為在當時除了吐蕃之外,還有一個帝國就如同狗皮膏藥一樣,黏住了唐帝國。沒錯,就是著名的東突厥,也就是復興之後的東突厥。

東突厥再一次死灰復燃,並且牢牢的纏住唐帝國,而唐帝國想要阻止東突厥的西進和南下,就必須在朔方安排大批量軍隊。

  • 精兵悍將的轉移

我們先來看一看朔方的部隊,能夠明顯看到和長安城遙相呼應,能夠在最短時間之內抵達長安城,並且為長安城提供後勤、軍事等多方位全方面的防護。而在安史之亂之後,朔方的軍隊直接被調去維護唐肅宗的軍事政權和國家政治地位。

唐朝歷史當中,對於朔方的軍隊給予了這樣的評價,在平叛安史之亂時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句話確定了朔方的軍事政治等多方面的地位,與此同時朔方集團軍在之後的發展越發重要。

當時的東突厥已經泯滅,北方的回紇和唐帝國的關係漸漸曖昧,此時的朔方一心一意的抵禦南方的吐蕃。

在安史之亂髮生之時,不單有朔方的軍隊向長安城靠近,還有一支隊伍,那就是河隴的部隊。我們能夠看到非常有趣的現象,河隴的軍隊和朔方的軍隊接連回到了唐帝國的腹地,並且與安史之亂的敵軍進行殊死搏鬥時,就已經給另一個非常強大的敵人敞開了大門,那就是吐蕃。

吐蕃這個時候直接插入長安城,如入無人之地,但是吐蕃的軍事眼光還是非常精準的,這個時候攪入唐帝國的內鬥對於吐蕃而言沒有任何好處,與其如此倒不如站在一邊看他們內鬥。

一場好戲即將開演,而開演之前,唐帝國的周邊已經有很多的鄰居在一旁圍觀。

安史之亂結束之後的唐帝國

有人說安史之亂之所以爆發,是因為包括但不限於經濟、階級、民族內部等多方面矛盾。但整體來看的話,就是唐帝國自身實力變弱,東西南北各個方向的割據勢力變強。變強的一方自然不願意再聽從變弱的一方,伴隨著那些割據勢力野心的逐漸提升,也就出現了這一系列的悲劇。

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

在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磨刀霍霍,終於向唐帝國動起了手。他並沒有直接對準唐玄宗,而是唐玄宗身邊的人楊國忠。

在之後先後經歷長安失陷,馬嵬兵變,唐肅宗繼位,睢陽之戰,安祿山被殺,史思明覆叛和最終的安定天下。

而在經歷這一切之後,唐帝國早已經奄奄一息,變得破敗不堪。

  • 唐帝國的不穩定因素一:內部矛盾加大

自古以來任何一次戰役都是燒錢的,如果沒有錢就只能燒命了。

同樣的道理,安史之亂從最開始的演變一知道最後的不可控制都需要源源不斷的耗費銀兩。

耗費銀兩不是問題,可是唐帝國已經沒有錢了,沒有錢怎麼辦?只能想盡一切辦法去找尋銀兩。可是銀子哪是那麼好找的,既然找不到就只能不斷的壓迫百姓了。

物力為之損屈

於是在整個安史之亂結束之後,一直到唐帝國正式滅亡之前,一直有著這樣的現象發生:朝廷不斷的剝削百姓,百姓不斷的反抗朝廷。當矛盾無法化解的時候就會引起一系列的戰役,而這些戰役又會加重朝廷的稅賦等多方面的消耗。朝廷繼續壓迫百姓,百姓繼續反抗,慢慢的走向了死衚衕。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在安史之亂之後又有一系列的戰亂,只不過這一系列的戰亂並沒有改變國運罷了。

  • 唐帝國的不穩定因素二:邊疆不穩

在安史之亂時,唐帝國已經亂了分寸,先後將隴右、朔方、河西等各個地方的重兵統統帶到了國內。再一次大戰役即將開打之前,唐帝國的邊防軍形同虛設,而無數的士子、百姓開始流離失所,往南方逃命而去。

  • 唐帝國的不穩定因素三:西域的丟失

自古以來西域幾乎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西域是連接外地的一個重要端口,而且可以提供給帝國源源不斷的戰馬。

西域的第一次丟失和被敵軍的短暫控制,就已經讓唐帝國渾不自在。在之後與西域進行多方交涉,多方干預。

  • 幾方面構造之下,吐蕃開始入侵

局勢已定,安史之亂已經消失,唐帝國陷入危亡的時間階段,這個時候吐蕃如果再不進攻一下,似乎對不起自己手下磨刀霍霍的軍民了。

左思右想之下,吐蕃直接率軍出征,由於隴右地區得精兵悍將大都被調離,所以吐蕃的這一次進攻異常順利,順利到直接入駐長安城。只不過入駐長安城之後的吐蕃,沒有想到十五天之後,自己將會哪來的回哪去。

唐帝國的全方位反攻

  • 反攻一:代宗出逃

當吐蕃集團軍進攻到長安的時候,唐代宗的第一反應就是立刻逃跑。史學家們針對於這一點說了很多,很多人都說唐代宗沒勇氣、沒骨氣、是個軟骨頭、不適合當皇帝。

在當時那個年代,我們只能說這是唯一的辦法,也是唐代宗這一生當中做過為數不多的英明決定。

唐代宗逃跑之後,吐蕃為了控制大唐帝國,又冊立了一個皇帝,那就是李承宏。吐蕃人簡單的認為只要新冊立一個皇帝就可以燒殺搶掠了,殊不知這已經犯了天大的忌諱。

大唐帝國有兩個皇帝,可是絕大多數百姓還是想念第一個皇帝的,畢竟人家是真龍天子。隨著吐蕃的燒傷搶掠以及唐代宗在遠方的遙相呼應,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站在吐蕃的對立面,支持唐代宗掌握朝政,恢復大唐帝國的盛世。

  • 反攻二:郭子儀閃亮登場

唐朝史書當中記載了唐代宗的這樣一句話:我真是後悔沒有過早的任用你。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郭子儀將會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兵不血刃究竟是怎樣打的。

這場戰役郭子儀一共用了三個計謀,我們分開來看。

計謀一:巧用疑兵。

郭子儀命令自己的心腹大將長孫全緒率領200名騎兵從陝西的藍田出發,白天的時候把旗幟展開四處飄蕩,晚上的時候就點燃篝火越多越好。

這個疑兵之計讓吐蕃疑惑萬分,以至於吐蕃的最高層都認為唐帝國的部隊馬上就來,一時之間人心慌慌。

計謀二:裡應外合。

在長孫全緒率領200人出征的時候,郭子儀又命人率領了500人潛入長安城,並且開始傳播小道消息,說郭子儀已經掌握了數十萬大軍,即日就和吐蕃決一死戰。

計謀三:混淆是非。

郭子儀巧妙的利用吐蕃和長安城內百姓之間的矛盾,讓長安城內的百姓構造各種謠言,讓吐蕃人無法得到準確的信息。

就這樣,三個計謀三管齊下,十五日之後吐蕃離開了長安城。

歷史啟示錄

吐蕃入主長安其實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但是在情理之中。

因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導致唐帝國的軍事佈防圖出現了大幅度轉變。而吐蕃的離開,除了唐代宗出逃,保留皇帝的正統性和郭子儀巧用疑兵擊退吐蕃之外,還有一方面原因,那一方面叫天時地利。

吐蕃士兵絕大多數都是在高原作戰,他們習慣了高原的生活,在初次入主長安城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諸多不適。

而郭子儀那邊的士兵聚集就加大了吐蕃人的顧慮,再加上吐蕃短時間之內不可能完全控制長安城,依然需要源源不斷的從大後方運輸輜重糧草。這就為吐蕃的長期戰役和長距離戰役造成了諸多不便。

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多方干預之下,吐蕃放棄了入主華夏的圖謀,在十五日之後退出長安城,而此次戰役表現最為耀眼的無疑是郭子興。


趣談唐宋元明清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的領土嚴重縮水,從唐肅宗開始平定安史之亂,到唐代宗平定成功,最後到唐德宗時期,在短短的四十多年間,唐朝失去了河西,西域廣闊的領土,而吐蕃兵鋒直抵山西鳳翔,寧夏固原一帶。而唐朝,從未放棄過收復失地的夢想,但收復失地,卻經歷很漫長的過程。我把這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築城蠶食階段

這個階段,應該從唐代宗開始,一直到唐憲宗即位結束,這四十多年間,是唐朝和吐蕃戰爭最為頻繁的四十年,也是最為激烈的四十年。唐朝採用李泌的外交策略,逐漸孤立吐蕃,然後通過不斷的修築城池,攻打吐蕃堡壘,步步蠶食等方式,逐漸的將方向向吐蕃境內推進。

在北方,唐軍收復北方重鎮鹽州,並且形成了一道深入吐蕃境內數百里的防線,在中部,唐軍向甘肅東部進發,將戰線從陝西推進到了甘肅境內,而且不斷的修築堡壘,步步為營,收復失去的國土。在南方,名將韋皋現後收復維州,雅州,嶲州,並且深入吐蕃本土,摧毀吐蕃堡壘150多座。

第二階段,外交階段

第一階段結束後,吐蕃由盛轉衰,而唐朝也因為要解決內部節度使問題,而減少邊境戰爭,因此,在這一階段,吐蕃和唐朝在邊境中相安無事,戰爭漸漸減少。因此,唐軍在這一階段,除了繼續通過外交階段孤立吐蕃意外,最重要的工作是休養生息,這一階段,持續了大約60年。值得注意的是,在吐蕃和唐朝相對和平的六十年裡,唐朝恢復了國力,而吐蕃,在公元842年的時候,滅亡了。

因為842年,吐蕃最後一個贊普被刺殺身亡,而從此之後,吐蕃再無贊普,而徹底陷入分裂。

第三階段,大舉收復國土階段

這一階段,從唐武宗開始一直到唐懿宗,大約持續了近四十年。這四十年間,是唐朝收復國土最多的四十年,唐宣宗時期,唐軍先後收復邊境的三州七關,近千里土地,然後,吐蕃河湟之地的守將尚結贊獻河湟四百多里土地歸唐,接著張義潮收復沙洲,到了唐懿宗時期,整個河西4000多里土地全部收復,而南方,安南也收復。到了唐懿宗末年,西域的西州,北庭,輪臺收復成功。

唐朝通過三個階段一百多年的努力,收復了被吐蕃佔領的60%的土地,沒有收復的土地,只剩下安西四鎮。

只是歷史沒有 給唐朝收復安西四鎮的機會,唐僖宗時期,黃巢起義爆發,唐朝陷入內亂,自顧不暇,永遠失去了收復全部領土的機會。


舊書齋


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朝將西北地區的河西以及隴右兩個鎮的精兵全都東調平定當時的戰亂,而吐蕃去趁機入侵佔據了唐朝的西北大片面積的土地,這個地方近百萬的唐人被吐蕃人所控制,那時他們被稱為落蕃人。

在吐蕃的統治之下,他們也常常會用一些漢人來擔任一些比較低級的官職,用他們來管理當地的其他漢人,而在那裡沙洲就是一個聚集著漢人的地區,當地有一個大族是張氏,世世代代都任用漢人都督。在唐宣宗的時候張議潮從自己的父親那裡繼承了這一個職位,那時的他看見吐蕃正在走向滅亡,所以他就私底下集結力量準備推翻吐蕃,重新迴歸大唐。

在公元88年的時候,張議潮帶領了沙洲的漢人發動了起義,起義後的張議潮迅速控制了沙洲,最終推翻了吐蕃在沙洲的控制,然後和唐朝的中央取得了聯繫,隨後他被封為了沙州防禦使等官職,這時候張議潮帶領著河西歸義軍達到了最為鼎盛的時期,一口氣之下徹底掃平了在河西的割據勢力,讓唐朝恢復了昔日的輝煌。

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唐朝竟然開始猜忌張議潮,朝廷認為他的隊伍龐大,對朝廷來說是一種危險,於是便開始對他採取了限制的措施,剛開始的時候,朝廷讓他們退出了歸義軍所佔領的涼州,然後派遣了天平軍去駐守涼州,名義上說是為了防止吐蕃的殘餘勢力,實際上他是為了防止歸義軍。然後唐朝又開始下令讓歸義軍的管轄區從十一個州縮小到了五個州。

除此之外,唐朝對於那些剛從吐蕃奴役下來的漢人也是十分的不信任,因為他們在吐蕃崩潰的時候自發地成立了一個強大的武裝團體,雖然他們為收復西北做出了不少的貢獻,可因為他們被長期的奴役在很大程度上文化方面已經習慣吐蕃了,所以被唐朝當做了排斥的對象。

可是張議潮非常希望朝廷能夠接納他們,讓他們重新恢復對於西北的治理,於是他便上書給朝廷說,這些朝廷所排斥的人,其實他們都是唐朝西北戰士的後裔,只是他們在安史之亂之後被吐蕃人給奴役了,如果朝廷能夠真心的接納他們,他們便可以迴歸到漢人的身份,唐朝也可以重新恢復以前對西北的統治方法。

可想而知,朝廷對於這些人以及張議潮本人都是不信任的,對於那些已經被吐蕃奴役的人們更是不能接受了,所以最終就導致了雙方談判崩裂,讓他們與朝廷成為了敵人,最後涼州也成了歸義軍和吐蕃的聯合陣營。

這時候的朝廷還一心想著削弱歸義軍,於是他便下令讓張議潮進朝,而張議潮為了表達自己的決心,肯定是要入朝做官的,於是他便讓自己的侄兒張淮深留守在西北繼續統領歸義軍,後來唐朝又想盡辦法去削弱張淮深的領導力,所以他長期拒絕歸義軍的來信。

進入了朝廷的張議潮最終也因為抑鬱而死,最後歸義軍的內部也產生了動亂,張淮深也被殺死了,歸義軍的勢力由此開始衰落,而這時候的唐朝也逐漸走向了滅亡的道路。


梅姑姑318


趁安史之亂唐朝無暇顧及之際,吐蕃軍隊順勢攻佔了唐都長安!然而僅僅佔領了15天就撤軍了!這是為何?根據史料記載,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 吐蕃佔領長安後,把唐宗室廣武王李承宏立為皇帝!同時他們縱兵搶掠,焚燒閭舍!弄得老百姓怨聲載道,恨透了吐蕃人!對於冊立李承宏為當朝皇帝,老百姓更是不滿!因為現任皇帝唐代宗還沒有退位呢?

第二: 由於唐代宗重用了名將郭子儀,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後,用了一個疑兵計,再加上長安城內老百姓恨透了吐蕃軍隊,也積極配合唐軍,這使得吐蕃軍不知道唐軍的虛實,再加上孤軍深入,只好撤兵!唐軍不費吹灰之力隨即收復了首都長安!後來乘勢收復了吐蕃軍隊佔領的其他地方!

第三: 吐蕃軍隊佔領長安後,由於山川阻隔戰線拉長,再加上長期待在高原的吐蕃軍不適合一馬平川的關中生活,所以在唐軍的威逼下慌忙而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