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負利率時代,如何保住財富、創造財富?


負利率越來越近


2020年1月15日,高盛經濟學家表示:


美聯儲可能會在未來設定負利率,儘管他們目前對這種非常規措施的風險心存疑慮。


負利率,意味著把錢存入銀行不僅不能得到利息,還要支付給銀行利息。

利息本質上是對放棄當下消費的補償;是對財富放到未來、延遲滿足的平衡和獎勵。

人的生命有限且不能預測未來,於是天然存在短視本能。放棄當下消費的行為違背本能,因此需要利息,也就是用未來更大的好處來彌補。

那為什麼要把財富放到未來呢?當然是未來存在各種風險需要財富抵抗,這是連冬天儲藏食物的松鼠都會做的事。

負利率時代,如何保住財富、創造財富?

而負利率則十分徹底地摧毀本來就艱難的延遲滿足,從根本上阻斷把財富放到未來消費。

負利率本質上是對“儲蓄”的懲罰,是加速財富的“腐化”,是逼你寅吃卯糧。

這就像把一塊肉放到了充滿細菌的環境,不趕緊吃就臭掉……

不對,這個比喻還不夠貼切。這就像在鹽里加了細菌,本來你想用鹽醃肉,結果剛抹上去這塊肉就臭了。

實際上很多國家早就在實行負利率:


2009年7月,瑞典開始實行負利率政策;

2014年6月,歐洲央行下調隔夜存款利率至-0.1%;

2014年12月,瑞士央行將超過上限的隔夜活期存款利率下調至-0.25%;

2016年2月,日本央行首次實行負利率;

2019年8,丹麥日德蘭銀行宣佈將開始向貸款人提供年利率為-0.5%的十年期貼息購房貸款;

2019年9月,歐洲央行首次將存款利率調至-0.5%

……


由於寅吃卯糧,將來的風險抵抗能力必然大幅下降,更加急功近利只顧眼前。


首當其衝影響的就是<strong>養老,然後是<strong>教育、生育、婚姻、健康、基礎科學……總之<strong>一切需要時間沉澱、當下看不到收成、未來可能有風險的領域都面臨嚴重衝擊。


當然更不必說負利率造成虛假需求可能導致泡沫經濟了。


那為什麼要做這麼不顧將來的事?


簡言之就是經濟下滑,需要資金刺激,將本該用在未來的財富拿到現在消費。

現代社會,政府能用來刺激人們慾望的手段其實不多,降息本來是其中之一卻也越來越乏力。現代人負擔過重導致整體慾望收縮,且社會老齡化,利息降到0還不舉,只好吃負利率這顆偉哥了。

錢可以有三個基本去處:消費、投資、儲蓄。

現在把儲蓄堵死,只能拿去消費投資,加速錢流動速率,減少現金沉澱比率。

有人說:如果銀行實行負利率,不把錢存入銀行不就行了?但在現代社會這根本行不通。

個人存入銀行那一點錢相對社會現金流其實佔比很小。只要實行負利率,必然會有大量借貸產生(負利率,借錢還可以有利息,不借白不借),整個社會出現大量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商品服務資產的價格上升,現金購買力就會下降,即使不存銀行那點錢也會在社會大環境下迅速貶值。

如果說印鈔是通過增加貨幣稀釋購買力,那麼負利率就是通過加速現金流動“侵蝕”購買力。

侵蝕購買力、對未來的擔憂顯然會令人痛苦,根本抵不過刺激出來的那點慾望,更何況慾望本身就是一種負擔。

<strong>負利率得以實行,根本上是因為現代政府擁有貨幣(法幣)一切權力。

現代貨幣與物質對應關係高度脫離,只有政府信用作為抵押,而政府信用是一種存在於人思想中的意識和觀念,不是任何實在物,從物的層面來說基本等於沒有抵押。

幸好相比其他發達國家,目前中國利率水平仍然是最高的。但是——

2019年11月原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


中國還是可以儘量避免快速地進入到這個負利率時代。


他這話有意思,“避免快速地進入”,那是不是意味著最終還是要進入?


如果進入負利率,我們應該怎麼辦?SCC模型


所謂“怎麼辦”,指的是“如何在負利率時代繼續讓財富保值增值”,而不是簡單的不儲蓄使勁借貸消費投資。


正如前面所說,現代社會的錢與物質高度脫鉤——不是說錢不能買到物質,而是錢的價值不穩定,與穩定的物質不相稱。

以前可以用錢衡量一個人的財富甚至地位——因為錢背後的物質對應關係穩定,大概可以知道此人背後有多少客觀實在作為基礎,但是這個基礎開始動搖,在未來可能崩塌。

因此在未來很可能就出現用錢無法衡量一個人財富的情況。如果用錢不能衡量,什麼可以衡量呢?

<strong>SCC模型告訴你:

<strong>所謂SCC,指的是【財富/價值】由三個維度決定:1.實力(Strength);2.信用(Credit);3.(Channel)。


負利率時代,如何保住財富、創造財富?

<strong>1.實力——包含一切能直接拿出來就產生價值、或是產生價值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比如現金、勞動力、土地、礦產、設備、技術、能力、思想、有形無形的產權、健康……等等;


<strong>2.信用——熟人和陌生人對自己的信任,包含信任廣度和信任深度。比如對於熟人就是親密程度、經歷的事、相互情感…對陌生人比如職業資格證、學歷學位、徵信報告等。銀行就是信用玩到極致的行業;


<strong>3.渠道——通過什麼方式讓更多的人知道、理解並認可實力和信用,比如互聯網就是目前最大的信息渠道,物流就是最大的實體渠道。

這三個維度當然不是絕對獨立,是屬性類別層面的相對獨立。

傳統貨幣與【實力】強關聯;現代貨幣與【信用】強關聯,並逐漸剪斷與【實力】的關聯。


不同的人這三個維度天賦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接觸的信息不同,認知也不同。找準自己擅長的在一個維度做紮實,並儘可能補短板,可能是為未來穩定財富的一個辦法。


聰明人應用案例


比如:

我認識一位復旦大學博士後、社科教授、博士生導師,筆名“老踏”。毫無疑問,他是屬於“有實力”的那種人。

他沒有按照一般教授、博導的路子繼續一門心思往學術研究一個維度發力,而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和知識付費趨勢建立“老踏科研聯盟”,把他和聯盟里老師專家的知識整理出來發佈。


  • 他使用各個互聯網平臺和他的人脈——這就是擴大渠道維度;
  • 賺到的錢分配給相應的參與者,讓他們看到實在的好處,更願意貢獻智慧力量打造好產品——這是擴大實力維度;
  • 因為更多人參與、產品好更,口碑甚至品牌建立起來——這就是擴大信用維度。
  • 這裡有一個要點:三個維度能相互促進,到一定程度不需要持續輸入也能自行增長、外部也會主動被捲入。比如老踏並沒有主動找過我,但我要以他為例子,那就成功了。

    比如:


    某三甲醫院小護士,興趣愛好是畫畫和平面設計,有點基礎但跟專業人士相比實力還不足。

    現在醫院也要宣傳自己,於是她積極申請,整個醫院的各種視覺設計只要她能幹的都拿來幹。雖然一毛錢都沒有,但是她有了很多在大場合展示的作品,得到領導賞識獲得很多機會和人脈——這是擴大了信用和渠道維度,將她的實力放大了,最後醫院成立的宣傳部門她是負責人,再也不是那個打針量體溫疊被子的小護士。

    再比如:

    一個長得很文靜、喜歡文藝的小姑娘,嫌打工又累又沒錢,自己也沒本事創業,去考了個茶藝師證,然後到各個茶行茶莊茶室去泡茶,進入到這個圈子。


    負利率時代,如何保住財富、創造財富?

    考了茶藝師證的人千千萬,她就有點不一樣。混到圈子裡她特別關注名人來購茶、喝茶、參加活動的信息,只要有名人她就想辦法去給人家泡茶,泡不了也要在旁邊打醬油,然後安排一個閨蜜給她拍照。

    經過幾年積累,她已經給很多名人泡過茶,包括但不限於政府官員、明星、企業家、教授、著名主持人、藝術家……在此過程中她水平也有所提升,當然最重要的是在圈內有點名氣,以前是她主動去找這些活動,後面是這些活動舉辦的時候主動通知她,好多人學習茶藝甚至買茶、茶具直接找她。

    她的路徑是這樣:

    先考個證,用國家信用背書增強自己的【信用】;然後進入到圈子潛心挖掘機會,這相當於開拓【渠道】;接觸到名人後,說傍也好說刷存在也好,繼續用名人的影響力增強自己的【信用】,最後這些【渠道】和【信用】都變成她自己的【實力】,而且變現了。

    當然也有把這個模型用到極致的,比如之前很火的張楚廷導師:


    負利率時代,如何保住財富、創造財富?

    負利率時代,如何保住財富、創造財富?

    以“張楚廷”作為篇名檢索“中國知網”收錄的期刊,得到100條結果,剔除收錄錯誤的6篇外文文獻,實際為94篇。

    該導師指導學生研究自己的思想理論,既是導師又是研究對象,不得不說對【信用】、【渠道】如何影響【實力】有深刻的洞察。

    這麼做在相對封閉的學術圈尚且能行,但現在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原本比較封閉的學術圈也被“外行”盯著且隨時全網傳播,如果用力過頭往往適得其反。

    其實這種方法古已有之。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門下有個食客叫馮諼,所謂食客就是吃閒飯的。


    負利率時代,如何保住財富、創造財富?

    吃閒飯就該有點吃閒飯的覺悟,但他自稱沒什麼本事,酸話牢騷卻經常發:一會說自己沒肉吃,一會說出門沒配車,一會說還有老母親要養,孟嘗君都一一答應滿足。

    一天孟嘗君要收債,馮諼自告奮勇去。結果這貨竟然自作主張把賬本都燒了,應收賬款付之一炬。

    還好孟嘗君耐得下性子聽他解釋,要是一般領導已經把他燉了。


    馮諼說:我看你府上物質充裕,根本不缺這點錢,但缺了【義】。花這點小錢相當於從老百姓那裡抄底一批【義】,很划算的。

    後來齊王不想用孟嘗君繼續當相,孟嘗君只好去他的封地,結果老百姓扶老攜幼迎接他,孟嘗君終於感嘆老馮的【義】確實抄得好啊!

    當然後面還有馮諼通過【義】繼續幫孟嘗君鞏固地位的事,但到此已經很能說明問題。馮諼就是用【實力】,即現金物質交換老百姓的【信用】。

    到了孟嘗君這種位置,如果僅僅把現金物質當財富,那就太狹隘甚至危險了,一定要有人擁護自己、有人能創造價值且裹挾到自己創造財富的體系當中——現代政治家和企業家無不是深諳此道的高手。

    雖然上面的幾個例子各不相同,而且古往今來各個領域也都有不同表現性形式,很多人也在實踐。但如果不清楚背後機制,可能只會看到一個案例生搬硬套,無法把內核融會貫通。

    本文的SCC模型三個維度就是把這類事情表象串起來,闡明背後機理便於理解和應用。

    現代社會貨幣是與實物脫鉤的過程,是一個越來越“虛擬化”的過程。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上面的全部操作,實際上就是對這個過程反其道而行。

    當然反其道而行當然很困難,能實操的個人都是精英;而且形勢比人強,因此上述方法有限制條件,如果佈局越早,效果越好。


    負利率時代,如何保住財富、創造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