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重磅:穿越迷霧,平安向上

重磅:穿越迷霧,平安向上

【這是雪貝財經的第142篇原創文章】


穿越迷霧,平安向上



如何逾越冬天,並不取決於信心多寡,而倚仗儲備了多少糧草。同樣,對於一家企業而言,抵抗週期,比拼的不是口號大小,只能來自於實實在在的業績。


置身於疫情衝擊下的中國經濟,唯有“確定性”才能提供安全感和市場溢價,無論是資產還是盈利的確定性。


如何檢驗資產和盈利的確定性?巴菲特不止一次強調過,當你不知道什麼是好資產的時候,就去看看它的業績是否能持續賺錢。


2月20日,中國平安提前20天發佈了2019年財報,歸母淨利潤1494億元,同比增長39.1%;就收入而言,首破萬億,總量達到了12730億元,同比增速為17.6%,比2018年11%的收入同比增速,還要高出接近7%。


金融業固然是一門傳統而沉悶的生意,但能打造百年老店者寥寥。


無他,多數企業的組織和制度的生命力跟不上業態、產品和競爭環境的快速變換,更不用說克服加槓桿的野心,穿越信貸和經濟週期。


對於這一點,沒有人比創業守成三十載的馬明哲更加清楚。因此才有了2019年末的高管優化配置和公司治理模式迭代。


班子搭好之後做什麼?讓更合適的人去執行和深化戰略。


那麼戰略的落地成果如何?2019年的財報可以提供最直接有力的答案。


對於傳統基本盤:


平安不惜犧牲短期利益,深化壽險改革,尋找高質量發展之道,繼續穩步提高龐大的保險投資組合收益率;


對於未來增長極:


首次披露的團體金融業績就是再直接不過的信號,與廣闊的C端零售業務形成協同效應,對沖行業週期;科技板塊不僅帶動了全集團的數字化轉型,本身也進入營收的規模化增長階段;值此疫情刺激,平安的醫療板塊站上了更高的風口。


開年儘管有疫情干擾,但金融賽道上的核心競爭力卻並未被改變,一切外部衝擊都只會加速推動行業提前進入分水嶺和轉折點。


如果說2019年對於平安而言是戰略深化期,那麼2020年則是檢驗壽險改革與戰略成敗的關鍵期。


可以預期的是,隨著經濟復工復產,居民收入恢復,線下展業正常化,平安將釋放更多的組織生態活力,挖掘出更為寬闊的護城河。


疫情能夠暫時阻止人員流動,但無法扭轉潮水走向,中國金融業勢必更加雙向開放,馬明哲依舊需要帶領平安進入全球的競技場。



即便非銀分析師和基金經理,他們對於保險行業都存在一個普遍的認知或者偏見:保險行業難以獲得品牌溢價,因為顧客不會為差異不大的產品支付明顯的溢價。


而且,與其他險種相比,壽險很難實現產品本身的差異化。


於是,成本控制成為了差異化競爭的核心。對於整個金融行業而言,成本優勢也是極為重要的護城河。


儘管就產品的複雜程度而言,保險遠勝於各種金融衍生品,但保險行業的護城河來源卻直接而簡單:幫助客戶將風險轉換成已知的成本,維持在承保業務上的成本優勢,尋求更低的管理費用支出。


尋求更低的管理費用支出,這一點很好理解,無非是減員增效。


減員總是直接了當:從2018年3季度開始,中國平安的代理人人數就實現了季度性的“5連降”,19年末代理人人數下降到116.7萬。


成本是可以被分攤的,尤其是本身就具備網絡效應的金融產品分銷。


按照馬明哲在業績會上提出的改革方向,平安的壽險業務要做渠道改革。在代理人渠道上把過去的“健康人海”升級至追求質量和追求代理人收入,並在互聯網保險渠道尋求突破,“在線上做突破,加大投入”。


同時將以價值導向開發銀保渠道,平安的銀保渠道將不以銷售短期理財類的產品為主。


近期A股火熱,爆款公募基金產品層出不窮,這也離不開銀保渠道的營銷和推廣,未來,爆款金融產品能否由壽險代理人來打造呢?


這是一個並不遙遠的答案。


一言以蔽之,將其承保的成本優勢複製到其他金融業態,推動集團的壽險代理人向全金融業的產品渠道商進化。


這會是平安壽險改革的核心打法。


重磅:穿越迷霧,平安向上


針對代理人數量減少,平安高管在2月20日的電話會議上,也直接回答了這個問題:這背後是戰略改革和轉型的必須。


不過,是主動精簡提高單位產能還是被動流失?減員之後,能否實現增效的戰略目標?


還是讓數據說話。


雖然2019年末,代理人規模較年初下滑17.7%,但人均新業務價值顯著增長了16.4%,達到5.68萬元/年,人均個險新保單件數同比增長了13.1%,為1.38件/月。


如此看來,經過淘汰低效能代理人,並將平安的科技實力賦能代理人隊伍,實現人力資源優化配置,代理人的人均新業務價值得到了顯著提升。


會議上,也有另一個核心信息被傳遞出來:精簡代理人的效果預計會在明年(2021年)能完全體現出來。


代理人在壽險生產力上的釋放值得投資者期待。



這裡,不妨嘗試以客戶分類的視角,來檢視過去一年平安的戰略落地成果。


作為平安集團基本盤的個人金融業務,其賺錢能力一如既往的符合市場樂觀預期。


2019年實現了高達25.7%的同比經營利潤增長,達到1228億元,客戶數突破2億人,同比增長11.2%。在新增3657萬客戶中,1490萬來自集團五大生態圈的互聯網用戶, 在新增客戶中佔比 40.7%。


這意味著,平安內部實現了高價值的客戶遷徙,提高了各生態之間的交叉滲透程度。


不過,對於已經是萬億營收體量的大象,什麼業務能夠取得翻番的增長,就尤其值得投資者注意。


2019年的財報中,團體金融業務首次被披露出來,也是平安成功挖掘B端紅利的體現:團體綜合金融保費規模達126.4億元,其中對公渠道保費規模同比增長115.5%;團體綜合金融融資規模同比增長142.1%,達2967.4億元。


和貢獻超千億利潤的個人金融業務相比,雖然目前團體金融的絕對規模並不大,但潛在的增長空間卻比C端大不少。


一方面,目前,平安的互聯網用戶量超過5億,全年新增3657萬個人用戶,龐大的C端客群為業績提供了確定性。另一方面,所有C端起家的巨頭都在嘗試向產業互聯網轉型,C端紅利的邊際效應減弱,金融業同樣也不例外。


重磅:穿越迷霧,平安向上


但隨著像上市公司這樣的機構數量不斷增加,B端的金融供給並不能完全匹配上需求。


對於平安這樣以保險為核心的金控平臺,B端不僅能在投融資上貢獻業務需求,還能為C端帶來新的資產配置標的,減少久期錯配,產生巨大的協同效應。


過去一年也證明了這一點:截至2019年12月末,平安的團體業務為個人業務提供資產餘額達1.2萬億元;為保險資金配置提供資產餘額4947.6億元,當年新增966.1億元,同比增長101.3%。


資產餘額越大,意味著可以轉化成真金白銀的合同規模也就越大。

當C端處於下降週期時,B端的團體金融無疑是平安下一個增長點,也為其提供了一個對沖週期風險的重要抓手。


總結平安目前團體金融的戰略和打法:核心是分層經營。


比如戰略客戶,他們往往橫跨多種行業經營,金融服務的需求複雜而多樣,投融資規模相對較大。


經歷過一波金融業的供給側改革後,平安的大金控平臺特點以及長久期的保險資金,提供投行+商行+投資的一站式解決方案,是在這條賽道上擁有領先身位的核心所在。


戰略客戶需要的是差異化和個性化服務,而針對小微客戶,平安採取的戰略是注重以標準化的產品和科技手段,盡最大可能去批量獲客。


小微客戶,尋求的是金融規模的放量,和薄利多銷類似,目標是擴大市場份額。


無論是戰略客戶還是小微客戶,B端都為平安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或者說想象空間。



對於立足於未來的企業,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性就像週期性一樣必然存在。


2020年開年,中國遭遇的則是一場世紀疫情。


當下,由於控制疫情的需要,中國各行各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停產停工,線下的日常經營無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衝擊。


但是,不妨換一個角度看待,如果從互聯網發展史的角度看待2003年,無疑是傳統行業觸網、新興服務萌芽的階段,阿里巴巴和京東都在彼時借勢騰飛。


2020年新冠疫情對線下經濟帶來的封鎖,反倒會加速了各行業的線上化進程。


經歷過移動互聯網的十年大爆發,“線上+”場景會進一步多元化。線下無法展業,也正是創造和滿足保險線上化需求的戰略契機。


過去多年,市面上的各大保險公司和金融機構,有哪一家在科技能力的投入和儲備上比得過平安?


在此疫情下,從更為長期的角度來看,必定會倒逼平安加速全業務的數字化進程,提高運營效率。


這幾天,我們從多家賣方非銀分析師的電話會議中獲得了類似的觀點,他們的普遍預期是:疫情在上半年會抑制一定的保險需求,但在下半年,消費者對於壽險、健康險以及醫療服務的需求會出現較大增長。


再看一看目前平安的投資業務組合,有一個利好因素不容忽視,即權益市場帶來的投資效益。


目前資本市場的流動性足夠寬鬆,投資者認購新發基金的熱情遠未消退,簡而言之,場外資金正以蠢蠢欲動的姿態窺視A股發生的一切。


平安年末持有2954億元的股票賬面資產,較年初提高了630多億元,佔保險投資組合比例為9.3%,另外,持有賬面價值達494億元的權益性基金產品。


平安在二級市場的戰略素來是長期性財務投資,2019年還曾舉牌“招保萬金”之一的中國金茂,喜歡持有抗通脹並且高股息的金融股和地產股。


如果A股在2020年出現超預期的上漲,那麼平安的投資收益也將錄得超預期的表現。如果中國經濟出現了通脹預期,那麼平安持有的金融和地產股也將在二級市場層面有所受益。


當所有人都憂心忡忡之際,或許正是穿越迷霧,發現價值的時候。


關於投資的更多獨家消息,歡迎加入我們在頭條的私密群組~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