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三分天下为何尽归司马?解读司马懿的政治才能,分析三国历史走向

引言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大乱,由一开始的宦官专权,到董卓临政,再到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袁术称帝,到最后魏蜀吴三足鼎立,期间可谓是战乱频繁。不过正如人言,时势造英雄,在这乱世之中同样涌现出了大批的有识之士,有用之才,像是蜀国的赵云、孔明;吴国的周瑜、陆逊;魏国的郭嘉、荀彧,等等等等,

不过纵观这些乱世豪杰,司马懿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英雄辈出的三国时期,司马懿上承曹魏下启大晋,结束三国乱世,开创一个全新的大一统时代,堪称一代枭雄。他在政治谋虑上堪比曹操,在笼络人心上不逊刘备,在军事能力上更是直逼诸葛。司马懿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在曹操曹丕时期主要是以为谋士的形象,隐藏在幕后出谋划策;在曹睿时期披挂上阵南征北战纵横疆场;在曹芳时期则无路可退,于公于私唯有拼死一搏。

三分天下为何尽归司马?解读司马懿的政治才能,分析三国历史走向

司马懿

司马懿一生,身边常强敌环伺,由于两次拒绝曹操的征召,从一开始就得罪了他,所以出仕之后并没有得他的重用。曹操对司马懿甚是猜忌,告诫曹丕要提防司马懿。身在魏国,司马懿的处境总是十分危险,但是他并没有自乱阵脚,而是尽可能把各个对手的心理看得一清二楚,进而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策略,最终一次又一次取得成功。

《晋书》中记载:"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司马懿,出身卑微,但凭借着自己的谋略以及审时度势的能力,一步一步由身居幕后的谋士变为领兵打仗将领,再到最后发动政变,帮助司马氏族赢得了天下,一统三国,不可不谓之成功。在当时的环境之中,司马懿是如何处变不惊,运用自己的智谋铲除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最终取得成功的,值得我们深思。<strong>笔者认为大致上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赢得王心"、"赢得军心"、"赢得民心"。

三分天下为何尽归司马?解读司马懿的政治才能,分析三国历史走向

曹操

对曹魏献计献策,赢得王心

司马懿刚刚加入曹操阵营时,曹操对他并不信任。为了打消曹操的猜忌,司马懿非常隐忍,甚至以劝曹操称帝来逢迎曹操。但是,曹操乃是雄才之主,曹丕乃是阴刻之君,想要赢得曹氏父子的信任谈何容易?司马懿明白,唯有尽心竭力出谋划策为曹氏建功立业,才可以赢得王心。曹操拿下汉中以后,司马懿立即进言劝说曹操勿失天时马上猛攻益州,不过曹操没有听从司马懿的建议,以至于后来懊悔不已。

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曹仁苦守襄樊。曹操和众多谋士毫无应对良策,甚至想到了迁都许昌以避关羽锋芒。此时,司马懿大胆建议曹操联合孙权夹击关羽。司马懿认为孙刘外亲内疏互相提防,双方因为荆州之事裂隙渐深,孙权更不希望看到刘备坐大,况且关羽先前还在儿女亲家之事上羞辱过孙权,孙权早已怀恨在心,于公于私孙权对关羽都忍无可忍。这一次曹操采用了司马懿的建议,最终导致关羽败走麦城。

三分天下为何尽归司马?解读司马懿的政治才能,分析三国历史走向

水淹七军

《文献通考》中记载:"蜀将关羽攻没于禁等七军,兵势甚盛。徐晃屯守,不下。曹公谓晃曰:全襄阳,子之功也。後孙权帅兵向西,时曹仁镇之,司马宣王言於魏文王曰: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地,不可失也。"

到了曹丕时期,司马懿的地位更重要了,不但帮助曹丕夺得太子之位,而且在曹丕执政的七年中功劳卓著。因为曹丕的文治武功和曹操相差太远,为了稳住当时的形势,司马懿力主曹丕称帝。

司马懿力推九品中正制,并且后续不断完善,收拢士族。为了收拢宗亲的人心,司马懿极力赞同曹丕对外征战,向这些宗亲表明自己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继承曹操的鸿鹄大志,自此以来,曹丕更是看重司马懿,司马懿成功的得到了君心。

三分天下为何尽归司马?解读司马懿的政治才能,分析三国历史走向

曹丕

明敏果决,击败卧龙,赢得军心

孟达先叛刘璋后叛刘备。在曹丕去世后心中很不安稳,于是又想叛曹睿。诸葛亮知道孟达的心意后,也有意接纳。司马懿接到曹睿伐蜀旨意后,不先请示曹睿,当机立断直接发兵新城。孟达根本不了解司马懿,没有想到司马懿竟然如此大胆先斩后奏,更没想到司马懿兵临城下没有停歇,直接就发起猛攻,十六天就拿下新城。与此同时,司马懿力排众议果断调兵遣将成功抵御吴蜀联军

《宋书》中记载:"魏明帝太和二年五月,大旱。元年以来,崇广宫府之应也。又是春,晋宣帝南禽孟达,置二郡;张郃西破诸葛亮,毙马谡。"

三分天下为何尽归司马?解读司马懿的政治才能,分析三国历史走向

孟达

祁山之围,司马懿一方面稳扎稳打,另一方面在成都散布谣言说诸葛亮欲谋反,刘禅上当,命诸葛亮退兵。司马懿利用刘禅的疑心和诸葛亮的愚忠,成功脱困。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就派使者送去女服辱之以激其出战。司马懿当着三军将士穿上女服,让使者告诉诸葛亮,我司马懿即使受女服之羞辱,也绝对不会给你决战的机会,最终活活拖死了诸葛亮

曹操手下猛将如云,能征善战者不计其数,很多将领更是文武全才。但是随着曹操曹丕的去世,很多将领也都渐渐英雄迟暮。此时三国鼎立已成定局,天下并未一统,战争的阴影仍然笼罩在中原大地。魏国君主曹睿,在曹氏集团里也是不可多得的君王,他明敏果决,掌控能力极强。而作为曹睿的四大辅臣之一,司马懿总是能临危受命,为大魏披挂上阵南征北战, 向三军将士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正是凭借这些军功,司马懿一步步赢得了军心。

三分天下为何尽归司马?解读司马懿的政治才能,分析三国历史走向

诸葛亮

审时度势,赢得民心

曹氏和司马氏之间早已积怨很深。同为曹芳的两大辅政大臣终究还是不能相容。刚开始曹爽对司马懿还是非常尊重的,但因人挑拨,导致曹爽明升实降而把司马懿推向太傅的位子。司马懿故伎重演装病不上朝,骗过了曹爽并最终发动了高平陵事变。为了获得异姓重臣和大士族这些中间势力的支持,司马懿看透了当朝重臣绝对不允许曹爽奢侈放纵胡作非为而断送大魏,大士族也绝不允许曹爽屡改制度而伤害到自己家族的入仕通道,使得两股势力在政变过程中都站到了司马懿一方。

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曹氏夏侯氏备受排挤。王淩拥立曹彪为帝再一次给司马懿出了道大难题,如何处理这件事关乎到司马氏乃至大魏的命运。司马懿心里很清楚在这件事情上稍有心慈手软,曹氏夏侯氏必将疯狂反扑,到那时将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司马懿铁了心杀曹彪夷王淩三族来稳定人心。司马懿率天子之师剿灭叛贼,而王淩却是私自拥立曹氏宗亲为帝实属犯上作乱。结合当时的形势,司马懿的平叛名正言顺,而王淩的愚忠和冲动必败无疑,如此对比天下百姓自然心归司马懿。

三分天下为何尽归司马?解读司马懿的政治才能,分析三国历史走向

曹爽

《资治通鉴》中记载:"凌既蒙赦,加恃旧好,不复自疑,径乘小船欲趋懿。懿使人逆止之,住船淮中,相去十馀丈。凌知见外,乃遥谓懿曰: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而乃引军来乎!"

曹叡的英年早逝把司马懿再次推上了辅臣的位子。由于司马懿位列四朝元老军功无敌再加上门生故吏遍布朝野,皇家宗亲对其极度忌惮,使得他处于尴尬又矛盾的环境中。曹芳时期,司马懿先后诛杀曹爽、扑灭王淩通过这几件大事件表明了自己有能力确保大魏的稳固,正是凭借着这种政治能力,渐渐赢得了民心,坐定了天下。

三分天下为何尽归司马?解读司马懿的政治才能,分析三国历史走向

司马懿塑像

评价

司马懿杀伐果断,公孙渊祖孙三代据守辽东,对曹魏时叛时降,并和孙吴时断时联。景初二年曹睿终于发动了灭公孙渊的战争。司马懿洞察群臣顾虑,提出攻打公孙渊的上中下三策,并自信一年为期拿下辽东。值得一提的是,一战取胜之后,司马懿进行了屠城,襄平城里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余人以及公孙渊的文武百官两千余人全部被杀。依附于公孙氏的辽东势力彻底归服曹魏,整个辽东迅速稳定下来

王淩事变后,司马氏全面兴盛,本族子弟多已封侯拜将,而曹氏夏侯氏则是全面衰败。 但是名义上曹氏仍然是天子,而司马氏仍然是臣子。司马懿心里明白,百姓和朝廷大臣都在看着自己,身为四朝元老深受曹氏四代君王的重用,在不同场合一再宣誓对曹氏的忠诚。正是这份宣誓和重用成就了司马懿,但也正是这份宣誓和重用在道德上绑架了司马懿。司马懿深知,曹魏军政权柄尽在己手,但万万不能学曹孟德走出那最后一步。

因为此时天下百姓和许多朝廷重臣都还心向曹氏,如果自己表现出任何明显的异志举动,都必将天下大乱,甚至司马氏也会面临灭顶之灾。此时,司马懿选择了一条折中的路线,那就是借助王淩事件把曹魏诸王都迁往邺城,并派监察看管使他们不得私自交往。对司马懿而言,这真是一个两全之策,既保全了自己余生的名节,又彻底压制了曹氏反扑的实力。

司马懿的一生跌宕起伏神秘而又传奇。三国末期那个历史节点,司马懿横空出世,历经曹魏四代君主并最终奠定天下重回一统的坚实基础。他的决胜之道,简言之,即他看透了人心,正所谓依依东望是人心。正是凭着这份智慧,司马懿演绎了由谋臣到军事统帅的精彩人生。从这位心理学大师身上我们看到大道至简万法归一,入仕为官,其实拼的就是看透人心的能力。只要看透了人心,就可以顺势而为精准出击百战百胜。

参考文献:《文献通考》、《晋书》、《宋书》、《资治通鉴》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