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項羽為何能在《史記》中列入帝王本紀?

女總裁


他這麼寫完全是以影響力與歷史地位來衡量的,而非後來的帝系皇統。後來所說的帝系皇統其實是為統治者服務的。

一、史記的一大特點就是不以成敗論英雄,而把關注點放在人本身的才能和價值上。

誰是實際統治者,誰就列入本紀。項羽雖然未嘗稱帝,但一段時期中實為天下之主,《史記》中便立了《項羽本紀》;《高祖本紀》之後,是《呂太后本紀》,而沒有“孝惠本紀”,因為惠帝雖有皇帝的名義,其實只是傀儡。

許凌雲先生《讀史入門》中解釋:按照司馬遷的原意和具體處理情況,“本紀”一體,主要是按年代順序,選取能左右天下大局的代表人物,記述政治大事,以展示歷代政治興衰更迭之跡。

司馬遷說:“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時,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矣”(《史記 太史公自序》)

這就是以“通古今之變”的觀點和方法考察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即“王跡所興”,因“著十二本紀,即科條之”,這“本紀”當然就不專指天子,而是有天子、帝王,亦有實際左右天下形勢的王,如那個西楚霸王項羽。

畢竟,項羽的西楚霸王政權作為秦漢兩朝政權之間四年的天下規則制定者,作為楚漢戰爭的一方,項羽的西楚集團是楚漢戰爭期間的權力中樞,劉邦等集團都是奔著這一個權力中樞而或爭奪或護衛的。所以,太史公以項羽為一段本紀,來概括四年期間的歷史流變,是一有深邃史識的手筆。

二、敢於直筆的勇氣;大處著眼,細微斟酌的用心良苦。

1、《史記》“通古今之變”,成王敗寇,也只有太史公有此膽識還原史實,敢於直筆。

清人徐時棟看清了史公願意,他說:“天下號令在某人,則某人為本紀,此史公史例也,故《高祖本紀》之前有《項羽本紀》...此後無人能具此識力,亦無人敢循此史例矣。”(《煙嶼樓讀書志》卷十二)班固因《史記》而撰《漢書》的時候,丟掉了《史記》“通古今之變”的靈魂,用一種封建正統觀念,即“天子稱本紀”的觀點對待“本紀”體例,以此為封建統治服務。

司馬遷寫《史記》,並不是要給後人建立什麼正史典範,或者要有什麼章法義例,他只是想把自己對於歷史的看法,訴諸於筆端,以一種歷史傳承者和記錄者的責任感,來總結漢朝以往的歷史,從而創造他所認為的應該記錄下的歷史。

2、大處著筆,細微斟酌。

司馬遷為何直接寫“項羽本紀”而不用文中處處提到的“項王”呢?錢穆先生認為,項羽雖稱了王,但是並沒有建立朝代,只是一個具有歷史代表性的人物,所以雖然在文中稱他為項王,但題目卻只用了《項羽本紀》。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司馬遷在這些細微之處是經過一番斟酌的,是用心良苦的。

三、人生經歷,昔昔相惜,情之所起。

《史記·太史公自序》宣稱,作《史記》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那些“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的人,得以垂名後世。所以,他也很讚賞為了求取不凡的成就而甘受一時屈辱的人。譬如韓信不恥過胯,曾經勇冠三軍的季布甘為奴隸,在司馬遷看來,都是“烈丈夫”才能有的壯舉。這裡面,也包涵著司馬遷為完成《史記》而忍辱不死的人生體驗吧。

四、《史記》是通史,而非斷代史。

霸王入本紀,是因為《史記》是通史(自五帝至武帝時期。)不是漢朝的斷代史;從通史的角度,霸王就該入本紀;《史記》不是給漢朝寫的!項羽入本紀,是對周秦之變、秦漢之別的一種反映,雖然統御天下短短四年,但其承前啟後之意味還是相當深遠的。

以上幾點充分說明了《史記》絕不是宣揚王朝正統性,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作品。《本紀》也並非帝系皇統,而是負責將影響這一時代的天下權力之中心進行論述。太史公的眼界和見識很高,“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才是太史公的追求。


流浪的歷史


《史記》中把項羽列為帝王本紀,後世對待此有皆然相反的評價。

其一,太史公以事實為根據,當秦滅亡之際,名為義帝天下,實則是項羽主持,天下各路諸侯分封,項羽一人說了算,劉邦王漢,入主漢中。雖然,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其實行使帝王權力。

其二,霸王實則諸侯,太史公以之稱本紀,求名責實,再三乖謬。

那麼,司馬遷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可能是太史公的性格使然。

章太炎先生在講國史時說:“太史公紀六國事時,無所取材,取諸其人自著之書,不免失之浮誇。”我以為《史記》記事確實存在這方面的情況。魯迅說《史記》是無韻之《離騷》,史學家之絕唱;應該是指其描寫體例、人物刻化、敘事語言而言;其記事、記人的真實性應不在其中。如其在《高祖本紀》中載:“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意思是諸侯及將相共請劉邦即皇帝位,劉邦先是推讓說,應該讓有德行的人來做皇帝,自己不敢當。大家都說,您從一個亭長起家,率領大家誅除了暴秦,平定四海,有功的人都裂土封了王侯,如果您不當皇帝,就是封了王侯的,心裡也有顧慮。您必須做皇帝!劉邦聽後說:“那你們如果說我做了皇帝大家方便,那咱們就變家為國,做這個皇帝。”這裡,明顯在貶低劉邦的水準,做皇帝連個官話都不會說,好像是江湖班子老大在大會上說話。此處應該不真實。再如《項羽本紀》記載:“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兵數百人。”這是說,項羽在虞姬自殺後率八百子弟兵突圍,由於被騙陷於沼澤中,讓漢軍追上了,返身死戰脫險,只剩下二十八騎跟隨。又分兵三路衝入漢軍陣中決戰,項羽所在一路又損失了兩個戰士,但他們已經把漢軍甩在身後。於是向東到達烏江岸邊,把烏騅馬交與烏江亭長,他和所餘戰士手持兵器徒步返身迎戰漢軍。只項羽一個人,就殺了漢軍好幾百人。試想想,項羽就是個機器人,在晚上沒有休息好,與敵軍苦戰經日,最後放棄戰馬,徒步作戰,一個人還殺掉了至少兩百個人。顯然誇大了項羽的能力!

司馬遷為人個性很強,有時到了自以為是的程度,他認為誰好,就不惜溢美之辭,他認為誰有問題,即使找不出毛病,也在用詞上有所貶損。導致他受宮刑的原因,就是為李陵鳴冤。不管怎麼說,李陵投降匈奴是既成事實,非要說李陵投降有理,顯然有些牽強。但他就是要堅持,和漢武帝頂。結果在大家的救助下,死罪免了,被處以宮刑。

回到題目上來說,司馬遷把項羽列入本紀,就是他認為項羽被劉邦更有資格作皇帝,沒有做成,是由於天不叫項羽做,而不是項羽沒有本事。而劉邦就是做了皇帝,也掩飾不了他沒有資格的本質。

太史公史料積累深厚,寫作文采飛揚,又有宮刑後的悲苦情節,千百年來,大家喜歡他的文采與行文體例,同情他的遭遇,很少深糾其中的瘕疵,更由於大家喜歡演義,說英雄、道好漢,對項羽個人英雄主義的認可,大過了對事實的尊重,自然而然地承認《史記》把項羽列入本紀是應該的。

但在歷史上,也是有人認為太史公這種作法不恰當的。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他的《史通》中就提出了對這個問題的反對意見。《史通 本紀第四》

:“然遷之以天子為本紀,諸侯為世家,斯誠讜矣。但區域既定,而疆域不分,遂令後之學者罕詳其義。”劉知幾認為司馬遷把天子列入本紀,諸侯列入世家,這是很正確的。但是,他雖然劃分了門類,而具體操作中界限卻不十分明確,以致後代學者搞不懂他真正的用意是什麼。於是他結合《項羽本紀》的實例,對司馬遷提出批評:“項羽僭盜而死,未得成君,求之於古,則齊無知、衛州籲之類也,安得諱其名字,呼之曰王者乎?春秋吳楚僭擬,書如列國。假使羽竊帝名,正可擬同群盜,況其名曰西楚,號止霸王者乎?霸王者,即當時諸侯,諸侯而稱本紀,求名責實,再三乖謬。”意思是說:項羽僭越上位,起兵為盜而死,也未從名份上成為君王,如果從古代人物中尋找相似者,就和齊國的無知、衛國州籲是一類人物,怎麼能夠在行文中避諱他們名字,稱呼為“王”呢?春秋時,吳、楚國君曾經冒用“王”號,而經書中仍然像諸侯國君一樣記載他們。如此不說,即使項羽已經竊取了皇帝名號,正好應該在史書中把他降低到同群盜一樣的地位,更何況他的國名“西楚”,稱號“霸王”呢?霸王,也就是當時的諸侯。寫諸侯卻稱之為本紀,以名稱來考求實際,實再是錯上加錯。

其實,所謂《二十四史》,不外乎是把歷史人物事件記敘下來,讓後世知道發生以前發生了什麼事,出過什麼人。起個累積歷史經驗的作用,把事情、人物記敘清楚是主要的,至於記敘體例、格式等形式是次要所在。但在等級森嚴的古代,非要定個編寫類別,把某一類人歸一起,以示敬重或貶斥,這也無可厚非。但要為此爭論不休,則似乎有些多餘。


二曲人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解答①《史記》的結構②項羽人物的定位

《史記》的結構

《史記》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

自古以來對《史記》的研究很多,著述頗豐,筆者無意在此涉足這個大話題。我們針對題主的問題簡單做下論述。

我們先看下司馬遷先生在《太史公自序》中是如何表述的

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並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禮樂損益,律歷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作八書。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

司馬遷先生在這裡簡要說明了《史記》是如何分類的,一如既往的言簡意賅,留給了後世的同樣是各類解讀。有時候想想還是挺有意思

《史記》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類別,學界稱之為“五體”,就是我們都知道的“紀傳體”。這種五體合一的紀傳體是司馬遷先生首創,對後世的史書創作影響深遠。

所謂“通皇帝、堯、舜,至於秦、漢之世,勒成一書,分為五體,本紀記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歷,書以類事,傳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捨其書”——《文獻通考·卷一百九十一經籍考十八》

按照古今學者的分析,五體的“五”源自五行,十二本紀中的“十二”來自十二地支,十表的“十”來自十天干,八書中的“八”

來自八卦,三十世家中的“三十”源自《老子》三十輻一轂,象徵記錄著王朝股肱之臣,七十列傳中的“七十”等同於古人認同的歲數“七十”,所謂人到七十古來稀

還有其他一些說法,大體如此,我們這裡不做深論,司馬遷先生是否有此深意我們的確無法形成定論。權且當做一種認識,不過從中不難看出《史記》的宏大架構的確非同一般。

“本紀”通過編年的形勢記錄了從五帝到漢武帝歷代帝王之事,是整個《史記》的時空框架,由各個帝王的紀年構建了一條連續的歷史記錄。所以本紀的作用非常重要,想讀懂《史記》,本紀必須要熟讀,而且要搞清楚各個時期紀年的方式,否則非常容易搞錯。

“表”通俗來說就相當於一個事件和人物的日曆,與其他幾個文體相互補充。

“書”記載的是禮、樂、天文、曆法、水利、經濟等內容

“世家”記錄了歷史上重要的人物世系變遷,主要是諸侯及一些特殊代表的人物

“列傳”則記錄了“本紀”、“世家”之外的一些歷史人物。

《史記》的五體互相補充,對同一人物的描寫往往在不同地方會有區別,有的地方還存在相互矛盾之處,有些人拿這些不同之處去貶低《史記》的真實性,其實是很無知的。這些差異恰恰體現出司馬遷先生嚴謹真實的創作風格。

例如本題中的主角項羽,在《項羽本紀》中項羽是個重情重義、威武仁德的大英雄。在《高祖本紀》《陳平世家》《淮陰侯列傳》等地方就成了一個殘暴兇悍、嫉賢妒能、有勇無謀的莽夫。這是司馬遷春秋筆法的妙處所在,以不同人物的視角去描寫人和事。

所以我們讀《史記》時候絕對不能根據其中一篇來對事對人下結論,需要讀者有甄別的能力,最簡單的辦法是通讀有關章節。如果有興趣還可以參考其他史籍和現代一些學者的分析。

我們既然知道了《史記》的基本結構,也瞭解了“本紀”記錄的內容,其實不難看出來為什麼會出現《項羽本紀》。

《史記》十二本紀有《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秦本紀》《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呂太后本紀》《孝文本紀》《孝景本紀》《孝武本紀》。

上文我們說到,“本紀”是一個時空框架,是由連續的時間構成的一條歷史記錄。這點在《史記》十二本紀的選擇上體現的非常清楚。

五帝后面是夏商周這個很好理解,周後的秦指的是戰國後期的秦國,也就是公元前249年秦滅掉春秋時候的東周,我們知道秦王朝建立的時間是公元前221年,從周亡到秦立,司馬遷將中間的28年的王朝空白期用《秦本紀》連接起來,這28年是秦國主導的年代。

之後單獨立了《秦始皇本紀》也是這個原因,這個時候秦王朝建立了,進入秦始皇統治時期。同理,公元前207年秦亡到公元前202年項羽敗亡,這中間的五年,在司馬遷的眼中是“楚”國統治時期,實際的統治者事實上是項羽,但項羽並沒有完成統一稱帝,沒有年號這些,所以取名《項羽本紀》,紀年用的是漢高祖,後面《高祖本紀》和《孝文本紀》中間是《呂太后本紀》是同一個道理。就是按照統治者來將歷史連貫起來。

說實話,這點非常聰明,體現出來了司馬遷先生的大智慧,仔細讀過《史記》的朋友想必深有感觸。

項羽的地位

題主問題中提到的司馬遷認為項羽剛愎自用不懂謀略缺乏戰略其實就是上面講到的那個原因,《項羽本紀》才是司馬遷對項羽真正的個人看法,我們不妨看下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是如何描寫項羽的。

"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史記·項羽本紀》

“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這句話是說項羽率領五個諸侯國滅亡了秦國,我們知道,首先進入關中的是劉邦,但司馬遷認為實際滅秦的是項羽,事實的確如此,項羽鉅鹿之戰殲滅掉秦軍40萬主力是秦滅亡的直接原因。

“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這裡是說項羽分封諸侯,所有政令都是由項羽來制定。此處表明了直到項羽敗亡之前這段時間實際的統治者是項羽。

“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這句表明了在司馬遷心中項羽的地位,古今未有的一位大英雄。

還有其他一些褒讚項羽的地方,我們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楚漢戰爭雖然時間短,但牽扯到的人物和事件比較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筆者頭條號,裡面有詳述的文章。同時也有筆者對項羽這個人物詳細的分解和剖析。其中有很多是筆者獨立思考出來的觀點和認識。

結語:本文從兩個方面論述了之所以司馬遷在《史記》為項羽做《本紀》的原因。一是《史記》的結構中“本紀”就是一個由連續時間組成的框架,二是項羽是楚漢爭霸這段王朝空白時間段的實際統治者。想必應該已經解答得很清楚了


長門文軒


《史記》作為中國第一史書,史記之所以好看,除了尊重事實之外,就是加入了司馬遷個人的情感變化,和人物的情感歷程,所以讀起來,個個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非常精彩和生動,所以《史記》有那麼高的地位。最典型的就是司馬遷唯一一例,把項羽放在了帝王本紀當中。


把項羽放在帝王紀當中,是司馬遷對項羽這個英雄的同情和偏愛,還有就是項羽有些方面是符合帝王的要求的。司馬遷在書中也有過交代,書中寫到“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項羽以個人奮鬥,以一個平民只用了三年,就推翻暴秦,滅掉秦國,然後裂土封國,分封諸侯,這是千古以來沒有的事情,所以放入帝王本紀,很合情理啊!當時滅掉了秦國,項羽分封各個諸侯,要知道分封諸侯那是帝王才能幹,而項羽卻做了,大家也服從命令,項羽雖然沒有皇帝的名義,卻實行只有帝王才有的權力,說他是帝王也合理吧!在項羽本紀的描寫中,司馬遷對項羽滿滿的“怒其不爭,惜其英勇”的痛惜之情!漢代是喜歡英雄的時代,司馬遷也有英雄情結!而項羽符合了大家對英雄的想象,項羽天生神力,英勇過人,在鉅鹿破釜沉舟的勇氣擊潰了秦朝的主力,何等的英勇啊!在垓下四面楚歌,心愛的虞姬離他而去,最後悲情自刎烏江!讀了項羽的事蹟,你也會熱血沸騰,悲情嘆息,有英雄,有美女,你會不喜歡項羽這個英雄人物嗎,司馬遷是喜歡項羽的,所說痛惜他的不爭氣,所以偏愛把他寫在帝王本紀中!



再者司馬遷也有點想發洩自己對漢武帝的怨恨,對自己遭受不公的宣洩!司馬遷可是被漢武帝實施了宮刑啊,宮刑是什麼啊,那是把一個男人給閹掉成了太監,這對一個男人來說是多麼不可承受的痛苦和屈辱啊,可司馬遷堅強的扛了下來,寫成了震驚後世的史家第一絕唱的《史記》,真是太厲害了!司馬遷對漢武帝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的怨恨的,畢竟再有錯也不能閹掉別人嘛,殺掉就完了嘛,何必那樣屈辱對待司馬遷呢,你不痛你漢武帝不去試試呢!所以司馬遷把自己的悲憤宣洩在兩個人的描述上,那就是劉邦和項羽。司馬遷筆下的劉邦有梟雄的一面,也有無賴的一面,市井之徒生動無比。而項羽英勇無比,悲情英雄可歌可泣,寫的多好啊,在著筆上,司馬遷讓劉邦和項羽形成強烈的對比。我就要寫的項羽很英雄,讓劉邦很無賴,你漢武帝祖宗就是這個樣,我還把項羽作為帝王和劉邦同等地位,你能拿我怎麼著啊,你對我不公,我也對你祖宗不公,這是報復高明手段,用後世罵名讓人記得一輩子,多麼痛的領悟才有多麼狠的報復啊!當然很佩服司馬遷,並沒有心中的痛恨就枉顧事實,還是尊重史實,在史實之中對項羽有點點的偏愛,也無可厚非,正是這種情感的宣洩,我們才喜歡史記,因為歷史是活的,沒有真實情感的歷史,那是死歷史,不是人的歷史,畢竟歷史是人創造的,所以我們很喜歡史記這本史書,我們就能理解司馬遷對項羽的偏愛了!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司馬遷在受刑獄之災時,對劉邦的死敵項羽發出由衷的讚歎,可見項羽在司馬遷心中的位置,項羽的行為確實感動了頗具正義感的司馬遷。

在司馬遷生活的那個年代盛行的 是勝者王侯敗者為寇。追殺項羽的漢軍將領,後來將項羽五馬分屍,項羽的下場非常慘。但項羽波濤壯闊的一生,怎麼看都是英雄。項羽創建了一個英雄尺度,就是不以成敗論英雄。司馬遷讓項羽在《史記》中青史留名,而且司馬遷在《本紀》中也記載了項羽,《本紀》記的是三皇五帝,但是項羽沒做帝王。司馬遷充分的地肯定了項羽的英雄地位。

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極高。司馬遷認為項羽非常了不起,在諸侯中,雖然不算突出,但最後卻成了諸侯總統領,並在三年內,把強大的秦國推翻了。秦滅六國後,苦心經營,想建立萬世基業。“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按西嶽的尺度來製作,可見秦朝確實實力強大。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項羽率領自己的軍隊,將強大的秦國推翻了。而在司馬遷那個時代,像項羽這樣的英雄人物根本就沒有。

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主要考慮項羽的兩個特徵:(1)體貌特徵;(2)與眾差別的性格特點。這兩點影響了項羽的一生。項羽在體貌上,身高八尺,力大能舉鼎。司馬遷說的另外一個特點,重瞳子,一隻眼睛裡能有兩個瞳孔。史書曾紀錄了項羽怒視的威力。說項羽帶著二十八騎突圍,漢軍上將追上項羽時,項羽轉身大聲吼叫,嚇退了漢軍。

司馬遷在《史記》中還寫了:“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如果不是苗人的後代,為什麼會這麼暴呢?根據歷史記載,在遠古時代三苗曾是蚩尤的子女,曾逐鹿中原並大獲全勝的蚩尤被黃帝封為兵主,現在說是戰爭之神。並把他畫在軍旗上,希望將士能像他一樣英勇。司馬遷總以為項羽是三苗的後人。所以司馬遷認為項羽體內流著三苗人的血液。


公元前


我認為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弄明白兩個問題,才能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1,什麼是帝王本紀?

2,項羽的功績:

所以我將先從這兩個問題入手,再去回答題主所問的問題。

1,什麼是帝王本紀?



本紀作為司馬遷寫的《史記》中得一部分,它的意思是法則和綱紀,而帝王本紀就是以天子、國君的事蹟作為綱領,採用編年、記正朔的形式,反映朝代的變遷、時代的大勢。但是在實際上,帝王本紀是按照編年的體例,依照年月的順序,記載帝王的言行政績,以及當時的重大事件的。所以從上面我們可以知道帝王本紀的內容並不簡單是帝王的傳記,還包過按照編年的形式來記載一朝的大事的內容。

2,項羽的歷史功績:



我們知道秦朝末年,為反抗暴政,各地紛紛起義,項羽就跟隨自己的叔父項梁發動吳中起義。隨後在鉅鹿之戰中,項羽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殺死秦王子嬰,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雖然後面被劉邦所敗,在烏江自刎,但是他推翻秦朝暴政,加速秦朝滅亡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

我們瞭解完上面的兩個問題,現在再去回答題主所問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解釋:

第一,根據司馬遷編寫《史記.帝王本紀》的內容來看,秦朝某年發生的大事就有項羽的鉅鹿之戰,所以把項羽記到《帝王本紀》裡面也是為了記載當時發生的大事件。

從上面我們可以知道,帝王本紀的內容不但包過帝王的言行政績,也包過當時一朝時期所發生的大事。而秦朝末年,作為農民起義領袖之一的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擊破了秦朝的主力,可以說是當時震驚天下的大事。司馬遷在記載這件大事的同時,項羽這個始作俑者肯定也會被記載上。



第二,帝王本紀是記載帝王的言行政績,項羽雖然沒有做過帝王,但是他卻擁有帝王的權力和地位,比如分封諸侯。

如果上面的理由有點勉強的話,我們就按照帝王本紀的直接內容來說,記載帝王的言行政績。所謂帝王,肯定是天下之主,在當時的情況下天下之主是秦王子嬰。但是項羽把他殺死後,定了都,又分封了諸侯,擁有帝王的權力和地位,所以理所當然司馬遷可以把項羽記載在帝王本紀裡面。



第三,項羽的歷史功績值得司馬遷肯定。



我們知道項羽最後因為剛愎自用,造成被劉邦包圍,以至於在烏江自刎,但是在此之前他從本來沒有尺寸的封地,卻在三年內,滅掉不可一世的秦國,封疆裂土,分封天下,號稱“霸王”。這樣的功績是前人從來沒有的,所以司馬遷肯定其歷史功績,把他記載在帝王本紀中。原文中有如下描述:

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於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結語:綜上所述,項羽能列入帝王本紀的原因一方面從帝王本紀的內容來看,項羽符合其內容標準,另一方面就是項羽的歷史功績值得司馬遷肯定。


許家那個人


我先來介紹一下項羽的生平,你就知道為什麼項羽能在《史記》裡作為本紀出現。

項羽(前232年-前202年),名籍,字羽,以字行,楚國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人,秦朝末年西楚軍事家、政治家。

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七歲後隨叔父項梁遷吳中,秦末民變期間在會稽郡(今江蘇蘇州)起兵反秦,被楚後懷王封為魯公。前207年鉅鹿之戰中,項羽統率楚軍五萬大破秦軍四十萬,決定秦朝覆亡之勢,秦朝最後一位君主子嬰自降為“秦王”,不再稱“皇帝”。項羽起兵三年,即率領山東六國諸侯滅秦,分封天下,政由羽出,自封“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年僅二十五歲。

前206年,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項羽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因分封矛盾引起各路諸侯紛紛反叛,且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未能重用范增、韓信、陳平,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前202年,項羽在垓下之戰為劉邦指揮諸侯六十萬聯軍所敗,突圍至烏江後,自刎而死。

項羽被譽為中國歷史最為勇猛的將領[4],史學家稱“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霸王”一詞,專指項羽。

生平

出身

項羽是項燕的孫子,歷代習武,項氏多人也是楚國將領。項羽本人據載是重瞳[8],身長八尺,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項羽少年時讀書輟學,學劍術也中途而廢。其叔父項梁因此不滿,項羽回答:“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不教他讀書與劍術,改教他兵法,但項羽略知大意以後,便不肯全部學完。後來項梁因故殺人,躲避仇家,攜項羽逃亡到吳中(今蘇州)定居。

前223年,王翦率60萬大軍攻楚,項燕被殺,楚亡。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會稽郡渡錢塘江時,時年22歲的項羽跟項梁一起旁觀皇帝出巡,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他是可取而代),嚇得項梁急掩其口,但從此對項羽另眼相看。該處一說名掩浦,一名項浦,位於湖州府城東北十六里弁山東,兩名皆與此典故有關。

起兵反秦(前209-前207)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起義,開始反秦。到了九月,會稽郡假守殷通(代理太守)欲先發制人發兵反秦,於是找項梁商議。但項梁卻命項羽趁機謀殺了殷通,史書記載當時項羽在殷通府中拔劍斬其頭及擊殺門下近百人。項梁在吳中各縣自行舉兵起義反秦,不久便招募了精兵八千人,俗謂“八千江東子弟”。

項梁自封為會稽郡郡守,項羽則任裨將,率領八千子弟,渡長江,得到一些反秦軍隊歸附,兵力增至六、七萬人,進駐下邳,並消滅了自立為楚王的景駒勢力。范增進言楚地流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說,建議項梁立故楚後人為王,項梁採納,在民間找到楚懷王嫡孫熊心,立他為楚王,仍號“楚懷王”,即楚後懷王,以爭取楚地民心。

鉅鹿之戰(前207)

項梁北伐秦兵,前208年九月在定陶之戰中遇秦兵主力章邯,陣亡。章邯其後率軍攻趙國,大敗趙軍,趙王趙歇退至鉅鹿。楚後懷王遷都至彭城,封項羽為長安侯,魯為其食邑,故項羽又稱魯公。懷王與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即先攻破關中者為關中王。[8]項羽希望懷王命他攻關中,但懷王不聽,而命劉邦攻關中,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兵往鉅鹿救趙。

宋義軍到達安陽後停止前進,在當地停留了四十六日。前208年十一月,項羽建議進兵,但宋義不接納,項羽便矯詔殺了宋義,楚軍諸將擁立羽為假(代理)上將軍。項羽派桓楚稟報懷王,懷王被迫任命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進兵鉅鹿(今河北平鄉縣西南)。秦軍兵力有王離軍二十萬與駐守糧道的章邯軍二十萬,楚軍只有五萬,兵力遠遠少於秦軍。仔細考察形勢後,項羽決定先派英布、蒲將軍率兩萬楚軍渡漳河,襲擊秦軍糧道,令王離軍乏食,並使章邯軍疲於奔命,而能對王離軍各個擊破。項羽隨後率其餘4萬楚軍渡河,命令部下在渡河後砸碎釜鍋與鑿沉舟船(後世稱之為“破釜沉舟”,意謂豁出一切),全軍僅攜帶三日干糧,餘者焚之,表明自絕退路,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若不得勝便有死無生。

最後項羽九戰九勝,楚軍無不以一當十,大破秦軍四十萬。當時帶領援兵的諸侯僅作觀戰(即成語“作壁上觀”),待章邯引兵退卻時,諸侯軍乃敢進攻王離、涉間,項羽轅門召見時,諸侯全部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成為“諸侯上將軍”,為各路諸侯軍隊的統帥。前207年六月,秦將章邯率所部向項羽投降。

進入關中(前206)

鉅鹿之戰後,項羽繼續向關中進軍,前207年十一月,項羽擔心秦降兵生變,於是命楚軍在一夜間在新安城南(今河南省三門峽市義馬市二十里鋪村一帶)坑殺掉降兵二十餘萬人。但劉邦前207十月已經搶先佔領秦都咸陽,並派軍在函谷關阻止楚軍入關,楚軍以英布為先鋒乃破關直入。劉邦大懼,乃退出咸陽,紮營灞上。劉邦的部下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向項羽說“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當時項羽統率四十萬軍隊,而劉邦只得十萬人。范增遊說項羽剷除劉邦,項羽在鴻門(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鴻門堡村)宴請劉邦,范增於席間命項莊借表演劍術為名,意欲刺殺劉邦,後世稱此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但項伯起身保護劉邦,又加上張良命樊噲衝進來遊說項羽,項羽讓劉邦平安地離去,後世稱此宴為“鴻門宴”。前206年,項羽進入咸陽後,殺秦降王子嬰,焚咸陽秦宮室,大火維持三個月,他經過的地方“無不一片廢墟”,關中人民對他大為失望。

分封天下(前206)

這時韓生勸說項羽留駐關中,可成就霸業。項羽沒有留在關中的打算,當時秦宮皆以燒而殘破,又思東歸,他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此為成語衣錦還鄉和錦衣夜行的由來。韓生則因為項羽不留關中,批評項羽:“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聽說後烹殺了他。

之後項王使人致命懷王,請示如何分封領地。懷王曰:“如約。”即先入關中的劉邦為關中王。項羽不服,乃尊懷王為楚義帝,欲自己稱王,並分封各路將相:“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天下初發難時,我們暫立六國諸侯後代(即懷王)為王伐秦。然而親身披甲執銳起義,戰場奮戰三年,滅秦定天下的,是各位和我的力量啊。不過,義帝雖無功,我們還是分地讓他稱王。)諸將皆曰:“善。”

之後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梁楚九郡,定都彭城。他把華夏大地分封給各路反秦將領,故秦關中之地,封給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位秦朝降將,將劉邦封到漢中郡、巴郡、蜀郡、武都郡、廣漢郡當漢王。也大概在此時,為項羽帳下執戟郎的韓信因不受重用而棄楚投漢,日後成為楚漢戰爭中極關鍵的人物。

不久項羽把義帝流放至長沙國郴縣,暗命英布在半途殺死他。同年齊相國田榮起兵自立為齊王,又派兵支援陳餘擊敗常山王張耳,陳餘復立代王趙歇為趙王。

楚漢相持(前206-前204)

前206年8月,漢王劉邦趁項羽討伐齊地田榮時,反叛出兵攻擊三秦(即關中),擊潰楚軍,司馬欣、董翳降漢,章邯被圍困於廢丘,漢軍取得關中。此時韓王信攻韓地,再下十餘城,11月,韓王信受封韓王。漢軍取得關中與韓地,站穩腳跟,準備東進。

前205年4月,漢軍準備萬全,劉邦以項羽殺害楚義帝為名,聯合五國諸侯,兵分兩路,共五十六萬大軍進攻楚國,佔領彭城,漢軍盡收貨寶美人,夜夜笙歌。項羽聞訊,命部屬留守齊地,親率三萬精兵南下。項羽所在的齊地位於彭城北方,項羽仔細考察形勢後,決定繞到彭城西邊,也就是從劉邦攻入彭城,防禦最薄弱的方向從背後予以奇襲。項羽行軍電光石火,先擊敗魯縣的樊噲,呂澤不及回防。項羽在早晨向彭城劉邦的數十萬漢軍發動進攻,至中午大破漢軍,將漢軍壓迫於谷、泗水地區,韓信等各路漢軍潰敗,被殲十餘萬人。楚軍收復彭城,又緊追不捨至睢水上(今安徽淮北市西),漢軍被逼入河中,溺斃十餘萬人,“睢水為之不流”。此時楚軍已經包圍劉邦三層,然而突然大風西北而起,飛沙走石,天昏地暗,楚軍大亂,劉邦趁機與數十騎逃走。太公呂后為楚軍所獲。此戰項羽以楚軍三萬擊潰漢軍五十六萬,為中國歷史上之名戰役。此一大敗讓漢軍元氣大傷,盡失原本佔領關中與韓地的優勢,退守滎陽。

敗逃的劉邦讓繒賀擊楚,阻止了楚軍進攻。。劉邦還派曹參平定了程處在燕縣的叛亂,楚柱天侯在衍氏的叛亂,樊噲在彭城之戰前失了魯地,戰後再次取得魯、梁一帶之地,最後灌嬰、靳歙、曹參、樊噲在“軍於滎陽”,即在滎陽會合。隨後引水灌廢丘,廢丘降,章邯自殺,消滅了章邯。接著劉邦稍收士卒,再加上蕭何亦發關中老弱,都到滎陽助軍,劉邦又以擔任過秦朝騎士的李必、駱甲兩人訓練騎兵。之後在京索打敗追擊的項羽,漢二年五月劉邦西收兵與呂澤在下邑會合。劉邦派人去沛縣找到了彭城之戰失散的劉盈和魯元公主。京索之戰,漢軍穩住陣腳,楚軍也無力突破漢軍防線進攻關中。雙方從來開始在滎、成一帶拉鉅,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前204年,劉邦為解除滎陽相持的僵局,命令靳歙擊斷楚軍從滎陽至襄邑的糧道,命令灌嬰擊斷了楚軍從陽武至襄邑的糧道,離開滎陽,攻打楚國後方的二號大本營:魯城,並留下御史大夫周苛、魏王豹、樅公等人守滎陽,劉邦指揮的漢軍正在攻打魯城項冠。周苛認為魏王豹會投降項羽,殺了魏王豹,隨即項羽攻破了滎陽,烹殺了周苛,項羽再破成皋,至鞏縣,直逼洛陽,劉邦完全平定魯城,得知滎陽與成皋已失,項羽逼近洛陽,於是命令靳歙、丁復等單獨攻打楚國後方,丁覆在彭城打敗龍且,劉邦與灌嬰回洛陽抵擋項羽,把項羽阻擋在鞏縣不能西進,項羽猛攻洛陽與敖倉,劉邦命令灌嬰去邯鄲調韓信軍回敖倉堅守,任命灌嬰接任御史大夫之職,派酈食其說降齊國。

劉邦在拖住項羽同時,另派數路漢軍分掠楚地,從後方包抄項羽,韓信、曹參、灌嬰、呂澤軍團等漢軍精銳在濰水之戰全殲了楚國大司馬龍且率領的援齊楚軍,平定齊國。彭越、劉賈在楚軍後方往來,斷絕楚軍糧食補給,而英布在楚國後方九江攻城略地,劉賈、盧綰也配合英布作戰。靳歙深入楚軍後方,平定楚國大片領土,東至平定繒、郯、下邳,南至蘄、竹邑,擊敗項悍於濟陽,從後方包圍項羽。灌嬰在淮北大破楚軍最後一支主力項聲軍團,攻下西楚都城彭城。對楚軍實現了戰略包圍,使項羽的處境更趨困難,楚軍糧食缺乏,既不能進,又不能退,完全陷入了困境。

兵敗陳垓(前203-前202)

前203年,漢軍士氣大盛,糧草充足,項王士卒疲憊,糧食告絕。項羽早先在彭城之戰擄獲劉邦之父劉太公、劉邦之妻呂雉,此時項羽以劉太公為人質要挾劉邦,但劉邦不理會。“我和你一起接受楚後懷王的命令,結拜為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父親;你一定要煮你父親來吃,也請分我一杯羹!”項羽大怒,原想殺了劉太公,但因項伯的勸阻而作罷。後來兩方簽訂鴻溝和約,項羽也釋放劉邦家人,率軍撤退。中國象棋棋盤上的“楚河漢界”,就是後人為了紀念此事而命名的。

不久劉邦從張良建議,撕毀和約追擊楚軍。劉邦趁項羽退軍之際率領漢軍發起追殲,在陽夏大破項羽率領的楚軍,俘虜楚國大將周將軍。劉邦到固陵後,命令劉賈渡淮河,攻下壽春,派人策反楚國大司馬周殷,攻佔城父,並與灌嬰、靳歙約定好,在陳縣夾擊項羽,斷截項羽逃回會稽的歸路,漢將宣曲侯丁義率領騎兵和汾陽侯靳強率漢軍為先鋒,攻固陵楚軍,便擊破了楚大將鍾離眜的部隊,項羽得知灌嬰、靳歙等率領漢軍東來後,為防自己被包圍,集結著剩餘主力南退守至陳下。

前202年。這時候,楚軍東面喪失了龍且軍團、項聲軍團,西面喪失了曹咎軍團,南邊大司馬周殷也已叛楚率領軍團投降,漢將劉賈堵截項羽南逃之路,西楚主力基本損失殆盡。楚軍的糧草又被彭越截斷,人無糧、馬無草,危機重重。

劉邦面對大好形勢,毫不手軟,率領漢軍就主動出擊對陳縣的項羽軍發起追擊殲滅戰。陳下之戰項羽大敗,退逃東南,西楚陳公立即投向漢軍,陳縣歸於漢軍。項羽楚軍主力受到重創後欲撤往會稽,劉賈、周殷、英布攻下城父堵截項羽,項羽逃到垓下,劉邦與劉賈、周殷、英布會合。

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後,漢軍參戰兵力已超過六十萬人,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此險惡形勢即為後人所稱“十面埋伏”。劉邦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前軍,孔將軍(孔聚)在左翼,費將軍(陳賀)在右翼,劉邦坐鎮居中軍在後,絳侯(周勃)、柴將軍(柴武)做為預備隊在劉邦軍後待命。彭越、英布等在楚軍後方,韓信親率前軍發動攻勢,初戰進攻受挫後退,在楚軍追擊時,劉邦讓孔、費兩翼左右包抄夾擊楚軍,同時韓信率領前軍翻身再戰,以及彭越、英布、劉賈、周殷等諸侯從各處圍攻楚軍,楚軍在三面夾擊中被擊敗。項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烏江自刎(前202)

更多信息: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

西楚霸王頭葬地

垓下之戰敗後,楚軍被包圍在垓下城。是夜,漢軍又以士兵以楚地方言唱歌,讓楚軍誤以為漢軍已渡江佔領了他們的家鄉,楚國已亡。這“四面楚歌”心理戰術,使項羽軍士氣崩潰。項羽和他愛人虞姬在此際唱出了著名的《垓下歌》,唱了一遍又一遍。項羽淚水流了下來,左右部將也泣不成聲,莫能仰視。項羽率剩餘精銳騎兵突圍。

項羽率八百餘人突圍,漢將灌嬰帶五千騎兵緊追不捨。渡過淮水以後,項羽的騎兵只剩下百人。項羽在陰陵迷路,向路邊的農夫問路,農夫謊報路徑,使項羽軍迷失在大澤當中,被漢軍追至,項羽引兵往東。

項羽到達東城時,只剩二十八騎,漢軍騎兵追擊的有數千人。項羽自度不得脫身。跟部將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語畢,將二十八騎分為四隊四向。此時數千漢軍已重重包圍上來。項羽跟部將說:“吾為公取彼一將。”命令部將從四面分頭下山,約定在山東面三處會合。接著,項羽大吼著從山上殺下,漢軍望風披靡,如入無人之境,當場斬殺漢軍一將。當時,赤泉侯楊喜為騎將,追殺項羽,項羽沒出手,只回頭瞪眼暴喝一聲,赤泉侯即人馬俱驚,向後逃跑了好幾裡遠。下山後,項羽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羽所在,乃分軍為三,再包圍上來。項羽衝上前,再斬殺漢一都尉,又殺數十百人,再聚集部隊,只損失了兩名騎兵。項羽問部將:“何如?”部將皆拜服嘆曰:“如大王言。”

項羽原準備東渡烏江,回到故土江東。烏江亭長準備船給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羽哈哈一笑:“天之亡我,我何渡為(為何渡)!且籍(項羽)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縱使他們不說,籍難道不愧於心?)”語畢,再跟亭長說:“吾知公(您)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將愛馬烏騅託付給亭長後,項羽與騎兵下馬步行,持短兵與追上的漢軍接戰。獨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數百人。項羽亦身受十餘處傷。此時項羽看見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呂馬童也在漢軍中,說:“若非吾故人乎?”呂馬童不敢直視,轉頭背對項羽,跟另外一位軍官王翳說:“此項王也。”項羽說:“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我送禮給你)。”於是自刎而死。王翳搶到項羽的頭,其他追兵為搶奪項羽屍體,光自相殘殺就殺死了數十人;最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及楊武各得一塊屍體。五人將屍體拼湊起來,確實是項羽。劉邦故將屬地分封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因項羽曾封魯公,故魯地(今山東曲阜一帶)一直不肯降漢,直到漢軍出示了項羽首級,並答允禮葬項羽才肯投降。之後,漢王劉邦在穀城(今山東省東平縣舊縣鄉)以魯公禮安葬項羽,並親為發哀,哭之而去。





孤膽騎俠


《史記》作者司馬遷為何把項羽寫入帝王本紀呢,標準答案只有司馬遷知道。作為歷史愛好者,只能根據史料去分析,寫出個人的一己之見。正確與否,不得而知。個人認為:首先項羽作為楚漢戰爭的一翼,項羽是一個悲劇式英雄,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以飽滿的熱情,歌頌了項羽在滅秦過程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秦朝末年,陳勝武廣、項羽、劉邦以及趙國舊勢力都是反秦的。項羽在滅秦中有突出的戰績,一是假借項梁名義,殺宋義,取得楚軍上將軍之權,便於其自主決策反秦策略,二是項羽帶2萬楚軍滅秦救趙戰爭中,渡河之後,破釜沉舟,持糧三日,自斷後路,大戰秦軍,與秦軍九戰,絕其甬道,大破秦軍,收秦軍二萬,為防其反水,坑秦軍殘餘2萬。其次,對項羽講信譽是肯定的,鴻門宴不殺劉邦,雖有“婦人之仁”之嫌,但必竟顯示了其英雄大度的作為,以鴻溝劃定為楚河漢界,項羽便引兵回彭城,而劉邦且乘勝追殺,劉邦在軍事上雖沒佔到便宜,但違約的是劉邦。第三,司馬遷有崇敬英雄情結,項羽年少讀書、學劍均不成,但喜歡學兵法,不過兵法也沒學出成就,但項羽勇猛過人,力能扛鼎。在兵敗垓下,四面楚之時,項羽寫了催人淚下的一首詩,“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美人借別,可謂是最高的愛情悲歌。


李同民


項羽為何能在史記中帝王本紀中出現?我認為至少有三點原因。

1,史記中出現的第一戰神無疑是項羽,要說到漢朝能夠贏得天下,項羽可謂是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有的人會質疑了,明明項羽為了自己而打仗,可別忘了是項羽消滅了秦軍的主力,憑藉當時漢王的實力想消滅強大的秦軍是完全不可能的,從結果論功勞沒有比項羽更大的了,漢武帝年間 不管是在官方還是民間 項羽的聲譽一定是很高的 可以說項羽在司馬遷的心中 肯定是有一席之地的 。

2,縱觀史記的全文 項羽是秦始皇本紀和高祖本紀的一個重要的連接點 如果不把它單獨拿出來 讀者讀起來 一定是怪怪的 可能司馬遷也是想到了這一點 於是就把它獨立項羽本紀 如果把項羽本紀 融合到秦始皇的本紀的末端 和高祖本紀的前端 ,那麼這兩個文章的結構 ,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然而把項羽本紀獨立出來 ,是最為合理的 ,就算與司馬遷的比例 可以把它融合的非常完美 但是秦始皇本紀和高祖本紀本來就非常長了 再加上項羽本紀的部分那就更長了。

3,項羽雖然沒有建立一個統一獨立的國家 ,也沒有當皇帝 ,但是他的地位和皇帝是對等的 這也類似於呂太后本紀 ,雖然呂太后也不是皇帝 但是他行使皇帝的權利 和皇帝的地位是相對等的 ,在這裡我要給大家普及一個概念 霸王的概念 就是超級的諸候國 但是比皇帝還要差一級 如果當年是項羽勝利了 在手下大臣的慫恿下,稱帝也是必然會發生的 。

以上就是個人的一些想法 希望對你有所啟示


村小明


秦末因秦二世的殘暴統治,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中原,西霸王項羽勇武過人,他的勇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至今有關項羽的故事還有很多,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霸王別姬千古絕唱,當時項羽勢力最強,滅秦項羽功勞最大,秦朝滅亡後項羽雖說沒有稱帝,但他對天下發號施令,分封諸侯,行使皇帝的權力,劉邦就是他封的,當時劉邦的勢力就不能和項羽比!劉邦本人非常害怕項羽,經常被項羽打的丟盔棄甲。如果不是韓信幫劉邦,劉邦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在就是司馬遷本人非常崇拜項羽,不以成敗論英雄,就是司馬遷在讚美項羽!所以項羽寫進本紀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