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王子安的《滕王阁序》在中国古典文章中处于什么水平?

天下快评


为了更好的说明《滕王阁序》的文学价值,我们最好先看一下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一首。诗如下: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痴点流传赋,不觉前人畏后生。

诗的形式是“戏”说,开玩笑意思。诗的内容,是批评当时的人,不能了解庾信的文章价值,随意点评庾信的作品,而这些“后生”们的“高论”,如果让庾信本人看见了,也要连连摇头,叫苦不迭,直说“怕了、怕了”!

诗里也说明,庾信的“文章”,就是是指他的“赋”。我们这里先抛开杜甫对“后人”的批评不说,通过此诗,只说说杜甫是怎么欣赏“赋”以及“文章”的。在杜甫看来,好的文章,也就是“老成”的文章,主要不在文章的形式(外表),而在它的“意”,也就是“思想”,作者能做到任“意”驰骋,那他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健笔凌云”。

现在,我们再来看王勃的《滕王阁序》。从形式上来说,这篇文章是“赋”体,“赋”体讲铺排。铺排的方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即事即物式的,如本文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以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句;一种是用典式的,如文中“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以及“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等等。这两种铺排的方式,第一种最能看出任“意”驰骋的功力,因为即事即物的铺排,需要更多的创造力,也更能表现出作者的才华;第二种用典式的铺排,虽然也可借古人、古事浇胸中块垒,也能表“意”,但毕竟是“借”了古人、古事的“光”,作者的创造力就打了折扣(典故创新的除外)。

客观的说,王勃的《滕王阁序》,用典虽很多,但创新不多,用典,不是本文的精华;而最见功力的即事即物式的铺排,往往而佳,估计这一点儿,也正是当时都督阎公所首肯的地方。

在笔者看来,本文之所以流传千古,并不是它的形式(外表),而恰恰是杜甫说的“意”!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意”之纵横的部分,是文章“天高地迥——兴尽悲来”之后,这一部分,把“失路”之人的种种“意”层层顿挫表达出来,也足见王勃的才华!

痴点前人,惭愧惭愧。


老马识途183228897


王勃的千古名篇,在文学史上影响巨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1.令人神往,才高八斗,鹤立鸡群,传奇色彩浓厚。

王勃写《滕王阁序》也是如此,少年一鸣惊人。这样的传奇色彩让王勃和《滕王阁序》都被突出凸现出来,而更被广为流传了。这属于传播学范畴,王勃相当于唐朝的网红,而这篇《滕王阁序》就相当于少年网红最经典的作品。少年能够写出这么样的精品,世人人都举目惊叹之鹤立鸡群的传奇。

2.绝笔的收藏价值。

据传,王勃写完这篇后,去看他父亲,在回来的路上掉海里淹死了。《滕王阁序》算是王勃的绝笔。这样一个大唐闻名的才子,突然离开,让他的这篇作品更加被世人看重,而传播度又加大了。体现出来更大的收藏价值。世人对《滕王阁序》这篇妙文还有一种痛惜之情,以后不会再有“绝唱”,增加了他的收藏价值和重新认识价值。

3.承前启后的文学价值。

汉末兴起,盛行于南北朝的骈文,在隋唐时期依然盛行。而《滕王阁序》可以看做是骈文向古典散文靠拢的标志。《滕王阁序》是文采、色彩、名声和影响力最大的一篇,所以,可以看做是文体过渡的标志,是当时众多名篇的代表。古典散文逐步兴起,才有了后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和曾巩的唐宋八大家优秀古典散文的诞生和繁荣。

4.开启了直抒胸臆,自我表达淋漓尽致的表达方式之先河。

《滕王阁序》以记事为由,酣畅淋漓地把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准确到位,淋漓尽致,不扭捏、不矫揉、直抒胸臆、一气呵成。是自我表达的最好典范,代表着文学的政治性向功用性的合理转变。

5.节奏明快,抑扬顿挫,节奏感与音乐美达到了极致。

他的节奏感同时是和情感抒发紧密结合的。随着景色变化,作者情绪的起伏,令人沉浸其中,陶醉无比,仿佛听着一曲曲节奏明快的音乐,有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











吴刚作文


初唐文坛,有“四杰”崛起: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他们皆以诗文兼长齐名海内。其中王勃更以“开辟翰苑,扫荡文场”的气魄,“每有一文,海内惊瞻”,一扫当时文坛“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绮碎之风,显示出了

“万象更新的初唐英姿”。

不仅如此,王勃在在骈文方面更是技高一筹。他的骈文杰出代表是《滕王阁序》,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特色方面都显示出他的卓越才华,于典丽之间见真情,在整齐之中显变化,都代表了唐朝骈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1、当才华横溢的王勃遇上滕王阁,千古佳作应运而生

王勃(公元650—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是隋唐之文的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王通一生讲学著书,死后被门人谥之为“文中子”。初唐著名诗人王绩是他的叔祖。由于家学渊源的深厚和天资的聪颖,使他很早就显露出才华,“六岁能属文,清才俊发,构思无滞”。十四岁举幽素科,授朗散郎,沛王闻其名,召为府修撰。二十七岁时渡海省亲,溺水惊悸而死。

“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居难则易,在塞则通;于术无所滞,于辞无所瑕。幼有钧衡之略,独负舟航之用。年十有四,时誉斯归。太常伯刘公巡行风俗,见而异之曰:‘此神童也”。——《王子安集序

王勃在人生的历程中,只度过了二十七个春秋,可谓短暂。在中国文学史上,他的名字却永垂千古,他留下的一篇篇华章却熠熠生辉。当人们在诵读“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城阙辅三秦,风烟边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怎能不叹服这位少年俊才的聪明睿智!尤其是他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更是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且说这滕王阁,为唐朝帝子滕王李元婴(唐高祖李渊之子,封为滕王)所建。永徽中,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便在这赣江之滨修建了这座巍巍高阁,人称滕王阁。唐高宗时的都督兼刺阎公重新修葺,并在高宗上元二年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宴请当地的文人学士、社会名流在阁中举行盛大宴会。王勃正好前去交趾省父,路过此地,有幸参加宴会并赋诗作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路过的小青年,在名士荟萃、冠盖云集的盛宴上,没有丝毫的畏惧拘谨,“

对客操瓢,顿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皆惊”。这是何等的豪壮,何等的潇洒,何等的风光!

对这篇宏文佳作,不少人为之倾倒折服,就连“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也对其推崇备至,这位“文章巨公”在他所写的《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有瑰玮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他还赞誉说:“亦欲往一观而读之。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日:‘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

其后的诸多散文选本,包括《古文观止》这样的的重要文集,都把《滕王阁序》作为典范之作选入。以韩愈在文坛上的名声和地位,尚且如此推崇其人其文,以名列其次为荣,更何况他人。

2、以赋寄情,即便韶华早逝王勃的才华也随《滕王阁序》流传千古

王勃一生虽然韶华早逝,生命短促,但其生活道路却也十分坎坷艰辛,由此产生的思想感情也必然是跌宕起伏。

而这在《滕王阁序》中是有充分表现,王勃用凝练、典雅的文笔记叙了描写了滕王阁的这次宴会以及周边的美景,接着自然地生发开来开始借题发挥,将文章上升到人生、历史和社会的高度,发出高妙的感慨和议论,使其成为一篇发人深省的、具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

如前所述,王勃以其超凡脱俗的才气,年仅十四岁即对策及第,如一颗新星炫引世人瞩目。而他自己也自负甚高,锋芒毕露不畏权贵世俗,以为“拾青紫于俯仰,取公卿于朝夕”,“其有邀时誉,忘廉耻,徇苟得,设向背于朝廷,立纵横于势利。举三寸之舌,屈辱豪门;奉咫尺之书,逡巡下席。皆自谓材足以动俗,智足以济时。钟鼎辉其顾盼,冠盖生其藉甚。岂知夫四海君子,攘袂而耻之乎?五尺微童,所以固穷而不为也”

正因如此,他在任沛王府修撰时,便因游戏文字获罪权贵而被罢官去职。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就在他出任虢州参军时,又因杀官奴被判死刑,后遇大赦而幸免于死。可是他的父亲福畴,却受到牵连,由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

刚刚崭露才华的王勃,接连受到残酷的人生打击和政治迫害,“雄略顿于穷困”,“高材屈于卑势”,“徒志远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这怎能不使他忧愤难抑,情绪低落呢?在《滕王阁序》中,他更慨叹“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时运不齐,命运多舛”……。怀才不遇,政治失意,仕途受阻,我心难平!在苦苦地挣扎与冥索中,他将这种失落的原因归结到

“盈虚”、“有数”的宿命观上;在困顿迷茫中,他无可奈何地以“君子安贫,达人知命”来宽慰自己,以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此时此刻,他甚至还“遥望长安于日下”、“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寄希望于高宗皇帝,寄希望于名人的提携荐举,幻想再次步入仕途,跻身于朝廷。

诚然,一个两次遭受命运打击和折磨的青年,思想上没有一点波折和消极的的成分也是不现实、不真实的。

然而,王勃毕竟是豁达有为之士。他虽身处逆境,却胸怀大志,光明磊落,他的情绪并没有停滞在落拓悲哀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他的一腔热血豪情,终于冲破淡淡的哀怨喷洒出来。这正是他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精神的最有力的说明。面对现实,他能保持“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的高洁情操,并且明确表示:不效阮籍的“穷途之哭”,不改初衷,怀抱报国之愿:“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他这种凌云之志,昂扬之气,千百年来,激励、鞭策着多少士人历尽艰辛,一往直前。作为一位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能有如此博大的情怀和高尚的节操,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3、骈文之冠冕——《滕王阁序》,脱离“宫廷文学”的桎梏,拓展骈文艺术之境界

从内容来看,作者通过磅礴的气势,华美的辞藻,尽情渲染了宴会的盛况、

滕王阁的壮丽和登阁眺望中的三秋景物,同时,将作者自己才高自负的兀傲情绪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抑郁心情与景物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积极进取人。

但更重要的是《滕王阁序》“当垂不朽”是在文体上的价值,作为一首用骈体写成的诗序,它一概前人“堆砌词藻,意少词多”的风气,笔力明快,风格清新,气势浩荡,堪称典范之作。

1、“宫廷文学”——骈文

骈文简单来说就是格律文体,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声韵平仄、音律和谐、注重词藻,讲究用典等等。因为骈文有对仗方面的要求,作家们确实很容易把大量精力倾注在词句的安排上,从而滑向偏重形式、舍本逐末之路。以南北朝骈文创作为例,虽然此时骈文发展达到高潮,但是由于缺乏深邃的思想、真挚的感情、高远的志趣,导致有些骈文徒有华丽的外表,内容空洞。又因骈文多用于朝廷的诰命,以及贺表、祭文等,故而被称为“宫廷文学”。

2、天下第一骈——《滕王阁序》

有种种形式上的束缚,要写得优美、自如是十分不易的。但本文能纯熟地驾驭骈文的种种形式技巧,文章奔放流畅而又有平易自然之感,在骈体文的形式方面有许多新的发展

,如对仗更加工整、讲究声律协调、典故运用贴切等。

首先,对偶的运用变化多样。对偶即双句成对,这是修饰手法之一,但却是骈文的基本形式特点。本文对偶有以下变化:

一、上下相对,这是最常用的对偶,如“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等等;

二、隔句相对。这一类又叫扇面对,因为上下句不工整,是交叉对,即一三、二四句相对。比如文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也有的上下句看似整齐,字数一样,实非对偶,也是一三、二四相对的,比如“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这与上面所说的是有本质区别的。

三、当句相对。它也叫句中对,即一句之中前后部分相对,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中的“襟三江”对“带五湖”,前后均动宾结构,这一句又与下一个当句对“控蛮荆而引瓯越”形成上下对。

四、词语相对。前后两句的相同位置,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连词、介词也与连词、介词相对。如“杨意不逢,抚凌云而 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对“钟期”,人名对人名;“不”对“既”,副词对副词;“逢”对“遇”,“抚”对“奏”,动词对动词;“凌云”对“流水”,名词对名词;“而”对“以”,连词对连词;“自”与“何”相对 ,代词对;“惜”对“惭”,动词对。

其次,典故运用频繁多样。骈文用典不象散文那样偶一为之,而是频繁运用,本文时而昂扬激切,时而抑塞低回的感情,其中的起伏波澜,多凭借大量的历史典故加以表现,巧思妙策,驱遣自如。本文用典形式有:

一、明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含义互相映衬,表达了自怨自叹的感情。

二、暗用。

“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前后两句语意出自《论语》中的“君子固穷”和《易经》中的“乐天知命故不忧”,后四句出自马援、稽康两个历史人物的名言,但字面上并不标明,十分自然熨贴地表达了自慰自勉的意思。

三、正用。“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心”用东汉隐士孟尝不被重用的典故说明自己的坎坷境遇。

四、反用。“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用阮籍穷途恸哭的典故,却是反其意而用之。前后两句一正一反,正好兼包了自怨和自慰自勉两层意思,表现了作者既失望,又怀希望的复杂心情。

再者,高妙绝伦的写景。本文作者以瑰丽多彩的文笔,把秋日风光表现得流美飞动。本文写景的特色是表现为:

一、彩色的浓淡变化。“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两句,这是总写秋景,十分概括,但有鲜明的形象,前人谓“写尽九月之景”。作者抓住了秋日景物的特征,并有意运用色彩上的浓淡对比手法。前一句写秋水的澄碧清寒,色彩轻淡。后一句写秋山的暮色沉沉,色彩浓重。“清”、“凝”、“紫”字,均能体现出山水的质感。

二、角度的俯仰变化。

为突现滕王阁的超拔绝世气势,作者用夸饰笔法作了描写:“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前两句仰视,所以用“耸”,后两句俯视角度,所以用“临”,一方面给人以高入云霄之感,另一方面给人以如不见地之幻。一仰一俯,如电影中自上往下的一个摇镜头。这种视觉角度的有意对比,对表现建筑物的高峻十分恰当。

三、层次的远近变化

。“披绣闼,俯雕甍”两句就使景物由近向远,逐渐延伸,具有分明的层次。“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四句,写楼阁的周围景物,背山临水,这是阁外近景。“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阊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视野更为开阔,景深更为辽远,是非曲直景中景。“云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四句是写远景,水天浩渺,极具空间的深度感。

四、感觉的声音变化。上面的“云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四句写远景,尚在视觉范围之内,这是写色,因此,似乎无法再写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又由实及虚,突破视觉的限制,借助于听觉,使我们的神经触角由眼前的“渔舟唱晚”和“雁阵惊寒”延伸到画面以外,直到“彭蠡之滨”、“衡阳之浦”,这样不仅写色,而且写声

;不仅写眼前之景,而且写想象之景,从而造成了悠远无穷的意境。以上色彩、角度、层次、感觉的种种变化,有机地组合了一幅气势恢弘,色彩明丽,层次分明,疏旷清空的画图。

王勃《滕王阁序》能从骈体文多冗晦堆砌的窠臼中脱俗出来,扬其所长,扬长避短,使骈体文趋于明快畅达,实属不易。不仅如此,他还曾与文坛上的“知音”、“知己”薛元超、杨炯、卢照邻等人,发起对上官仪为代表的以“综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的抵制和批判。

这正是王勃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所作的不可磨灭的功绩。

结语:

《滕王阁序》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全文采取用独特的艺术视角,运用格律严整的骈偶句式,把自然界的美景,人世间的真情,社会中的变迁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在跌宕起伏的文势中感天地之无限,怀思古之幽情,在曲曲折折的情感世界中感受到郁勃的气概和理性的力量。


历史系老阿姨


《滕王阁序》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唐初文章还是承袭南朝骈文遗韵,用四六文体写的。《滕王阁序》是骈体文的一个高峰。写景、抒情自然融合,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状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写景是为抒情,景、情相互渗透,水乳交融。浑然天成,恰似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自然流畅。

作者无论是状绘洪州胜景、滕阁盛况,还是叙抒人物的遭遇情绪,都能洋洋洒洒。展转生发,极成功地运用了铺叙宣染的方法。而这种铺叙,又是在对比之中进行的。这就使文章一波三折,跳跃起伏,回环往复。

《滕王阁序》全文(除少数几个字外)对偶,一气呵成,音律跌宕,词藻华丽,美不胜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都是千古名句。

《滕王阁序》还创造了许多成语,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腾蛟起凤、钟鸣鼎食、云销雨霁、天高地迥、兴尽悲来”等等。

《滕王阁序》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在艺术形式上,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在骈文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滕王阁序》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


桃之夭夭老牛


王勃的《滕王阁序 》其文完美的展现了骈体文的音乐美、形式美,更展现出勃勃生机和真挚情感,整篇文章大开大合、激情澎湃,富含哲理,体现出大唐开阔的气象和广博的胸襟,被誉为骈体文千古绝唱!

《滕王阁序》作为骈体文,其文笔绝美

《滕王阁序》文笔优美,意境高远,格调和笔法跌宕起伏,思想蕴涵丰富。王勃以其神 来之笔,将诗与画、景与情、 神与形、自然与社会、环境与气氛、理想与现实、 山水与人文 、欢快与凝重、悲怆与奋进、低沉与昂扬相统一,文章脍炙人口,而千古不衰!

《滕王阁序》蕴含人生哲理,思想深邃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蕴含了丰富的儒道思想。整篇文章体现了王勃顺逆交织的人生际遇,顺境时,用儒家思想激励自己,逆境时,遵循道家思想的清静无为。文章将儒道思想和合相融,使得文章情感更加丰富,奠定了王勃的文学地位。

《滕王阁序》是骈体文最后的辉煌

骈体文的创作高峰是南北朝时期,在中唐时期柳宗元和韩愈等人通过古文运动对骈体文进行了批判。新古文运动后,大量的文人放弃了骈体文这一形式,让唐后骈体文走入绝唱。清朝时期,骈体文有一次回光返照,不过由于好的作品再也没有出现,所以可以认为,王勃之后的骈体文就此告别文学的主体。

《滕王阁序》经典流传,千古传唱

《唐摭言》中,都督听到王勃所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才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宋代陈善在其《扪虱新话》中赞此二句“句调雄杰”,明人杨慎撰《升庵集》也说:“王勃之语何啻青出于蓝,虽曰前无古人可也!”清代如童子能背《滕王阁序》终篇不遗一字可作为“有夙慧”的条件,故清人俞樾《王子安集注序》云:“《滕王阁序》,至今三尺之童能诵之。”


云隐



在有人称李太白无病呻吟,不过尔尔以后。又有人说冠绝全唐的《滕王阁序》虚有其表,没有灵魂!!!!!!!

真想怼那些人一句:多大的脸啊!

如果问我从小到大最喜欢的一篇古文是什么?

答案绝对是《滕王阁序》!

那时候太喜欢这篇序文,后来知道王子安在写完这文不久就溺水而亡,伤心了好久,真正说起来,王子安是我年少时候的男神,特别爱他。

当然,关于《滕王阁序》到底是他几岁写的,有很多种说法,但无论这文成于他短短一生中的那个时间里,都毋庸置疑的证明了他的“初唐四杰”之首的实力!

可惜天纵英才,英年早逝!

总是忍不住去设想,若是他能够多活十几二十年,又将留下多少旷古烁今的佳作!

————————————————————————

回归正题,关于《滕王阁序》。

没有争议的是,这篇骈文对偶工整,或于一句中自称对偶,当句可对,十分巧妙。

比如“襟三江、带五湖”,“龙光、牛斗”,“鹤汀凫渚、桂殿兰宫”,“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落霞、孤鹜”,“天高地迥、兴尽悲来”,通篇尽然,随手一抓,都能够巧妙对应。可见其文学功底的深厚!

也没有争议的是,这篇骈文辞藻华丽,通篇用典。

华丽容易轻浮,用典容易卖弄。而王勃却用的恰到好处,称得上典雅工巧!

整篇文章可以说是“辞采华美,句式错落,起伏跌宕,自然流转,让人赏心悦目”。

一篇骈文,能做到以上,已经是一篇优秀的骈文。偏偏,王勃是个奇才,他注定是不会恪守于死板的工整、无根的浮华,于是这篇《滕王阁序》,在他笔下,有了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这便是这边骈文的内在力量所在,它内里有着王勃独特的性格和灵魂力量,深深地烙印上了王勃的个人标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如果说前三段是对景色的描写,让人心驰神往,四五段便是作者自己情怀的抒发。

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就是看不到这四五段,这么明显的怀古论今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竟然被忽视过去了!!!!!

竟然说这篇骈文缺乏感情,MDZZ!感谢某些人激发了我的zh之魂!

回归正题。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结合那时候的背景,作者本人是怀才不遇的,可是偏偏,在不得志的苦闷之后,他却能够明朗的面对现状,仍然怀揣希望,立志报国!这是王勃的志向,也是身为年轻人该有的不服输和不认命!

神俊无前,骈文之绝,一文冠绝全唐,《滕王阁序》当之无愧。

那些说这篇文空有其表,华而不实的朋友们,大概是没有看过司马相如的赋,也大概从来没有学会“谦虚”两个字怎么写。

全文带了粉丝滤镜,但是,我真的太喜欢了木有办法啊!全唐我最爱他,单单《滕王阁序》摘抄多次。

嗯!冠绝全唐,不外如是!


勤劳的马蜂


王勃的《滕王阁序》,确实为匡世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和奇才。《新唐书》本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据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内容上看,《滕王阁序》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在艺术形式上,《滕王阁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在骈文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滕王阁序》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起承转合。

二字句用于抒情(文中有两处:“嗟乎”“呜呼”)。三字句、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六字句或七字句连用,为平实的叙述。

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写出来的句子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有的是暗用,有的是正用,有的是反用,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请问填写什么龙飞凤舞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于上元二年(675年)所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

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学者文中子王通之孙,唐代诗人。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因作文得罪唐高宗而被放逐,漫游于蜀中。后补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年二十七,因渡南海探望父亲,溺水受惊而死。工诗能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令成年人都赞叹不已,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王勃开始研读史籍《汉书》,并自作《指瑕》纠正了其中的十余处错误;

十六岁时,王勃应科举考试,一发命中,授职朝散郎!成为朝中最年轻的官员。

之后,王勃写了一篇《乾元殿颂》的文章,献给唐高宗。“紫扃垂耀,黄枢镇野。银树霜披,珠台月写。响明立极,横神廓社。大壮ゼ爻,斯干韵雅......珠泥畅绩,银绳郁契。鹤岭云明,龙坛景惠。道超中古,功推下济。惟帝惟天,惟天惟帝。”

唐高宗读完他的文章后惊叹道:“王勃真乃我大唐奇才!”

公元675年,王勃去交趾看望父亲,途径南昌之地,在都督阎伯舆的邀请下写下了那篇惊世之作——《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写完序,王勃便写出这篇《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但由于《滕王阁序》太过惊艳,完全掩盖了《滕王阁诗》的风采,所以世人皆知《滕王阁序》,反而对序的主体《滕王阁诗》印象模糊。

公元676年,王勃乘坐船只从交趾县探父归来时,正值南海风急浪高,他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唐高宗闻之都为他潸然泪下......

胡应麟对其评价曰:王勃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抒写悲凉,洗尽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如果天才王勃没有这么早夭折,那大唐的诗坛将会怎样......


镜头里的童年


王子安真名王勃,字子安。是初唐时期著名诗人。与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擅长写诗作序,成就位居四杰之首。他写出来的诗气势浑厚,对仗有序。他所做的《腾王阁序》前序布局精巧,独具匠心。全序分四个部分来叙。第一部分写他在与友饯别时的地点洪都的地理地势,奇珍异产等。第二部分写他在与友饯别时的季节为秋天,描绘出说洪府外秀丽秋景。第三部分写他与友饯别时的不舍之情。第四部分由情而生出的内的感叹。他全篇布局紧促,虚虚实实,有远有近。引经据典,用词考究。写情写景自然舒展。既充分展出了一副优美的秋后洪府外自然风光,友人饯别时的热闹盛景和不舍之情。又自然而然地道出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无限感慨之情。奠定了他在临观内文风的首屈一指的地位。


游游蜉蝣


王勃其人和文章《滕王阁序》在中国和中国文化上是什么地位?一句话,具有极高的地位,属于顶尖级别。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更是罕见的少年俊才,也许是他太优秀了,所以天妒英才,年纪轻轻就早早的被老天收走了,他要是再多活上十年二十年,那成就会更加光焰万丈。

如果说也许有的人对王勃的诗才了解不多,那么他那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足以让你惊呆。他的散文《滕王阁序》又是什么样的地位呢?一句话:凡有选本,必定选入;课本教材,必有斯文。

《滕王阁序》的奇特太多了。随便举几个吧,一是出自于一个少年之手,当时的刺史大人宴请的皆为各界名流,而王勃则是路过的少年“童子”,小毛孩。当主人假意邀请诸位作序文时,所有人都知道是客套话,都知道主人是要让自己的快婿来彰显一下文采,所以大家全都退让,偏偏王勃毫不客气,提笔就写,初生牛犊,弄得主人尴尬不已,只好就让他写。

二是全文一气呵成,一挥而就,容不得苦思冥想,犹豫修改。更让一般人紧张心慌的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一字一句的写,写一句就专门有一个人高声报读一句,要换另外的作者,早就心慌面热,汗流浃背了,而“童子”王勃却旁若无人。

三是语惊四座,“童子”误了人家快婿出风头的好事,主人当然不高兴了,开始听报读时很不服气,说文笔平平不咋的,但是越听越惊讶不已,越来越深为其绝妙文采折服,满堂也是一片喝彩。

四是文章绝非一般文字游戏,虽是现场应酬,却是意境深远,不仅文采斐然,而且警句迭出,深赋哲理。“君子安贫”、“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处涸辙以犹欢”等等句子,无不能成为情操高尚者,有志之士的座右铭。

《滕王阁序》是标准的骈体文,全文工整,辞藻华丽,王勃是信手拈来,而文章却领千古风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