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渭博“微课堂”第四讲——韘形佩

韘形佩的功能是什么?

它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


今日的渭博“微课堂”

将为您一一道来

一起进入今天的课堂

共同探索文物背后的故事吧!

东汉玉雕珍品——三螭纹韘形佩

渭博“微课堂”第四讲——韘形佩

渭博“微课堂”第四讲——韘形佩

主讲人:李俊

渭博“微课堂”第四讲——韘形佩


渭博“微课堂”第四讲——韘形佩


大家好,我是渭南市博物馆的讲解员李俊,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在渭南市博物馆“与华相宜 渭南故事”第二展厅展出的一件精美玉器——东汉三螭纹韘形佩。


渭博“微课堂”第四讲——韘形佩


这件韘形佩,出土于华阴市油巷村东汉刘琦墓中。
198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仓考古队在华阴市油巷村清理发掘了五座东汉古墓。出土有“刘琦之印”及“司徒之印”,证明这一墓群是东汉刘琦及其家族的墓地。《后汉书·刘宽传》和《孝顺孝冲孝质帝纪》中都有关于刘琦的记载。刘琦,字叔峻,弘农华阴人。汉高祖第十四世孙,太尉刘宽之父。东汉大臣,安帝,顺帝时任九卿,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十二月进为司徒,司徒是东汉时期三公之一(司徒、太尉与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官司籍田,负责征发徒役)。公元135年十一月,刘琦被罢免了司徒之职,罢官不久便死去,死后归葬故里华阴祖茔。


韘形佩,是汉代盛行的玉佩饰之一,亦称鸡心佩或心形玉佩,它是由先秦玉韘演变来的。关于“韘”的文字记录最早见于《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叶,童子佩韘”;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曰:“韘、决也,所以抅弦。”意思就是韘为射箭时用来钩弦的。


渭博“微课堂”第四讲——韘形佩

韘的佩戴示意图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迄今为止最早的一件“玉韘”,该韘为玉质,器身较高,中部有孔,可套入拇指,一端齐平,一端为弧形斜面,正面雕饰兽面纹,背面有用于钩弦的凹槽,经试验,弓弦恰可纳入背面凹槽,可证此玉韘确为钩弦用具。在下端有两个小圆孔,是穿上绳子绑在手腕上固定韘用的。因此,最初佩韘的意义在于实用,而非审美装饰用器。

渭博“微课堂”第四讲——韘形佩

商 兽面纹玉韘 妇好墓出土


到春秋战国时期,韘的形制发生了改变,器身仍旧比较高,但是背面上原本用来钩弦的凹槽被突起于器身一侧的钮所代替。这一时期制韘的材料也增多了,除了玉之外,出现了骨、石、木、牙等所制成的韘。


渭博“微课堂”第四讲——韘形佩

战国 玉韘

而韘形佩则是兴起于西汉早期,是在春秋战国玉韘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西汉中期之前,韘与韘形佩并存,但西汉中期之后,韘已经完全被韘形佩所取代,它的造型风格跟韘相比,变化极大,装饰性增加,且较具夸张性。


渭博“微课堂”第四讲——韘形佩

东汉三螭纹韘形佩 渭南市博物馆藏

两汉时期,是韘形佩发展的鼎盛时期。我馆所藏出土于刘琦墓的这件韘形佩,便是东汉时的一件精美玉雕珍品。玉佩所采用的玉料为新疆和田玉料,玉质温润光洁,沁色自然。长10.2厘米,宽6.4厘米,平面呈椭圆形,中部的孔也为椭圆形,形似“鸡心”,以浅浮雕手法雕刻出三只口衔圆环,首尾相接,四肢刚劲有力的螭虎。画面栩栩如生,极富动感和张力。 螭虎,是中国古人根据想象创造的神物,虎头龙身,是龙和虎的合体。成型于战国时期,汉代被大量用作玉器纹样,盛极一时。《汉官旧仪》称汉代“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在传统文化中,螭虎代表神武、力量、权势和王者风范。因为这件韘形佩周围三只栩栩如生的螭虎,所以陕西省文物鉴定中心刘合心将这件韘形佩称之为三螭纹韘形佩。


总结


渭博“微课堂”第四讲——韘形佩

战国勾连云纹玉韘


同时,“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射礼是华夏民族礼仪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射,从最初的射猎和战争,到周代被列入当时贵族教育体系,“韘”也从最原始的战争工具和狩猎器械,成为古代文人贵族喜爱的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佩饰。


渭博“微课堂”第四讲——韘形佩

汉代龙凤纹韘形玉佩


正是基于这射礼文化的熏陶,使人们内心深处坚信,佩戴韘器就意味着掌握了这一项技艺,这也是韘从最原始的实用性用具逐渐演变成装饰性配饰的一个重要原因。

渭南市博物馆馆藏三螭纹韘形佩,玉质细腻,做工精美,实现了艺术与审美的高度统一,展现了东汉时期精湛的玉器雕琢技术,同时为研究东汉玉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