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慈禧太后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晚清权力巅峰的,大家怎么看?

历史漏砂


明朝末年,辽东的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为了统一女真各部,四处征伐,吞并其他女真部族。1619年,在取得萨尔浒大捷后,努尔哈赤立即调转马头,进攻他在辽东的最后一个敌人--海西女真叶赫部,叶赫部无力抵挡努尔哈赤的进攻,首领布扬古兵败被俘,努尔哈赤下令屠尽叶赫部男丁,并处决布扬古,布扬古在行刑前,向爱新觉罗氏立下诅咒:“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据说后来努尔哈赤在修建堂子时,也挖到一块碑,碑上赫然印着“灭建州者叶赫”。

时间过去了近200年,爱新觉罗家的江山依旧很稳固,稳固到他们已经记不起还有这么一个诅咒了。1835年,叶赫那拉族诞生了一名女婴,谁也没想到,这个女婴的诞生,就是来实现200年前的那个诅咒的,这个女婴的名字叫做叶赫那拉·杏贞,日后她还有一个让历史永远记住的的谥号,慈禧。

咸丰元年(1851年),慈禧被选入宫,封为懿贵人,咸丰四年,封懿嫔。咸丰六年,进懿妃。七年,进懿贵妃。1861年七月,咸丰皇帝驾崩,同治即位,其生母慈禧皇后与慈安皇后并尊为皇太后。此后,慈禧开始走上了她的权力之路,成为大清朝拥有最高权力的女人。

一 铲除顾命八大臣,走向政治权力中心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到尾声,在英法联军的逼迫下,咸丰皇帝匆忙“西狩”,逃亡承德避暑山庄。次年,咸丰便病死于承德避暑山庄,在临终前,咸丰做了三件事:1、立皇长子载淳(也就是日后的同治帝)为皇太子;2、命载垣、端华、肃顺为顾命八大臣,处理朝政;3、授予慈安“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八大臣的拟旨要同时盖这两个印章才能生效。不得不说,咸丰帝这几步棋下的还是不错的,通过权力分割组合,将各方势力维持在了一个平衡状态。但是,慈禧并不甘心共享权力,她要的是独揽大权。

但是老练沉稳的慈禧并不会冒失的跳出来,她先鼓动慈安,去和八大臣争权,让慈安去当出头鸟;接着,和同样有野心的恭亲王奕䜣等人密谋,夺取政权。

1861年农历8月1日,恭亲王奕䜣到承德和两宫太后会面,密谋政变事宜,之后,马上返回北京。咸丰的灵驾车队出发后,由于连下几天大雨,道路泥泞不堪,车队前进缓慢,慈禧授意载淳,抄小路走,于是,载淳比灵驾早四天到达北京。30日,慈禧发动政变,宣布载垣等八大臣的罪状,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西狩、圆明园被毁等事情全部扣到八大臣头上,先把八大臣革出军机处,接着杀的杀,流放的流放,顾命八大臣被一网打尽,而慈禧、慈安太后则垂帘听政,因为1861年是辛酉年,所以称为辛酉政变。

二 扳倒恭亲王奕䜣和慈安太后,独掌大权

辛酉政变后,奕䜣在朝中的权势一时间如日中天,执掌军机处。又和洋人的关系颇好,洋人对他很是赏识,渐渐的,奕䜣连慈禧也不放在眼里了。而慈禧的另一个政敌,当初和她一起夺权的慈安太后,也让慈禧坐立不安。咸丰皇帝死前曾留有遗诏给慈安,要慈安注意慈禧,一旦有越轨行为可以出示遗诏,以加惩罚。遗诏的存在,使慈禧感到惊惧不安,办事谨小慎微,虽然她是才是正宫,但也不得不对慈安礼让三分。而更加让慈禧不安的是,奕䜣和慈安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慈禧,慈禧的权力欲望极强,绝对不会坐以待毙的,她在心中开始酝酿如何扳倒奕䜣和慈安。

同治四年,翰林院编修蔡寿祺上奏参劾奕䜣,列举了奕贪墨、骄纵、揽权、徇私四大罪状,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慈禧当然不会放过,她立马抓住机会,以同治帝之名,革去奕䜣一切职务。但奕䜣在朝中根深蒂固,岂是这么容易打倒的,在各大臣的请求下,奕䜣复被录用,只是被撤去了议政王衔。

1875年,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兼外甥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为帝,改年号为“光绪”,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再次垂帘听政。但是,经过太平天国等一系列事件后,慈禧已经建立起了足够的威信,权力已经非常稳固了。光绪七年(1881),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突然暴亡,死因不明。光绪十年(1884),法国入侵越南,并且将中国军队逐出越南,中法战争爆发,战火蔓延至中越边境。慈禧立即抓住这一时机,假公事而泄私愤,将清军失利的责任全部推到奕䜣身上,彻底罢免了他,改组军机处,从此将大权牢牢的握在自己手中。

不过,虽然慈禧获得了大清的最高权力,但是由于她也是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敢明目张胆地挑战皇权,更不敢效仿武则天自己当皇帝,而是借助皇帝年幼,凭借着皇太后的身份执掌权力,从名义上来说,大清的主宰仍是皇帝而不是慈禧。在慈禧掌权期间,中国国势是每况愈下,大清朝也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慈禧死后三年,大清就亡了,或许,真是应了那句诅咒“灭建州者叶赫”。


一卷青史


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大清帝国史上最长的皇后谥号,足见其强劲的实力,慈禧太后能够走上权利的巅峰,客观因素、主观因素都有。

1、肚子争气

咸丰皇帝刚刚继位时,还有点奋发图强的样子,不过随着国内国外局势的失控,变开始醉生梦死了。此人十分好色,关于他的野史野史层出不穷。不过可能其福薄,忙活了十一年,就只有慈禧的儿子活下来(有一个夭折了),可见大清国运的衰微。

2、咸丰助攻

咸丰一直不算是个明君,在临死的时候自作聪明,给儿子设计了一套政治体系,既顾命八大臣,又怕权臣出现,有弄了“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给了皇后慈安和儿子同治。可同治太小啊,只能由亲娘代为掌管,其实这就给与了慈禧巨大的权利。而猪队友肃顺压根没有瞧得起文盲慈安和半文盲慈禧,导致其最后身败名裂。两宫垂帘听政从此开始了。

3、主少国疑

同治6虚岁继位,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直到其17岁时,才亲政,不过19岁早亡。慈禧又做主立了载湉为帝,即为光绪帝,他更小只有4岁,慈禧毫无疑问的开始第二次垂帘。期间慈安去世,慈禧更是一家独大。二十多年的垂帘,让她身经百战,积累了大量的的政治经验,并在广大群臣中有了崇高的威望,皇帝成了摆设。

4、确有手腕

说慈禧是政治家,有点高估她了,但起码是个权谋家。联络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足见其政治能力。站稳脚跟后,又一脚踢开了恭亲王。执政期间重用汉臣,发展洋务,也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变法(当然想分她的权是不行的)掌握满清最高权力近半个世纪,你说她一无是处,那肯定是不公平的。

整体说来,有时候人的天赋确实不可忽略,慈安同样垂帘很多年,也没有成为慈禧那样的权谋家,可见人的成功,天赋和机遇缺一不可。


黑水布衣


哈喽,蛏子历史来了。仅代表个人思想。

慈禧,晚清最高的当权者。慈禧又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最高权力的中心。



可以从慈禧本身以及清晚期的时局与环境来分析。

慈禧本身。正常来说,一个女孩子家,基本上就是相夫教子,然后做做女工就好了,去治理国家什么都交给男人们去做了。但慈禧是一个不干预寂寞的女人。她想着,男人能做的女人也能做。男人做不了的,女人也能做。就像以前龙在前,凤在后,就让慈禧改成了凤在前,龙在后。凤在上,龙在下情况。



从慈禧所处的环境来看。咸丰皇帝,一个风流皇帝。早产导致身体体质不行,加上过度纵欲,导致身体每况愈下。于是就给了慈禧帮助咸丰看奏折的机会,一来二去,慈禧对子批阅奏折越来越顺手了,也渐渐的通过批阅奏折让慈禧找到了快乐。咸丰年纪轻轻就归去了,留下了两位皇太后,和一位小皇子,为了不让大权旁落,慈禧只能与肃顺等人斗智斗勇。同志光绪两朝,外夷不断进行侵犯,腐败亏空,落后的大清早就不是当年的天朝上邦了,所以战事连连失败。皇帝不能担当责任,也就只能依靠慈禧了。所以一步一步,慈禧走上了权力的最高点。


蛏子历史


趣谈史间奇事,晓悟历朝真理!

慈禧掌权,是因为她有印章而这个印章是控制整个朝廷的最后一道保险。

咸丰死,慈禧兴

咸丰七年,天底下发生了两件事情:英法联军入侵和北京太热。

看不懂?没关系,我们慢慢来: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按照惯例,皇帝就得跑路,而且跑得越快越好。等英法联军撤退后,在发布天下诏书,说皇帝如何英明,怎样击溃敌军芸芸。

那么皇帝出逃,逃到哪里合适呢?夏天天气这么热,还是去承德避暑山庄好了。可有一点,古代的避暑山庄可没有现在的公路和火车哟,只能是八抬大轿抬着皇帝一步一个坎,慢慢往前走。

咸丰皇帝本来身子骨就弱,再加上平日里喜欢宠幸一些小姑娘,是一天不如一天了。避暑山庄一日游,几乎就断送了咸丰皇帝的小命。

咸丰还算明白,自己死了无所谓,得把下一代安排好咯,要不就成了千古罪人了。同治当皇帝,那是没的说,毕竟矮子里面拔将军,有一个算一个。除此之外,咸丰皇帝还给同治找了八位顾命大臣,让这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同治。

原本是没问题的,但是咸丰临时之际突然想到一件事情:同治太小了,要是受人欺负怎么办?于是,咸丰给了慈禧一个印章,而这个印章成为慈禧独断专权的唯一武器。

我们简单来复盘下当时的朝廷:

顾命大臣有意见,相互商讨,商讨出个一二三来,就去找同治签字盖章;

反正孩子还小,随便糊弄糊弄就成了,充其量给俩棒棒糖,就得乐呵呵的给办了;

但是,同治说话不好使,因为没有印章;

印章在哪呢?在慈禧身边呢。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办案程序,皇帝是靠不住的,大臣也是瞎扯淡的,所有事情需要皇帝点头,得先征求慈禧的意见。于是,慈禧有了权力,并且权利越来越大。

八大顾命大臣自然不希望将权力拱手相让,相互勾结灭掉慈禧,结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慈禧活得好好的,顾命大臣可就惨了。

没错,这就是事实

印章很重要么?不重要,一点也不重要。

在贤明的皇帝心目中,印章只是个代表、只是个形象工程罢了。

可是,在幼小的同治以及诸多腐朽的大臣心目中却很重要,甚至能要了自己的亲命。

慈禧有印章,所以慈禧能够无法无天,慈禧能够肆意妄为。

咸丰应该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辛辛苦苦给同治安排的诸多步骤,最后被一位婆娘给毁了。而这位婆娘在不久后的一天还会说出:量中华之国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的混账话来。

【新人不易,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小生在此谢过!

参考文献:《清史稿》、《议和大纲》等】


趣谈唐宋元明清


慈禧和所有古代掌权的宫廷女子一样,是先摆平了内宫,然后走向朝堂,之后才在政治斗争中走上晚清权力巅峰。

我认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来分析:

第一阶段:获得最高统治者的宠爱和信任

古代男人要想高官厚䘵指点江山,办法有很多,而女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入宫嫁给皇帝,吕后、武则天、贾南风都如此,慈禧也不例外。

她出身于满洲贵族叶赫那拉氏,小名兰儿,初入宫时的封号是兰贵人,次年晋封懿嫔。

我们印象中的慈禧就是个脸颊下垂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好像没啥吸引力,但她年轻的时候可是个清秀佳人,而且工于书法才思敏捷,颇得咸丰的宠爱,没几年就生了儿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

咸丰生病时经常让她代批奏章,并且在很多政事上会征询她的意见,大臣们对此很不满,咸丰却依然信任她。接触过真正的权力就舍不得放手了,她的政治野心和权力欲望就是在那时养大的。

第二阶段:拉拢慈安太后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携妃嫔及大臣逃到热河,忧急之下一病不起,1861年于重病中安排后事,任命了八个重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载淳理政。

又怕儿子年纪太小被大臣们欺压,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代表母仪天下的权力;授予载淳“同道堂”印章,代表统一天下的权力,载淳那一枚就由慈禧保管,因为当时他只有6岁。

咸丰过世后,钮祜禄氏被尊为“母后皇太后”,号为慈安,慈禧则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慈安听政时坐于养心殿东暖阁,故民间称为东太后;慈禧在西暖阁,故称“西太后”。

从妃嫔时期起,两人就是有矛盾的,一个是生不出儿子的正宫皇后,一个是生出儿子的宠妃,她们的关系注定不会好;而且虽然新帝是慈禧的亲儿子,但在礼法上慈安有权力节制慈禧。

慈安秉承着“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虽然听政,但并未过多染指朝中权力,也限制着慈禧。

所以慈禧内心是很厌恶慈安的,又觊觎她手中的那枚印章。但她按捺住情绪,采用的方法不是正面对抗,而是伏低做小,让慈安渐渐打消了对她的戒心。

第三阶段:发动辛酉政

慈安不是电视剧里那个懦弱无能的东太后,她的能力并不弱于慈禧,只是缺了个儿子。

她之所以接受慈禧的示好,也不是就真的相信了慈禧。主要是八个辅政大臣飞扬跋扈,步步紧逼,她们孤儿寡母的,只能同心协力先对付外臣,否则同治成了傀儡,她也讨不了好。

这正中慈禧下怀,又联合了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訢,承诺以后给他重权,利用扶送咸丰帝梓宫回京的机会发动了政变,八大臣斩的斩贬的贬,因当年是辛酉年,故称“辛酉政变”。

这是慈禧政治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事件。

第四阶段:成为满清的实际统治者

辛酉政变之后,朝中已无人可以阻拦慈禧掌权,但宫中还有。

慈安太后出身不比她差,智谋也不比她差,身份也比她高。所以两宫争斗各有胜负,慈安奈何不了慈禧,慈禧一时也胜不了慈安。

当同治长大后,两宫还政于帝,退回后宫。但虽然没有垂帘听政了,慈禧还是控制着儿子,各种政令多出自她的意思。

1875年同治帝病逝,慈禧立侄子兼外甥载湉为帝,也就是光绪帝,他只有4岁,所以两宫再次听政,但此时慈安已经落了下风,光绪更不是她的对手。

1881年慈安过世,世上再也没人能在身份上压制慈禧——有人怀疑慈安是被她害死的。

而在朝堂上,她重用汉臣牵制满洲贵族,自己又成为满洲贵族的保护者,导致两边都离不了她,她成为了实际上的满清统治者!

纵观慈禧的政治生涯,会发现她最擅长的是平衡之术,对于大臣拉拢一批,打压一批,疏远一批,镇压一批,更以铁血手腕维系着自身的绝对权威,手段冷酷无情,意志非常坚定!

从民族大义的角度来说,她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命运;但纯从清廷的角度来说,是她延续了清朝的寿命。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咸丰皇帝的后宫嫔妃,同治皇帝的生母。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驾崩后,传位于唯一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叶赫那拉氏随即升级为圣母皇太后,和慈安太后并尊两宫皇太后。

慈禧太后在咸丰皇帝驾崩后,联合留守京城的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得晚清最高统治权,由此了开启了对晚清长达几乎半个世纪的统治。

慈禧太后走向权力巅峰的道路应该分为两个过程:

1、咸丰皇帝在位期间;

2、咸丰皇帝驾崩以后;

01 咸丰皇帝在位期间,身为后宫嫔妃的叶赫那拉氏向后宫高位的努力

咸丰二年,17岁的叶赫那拉氏通过嫔妃入宫的常见方式——选秀,进入咸丰皇帝后宫,被咸丰皇帝赐号兰贵人。从叶赫那拉氏的位分晋封,就能看出叶赫那拉氏的出身并不好,其所在的叶赫那拉氏家族也因为后金政权建立之初的家族恩怨而备受冷落,所以叶赫那拉氏在刚一进宫的初期阶段并没有任何的竞争优势。

但好在叶赫那拉氏生的还算俏丽,很快获得了咸丰皇帝的恩宠,咸丰四年便被晋升为懿嫔,成为高位嫔妃;咸丰六年,叶赫那拉氏为咸丰皇帝生下庶长子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这个咸丰皇帝唯一活下来的皇子成就了叶赫那拉氏的辉煌人生。

“母以子贵”的叶赫那拉氏次年便被晋升为懿贵妃,成为仅次于慈安太后的高位嫔妃。更重要的是,身体不好的咸丰皇帝看重了叶赫那拉氏的机灵聪慧、政治智慧,违背“祖制”,时常让叶赫那拉氏时常就政务问题提出意见或者直接代劳,这位慈禧太后以后处理政务、执掌朝政奠定了基础。

慈禧太后在咸丰皇帝在位期间向高处权力的爬升,和其手段权谋并没有多大关系,幸运和天命占据较大比例。再加上咸丰皇帝身体先天不足,沉迷于酒色,以至于皇嗣稀少,仅生两子还有一子早夭,这些都为慈禧太后向权力巅峰的进发奠定了绝对基础。

02 咸丰皇帝驾崩以后,慈禧太后开始展现自己的政治手握、权谋手段,在除掉“赞襄政务八大臣”、将恭亲王奕訢排挤出权利中心、慈安太后突然病故以后,最终登上晚清政权的权力巅峰。

咸丰皇帝驾崩之前,对于晚清政权的权力调配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安排还算比较完美的,但他错误估计了“赞襄政务八大臣”对于权力的追求和把握,更错误估计了慈禧太后的不敢受人欺凌的权力欲望。

咸丰皇帝驾崩以后,他亲自任命的八位辅政大臣,立马将晚清大权全部接管,对于咸丰皇帝生前给予两宫太后的权力制约全然不顾,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同治皇帝这位年幼君主的皇帝权威甚至皇帝位置,为了保住自己和儿子的地位,慈禧太后必须有所行动。

势单力薄的慈禧太后认真分析了形式利弊、政局态势以后,联合留守京城的恭亲王,咸丰皇帝的六弟爱新觉罗·奕訢,成功发动“辛酉政变”,成功掌握了晚清最高权力。

但此时的慈禧太后上面还有慈安太后,朝政大权还有恭亲王奕訢把控,所以慈禧太后虽然名义上施行“垂帘听政”,代同治皇帝行使皇帝职权,但其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晚清最高统治者。

同治四年,慈禧太后巧用手段,将权势日隆的恭亲王奕訢罢黜议政王之位,但奕訢并没有离开权利中心;

光绪七年,慈安皇太后暴崩于钟粹宫,死因成谜,慈禧太后成为晚清政权实质上的最高统治者;

光绪十年,慈禧太后借故中法战争失利,而将奕訢所有职位废黜,慈禧太后得以成功掌握朝政,正式走向了权力巅峰。

我是@正说清代十二朝,专注清朝历史解析,欢迎关注。个人见解,欢迎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


正说清代十二朝


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战当然是老公刚死,她力战八大顾命大臣的事。

1861年8月,清朝皇帝咸丰在承德避暑山庄去世。在临死之前,咸丰交待了后事。搞了一个两位皇后跟八位大臣共同辅政的架构。


两位皇后是慈禧、慈安,慈安是正宗大老婆,慈禧因为生了儿子同治皇帝,所以也提拔上来当皇后。咸丰就把自己的两个章子:“御赏”与“同道堂”分别给了这两个老婆。规定,文件的开头必须盖“御赏”,结尾必须盖“同道堂”,这样文件才算有效。当然啦,慈安这个人没什么野心,基本上都听慈禧的。

难搞的是咸丰留下的八个顾命大臣。

临死之前,咸丰凑齐了八个小伙伴: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

这里面,最难搞的就是肃顺。

这个人其实出身比较低,镶蓝旗人,属于下五旗。以前没什么事干,就是穿个旧羊皮褂牵个狗到处逛,结果碰上了老同学墨裕。墨裕一看,怎么混成这样了?就说你长点心吧,你这样像什么啊?

肃顺说,我是流氓!(亡赖耳)

同学更火了,说你咋这样没脸没皮的呢?

肃顺答:我是流氓我怕谁!(因亡所赖,斯亡赖耳)。

最后同学没办法,介绍他去当官,结果这个肃顺很会当官,最后官做得比他同学大得多。

这个肃顺确实有能力,是当时清朝不可多得的人才。治腐败,打太平天国,尤其是重用汉人。

他有个口头禅:旗人里浑蛋多 不能得罪汉人。

他很清楚,旗人天天吃劳保,很难出人才了。所以他重用了很多汉人,比如曾国藩就受了肃顺的关照。

那肃顺是不是就完美呢?不是的。这个人比较苛刻,骂手下的旗人跟骂狗似的,而且办案很严苛,对同僚也不注意搞好团结,最重要的一点,有点独断专横。

咸丰一死,肃顺就专横到慈禧头上去了。

咸丰死了三天,肃顺就给慈禧提了一个建议,说以后我们怎么开展合作呢?我起草文件,你们盖章,但文件内容你们别看,更不要改。(谕旨由大臣拟订,太后但钤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内览。)

慈禧这一年26岁,虽然年轻,但后宫斗争出来的,那是吃干饭?,尤其是慈禧,她很早就跟在咸丰身边搞政治了,所以一听,就明白了,这是肃顺把她当成了印泥,文章在她身上过一下,没她什么事。

怎么办?慈禧情急之下,马上翻出了咸丰的遗诏。

慈禧说,按先帝的遗嘱,你们八个小伙伴是“赞襄一切政务”,什么是赞襄?就是打下手,帮帮忙。确实是,这八位是赞襄政务王大臣。这跟前面的多尔衮不同,人家多尔衮是皇父摄政王。人家那个是摄政,你这个赞襄就想把政务承包了?

肃顺无法可说,只好老老实实同意让两位太后看文件。

这样一搞,不但没成功逼宫,肃顺还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火力,让慈禧下定决心要弄倒肃顺这八个人。

慈禧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快,她就找到了一个最佳政治盟友。

恭亲王奕。行六,人称小六子。

这个人来头就很大了,他是咸丰皇帝的弟弟,甚至道光皇帝原本要传位给奕的。只是考虑咸丰这个人比较老实,最后才选择了咸丰。

咸丰对这个弟弟十分顾忌,也不安排他重要岗位,八个顾命大臣也没他的份。

知道自己被排除在未来的辅政班子后,奕很不满。很快,他就收到一个密信:两宫太后让他赶紧去热河,有重要事情商量。

这个信是怎么送到的呢?说来,也是慈禧很聪明。她先是让自己的太监安德海跟慈安的宫女吵架,然后贬安德海到北京去扫地。这个安德海就借机回到北京,传递了这一封密信。

奕马上赶到热河,要见慈禧,但不是说见就能见的,因为清朝规定,亲王不能见嫔妃,原因大家都懂的。何况是刚成了寡妇的嫂嫂。所以肃顺就拿这个当借口,阻止他们见面,但慈禧也不管了,说一定要见。最后,肃顺磨不过,还酸酸地说,你们姑嫂要见就见吧。

本来,奕说要不行,你们八个人也一起来,结果肃顺摆高姿态,说我们不去。

于是,奕就跟慈禧密谈了四个小时,就是商量怎么收拾这八个大臣。

很快,奕回京安排一切。

接下来就要回宫。在回宫的时候,本来皇帝需要扶棺的,但慈禧说皇帝年幼,身体不好,让领导先走。肃顺也没多想,就让同治先回京,这样一来,最后的把柄也没有了。

回京之后,这八大臣就被抓了起来。

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抓了起来呢?主要也是肃顺的人品太差,在朝中没啥朋友。大家都盼着他倒台。

肃顺还想拉拢曾国藩。可曾国藩是什么人精?他连皇帝都不想当,怎么会插手满清的家务事。据说,曾国藩收到请求后,用茶在桌子上写了一个字:“妄”。

这个事情太靠不住,我不管。

当抓这八个大臣,宣布他们的罪诏时,八个大臣还莫名其妙地说,我们都没写诏,哪来的罪诏?

这就太天真了。诏书是有笔就能写的,只有印章才是无法复制的。当然,真要复制,一个萝卜就搞得出来。

肃顺在被窝里被抓,被抓时保持了爱骂人的本色,痛斥是慈禧是贱婢。但最终被押到菜市场斩头。

唉,怪谁呢?谁让你们轻敌,最后败在一个婢妇身上呢?

此后,慈禧开始了垂帘听政,这一结果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近代。

而慈禧能够掌控大清国,主要还是手腕高,像她对付曾国藩,就是一套一套。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名的刺马案。


时间: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

1.拱卒

此时,是两江总督马新贻每月一次考核武官的时间,马新贻到校场检阅训练情况。检阅完了之后,马新贻通过一条小道回自己的官署,刚进便门,突然一声冤枉,一个人冲到马新贻的面前,一把抓住了马的衣领,另一手拔出短刀,直刺马的胸膛。刺入后刀一翻转,一拉,连肠子都带了出来。

马新贻随后丧命。

杀人者,张汶洋。此人杀人后并不逃跑,而是大呼:“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今日拼命,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这一卒拱得惊天动地,满盘皆震。

2.马别脚

张汶洋为什么要杀马新贻?

张汶洋供诉,他是为了兄弟报仇!

张汶洋,十多年前在庐州拉了一支部队,在一次作战中俘虏了当时搞团练的马新贻。

张汶洋早就想招安,于是,他没有弄死马新贻,而是跟他结拜为兄弟,同时结拜的,还有山上二位头领:曹二虎,石棉标。

在马新贻的安排下,这三位全都穿上了清朝的军官服。而有张汶洋等人的帮助,马新贻屡立战功,一路高升。

接下来,狗血的剧情出现了,马新贻把兄弟曹二虎的老婆给睡了。

马汶洋知道后,给曹二虎出主意,要么杀了马新贻,要么你想开点,把老婆送给人家算了。

曹二虎选择了第二条路,跟马新贻说你要喜欢,我老婆给你了。

马新贻把曹二虎痛骂一顿,“我岂是那种不仁不义的人!”

马汶洋说坏事了,曹二虎你怕是要出事。

果然,曹二虎被以通捻的罪名抓起来杀掉。

马汶洋找到同时结义的石锦标,说:“兄弟死了,我们得报仇,你怎么看?”

石棉标沉默。

马汶洋明白了:“好,报仇的事情就交给我吧。”

从此之后,马汶洋就消失了,他潜伏着寻找机会,又拼命练习刺术,做到一刀可以刺破四五层皮革的力度,终于五年后一击成功。

那么,堂堂两江总督被杀竟然是因为桃色纠纷?

这特么不是戏里的吗?

这说出去,别说人民群众了,就是老佛爷也不敢相信啊。

3.山顶帅

慈禧当然不相信。

这位深居后宫的老太太可不是什么软弱的人,掌控朝局数十年的经验告诉她,这个事情没这么简单。

尤其是马新贻是她精心布下的一个棋子。



3.跳马

马新贻是当红的炸子鸡。

二年前,慈禧太后将曾国藩调到直隶当总督,而把两江总督这个江南重职交给了马新贻。

论资历,马新贻不过是曾国藩的部下,凭什么一下跟曾国藩平起平坐?

原因只在慈禧要用他。

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怎么打压势力膨胀的湘军就成了慈禧的心病。想了一下,只有将曾国藩从他的大本营调走,然后派一个得力的人去两江,主持裁减湘军的计划。

成,则好说。不成,那就玩弃子。

但慈禧没想到,湘军这边的反应这么激烈,直接把她的人给杀了。

是的,慈禧才不相信什么兄弟、投名状、奸情的故事,她认定这个事情肯定是湘军在后面搞鬼。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事情曾国藩知不知道?是他谋划的,还是他完全不知情?

更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尽快处理这个事情,不至于引发兵变。

2.飞相

曾国藩被叫到了慈禧的面前。

慈禧先说了一句话: “马新贻这事,岂不甚奇?”

这个事情,可不是那么简单,我心里有数,你也别想糊弄我。

曾国藩答:“这事很奇。”

这个事情,确实不简单,但我也觉得奇,这跟我没关系。

慈禧点点头,明白了,又说了一句:“马新贻办事很好?”

言下之意,马新贻下去裁减湘军,是我派下去办的,他办得不对吗?

曾国藩答:“他办事和平精细。”

言下之意,老佛爷,你派的人没错,他办事挺好,我认同,湘军该裁。不过,这事真跟我没半毛钱的关系啊。

妥了,两个都是聪明人,都知道这个事情该怎么办了。

马新贻肯定要以烈士来收场,而不是害兄弟、睡弟妹的人。而马新贻怎么死的,幕后主使是谁,慈禧不想管,她只要这个事情不要闹大。

慈禧宣布了她的命令,你还是回去当两江总督,把这个事情了结了。


4支士

曾国藩又回来了,证明湘军的事情,没有曾国藩是搞不定的。而同来的还有刑部尚书郑敦谨。

郑敦谨是来查案的,是慈禧支的一招士,看曾国藩怎么审这个案子。

郑敦谨是有名的铁面无私,他把张汶洋提上来一看,奇怪了。

这位张汶洋好好的。

一般来说,这种犯人上了堂,少不得要吃点大刑,而且他说的什么复仇,奸情也不是官员想要的,这种人更加要大刑侍候了。

可就是一刑未上。

为什么呢?

原来被湘军的高级将领劝阻了,理由是他是重犯,背后隐情重大,要是用刑弄死了,就查不出真相了。

郑敦谨来了,就开始审,审来审去,也是那老一套,就是为兄弟复仇的。

最后,这位张汶洋还说,自己除了复仇,还为国除了奸,因为这个马新贻通回。

马新贻是回族将领。

这个就麻烦了,扯到左宗棠西征的事情上去了。

一直在旁边只听不说话的曾国藩终于开腔了。

“还是按原来的材料判吧。”

原来的材料认定张汶洋通海盗。

毕竟,这种封疆大吏偷弟妹,然后被兄弟杀死的事情太上不了堂面,说出去,大清的脸都要被啪啪啪。

郑敦谨这才明白,自己是被抬出来是走个形式。

于是,案子没结,郑敦谨就气呼呼地走了。

5.弃子

最终,马汶洋被凌迟处死。

在处死过程中,马汶洋一声不吭。有的说是好汉,有的说,他极可能先被下了麻药,失去了知觉。

而这个案子,在脑洞老师看来,水不但浑腥而且很深。

首先,那个偷二嫂杀大哥,然后小弟出来报仇的事情应该是真的,湘军对马新贻不满,欲除之而后快,也是真的。

两者的结交,才迅速让马新贻走向了死亡。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一起打开脑洞看历史。


脑洞历史观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慈禧,清末实际掌权者,那么她是如何从后宫一个小小的贵人成长为权倾朝野的老佛爷的?

其实,慈禧的崛起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母凭子贵

咸丰二年,慈禧选秀入宫,被封为贵人。贵人在清朝后宫属于较低的品级,若无意外,慈禧将在后宫默默度过一生。

然而上天给了她一个无与伦比的机会。清朝皇帝自嘉庆之后,就明显地子嗣不旺,到了咸丰皇帝,一共生了2个儿子,只存活了一个,就是慈禧生的载淳。

作为咸丰的独子,载淳只要活得比他爹长,他就是板上钉钉的皇帝,而慈禧就是板上钉钉的太后。

凭借着独子,咸丰生前慈禧从贵人一路升到贵妃,咸丰驾崩后,慈禧被尊为皇太后。

第二阶段:辛酉政变

咸丰驾崩时,给同治皇帝留了8位顾命大臣,为的就是防止后宫干政。但是充满着权利欲望的慈禧怎么甘心,于是她与恭亲王奕訢结盟,以为咸丰皇帝奔丧为由,发动“辛酉政变”,诛杀了肃顺等顾命大臣。确定两宫太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訢被任命为议政王,清朝的权利落入慈禧—奕訢联盟。

第三阶段:培养党羽

从垂帘听政到慈安太后去世,这一阶段慈禧大规模培植党羽,但是她也没有忘记清理其他政治强权。

慈禧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议政王奕訢,此时的奕訢是大权独揽,但是同治4年,翰林院一个小小的翰林蔡寿祺弹劾奕訢贪污受贿,徇私骄盈,通常情况下这种弹劾都会被无视,不过正好被慈禧拿来当枪使,慈禧下令严查,最后以“目无君上”免去一切职务,最后迫于朝臣压力才保留了在内廷行走的权利。第一任政治盟友就这样被撸了。

在皇族那边,影响慈禧大全独揽的就剩下一起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了。虽然慈安太后本身政治欲望不强烈,但是她地位高于慈禧,而且还掌握着印玺,朝廷重大决策还要送到她那儿盖章。于是在光绪七年,慈安太后暴毙。至此朝政由慈禧一人说了算。

第四阶段:权倾朝野

这个阶段的慈禧是当之无愧的清朝第一人。

光绪年幼,尚未亲政,慈禧一人垂帘听政,国家大事都由她决定。

慈禧的党羽荣禄、庆亲王等人已经统治了朝堂,李鸿章等人也是唯慈禧马首是瞻。

等到光绪能够处理政务了,放眼望去,朝堂之上都是慈禧的亲信,而慈禧的颐和园成了实际上的金銮殿了。


荣耀历史


慈禧实质掌握中国政权,长达47年之久,实在不简单。慈禧一生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期间,她两次决定皇室,两次发动政变,三次垂帘听政,可以说在权利的掌握上是极为成功。

他将王公大臣,甚至皇帝都玩弄于股掌之中。但她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却是一个失败者。

在她47年的统治中,在中国历史走向最危难的时期,她没有将中国这艘古老的航船带出外强侵略的激流险滩,而且正是由于她的落后,使得中国社会一步步地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纵观慈禧的一生,她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

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从慈禧的主战与求和,可以看出慈禧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变化。

清王朝在慈禧的统治下,从过去的天朝上国,完全沦为洋人朝廷的走狗,这是她的不幸,更是中国人民的不幸。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慈禧走完了她腐朽的封建人生。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清朝皇太后,为咸丰帝妃子。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

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抬入满洲镶黄旗。同年与恭亲王奕䜣合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顾命八大臣势力,与慈安太后一起垂帘听政。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慈禧太后是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其掌权时间长达47年,在清代仅次于康熙帝与乾隆帝。

以上是从慈禧太后经历第1次鸦片战争时,是还个不懂事的孩子说起,一直到她后面垂帘听政当皇太后,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医李友


慈禧太后统治晚清长达半个世纪,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她通过选秀入宫,因诞下咸丰唯一的皇子载淳,母凭子贵受封为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将顾命八大臣尽数罢免,实行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从而登上权力巅峰。1881年,慈安太后暴毙,慈禧太后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诞下皇嗣 母凭子贵

慈禧太后,原名叶赫那拉·杏贞,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满洲镶蓝旗人。17岁通过选秀入宫,被封为兰贵人,受到咸丰帝的宠爱。1856年,诞下咸丰帝唯一存活的皇子载淳,晋封懿妃、懿贵妃。1861年8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带着妃嫔、大臣逃往热河,在内忧外患中郁郁而终,临终前立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肃顺、端华、载垣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顾命八大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载淳继位后,尊嫡母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即慈安太后;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即慈禧太后。载淳是慈禧走上权力巅峰的重要筹码,皇帝生母的身份让她得以名正言顺的掌握朝政大权,从而登上最高统治者的宝座。

联合奕訢 发动政变

咸丰帝临终前任命顾命八大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同时又给了慈安太后和载淳(慈禧代为保管)两方印章,要求所有奏章必须加盖这两方印章方可颁行。权力欲极强的慈禧不愿受制于顾命大臣,于是说服慈安太后联合留守京城的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罢免顾命八大臣,实行两宫太后“垂帘听政”。1861年正值农历辛酉年,因此这场政变被称为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慈安是皇后出身,在尊卑序列上,慈禧自然要比她矮半头,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距离最高统治者仅有咫尺之遥。这一时期,两宫太后对于政务处理尚缺乏经验,主要依靠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大臣出谋划策,为了彰显奕訢在辛酉政变中立下的功劳,授予议政王头衔。

随着阅历的提升,羽翼渐丰的慈禧太后借编修蔡寿棋上奏弹劾之机,罢免奕訢议政王及一切职务。在文祥,宝鋆等人的极力斡旋下,慈禧才勉强同意他在内廷行走,并继续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慈安暴毙 大权独揽

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暴毙于钟粹宫,享年45岁。自此,慈禧太后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直至1908年病逝。野史传闻,慈安因为当天吃了慈禧差人送去的桂花糕,随后出现腹部绞痛的症状,延到夜间驾崩。慈禧太后统治晚清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一方面,在她主政期间,先后剿灭了太平天国和捻军,派左宗棠收复新疆,支持洋务运动,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创造了同光中兴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在她统治时期,清政府陆续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慈禧生活奢侈,贪婪无度,在被八国联军赶往西安待了大半年后,竟然恬不知耻的喊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种向洋人献媚的话。慈禧太后是中国近代史上绕不开的重要人物,也是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