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原創# 新冠肺炎期間隨感---一生只洗兩次澡的女人

新冠肺炎期間,為了阻斷病毒的傳播,宣傳要求必須勤洗手,並對洗手的方式方法再次做了科普,甚至是洗手的水,也必須是流動水。從側面說明了這是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的象徵,說明了城市對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水平提升了不少,人們才可以這樣合理合規利用水資源。

然而對於水的敬畏,我則是發自內心的情感。即使我現在生活在長江之濱、水資源豐富的城市,心裡卻關乎水的記憶還是那麼深刻,我不知道怎麼去闡述和表明,的確對於水,我有由衷的敬畏。畢竟,作為一位來自於曾經水資源極度貧瘠的地區,兒時水的記憶是痛苦的。我能寫的,也就是以下記憶或者傳說:

一生只洗兩次澡的女人

這句痛楚的回憶現在講起來確實是可笑的,但這種事情確實是存在的。以前在我的家鄉,水資源極度貧乏,沒有河流,沒有現代化的自動水井。人們的生活用水是完全依靠大自然的饋贈,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來做飯,洗衣服,澆地。但絕對不能用來洗澡,因為那是極度的浪費,甚至是一種對生命,對大自然的褻瀆。男人不洗澡,女人平時更不能洗澡。在荒蕪的古老鄉村,我的回憶只是一些乾巴巴的老嫗,即使年輕的女子,也是滿臉通紅,鮮有南方女子的水靈。一些老者時常告訴我,看你們現在這麼浪費水,那是要遭孽的。

即使女子,一生也幸運的只能洗澡兩次。一次是新婚前一夜,一次是老去離世的時候。是的,有點像西方或者穆斯林民族的洗禮或者其他的儀式,但這並不奇怪,只是因為水資源的缺乏。

#原創# 新冠肺炎期間隨感---一生只洗兩次澡的女人

一碗水洗一筐蘿蔔

以前的居家媳婦,水都是丈夫挑擔,或者自己抬回來的,十分珍貴。對於水的利用,甚至和糧食一樣珍貴和合理。老嫗拔回一筐白蘿蔔,需要清洗,可憐的老嫗用碗端了水出來,顛著三寸金蓮,如履薄冰,唯恐碗裡的水浪費掉。一碗水,一筐蘿蔔,這就是洗菜的資源,而且還要洗乾淨,水也不能添加或是浪費,即便洗完的水,還要再次澆在地裡,滋潤蔬菜的生長。

生活吃水的“黑歷史”

我小的時候,家裡用水是父親推著架子車,拉著一個碩大的圓柱形水桶子,從十里開外的地方拉回來,水桶上有個進出水的開口,使用溼毛巾浸溼後敷在口子上的。記憶中,父親在前面佝僂著身子,拉著車,走過不平整的路面,水就在桶子裡翻滾嚎叫,嚎叫聲大了,就衝出來了,流在灼燒的黃土地上,一路走著,水也流灑著。水車走過的路面,則是一個留有尾巴的印跡,回到家,水也只有三分之二了。

然再往前,吃水完全是從村裡祖先留下的水井絞水吃,一桶桶水,一次次用扁擔擔回家。每天下午必做事項,否則次日無水做飯啊,男人擔水,女人用水。

如果你愛他,你就少用點,節省著他的力氣;如果你愛他,你也可以多用點,這樣你就可以在天天午後看見他。

村角的澇池,全村的寵兒

每個村都有一個澇池,也叫池塘。夏天雨季收集的雨水,就是全村人一年剩下日子裡的生活牽掛。澇池裡的水主要用來洗衣,澆地,餵豬,除了不用來做飯,都可以做著他用,甚至冬天女人也會泅麻桿在裡面,俗稱漚麻,漚的麻可用來當做針線做鞋底,綁口袋等。

冬天的澇池,孩子們的天堂,我們走在冰面上,打滾,滑冰,看看鑿開的的一個冰窟窿,看著冒出來的熱氣,好奇的望著裡面;夏天的澇池,大人們的地獄,總是擔心自家孩子去浮水,因為總有一些悲慘不幸的溺水兒童,被發現且抓了現行,男孩總免不了遭受一頓毒打。

#原創# 新冠肺炎期間隨感---一生只洗兩次澡的女人

不吃魚的老人

先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是不吃魚的。記憶中見過不少老人,在村裡宴席首次看到的清蒸草魚,紅燒鯉魚等,默然不去下筷。更是不會吃魚吐翅,因為壓根就沒吃過魚,說道,一股魚腥味,受不了。是啊,缺水導致的沒有魚可養,那魚是金貴物種,少了水不行啊。

即使現在,村上一些上了年紀的人都不習慣吃魚蝦,認為那是用珍貴的水養殖的。為了保持對水的敬仰,因此也不吃魚。

#原創# 新冠肺炎期間隨感---一生只洗兩次澡的女人

欣喜的大紅罐

大紅罐,現代化機井儲水容器。慢慢的,·附近大的村莊出現了現代化機井,用馬達抽地下水上來,再儲存在大罐裡,供人們生活生產所用,也替代了村裡的老井。因此村裡擔水吃的人慢慢變成了拉水吃的人,以前一日一擔變成了一週一拉,極大的解放了多餘勞動力,人們可以做其他事情了。

#原創# 新冠肺炎期間隨感---一生只洗兩次澡的女人

我就是在拉水吃的歷史中長大的。以前跟爺爺拉過水,後來和叔叔們,一個架子車拉兩個大水桶,就像架著的大炮一樣;後來和父親拉水,跟在後面,上坡時從後面推車給點力氣,下坡時腳踩在後面,給車阻力,偶爾也坐在前面車轅上,給父親一點拉水途中的樂趣;再後來,我就獨立去拉水,母親開始心疼了,父親卻是滿足的笑了。而拉回來的水,就是來自於大紅罐,至今,每每看到大紅罐,我都是無比興奮,那是故鄉的象徵。

荒廢的水渠

在我生活的地區,每個村落都有通向天地家門口的水渠。這是七八十年代為了解決用水困難,組織全村人修建的。水渠從水庫引出,順著主幹道,在分叉處進入每個村莊,又沿著村裡的路,走去每一塊成片的田間地頭。如果這個村子是個尾巴,水渠就結束在村裡的澇池,如果村子只是一個過點,那麼水渠還要繼續延伸到下一個村子。

如今,水渠早已成了遺址了,鮮有成段的。水渠的預製板,也被人挖完了,真是荒廢了。想當年著雄偉龐大的惠及民生的灌溉系統性工程,如今也伴隨著自來水的普及光榮的退出了人們的視野,可它永遠無法走出人們的記憶。

#原創# 新冠肺炎期間隨感---一生只洗兩次澡的女人

寫在最後:水資源的重複利用,是人們對生活,對生命的敬仰。一水一世界,透過一滴水,你能看見未來和生命的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