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互聯網+”可以解決傳統農業產業的哪些問題?

伴隨著本次席捲全國的疫情,宅在家裡的人們通過互聯網採買的現象急速攀升,也讓越來越多的農民認識到了互聯網在農業產業領域發揮的重要作用。同時,不少農民朋友也提出:時下大熱的“互聯網+”現象,究竟可以解決傳統農業產業的哪些問題?今天,老農民就同大家一起來進行討論。

“互聯網+”可以解決傳統農業產業的哪些問題?

我們都知道,“農業產業”是一個廣泛的農業產品概念,包括農產品原材料、加工品、農業休閒觀光、農業生產資料等。

長期以來,農業作為傳統弱勢產業,面臨信息不對稱、生產效率不高、流通環節過多、生產組織分散、品質安全事故頻發等問題。而互聯網通過與傳統農業產、供、銷的全面融合,可以提升農業的資源配置、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市場開拓和綜合效益,真正解決傳統農業中的現實難題。

“互聯網+”可以解決傳統農業產業的哪些問題?

一、市場決策問題。

老農民認為,農業產業市場決策的主要內容包含三個方面:一是根據市場需求決策經營品種和規模,實現按需生產;二是根據產出規模決定要素投入,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三是根據競爭態勢確定產品和營銷戰略,提升市場競爭力。

傳統農業的市場決策水平不高,主要原因在於生產者缺少高效的數據信息蒐集手段和精準的預測方法,而利用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可以有效收集市場信息,並依據歷史數據構建分析模型,客觀真實地預測市場容量和競爭態勢,以些配置資金、裝備、原料等資源。

“互聯網+”可以解決傳統農業產業的哪些問題?

二、產品流通問題。

農產品流通難,關鍵在於供需信息不對稱,以及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而互聯網信息的扁平化、透明化可以克服傳統層級批發模式所帶來的成本高企、物流損失、信息不暢等問題,實現高效流通。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模式要經歷“生產者-經紀人-產地批發商-銷地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等環節,而通過構建電子商務平臺,可以省去所有中間商,讓消費者直接面對生產者。

更重要的是,傳統農業是農民生產什麼,市場就流通什麼;而互聯網時代,是消費者需要什麼,市場就生產和供應什麼,可以真正實現按需生產,滿足社會個性化消費需求。

“互聯網+”可以解決傳統農業產業的哪些問題?

三、品牌培育問題。

農業品牌培育難度大、週期長,是傳統農業中很多農產品難以形成市場規模的重要原因。而品牌難培育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農產品的高度均質化,使得農產品特質很難讓消費者認同。

互聯網技術改變了這一現象,直播帶貨、產品直銷、體驗式、碎片化成為農產品品牌營銷的重要方式,為農業展示品牌優勢提供了一條直達消費者的快速通道,比如“西安聚緣果業”打造了“天然大櫻桃,直供只為你”的直供模式,短時間就獲得市場認可。“褚橙”、“三隻松鼠”等品牌供助網絡營銷的力量,快速完成了傳統農產品幾年才能完成的口碑積累和宣傳推廣。

“互聯網+”可以解決傳統農業產業的哪些問題?

四、高效生產問題。

農民不願意務農,或投資人不願經營農業產業,根本原因在於農業生產環境髒亂、作業效率不高和產業收益不穩,而工業利用設施化、機械化和智能化較好地克服了這三點,值得農業產業借鑑。

然而,僅有機械化,是很難實現農業生產的高效的,因為有限的機械投入存在購買成本高、技術要求高、利用效率低的問題,而藉助“互聯網+”的物聯網和智能化技術,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

“互聯網+”可以解決傳統農業產業的哪些問題?

五、精準管理問題。

農業產業能否像工業一樣精確生產、精準管理、精準預測?回答是肯定的。利用大數據方法,通過對歷史數據的系統分析,可以提升農業設施管理和農產品產量預測、質量控制和市場需求預估的精準度。

藉助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能夠克服農業生產主體素質不高和資源要素分散的瓶頸,實現農業產業的精準化管理、智能化作業,打造優質、高效、安全的現代農業。

“互聯網+”可以解決傳統農業產業的哪些問題?

六、品質安全問題。

當前農產品品質安全事故頻發,歸根結底是產品追蹤上出了問題。藉助二維碼或射頻技術,給每件農產品貼上身份證,結合互聯網的查詢和傳播性能,就能實現農產品生產過程和質量的可查詢。通過短視頻的方式,還可以讓消費看到農業種植、養殖的全過程視頻信息,依託透明化來有效解決農產品的品質安全問題。

隨著三農領域越來越被社會所關注和重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互聯網+”這種方式在農業產業中發揮的作用將越來越大。

“互聯網+”可以解決傳統農業產業的哪些問題?

因此,老農民認為,各位農民朋友有空時不妨多瞭解一下這方面的知識,抓住機遇,在農業領域創出一番事業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