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春耕季節 農業專家支招多種病蟲害防治策略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 通訊員 許天穎)隨著大地回春,各地春耕備耕的工作次第展開,但同時,病蟲害也隨之而來。疫情期間,農資、人力的運輸一定程度受阻,大數據植保、作物生態防控正是發揮作用的時候,南京農業大學的專家教授們圍繞各自專業,就如何科學有效地預防病蟲害風險獻言支招。


草地貪夜蛾防控 要加強蟲情監測


2019年春天,草地貪夜蛾入侵我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去年一年,我國草地貪夜蛾發生面積1500多萬畝,實際危害面積246萬畝,主要影響的作物為玉米。


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胡高教授表示,“草地貪夜蛾已經在中國‘定居入住’一年,今年冬季溫度比常年偏高,蟲子越冬範圍大,波及範圍可能更廣”。


根據全國農技中心2月份發佈的最新情況,目前我國雲南、四川等6省份均有草地貪夜蛾發生,不僅是玉米,小麥、甘蔗等作物也有發現。胡高判斷,在溫度異常偏高的年份,若存在合適氣流,3、4月份就有可能進入江蘇、安徽、河南等地,這些省份是我國冬小麥主產地,因此需要格外警惕。


雖然市場上有針對性的農藥,但是胡高認為,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是加強蟲情監測,及時瞭解蟲情,摸清草地貪夜蛾習性和發生為害規律,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防控,他的團隊正在開展草地貪夜蛾飛行生物學、細化遷飛路線等工作,來進一步提高監測預警能力。


春耕季節 農業專家支招多種病蟲害防治策略

草地貪夜蛾成蟲(左為雌蛾,中、右為雄蛾)。受訪者供圖


非洲沙漠蝗防控 風險很低


胡高最近另外一項緊急的工作,就是對非洲沙漠蝗入侵我國的潛在風險進行分析,團隊基於2009-2019年十年曆史氣象資料評估後發現,我國大部分地區都不是沙漠蝗的適宜生境,沙漠蝗在我國境內不會形成種群而造成大規模為害。


評估報告顯示,印巴邊界沙漠蝗群不可能越過青藏高原直入我國,唯一通道是從印度東進緬甸侵入我國。沙漠蝗遷移擴散分低空、高空兩種類型。低空飛行時沙漠蝗能夠自主控制遷移速度和方向,每天遷移距離約為150公里,印巴邊界距離我國雲南直線距離為3000公里,進入我國雲南長達20天的持續飛行,加之印度大部、孟加拉國、緬甸及我國並非其適宜生境,通過該方式侵入我國的可能性極低。高空飛行時,表現為順風遷移,速度和方向與風向一致。


目前,印巴邊界蝗群已繁殖定居,不會再擴散,下一代成蟲約在4、5月份出現。雖然氣流方向合適,但風速較弱,不利於蝗群向東擴散。胡高表示,“沙漠蝗入侵我國的風險較低,不排除少量個體能夠進入我國雲南,但無法形成種群造成為害。”


小麥油菜防病 及早準備農藥物資


“今年是暖冬,利於病原群體生長髮育,病害可能會重發,如果等病害發生後再進行防控,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南京農業大學植保學院農藥系段亞冰副教授表示,當前是冬小麥返青拔節期、油菜抽薹生長的重要時刻,在追肥、澆水之外,需要特別關注預防作物病害的發生。小麥上白粉病、鏽病、赤黴病、紋枯病等是主要的防控對象,油菜的菌核病等也很快進入浸染期,因此要格外注意。


“冬小麥在溫暖潮溼的春季,赤黴病菌可以侵染根、莖,但主要危害是在4月中下旬到5月初小麥揚花期進行侵染,灌漿期發病,目前看來,疫情對赤黴病的防治影響可能不大。在苗期和拔節抽穗期常見的病害,主要有鏽病、白粉病、紋枯病等,其中,條鏽病在西南、西北、華中和華北等地較為多發,江淮麥區葉鏽病近年有加重趨勢,應格外注意。”


段亞冰說,“油菜的菌核病也要注意,菌核病在油菜開花期為侵染關鍵期,也是防控的最佳窗口期,一般來說,長江中上游的油菜在3月中下旬開花,長江下游地區則在3月底、4月初開花,目前已經要準備相應的農藥等物資。”


疫情影響下,針對當前我國小麥和油菜病害,段亞冰所在的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殺菌劑生物學研究團隊提出了“提質、增產、減藥”的綠色防控技術方案。據團隊負責人周明國教授介紹,由於多菌靈抗藥性問題嚴重,且顯著刺激毒素產生,會加重對小麥的危害,因此在抗藥性發生比較嚴重的江蘇、安徽、浙江、上海及豫南等地,不推薦使用多菌靈及其他同類產品,如噻菌靈、甲基硫菌靈等。


春耕季節 農業專家支招多種病蟲害防治策略


春耕季節 農業專家支招多種病蟲害防治策略

2016年泰州農科所赤黴病防控試驗田(亮色田塊為防控效果較好的田塊)。受訪者供圖


周明國建議,在3月中下旬初見小麥紋枯病、白粉病和鏽病時,可以採用葉菌唑、戊唑醇或嘧菌酯有效成分5-8 克 /畝,兌水噴霧防治。在小麥揚花5%時,可選用氰烯菌酯與葉菌唑(有效成分15-20克/畝)、氰烯菌酯與戊唑醇(有效成分16-24 克/畝)、丙硫菌唑(有效成分8-12克/畝)、氟唑菌酰羥胺(有效成分8-10 克/畝)兌水噴霧;在揚花達到80%-95%時(約間隔3-5天)再噴藥1次,該方法適用於全國冬小麥種植區。


針對華東沿海地區油菜菌核病菌對多菌靈抗藥性嚴重問題,周明國建議,在江蘇、安徽、浙江等地抗藥性菌株頻率高達20%的地區,不再推薦使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進行防控。推薦使用啶酰菌胺或氟唑菌酰羥胺,按每畝8-12克(有效成分計)兌水30公斤,在油菜主莖開花95%左右時噴施第1次,3-5天后再噴施第2次藥,該技術適用於全國冬油菜種植區。


“推拉療法” 實現生態防控


當前,作物防治病蟲害是不是非得靠打藥?在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陳法軍教授看來,首先要重視作物“保墒”。以小麥為例,所謂保墒,就是在小麥的返青拔節期,追加水肥、促進長勢,“作物長勢好,有蟲也不怕”。


在山東濟南地區上百畝的小麥試驗田,陳法軍教授課題組一改每年3-5月間集中噴藥防治麥蚜等害蟲的傳統做法,通過小麥返青季適時充分澆水灌溉、適當追加促分櫱肥等農事操作方法,促進小麥長勢,連續兩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試驗田小麥產量相比只注重噴藥防治害蟲的田塊產量還高。


春耕季節 農業專家支招多種病蟲害防治策略

小麥返青期及時春灌復壯農事操作。受訪者供圖


根據多年來在生態防控上的研究和經驗,陳法軍介紹了針對作物害蟲治理的“推拉療法”。所謂的“推拉療法”,就是通過在作物上噴灑“驅避劑”或在大田周邊配置“引誘劑”,將害蟲從作物上趨避開(即“推策略”)或從作物田引誘走(即“拉策略”),以實現農田害蟲生態防治。近年來,這種防治策略已被運用於作物害蟲生態防治上,即通過開發高效、低毒的“引誘劑”或“驅避劑”化合物,達到防治害蟲的目的。


但是,這些化合物還是有一定的藥物風險,陳法軍課題組將目光投向了作物本身,他們從作物中提取並鑑定出對主要害蟲具有引誘或者驅避功能的植物源有效揮發物成分,再到化工中去尋找該成分,通過實驗把握合適的濃度與劑量,從而獲得植物源類“趨避劑”或“引誘劑”,這種被陳法軍比喻成“取之於民、還之於民”的方法,既能有效降低藥物風險,又能實現綠色生態控害的效果。


春耕季節 農業專家支招多種病蟲害防治策略

麥田旁種植誘集植物野茴香(蛇床花)景觀圖。受訪者供圖


另外一種“推拉療法”是在作物田塊附近,穿插種植一些誘集或者驅避害蟲的植物,即“誘集植物”,幫助農田進行“害蟲分壓”,同時還能達到涵養天敵昆蟲資源、配置農業景觀的效果。陳法軍建議,在今年特殊的春耕時節,農資運輸一定程度受阻,農民可以考慮在作物田附近種植一些誘集作物,比如茴香、野菊、苜蓿、龍葵、香根草等,這樣可以起到生態防控害蟲的作用,並提高農田景觀多樣性和美化環境的效果。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通訊員 許天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