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司马师和司马昭谁厉害?

小姐姐讲史


就整体而言,当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和司马昭不仅是司马家族最杰出的人才,也是曹魏帝国最杰出的人才。如果把司马师和司马昭放在一起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司马师和司马昭各有所长,有些方面司马师强于司马昭,有些方面司马昭强于司马师,有些方面两个人不相上下。

如果把司马师和司马昭,放在司马家族篡魏立晋的大背景下去比较的话,就可以发现两个人各有过人之处:

就心理素质而言,司马师强于司马昭

乘着曹爽陪同魏帝曹芳到郊外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的时机,蛰伏了好几年的司马懿决定发动政变,以铲除曹爽集团。同时司马炎做了周密的部署计划,高平陵之变的前一晚,司马懿派人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并让人观察两个儿子的反应。

司马师知道后,淡定如常,从容不迫。司马昭就显得比较焦虑,坐卧不安。第二天司马师布置兵马时,他自己临危不乱,部队井然有序,毫无慌乱之感,连司马懿都佩服。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晋书·景帝纪》

高平陵之变是司马家族篡魏立晋的第一步,从高平陵之变前夕,司马师和司马昭的不同反应来看,在面临关于司马家族命运的重大问题时,司马师的心理素质非常强,能从容应对。司马昭就显得有些慌乱,心理素质不如司马师。

就高平陵之变中发挥的作用而言,司马师高于司马昭

高平陵之变是关乎司马家族命运的最重要的一场战斗,在这场战斗中,司马师和司马昭都参与了。但是二人在高平陵之变中发挥作用是不一样的,司马师的作用明显高于司马昭。

司马师的任务和叔父司马孚,一起攻占司马门。而司马门的得失,是关乎高平陵之变成败的关键之一。司马懿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司马师,足见他对司马师的看重,这也说明在司马懿看来,司马师能发挥的作用更重要。

司马师没有辜负司马懿的期待,很快就占领了司马门,切断了宫廷内外的联系,封锁了宫廷,宫外曹爽的部队不清楚宫廷的情况,都不敢轻举妄动,当司马懿以郭太后的命令节制曹爽的部队时,他们听从了命令,服从了司马懿的领导,司马懿得以从容控制了曹爽的部队,使得曹爽丧失了反制司马懿的军事力量。

司马师据守司马门,在高平陵之变中立下了关键一功。那么司马昭在干什么呢?他奉命领兵监视两宫特别是郭太后。

虽然高平陵之变中,两宫是关系到政变合法性的大问题,所以必须把郭太后稳住。司马昭需要控制好两宫特别是郭太后,他的作用显然也很重要,但重要性不及司马师。因为司马门的重要性远超两宫,司马门如果失守,司马懿将会必败无疑。两宫的作用就不是那么明显了。

司马师控制司马门,司马昭控制了两宫,虽然两个人都圆满完成了任务,但是就重要性而言,司马师对司马门的控制,还是超过了司马昭对两宫的控制。

就扫平司马家族篡魏立晋路上所立的武功而言,司马师和司马昭不相上下

司马师执政和司马昭执政时,都发生了淮南叛乱事件,镇守淮南的将领举兵反抗司马家族,但无论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昭,都成功平定了淮南叛乱。

司马师执掌曹魏的后期,他的铁腕手段引发了一些人的恐慌,特别是他大开杀戒、行废立之事,导致镇守淮南的将领心生恐惧。公元255年,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联合起兵反抗司马师。

毌丘俭和文钦是曹魏镇守淮南的大将,身处抗吴一线,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反抗司马师,影响很大,当时司马师刚做完眼球除瘤术,伤口痛得厉害,本应该静养。但是司马师仍然坚持亲征淮南,司马师率领兵马亲征毌丘俭和文钦,攻势很猛,毌丘俭和文钦无法抵挡,一败涂地。

文钦败逃至东吴,毌丘俭则被乱军所杀。毌丘俭和文钦之乱,就这样被司马师平定了。

司马昭执政时,淮南同样发生了叛乱。镇东将军诸葛诞举兵反抗司马昭,司马昭同样亲征淮南,平定了诸葛诞。

当时司马昭有意谋朝篡位,诸葛诞对这事没有明确表态,在司马昭看来,不表态就是反对,就着手消灭之。司马昭征诸葛诞为司空,意在解除他的兵权,这是诸葛诞无法接受的。诸葛诞很快以反对司马昭谋朝篡位为由起兵反抗司马昭。

司马昭于是带着魏帝曹髦与郭太后一起,征调20万大军征讨诸葛诞。司马昭兵贵神速,用兵如神,在淮南战场上连续击败诸葛诞的军队,诸葛诞节节败退,困守孤城。最后,司马昭兵一举攻破了诸葛诞的据点,灭了诸葛诞三族,平定了诸葛诞之乱。

面对淮南将领的反抗,司马师亲征淮南,平定了毌丘俭和文钦;司马昭亲征淮南,平定了诸葛诞。司马师和司马昭在平叛时的表现,都非常值得称道,都有名将之风。司马师和司马昭先后成功平定了淮南的两次叛乱,武功不相上下。

就政治手腕看来,司马师强于司马昭

司马师执政时,中书令李丰联合光禄大夫张缉,欲发动政变,推翻司马师的统治,并推举太常夏侯玄为首席辅政大臣。但是这场政变,还未发动,就被司马师平定了,司马师以雷霆手段把所有参与政变的人全部灭族。

司马师把这次针对他的政变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在朝廷大肆排斥异己,扫平反对司马家族的政治势力,随后又行废立之事,废掉魏帝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有力地震慑了异己,司马师的这些举措,巩固了司马家族对曹魏的控制。

司马昭执政时,魏帝曹髦不满司马昭谋朝篡位之举,更不甘心做傀儡,他发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怒吼之后,亲自带着一群毫无战斗力的仆从,前去讨伐司马昭,不幸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所杀。

贾充当街弑君之君,给司马昭带了极大的压力。此前司马昭已经基本上做好了篡权的全部工作,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但曹髦遇害以后,司马昭和司马家族都面临巨大的政治风波,为了缓解压力,减轻世人对自己的指责,也帮司马家族脱困,司马昭不得不放弃了称帝的计划,把称帝的事情交给儿子司马炎。

同样是面对政变,司马师能把政变扼杀在萌芽状态,对自己和司马家族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而且司马师还借机稳固了自己权力和司马家族对曹魏的控制权。但是司马昭在大局已定,司马家族篡魏立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情况下,居然让毫无实权的傀儡皇帝跑出宫讨伐自己,给司马家族带来了巨大麻烦。显示出司马昭的政治手腕明显不如司马师,连一个傀儡皇帝都控制不住,若是换做司马师,这样的事情基本上不会发生。

所以论政治手腕,司马师显然是强于司马昭的。

就司马家族篡魏立晋的功业而言,司马昭强于司马师

司马师执政时期,虽然基本上奠定了魏晋嬗代的政治格局,但并没有建立西晋王朝,司马师没有封公或者封王,反观司马昭在司马师打下的基础上,继续谋朝篡位、掏空曹魏,之后更是凭借伐蜀之功受封为晋王,开创了西晋王朝。如果不是受曹髦遇害事件的影响,那么司马昭肯定是西晋的开国之君。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承认,司马师执政曹魏的五年,是司马家族篡魏立晋的关键五年,因为在司马师的努力之下,司马师扫平了曹魏朝堂反对司马家族的势力,建立了一支忠于司马家族的人才班底,巩固了司马家族对曹魏的控制,为魏晋嬗代铺平了道路。

司马师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仓促身死,大业未成。司马师亲征淮南时,因为眼疾恶化而病死在许昌,临终前把权力移交给司马昭。注意此时司马师并不是晋王,甚至也不是晋公,他只是抚军大将军,这说明司马师在功业方面仍然有不足之处,以至于未能封公封王。

司马昭就不一样了,司马昭接过司马师的衣钵以后,在谋朝篡位的道路上策马狂奔,多次威逼朝廷给他加官进爵,朝廷数次封司马昭为晋公,均被司马昭拒绝。一直到司马昭挟灭蜀之功,司马昭才接受了晋公之封。钟会之乱平息后,朝廷册封司马昭为晋王。司马昭有了晋王的头衔,预示着西晋王朝即将来临。司马昭受封晋王,实际上是开创了西晋王朝,只不过司马昭没有皇帝名号而言。严格来说,司马昭应该是西晋的开国之君,只是他不在乎皇帝的名号,没有强行称帝罢了。

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师为晋景帝,庙号世宗;追尊司马昭为晋文帝,庙号太祖。世宗和太祖的差别,也能看出司马师和司马昭功绩的不同。

司马师和司马昭执政时期,虽然两个人都没有称帝,但司马昭是在做好了所有称帝准备之后,因为曹髦遇害事件而自动放弃了称帝;而司马师没有称帝,则是时机不成熟,他并没有做好称帝的准备,只是打下了基础。

所以就司马家族篡魏立晋的功绩和贡献而言,司马昭是强于司马师的。

结语

关于司马师和司马昭的优劣,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司马师和司马昭各有各有的长处,某些方面不相上下。讨论司马师和司马昭谁更厉害,应该放在司马家族篡魏立晋的大背景下去讨论,这样才有意义。


袁卫宇


司马师、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是亲哥俩。司马懿城府极深,阴险狠毒,这两个儿子也很像他,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两代人成了西晋王朝的奠基者,为三国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至于说这兄弟俩谁更厉害,综合来说应该是老大司马司师更胜一筹。可惜死的早,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这也与司马师身为长子,且长司马昭三岁,有很大的关系。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兄弟俩头一天知道计划后,司马昭心有牵挂,一夜没睡,而司马师却与平时一样,安然入眠。第二天行动的,竟然能集结了暗中培植的三千人的敢死队,指挥若定。连司马懿都赞叹不已,可见司马师的心理素质与远见卓识,在当时要强于司马昭。

司马昭曾率兵伐吴,却被东吴诸葛恪击败,致便司马昭被降爵。次年,司马师却用计大败诸葛恪。只是因为早亡,没有独自指挥太多的战役。司马昭后来指挥灭蜀伐吴,统兵西征灵州平羌族,北征沙漠收拓跋。招抚几百万的各民族群众归附,所以在军事能力方面,如果以成绩论,司马昭要强于司马师。不过这要怪司马师死的太早。

在擅行废立皇帝这一点,这,两兄弟却步调一致,同出一辙。司马师大开杀戒,除掉政敌,废曹芳,立十四岁的曹髦为帝。司马昭不甘落后,又杀了想独立自主的曹髦,为了洗白自己,让部下成济顶罪,并灭了成济三族,相比之下司马昭更加阴狠。

在国家治理方面,司马师在司马懿死后,掌控朝廷,一方面清除异己,巩固专政,另一方面选拔人才,举贤任能,整顿朝纲,使朝廷中的风气焕然一新,生机勃勃,倒也大有中兴之势,使司马昭掌权后深受其利,并学以致用,灭蜀之后,优待刘禅,对蜀地百姓减免赋税,安抚民心,对政权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司马师在司马懿死后才独挑重担,至死时只有短短的四年,但在这四年中,他独揽大权,铲除异己,培植自家势力,打击外部敌人,已经为司马昭日后功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司马昭坐享其成。

司马师是长子,以古代世袭的规则,司马懿也会重点培养他,如果他不早亡,司马昭只能望其项背,历史的发展也许也是一样的,甚至更快。

所以相对而言,还是老大司马师的能力更强一些。至于司马家族的品行作为,是非功过,自有读者自行评定。

我是历史微点,历史领域小学生,欢迎互相关注,共同学习!


历史微点


当然司马师更厉害,他只是死得早名气比较小而已。司马懿蓄谋发动政变,只与一个人长期密谋,他就是司马师。到了政变前那天晚上,告诉了司马昭,这小子吓得一晚上没睡着;司马懿司马师父子跟没事似的。

司马师年轻时名气就很大,很有才能,能文能武,与名士何晏、夏侯玄齐名,三人关系很不错。作为国家组织部长,何晏看人还是有一套的,他说:“看问题深刻,能通达天下哲理的,数夏侯玄;看问题细致,能处理好天下事务的,数司马师。”何晏没看懂的是,司马师心狠手辣、阴狠深沉,而自己更擅长夸夸其谈。

司马师心有多狠?夏侯玄、何晏因为挡住了家族掌权,全部被处死;他自己的妻子夏侯徽,是夏侯尚的女儿,母亲是曹真之妹,可能是知道了什么秘密,被司马师杀死。

司马懿去世,因高平陵政变的恶劣影响,司马家的政权非常不稳。司马懿把一切托付给了司马师,他被任命为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成为第一权臣。


九州历史


肯定是司马师比司马昭厉害的多。

司马师在司马家取代曹魏的过程中,地位比司马昭重要的多。

司马懿的高平陵政变中,司马师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司马师在高平陵之变前担任中护军,掌握了曹魏中军的人事权以及部分兵权。司马师另外阴养死士3000人,也利用了自己担任中护军的便利。

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能直接掌握的军事力量,就是司马师召集起来的3000死士和掌握的部分曹魏中军兵力。可以说,司马师是高平陵之变谋划和执行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司马昭直到高平陵之变发动前,才被通知消息。之前的谋划,司马懿的家人中一起参与的,只有弟弟司马孚和儿子司马师。

司马师在高平陵之变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司马师是司马懿理所当然的继承人。

如果司马师死的时候,有一个成年的儿子,根本不会有司马昭什么事,司马昭只会是一个关系比较近支的宗室。

可惜司马师只有5个女儿,收养了一个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做养子。司马师死的时候,司马攸只有7岁,在司马家还没正式完成取代曹魏的时候,肯定不能让一个7岁的小孩继承位置,司马氏家族中另一位有实力有资格的人,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没有去争夺这个位置,才有司马昭继承。

司马攸顶着个司马师儿子的名义,在西晋初期成为了西晋政权内部的一个很大的隐忧。晋武帝司马炎晚年,让司马攸继位的呼声很高,而司马炎肯定想让自己儿子继位,引发了一系列的内部斗争。


仁勇校尉


司马师与司马昭是三国长寿军事家司马懿的两个儿子。

在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权力的过程中,司马师接过父亲的衣钵,司马昭又接过兄长的权杖。

当魏国权势集中流向司马家,司马昭儿子司马炎称帝、并统一全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司马师和司马昭谁厉害?从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可以看得很清楚。

一、建立的功绩

司马家篡夺曹魏权力最关键的一步就在于发动了高平陵政变。

曹芳继位,年近70岁的司马懿和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一起策划高平陵政变。

政变期间以及政变后,司马家族诛灭了曹爽三族,清除了曹氏宗亲在朝中最具实力的所有人物,使得司马家族基本上控制了曹魏政权。

政变全程由司马懿主导,两个儿子都起了重要作用。

相对而言,司马师起的作用要大一些,但是,司马师之所以起到了大一些的作用,全在于父亲司马懿安排,司马懿肯定按照传统思想,首先培养嫡长子。

在高平陵政变中,由父亲司马懿主导,司马师、司马昭根据各自的分工,都完成了任务,兄弟二人应该算是平分秋色。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操控魏国大权,引起一些大臣不满。

司马师将李丰、张辑密谋的政变扼杀在孕育中;

司马师废除魏帝曹芳,扶植曹髦为傀儡皇帝;

平定了毌丘俭、文钦的叛乱。

平叛后,司马师回到许昌,就因为手术创痛复发后而死亡。

司马昭继承哥哥的职位后,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让年轻的曹髦深感严重威胁。

为了逼迫曹髦首先起事,为诛杀曹髦找到理由、或者制造机会,司马昭在朝廷中要求曹髦册封自己为晋公、并赐予最高礼遇。

终于超出了曹髦的忍耐限度,曹髦亲自率领皇宫中的侍卫、太监等300多人,发起对司马昭的进攻。

曹髦还没有见到司马昭的面,就被司马昭亲信贾充率领的禁军迎头痛杀。

贾充部下成济急于立功,奋勇当先杀死了曹髦。

杀死曹髦之后,司马昭把曹操孙子曹奂扶植为皇帝。

司马昭掌权期间,已经把曹魏上上下下大臣全部收为己有,为逼迫曹奂禅位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司马昭能够多活两年,曹奂一定会把皇帝之位禅让给司马昭的。

司马昭死后不久,曹奂便把皇帝之位禅让给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

司马炎建立了西晋。

还有一项重大功绩也是司马昭建立的,那就是消灭蜀汉。

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率领大军进军大西南,消灭了统治西南42年的刘家蜀汉。

司马师扼杀李丰、张辑阴谋;废曹芳、立曹髦;平定毌丘俭反叛。

司马昭诛杀曹髦,新立曹奂;消灭刘禅蜀汉;为司马炎废魏建晋奠定了基础、疏浚了通畅的渠道。

“三国归晋”最大的功劳当之无愧属于司马昭。

所以,司马昭比哥哥司马师厉害很多。

二、控权的能力

司马师继承父亲司马懿的衣钵,掌控曹魏大权,却遭到很多人反对,而且有的大臣甚至直接起来造反。

中书令李丰、张缉曾经密谋发动兵变,希望废黜司马师。

司马师废除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傀儡,第二年,就遭到了扬州都督毌丘俭、刺史文钦起兵讨伐。

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往淮南平叛,被文钦儿子文鸯吓得眼珠都掉了出来,不久,身死许昌。

再来看看司马昭控权能力。

曹髦打算率先攻击司马昭,把尚书王经、大臣王沈和王业请来,直接告诉他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可忍,孰不可忍!朕要与他拼一场!

按照常理,这些大臣都应该支持皇上、并为皇上效力,可是,尚书王经劝谏皇帝三思而后行;

王沈、王业出宫后,立即就到司马昭府里告密。

曹髦拼凑的几百人,刚刚走出皇宫,就被司马昭亲信贾充率领的禁军拦截。贾充手下成济奋勇当先,直接把曹髦杀死了。

司马昭死后时间不长,曹奂禅位、司马炎当上皇帝,这一切运作的力量都是司马昭世代培养起来的,司马炎短时间发展不可能这么快。

司马家族真正、完全控制曹魏政权,就是从司马昭开始的,并且在司马昭一手策划下,建立了司马家的政权——西晋。

大将钟会、邓艾消灭西南蜀汉,也是受司马昭派遣、命令的。

从对政权的掌控能力方面看,司马昭遥遥领先于哥哥司马师。

作为政治方面的杰出人物,厉害不厉害,在道德水准不相上下的两个人进行比较时,主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掌控权力的能力大小、一个是从政建立的功绩大小。

从以上两项标准来评判,司马昭比司马师确实厉害很多,不是只厉害一点点。

至于耍了多少小聪明、生养了多少儿子,都是生活细节上的小事。


数学张教员


司马懿不仅善于韬晦,而且非常狡黠,深谋秘计,手段复杂,残忍暴虐。按《晋书》的说法,司马宣王是个猜忌残忍之人。他的政敌只要被他打败,都被诛灭三族,就连已经出家的女儿,亦不得幸免。他一生戾狠,阴毒手段使尽,心机之深,手法之狠,堪称三国之最,且全是为了一己之私,丝毫没有曹操那种平定天下、匡扶汉室的恢弘之志。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都和其父是一类人。

封建道德标准,是忠诚,正直,勇敢,牺牲私利兼济天下,司马氏父子却一样都不具备。这一类人成功,封建时代的道德就泯灭殆尽了。然而专靠斗力,终究不能长久。争权夺利斗争的结果,最后总是善于使用阴谋诡计的人容易获胜。所以封建制度的腐朽衰亡,也可以说是其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所致。

还是回到正题上来。司马师、司马昭兄弟都参加过“高平陵事变”,且都有一定的能力,要说谁更厉害,个人认为弟弟司马昭颇有其父的神韵,野心更大,所建的功业比哥哥大,因此也更厉害些。

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事变”,逼迫曹魏大将军曹爽交出军权。不久,司马懿将曹爽及其家族、党羽诛戮殆尽。

之后,曹魏政权逐渐被司马氏集团所窃夺。事变两年后,71岁的司马懿病死,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相继执政。司马懿死后,先由司马师继其位。到齐王曹芳十五年,中书令李丰,皇后之父张缉密谋发动兵变,以废黜司马师,欲用夏侯玄(曹爽的姑表兄弟)代替他。因为事机不密,都被司马师除掉了。

司马师恼怒,干脆于254年废掉了齐王曹芳,改立曹丕的孙子、年仅十四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傀儡。次年,忠于曹家的扬州都督母丘倹、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司马师亲率大军与其对峙。随后两军展开恶战,因兵微将寡,母丘倹大败亏输,死在逃亡路上,文钦逃到东吴。

因战前司马师身上本已有伤,后又带伤出征,疮痛更甚,加上鞍马劳顿,回到许昌就死了。他的兄弟司马昭继其位。

司马昭做丞相执政时,专横跋扈,根本不把曹髦放在眼里,并时时流露出篡权的野心。彼时,民间流传一首童谣,歌曰:这儿青龙困于井中,那儿黄龙在井中出现。

彼时,小皇帝曹髦已年近二十,不甘心做个牵线木偶,任人摆布,对司马昭擅权揽政极为不满。他听人说起市井流传的黄龙传闻,提笔写了首《潜龙诗》,借以抒发胸中的忧愤之情。

司马昭听说后,恼怒异常。不久,他故意当众逼曹髦封其为晋公,按古制赐给其最尊崇的礼遇。曹髦很明白,他这是在做篡夺皇位前的最后试探。

年轻的曹髦眼见司马昭的气焰一日嚣张过一日,愤懑难平。他请来尚书王经,还有王沈和王业二大臣,以激愤的语气说:“列卿,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可忍,孰不可忍!朕与其坐以待毙,何如早下手与他拼一场”!尚书王经知道司马昭早已尾大不掉,劝皇帝三思而后行。王沈、王业却心怀鬼胎,一声不吭。

曹髦从怀里掏出刺血写在黄绸上的诏书,慨然说:“朕意已决,死亦不足畏”。

王沈、王业告辞出宫后立即就去司马昭府里告密。

曹髦年轻,有血气之勇,虑事也没那么周全,他亲率宫中的数百卫士以及宫监、杂役、童仆,执枪拽棒,喧喧嚷嚷的要去进攻司马昭。还没见到司马昭的影子,就碰到中护军贾充带着一群全副武装的禁军杀气腾腾迎面而来。贾充是司马昭亲信,奉命前来镇压曹髦,经过短促而激烈的搏杀,曹髦被贾充部下成济所杀。这位年轻的皇帝不甘心做傀儡,选择英勇战死,倒也死的壮哉,至少比曹爽有骨气。他虽死,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却得以流传至今,成为形容心怀歹意、野心勃勃的专属成语。

司马昭诛杀皇帝,事后又有些做贼心虚,为了收买人心,事后他哭天抹泪,假惺惺的责备自己尽责不力。他不忍心拿死党贾充开刀,就把亲手刺死曹髦的成济抛出去当替罪羊,还夷其三族。

史载,成济临刑前激愤不平,破口大骂不休。司马昭本想借成济的脑袋来平息对自己不利之舆论,不想被成济临死前揭穿,大有欲盖弥彰之囧态。这一来,他不敢贸然篡魏称帝,就又将曹操孙子曹奂立为皇帝。

此时已是公元260年前后,曹魏政权早已名存实亡了。

司马昭这人虽然阴险毒辣,但也很有些能耐,也有一定的志向。就是他派遣钟会、邓艾率大军灭掉了盘踞西南42年的蜀汉政权。

265年,司马昭还没来得及做皇帝就死了。魏国的末代皇帝曹奂就和东汉的献帝刘协一样,在一次隆重的朝典上被迫宣布“主动”禅位,效仿上古贤君尧、舜,把皇位传给贤臣,退位归隐。史载,典礼结束后,曹奂回去就抱头痛哭一场。

在禅让典礼上,司马昭之子、晋王司马炎也效仿曹丕受禅时的样子,假意推脱谦让一番,最后在大臣的不断劝进下“勉强”接过皇帝玺绶,宣称改国号晋,都洛阳,改年号泰始,改历法,大封群臣,建立起一个新王朝 ,史称西晋。司马炎为晋武帝。

十五年后,晋将王睿率军破建康(今南京),晋灭东吴。这段历史被称作“三国归晋”。

从各项综合指标来考量,司马昭明显比司马师厉害,他执政时间更久,权谋更狠辣些,胃口更大,所建立的功业也比哥哥司马师更大些。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历史上的司马昭比司马师出名,除了他是司马炎的父亲,还有一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但名气不代表能力!我个人觉得还是司马师更厉害一点。

首先,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被称为司马🐴三老,而且后来这三人都被司马炎追封为帝,可以说这三人都是很厉害的(虽然司马家名声不好,我个人也很讨厌司马家),但不得不说,他们在那个时代确实厉害。

好,下面开始说司马师和司马昭这两兄弟谁更厉害。这两人都是司马懿重点培养的,花了司马懿大量心血教导,不过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兄弟二人谁在司马懿心中份量更重。那便是,司马懿决定起事,发动政变前告知兄弟二人时,司马昭吓得一夜没睡着,而司马师就很淡然了。一方面可以看出司马昭还是嫩了一点,司马师心里素质更好;另一方面,司马懿要发动政变,只与一个人长期密谋,那就是司马师,包括暗地里养死士。这种冒着灭族风险的事,司马师一直知道,由此可见,在父亲司马懿心中,还是司马师更放心一点。

政变之后,其实司马家执掌的政权并不稳定。司马懿死后,兵权是留在司马师手中的,这算是传承了。后来魏国又发生了淮南三叛,魏国一些忠于曹魏的重臣,并不认同司马家,一连发动三次叛乱。前两次都是司马师平定的,并且司马师在平定毋丘俭和文钦的时,受伤 ,眼睛震出眼眶,受此重伤下,司马师还是稳住了局势,平定了叛乱。不过,这之后司马师也在许昌逝世,由于司马师无子,只能从司马昭那儿过继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司马昭的二儿子,所以无论如何,还是传给了司马昭,谁让自己没亲生儿子呢。

名气上来说司马昭大一点,主要由于,他是司马炎的父亲,还有一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但是从实际上来说,司马师真的要比司马昭强一些啊,只能说没那个命吧!






远小纪


司马家族的司马师和司马昭相比,谁更厉害这个问题的根,在他们父亲身上 ,从司马懿开始,屡屡带领儿了们行军打仗传搜经验谋略,从司马懿那里,专门培养培训他儿子们管理国家治理大事统帅军事的领袖型人才经验。不论谁,都有本领,继承他事业的才能和本事。有青出兰胜于兰的更厉害角色。司马师(208一255年)是晋朝司马炎的大伯,司马懿的长子他、继承司马懿的一切权力。并直接参与策划的消灭曹家残余的曹爽的高平陵的政变。屠杀曹爽家族,使他成为曹家王朝的掘墓人。少年英才风流倜傥,沉思多略。是那个时代公认干大事的人才。在平时就是抵制腐败诱惑,专心做为的年轻帅才,有很高声誉,办事坚毅,果断刚毅,敢说敢杀 获得过一代谋略家的美名。可见他的能力,胆识,韬略 和智慧与无情都超过父亲司马懿,。为晋朝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的政治家,军事家,255年病死,为48岁。司马昭(211一265)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懿的次子,他全面继父兄打下江山,更加全面了加紧取代魏国曹家的步伐,杀曹毛立曹奂。把曹家人变成他家牛羊,其作法比他父兄有过,无不及,在当时就喊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为自家事业无不用力,很有毒阴险狡诈多变能力是比父兄,更有才能大志,敢当先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其军事和统帅能力,远之超父兄,是统一中国的开创晋朝的奠基人,其作用的影响远超司马师百倍,也是人们特别尊崇的军事家。


ww3721王建文


都说司马家族是一代不如一代,那也只是相对而言。<strong>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虽然比不了老爹,但在三国后期也绝对是有两把刷子的人!

在司马懿离世之后,他们两也算是功绩显著,前有司马师消灭魏的残党,后有司马昭灭掉蜀汉。

至于这两兄弟谁更厉害,客观分析来看,我觉得司马师更厉害,主要依据如下:


第一,从二人平时处事方式来看,司马师主要是负责守卫魏都,掌握着都城的禁军,平时做事沉着,顾全大局,又坚毅果敢,颇有治国的伟略,而司马昭主要是负责外伐蜀汉,而且担任的并非主将军,而是副手,平时做事会却少一些稳重;与司马师相比,他在治国和治军方面会有一些差距;

第二,从二人对待突发事件处理方式来看,就在司马懿准备发动夺取魏权的战争时,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他的两个儿子。



据史书记载,当二人听到这个消息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司马师好像什么都没有听到过,像平时一样睡觉,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而司马昭却紧张到睡不着觉,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二人的差距,司马师的表现要好于司马昭;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第三,从司马懿对待两个儿子不同的态度来看,司马懿是何等人物,作为二人的父亲,他早就知道哪一个儿子能够成大器,所以根据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分配不同的任务,不同的赏赐。

比如,在魏国都城,司马师负责都城的守卫,司马昭仅作为一个副将。

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昭慌乱,但也率领士兵保卫宫廷,司马师沉着应对,率兵控制洛阳都城;这次战役两人均有成绩,但在封赏时,司马昭仅获得封邑,而司马师不仅得到封邑,还升官加爵。

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
及诛曹爽,帅众卫二宫,以功增邑千户。

这些更加体现了司马懿对于司马师的重视,俗话说,知子莫若父,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司马师更厉害。


总之,无论从两个人性格特点,处事方式,还是司马懿对待二人的态度,从客观上来说都是司马师更加厉害。

只是可惜,司马师死得早,还没有亲儿子。若是他能活得久一点,开创晋朝,也许西晋也没那么惨。

为什么这么说呢?<strong>

司马师没有儿子,但司马昭有啊,他将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所以,后来继位的那肯定是司马攸。

景帝无子,命攸为嗣。

司马攸不比司马炎,他反对放纵胡人,反对诸侯国权力过大,最为关键的是,他没有司马衷这样的傻儿子。

如此一来,便不会有白痴皇帝司马衷,没有贾南风乱政,甚至于不会有八王之乱,北方胡人也就无法趁虚而入。

当然,这可能也是二人自我定位不同的原因。司马师是长子,家主继承人,所以其扮演的角色相对于弟弟,要更加重要,其考虑的方面也就更多。

所以在一系列的表现之中,他会显得更加沉稳老辣。而司马昭最初的定位是辅助哥哥,所以他的角色偏次要,其施展的平台和空间比较有限。

司马师死后,他掌握大权,其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白话历史君


母生九子各个不同,作为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同胞兄弟在对权利的渴望以及善于权谋等方面并无谁优谁劣之分,但是在处理问题的手段上,司马师比司马昭显得更为老辣,心肠也更硬。

一、高平陵之变,司马师家主之风,司马昭只是跟班

高平陵之变,是一场决定司马懿家族存亡的一场斗争,司马懿被贬在家,如同困兽,曹爽掌握朝政大权,只要愿意随时可以灭了司马懿九族,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司马懿虽然门生故吏遍地,但是此时能够坚定站在他身旁支持他的只有他的长子司马师。为了能够将曹爽“一击毙命”,司马懿让担任中护军之职的司马师,在京城悄悄招募和训练了三千死士,以此当作造反夺权的资本。而到高平陵之变发生时,这些人就发挥了重要作用。高平陵之变发生之前,司马懿对此事非常保密,只有司马师知道,而对对司马昭则一直隐瞒。而为了确保这些机密不被泄露,司马师做了一件让人心寒的事情他亲手毒害了自己的妻子,司马师的妻子是曹真的妹妹的女儿,就是曹魏家族里的人,她的哥哥就是夏侯玄,夏侯玄也是年少成名,时人经常以玉树来比喻他,而且他还是一个开创了魏晋玄学先河式的人物,不过也是英年早逝,他的妹妹夏侯徽就是司马师妻子,双方就是政治联姻,司马师和夏侯徽各自对对方都有保留,夏侯徽觉得司马师对曹魏家族不忠,司马师觉得夏侯徽就是曹魏家族派来的卧底,就下毒把夏侯徽杀了,丝毫不顾忌夏侯徽已是自己五个女儿的母亲,可见其心狠手辣。

而在司马懿准备发动政变之前司马懿把自己要发动政变的事告诉司马师和司马昭,然后让司马师屯兵司马门,控制京城,司马昭特别担心这件事,一夜都睡不着,司马师却一夜安眠,这足以看出二人的不同,司马师就不怕做坏事,根本没有心理负担,一点不怕,而司马昭相对胆子就比较小了。

从这些事情看来,司马懿也是把司马师作为加班人着力培养,而司马师也表现出了一个家族长子的风范和霸气,可以说是深得司马懿真传。

二、废立魏帝,司马师手腕灵活,司马昭简单直白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去世,司马师成为抚军大将军,执掌魏国军政大权,此时他作为魏国和司马家族最核心的权利人物,表现出一个成熟政治家水平。在废魏帝曹芳时,他首先是剪除支持曹魏的残余势力,公元254年,魏帝曹芳不堪大将军司马师的跋扈,想命令李丰、夏侯玄、张缉等人发动政变。废除司马师,改立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可惜计划泄露,三人被司马师诛杀,夷灭三族。夏侯玄是司马师昔日的小伙伴,同时也是他毒杀的妻子夏侯徽的哥哥。

其实,在高平陵之变前,当时,曹氏外围宗室夏侯玄是征西将军,驻守长安,主要负责抵御西线对蜀汉的战事。这是司马懿和曹爽的政治交易。司马懿同意放弃兵权从长安回到朝廷的前提,即由夏侯玄取代他的位置,而夏侯玄原来担任的中护军一职则由司马师担任。

高平陵之变后,夏侯玄被司马懿召回朝廷,担任太常,虽然也是公卿,但是毕竟没有兵权了,实权甚至还不如他曾经担任过的主管选举的尚书一职。当时司马懿曾认为夏侯玄有可能拒绝这个职务调动,从而起兵反对司马懿。但夏侯玄选择了服从命令,回到朝廷。因此,司马懿也没有动夏侯玄。党司马懿死时,有人跟夏侯玄说,司马懿终于死了,司马师又曾经是你的挚友,这下你可高兴了。夏侯玄就说,司马懿还可以把他当成通家少年来对待,司马师和他是平辈,就不会对他有什么好脸色了,果然一语成谶。在剪除了曹魏的主要支持势力之,司马师将曹芳废为齐王,但并没有杀掉他,也没有取而代之,而是立曹丕长孙,年仅14岁的曹髦为帝,平衡了各方势力。

而司马昭在继承他哥哥司马师的权利之后,根本不把魏帝曹髦放在眼里,经常当面冲撞他。260年,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见威权日去,国家政事自己不能作主,又常忧虑被废受辱,决心奋力一搏。五月初六,曹髦喊出那句流传千古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手提宝剑,带领着宫里的卫队和一些太监等数百人,杀向了司马昭的府衙。司马昭对此早有准备,他让心腹贾充率领数千名禁军去劫杀曹髦的队伍。两军相遇,曹髦声称要讨伐有罪之人,敢有骚动抵抗者灭族,贾冲所带兵将都不敢迎战,贾充呵斥诸将说:“司马公养你何用,正为今日!”太子舍人成济持戈将曹髦刺死在车内,戈刃从曹髦背上穿出。如此公然的弑杀皇帝,估计事后司马昭也有些心虚,为此他曾私下问仆射陈泰:“玄伯,现在天下人是怎样看待我呢?”陈泰说:“只有腰斩贾充,才能向天下人略表谢意。”可贾充是司马昭的铁杆心腹,而且司马家和贾家还要结亲,思量一番后,司马昭便把弑君的大罪全都扣在了成济这个倒霉蛋的身上。最终,成济被诛灭三族。这个手段与司马师毒杀妻子的手段比起来那不是差了一点半点,而且这贾充最后还是导致东晋灭亡的主要原因,如果司马昭地下有知,怕后悔的要把棺材板拍穿,当然这是后话。

三、军事斗争,司马师亲自挂帅,司马昭运筹帷幄

嘉平四年(252年),升为大将军,[3]意欲攻取东吴新建的堤坝。十二月,发兵攻打东兴,并听取诸葛诞的计划;分三路攻击,主力放在诸葛诞自己的部队,并架起浮桥。东兴之战却被诸葛恪所击败,朝臣众议要把诸葛诞等参战的武将下贬职位,司马师把战败归咎于自己,并说到:“我不听公休,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司马昭因为是监军所以被削弱称号,其他武将都没有过大的惩罚,只是将防区对调而已。

嘉平五年(253年)五月,吴国太傅诸葛恪派遣二十万大军包围合肥新城,朝廷纷纷议论,担心分兵攻打淮泗,并有守住各个水口的打算。司马师说道:“诸葛恪刚得到吴国的权力,欲使用一时的权利,合兵于合肥新城,希望再次成功,没有空余时间攻击青州和徐州。况且水路口岸不单只一个,多防的地方则用多兵,少防的地方则不足以抵御。”诸葛恪把兵力全都集中在合肥新城,就如司马师所料,并派司马孚督诸军二十万防御,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等请战。司马师说:“诸葛恪军队轻装深入,投兵于绝境,兵力的锋芒难以抵御。况且新城小而坚固,攻击也未能马上攻克下来。”命令诸将以高垒来对待,诸葛恪相持数月,攻城兵力力竭,死伤过半。司马师命文钦督遣精锐部队会合,要其断诸葛恪的退路,毌丘俭等将断后。诸葛恪惧怕而遁逃,文钦上前大败敌军,斩首万余人。

公元255年,镇东将军毋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司马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司马师死的十分痛苦和窝囊。司马师亲自出兵并成功镇压了叛乱,但文钦之子文鸯曾带兵袭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眼疾复发,致使眼睛震出眼眶,于255年3月活活痛死于许昌。但司马师为司马昭及司马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司马昭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可以说不逊色于他的哥哥司马师,虽然之前在攻蜀战吴的大小战斗中有所表现,但更能展现他军事天赋的则是在他哥哥司马师死后他迅速平定政局,并迅速平息了诸葛诞的叛乱。司马师死,魏帝曹髦命司马昭镇守许昌,令尚书傅嘏率六军回京师。司马昭用傅嘏及钟会的计谋,自己率军回京。到洛阳后,晋位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助朝政,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辞让不受。公元257年五月,魏镇东大将军诸葛诞以寿春(今安徽寿县)为基地反叛司马氏。他从寿春发兵进攻扬州,杀死了扬州刺史乐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聚合了十万人众,席卷了准河南北。当时执掌魏国军政大权的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闻讯后,亲自率领二十六万人马来讨伐诸葛诞。诸葛诞一面退兵寿春自守,一面派长史吴纲和儿子诸葛靓到吴国请求归顺,并要求吴国派兵支援。司马昭带皇帝、太后亲征,在打败了吴国的援军之后,听从了钟会的建议,使用反间计,争取吴国将军全怿、全端的归顺,让叛军首领诸葛诞和文钦反目成仇,用军事进攻与情报斗争相结合的手段攻陷了寿春,取得了平叛的胜利,这些可以说军事能力,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二人不分伯仲。

总的来说,如果司马师一脉能够继承大统,也许晋朝的历史不会那么悲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