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刘备如果不征伐东吴,三国会有怎样的走势?

晓磊爱文史


当时蜀国国力 经济 军事实力 相比吴魏两个都有巨大的差距 何况蜀国缺乏人才 到后来廖化作先锋。即使有一个诸葛亮也不是万能的,

纵观历史,在当年中日甲午战争前期,那时候日本没有完成海军的建设,但是日本国内不少主战派强烈要求向清国(中国)开战,占领台湾 开阔万里海疆。遭到了日本国政府的强烈反对。日本官方认为,在没有完成强大海军扩建时 与清国交战必败。

当时日本高级军官 山县有朋就向一个主战派的头目说,知道为何当初魏国灭蜀 灭吴么? 并不是因为蜀国刘禅的无能 最主要一点就是魏国很强大 军事 经济实力远远高于其他的国家 尤其是蜀国。即使刘禅才智过人 也不能摆脱蜀国被魏国灭亡的命运,日本想战胜清国 必须等到国家军事实力强大 资源强大之后才行。

事实也正是这样。诸葛亮六出岐山,寸功未建,就说明了这一点


亲爱的爸爸爱你


刘备不伐吴,三国还是三国,总体大势不会变的。

刘备伐吴,惨败与夷陵,彻底奠定三国形势,这只是让三国的趋势明朗化,或者说让三国分立的形势提前到来了。

为何这么说呢?除去伐吴,刘备集团在此之前的两个行为其实已经埋下了三国分立的基础。

一、关羽失荆州,刘备失去了最重要的基地

且不说荆州的战略地位,刘备能够夺取益州,也是以荆州为支撑的。

可以说荆州是刘备的大本营,丢了荆州,使得他麾下的很多人马成为“游子”,使得荆州系官员人心大动,刘备的统治基础濒临坍塌。

所以刘备必须要夺回荆州,这也是绝大多数官员支持他伐吴的原因。

失去了荆州,刘备图谋天下的大业基本落空,魏、吴堵在狭隘的四川盆地,割据有余,争天下不足。

二、称帝过早,使得匡扶汉室成为虚伪口号

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期,是刘备集团最巅峰的时刻,也是刘备威望最空前的时刻。

这时候,那些心念汉室的人,真把刘备视为最后的希望。

但是刘备在曹丕称帝不久,也就称帝自立,操之过急。

刘备最佳的选择是等待时机,利用汉中王的身份来招揽各方心念汉室的人士。

虽然他是以汉献帝遭到杀害为借口,称帝,但是在北方知道内情的人看来,刘备暴露的他称帝的丑陋一面,所谓的匡扶汉室只是他虚伪的口号。

古代十分讲究谱系,刘备所谓的中山靖王后裔的身份,根本也不住人,北方的很多世族大家也都看不起这样的身份。

别说他可能不是,就是也早家道中落,世族大家瞧不起十分正常。

而刘备称帝,那些忠心汉室的人并不一定认同刘备的汉政权。

这一点孙权就灵活多了,先称王,最后称帝,期间因为刘备伐吴立刻向曹魏靠拢。

虽然刘备可能因为年纪大了,急着称帝,但是他其实可以学习曹操的,让儿子去这么干。

所以刘备不伐吴,也改变不了三国趋势。

不过蜀汉集团内的人才可能不至于最差,毕竟夷陵之战,刘备损失了大量种子人才。


微史春秋


也不会怎么样,结局是一样的

蜀国国势转弱的地方,不在于刘备伐吴,而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个环节

在冷兵器时代,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于综合国力,因为打仗是需要损耗粮食、兵器和人员伤亡。当时秦为何能统一,就是有着大片的土地,人口、粮食供应能力。当然,还有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制度。

在魏蜀吴三足鼎立时期,蜀一直处于最弱的一方。即使占了荆州五郡时候。他的实力依然不是最强的,只因为关羽的战斗力被过于神话,看起来好像很牛逼哄哄。最后被吕蒙从打败,虽然,有内部出了叛徒的原因,但多数时候还是关羽自己处理不当造成的。

01

当失去了荆州以后,我们看一下三国国力的排名。

最强大的是魏,其次是吴,最弱小的是蜀。如果拿领土来比较的话,

魏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洛阳一带)、雍州(关中和陇右)、凉州以上十个州; 吴的领土包括扬州、荆州和交州这三个州(其中扬州和荆州与魏分割所有);

蜀的领土只有益州这一个州。 拿人口来比较的话,蜀当时的人口有28万户、94万人(《蜀书·后主传》裴注引王隐《蜀记》);

吴当时的人口有52.3万户、230万人(《吴书·三嗣主传》裴注引《晋阳秋》); 与蜀吴相比,魏的人口有66万户、443万人(此数字是从《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记》中记载的魏灭蜀时的总人口中减去前述蜀的人口得来的)。吴的人口是魏的一半,蜀更少,只有吴的一半。


02

刘备称帝已经失去人心

刘备称帝,内部很多人是反对的,有黄权等一些过去曾极力反对迎备入蜀的刘璋旧部,他们支持刘备即位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费诗更是公然表示反对,认为即位时期尚早。

虽说刘备是汉室后裔,但刘备的家系是在系谱上都找不到的旁系的旁系,刘备急于称帝实际上暴露了他嘴上高喊要复兴汉室,内心却只想当皇帝的本来面目。刘备的即位使魏国那些对汉朝仍然追慕不忘的人也大失所望,刘备因此也失去了不少人心。

本来刘备靠着人心起家,现在失去人心后,本身的优势顿时减掉一半。

03

刘备伐吴只是像穷人赌钱那样,输了最后的赌注

刘备为什么一意孤行不顾周围反对坚持要东征伐吴,一般人都认为是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而且在将要出征之前,三弟张飞又被暗杀,而且暗杀张飞的人,又投奔了孙权,这就更增加了刘备对孙权的仇恨。

不过很难想象,仅这两条理由,就能让刘备变得那么固执,似乎不太符合逻辑。应该这么理解,对于刘备而言,荆州可以说是他起这的地方,他的很多老部下也都是在荆州时就跟随他的,所以刘备很有可能是陷入了一种强迫症之中,那就是无论如何要夺回荆州。

但是,刘备伐吴,被陆逊一把火烧了连营,兵力损失过关。

如同一个学习成绩本来就差的同学,再把脑子摔外了,无论后期诸葛亮如何发展、保养,与其他两国的差距是越来越大了。

所以,即使刘备如果不征伐东吴,也无法改变现状,除非 是魏、吴两国内部发生动乱,或出现昏君、庸君。最多是多撑几年了不起了。


国内ERP专题


导语:

东汉末年,汉室昏庸,先有十常侍乱政,后有董卓弄权,天下有能之士纷纷揭竿自立,起先以冀州袁本初最为势大,后曹操于官渡大败袁绍,至此北方以曹操最强;孙氏家族雄踞江东,已历三代;刘备先与孙权联合于赤壁大败曹操,后夺取益州千里。从此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而后,刘备自领兵于益州,派心腹大将关羽率精兵屯于荆州,结果吕蒙白衣渡江、夜袭荆州,致荆州丧失,关羽身首分离。于是刘备一怒之下率大军讨伐东吴,最后惨败,在白帝城托孤孔明。

如果刘备不讨伐东吴,那他也就不会大败,不败也就不会亡,三国能否会有新的形势?

01孙刘联盟之间的诸多矛盾

孙刘联盟即孙权与刘备的联盟,主要目的是为了抵抗实力最强大的曹操,而孙刘联盟与曹操交手的最经典战役就是“赤壁之战”了。

在赤壁之后,刘备占据荆襄五郡,后又以庞统之计攻取了益州,从刘备攻取益州起,孙刘联盟之间的矛盾便逐渐浮出水面,直到彻底分裂。

1、矛盾之一:胜利成果分配不均

赤壁之战最大的胜利成果便是荆州的分配。

赤壁之战中,在兵力上:刘备势力出兵约两万人,而孙权势力出兵三万人;在势力上:孙氏家族三代盘踞江东,深得人心,而刘备没有根基,如浮萍般四处飘零。

由此可见,在赤壁一战中,孙权一方出的力比刘备是要大的。

但是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南方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四郡,外加江夏一部分;而曹操仍占据了北方的南阳、襄阳、南乡,再加江夏一部分;出力最多的孙权只占据南郡和江夏一小部分。(东汉时荆州本只有七郡,在三国时期划为了九郡,多出襄阳、南乡、武陵三郡)

后来刘备向东吴方面借取南郡之地,这就是刘备借荆州的由来。此后刘备占据五郡和江夏的一部分,而出力最多的东吴只占据江夏一部分,由此生起矛盾。

2、矛盾之二:刘备方面攻取了益州

在赤壁之战后,刘备攻取了益州千里,对于此事,东吴方面是有很大不满的。

在210年(建安二十一年),周瑜就有意攻取益州,只是因周瑜突然病卒,此事才暂时未提。

《三国志·周瑜传》:(周瑜)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周瑜认为曹操虽败,但实力仍旧是三者中最强的,所以他们要趁曹操刚刚败退,携大胜之势攻占益州,然后吞并张鲁,如此就有进军中原的机会。

不过周郎的计划没有实现就病卒了,而之后刘备却夺取了益州,且这件事情是不通过孙刘联军的,而后东吴方面屡次向刘备讨还荆州却不得,因此怀恨在心。

但这只是矛盾所在,不至于使两方放弃合作,后面发生的一些事情才是导致联盟分裂的主要原因。

02从一方压力变成来自于两方的压力,孙权的自救之路

三国中,蜀国实力最强盛的一段时期就是占据荆州和益州的一段时期。

当时刘备手下有“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主要军师,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主要将领,又打败曹操占据汉中,风头一时无二。

而孙权在合肥一战中被曹军打败,差点连自己姓名也交代在了那里,张辽也于此战威震逍遥津。所以东吴势力看着刘备势力越来越强的情况下,自方却屡次战败,孙权的心中对刘备开始恐惧。

于是在公元215年,东吴趁关羽攻取襄樊之际,派吕蒙暗袭荆州,杀害关羽。

先遣蒙在前。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

在此之前,孙权曾意图与关羽联姻以维护联盟稳固,而关羽却以“虎女焉得嫁犬子”之由将东吴使臣轰了出去,因此孙权更是怀恨在心。

03刘备讨伐东吴的几点原因

刘备伐吴绝非仅仅因为关羽战死的原因:

  1. 荆州之失:如果荆州还在,刘备可以益州为大后方,以汉中、荆州为前线,进可攻取魏吴、退可固守西川,所以荆州一失,益州方面积攒下的优势就荡然无存,因此刘备决心伐吴。
  2. 攻取东吴,与曹魏形成南北对歭的局面:荆州之失让一直顺风顺水的刘备感到危机,孙权在一旁如如鲠在喉,所以刘备决心一举攻取江东,然后与曹操形成南北对歭局面,以此决定天下归属。
  3. 孙权成为吴王,从大义方面,刘备需要讨伐他:刘备一直号召的就是“汉贼不两立”,但是一直以来的盟友却成为了吴王,这是刘备所不能忍的,所以他有必要讨伐孙权。

但刘备最后失败了,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守将陆逊大败,从此蜀汉势力出现转折点,由盛转衰。

(陆逊)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结语:刘备若是不攻吴,局势走向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当是时,曹操占据北方,兵多将广,又实行屯田,所以府库充盈;孙权占据东吴,已历三代,得江东百姓拥护;而刘备占据荆益,在军事上常常主动出击,多次大败曹军。

然而在荆州被夺以后,一切都变了,刘备伐吴失败,蜀汉势力开始由盛转衰。

如果刘备不伐吴,是否能改变走势?

在我看来并不能,因为在当时曹操的实力仍然是最强大的,但凭孙刘一方力量是决计胜不过曹操的。

而东吴夺取荆州已成定局,刘备自然与江东貌合神离,联盟也名存实亡。只待蜀国的老臣逝亡之后,就再也无人能抵抗来自魏国的打击。


無古無今


刘备是否征伐东吴,其实这对于当时的三国大势来说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只不过是起到了一点加速的作用罢了。

因为在此之前的几件事情其实就已经奠定了三国的大势走向。

1、关羽大意失荆州

其实在魏、蜀、吴三方当中,蜀汉一直是处于弱势的一方。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五郡,实力可谓大增,但就算如此他的实力依然不是最强的。

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致使蜀汉失去了最重要的地盘。而刘备之所以能够夺取益州,就是以荆州为支撑地的。

可以说荆州已经成为了刘备的大本营,这大本营都丢了,下面的人肯定会心慌。

再者,当时的荆州不仅仅是诸葛亮所说的联吴抗曹的重要地理依据,更是逐渐成为了三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汇聚点。

如此一说,更显荆州之重要。所以,当刘备提出要夺回荆州时,手底下的大多数官员都是支持他的。

2、过早称帝

今天来看,刘备称帝这一点是他所做最不明智的决定。

虽说刘备是汉室后裔,但其家一系实在是与正统皇室相隔太远了,早已不知是多少个旁支的旁支了。

虽说刘备称帝是在汉献帝被杀之后,但也暴露了他想称帝的本来面目,而嘴上高喊的复兴汉室只不过是口号罢了。

刘备称帝时有许多人反对,认为时机尚早。但刘备没有听劝,依然坚决称帝,使许多人心寒,特别是那些以他为复兴汉室之希望的人,因此失去了不少人心。

曹操是最精明的一个人,拥有着帝王的地位和权利但就是坚决不称帝,而是安排好一切,让其儿子称帝。刘备完全可以学他,但是他却没有这样去做。

一场赌注,加速了三国局势的发展

人们一直觉得刘备攻打东吴理由有三:一、关羽的死,东吴是主凶;二、张飞的死,主凶投奔东吴;三、夺回荆州,这是他的大本营。

正是这些,让刘备不顾一切的攻打东吴。谁知,东吴早已做好了一切准备,就等着刘备去呢。

最后,被陆逊一把火烧的几近全军覆没,蜀汉失去了大量的人才。从此,蜀汉成为三方中最弱的势力,后期无论诸葛亮怎么发展也无法提高其实力。


樾檬侃历史


刘备伐吴是重大战略失误,关羽失荆州,蜀国对东吴地理优势不复存在,夺回荆州,吴国已先占地利优势。刘备一意孤行,尽起蜀国精锐长途征伐,结果兵败,损失惨重。刘备思想受到重大打击,羞愧难当,无颜见成都父老,得抑郁病,死在白帝城。蜀军败亡,原气大伤,刘备死的早,刘禅没有很好的培养和煅练,诸葛亮大权独揽,杀李严,无人制约,穷兵黩武,不断征战,耗尽资源,加速蜀国的灭亡。刘备如果不伐吴,虽然丢荆州,失关羽,超然待东吴,毕竟刘备还是孙权的妹夫。本来荆州是东吴之地,借刘备暂栖身用,即已得四川,刘备理当归还荆州,赖而不还,导致关羽兵败被杀。是刘备违约在先,东吴发兵在后,关羽污辱孙权,兵败被杀是咎由自取,刘备伐吴並不站在道义的的高点上,不兴兵反到使刘备更为主动,吴蜀联盟很可能恢复。因此刘备不伐东吴,蜀国依然是兵强马壮,实力雄厚。养精蓄锐,择机北伐,约孙权夾击北魏,孙权岂能不应?蜀军攻占西安,东吴攻占樊城,击败曹操是完全有可能的,三国历史将重新改写。

刘备伐吴替关羽报仇,目标是夺回荆州,但是刘备已经错过征伐东吴和攻击北魏的大好时机。当初刘备已取汉中,声势浩大,应乘胜攻击北魏,取西安。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李严都健在。即使不攻击北魏,也应该即派张飞,赵云回援孤军奋战的关羽。本来张飞,赵云就是荆州守将,是庞统死在落风波后,诸葛亮率张飞,赵云驰援刘备。刘备即已取成都,又得汉中,要么还荆州于东吴,尊守诺言。要么派张飞,赵云,立刻驰援荆州关羽。如果张飞,赵云两支兵马驰援荆州,孙权,吕蒙岂敢偷袭荆州?关羽又怎么会兵败被杀?由关张赵固守荆州,向北伐曹,向东击吴,主动权掌握在刘备手里。刘备夺取汉中留魏延守卫,班师回成都,大搞登基称帝,庆功大封文臣武将,诸葛亮当丞相更是飘飘然起来。一年多的时间内不派一兵一卒增援关羽,坐视关羽兵败到被杀害。关羽败报传到成二个多月,刘备和诸葛亮却不派兵救援关羽,《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没有表述。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也迴避这个问题,因为他无法为刘备,诸葛亮的行为辩解。如果因为路途遥远,援兵到半路,关羽已被杀,说明刘备,诸葛亮已经采取援救行动。事实是根本没有派兵援救,关羽一直向西败退,被俘之地,离上庸不远,如果刘备派刘封,孟达接应,即可解救关羽父子于危难之中。刘封挾嫌可以拒绝廖化求援救关羽,岂敢不执行刘备的圣旨?!这是刘备,诸葛亮最大败笔,无论是什么原因,先不驰援,后不援救,都是刘备和诸葛亮犯下无法原谅的错误,荆州丢失的责任不只是关羽要负责,刘备,诸葛亮的责任更大。刘备,诸葛亮对关羽之死负有直接责任,因为关羽可以不死。《三国志》是史书,《三国演义》不能粉饰刘备,诸葛亮痛失先机,导致关羽兵败身亡,荆州丢失,使“隆中对”毁于一旦,是罗贯中老先生尊重历史事实。











东方钺


如果刘备不征伐东吴,他还有两种选择,静观其变和北伐曹魏,不过这两种选择都更加不符合他的利益。我仔细考虑后,觉得刘备不可能不征伐东吴。

一、静观其变

也就是说刘备在孙权杀死关羽,抢去了荆州之后,装没事人,装鸵鸟。这个是不可能的。

荆州是刘备的战略根据地,是重要的粮仓、兵源来源地和北伐的两大支撑点之一。荆州到了孙权手里,孙权力量一下子壮大了好多,刘备的力量一下子削弱了很多,此消彼长,刘备不可能坐视不管。



二、北伐曹丕

孙权夺取荆州,杀死关羽,孙刘联盟已经破裂,就算刘备装大度,说没事,咱还是大舅哥和妹夫的关系,还是好朋友,那么孙权会这样想吗?

所以,就算刘备自己去北伐,孙权绝对不会同时攻打曹魏,他最大的可能性是坐山观虎斗,看着刘备和曹丕拼命,谁快输了,孙权就会趁虚而入,去攻打快输的一方,去夺地盘;或者联合快输的一方,重新形成三国鼎立的模式。不管怎么样,在刘备北伐中原的初期,孙权绝对不会支持刘备的。他会开心的跳起来。

刘备在孙权刚刚杀死关羽、夺取荆州的时候,就放下孙权不打,去打曹丕,两面作战,那简直是疯了,傻了。

所以,刘备不会放着孙权不打,去单独攻打曹魏。

三、攻打东吴是刘备最好的选择,虽然打输了,但是如果打赢了呢?

刘备攻打东吴,道义上为了义气,利益上是抢回荆州,甚至吞并东吴。

因为刘备输了,所以千百年来,大家都说刘备不应该打东吴,但是如果刘备重新夺回了荆州呢?如果刘备灭了东吴呢?大家还会说刘备错了吗?

再说,孙刘联盟破裂在先,孙权杀关羽夺荆州在先,让刘备当鸵鸟,那么刘备和五虎将都一天天的在衰老,如果全都死了,蜀国的灭亡是必然的。

刘备肯定是思前想后,考虑再三,只有打东吴最符合他的利益。

三国里面,最不能等的就是蜀国,曹魏和孙吴都可以据险而守,都可以静观其变,只有西蜀等不起。刘备活着的时候,一定要去争夺天下,诸葛亮活着,一定要去北伐,这是西蜀的宿命。


陈健4396


关羽被杀之后,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东征,想要夺回荆州,最终却失败了,间接的搭上了自己和张飞的性命。如果刘备没有讨伐孙权,结局会是如何呢?

首先刘备打孙权并不一定是因为关羽被杀,毕竟刘备东征距离关羽被杀已经快两年了,而诸葛亮阻止刘备东征也很可能是演义中杜撰的。

当时蜀汉的情况是这样的,经过数年的经营,刘备认为自己可以有和孙权一战的实力了,打算夺回荆州,因此才出兵东征。毕竟在军阀混战的时候,弱肉强食,有实力了就要去攻打别人,才能夺取更多的资源。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回到题目中的假设,如果刘备没有讨伐东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刘备和张飞不用死这么早,刘备在西蜀积攒的部队也不会什么有损失。

那么刘备就只剩下北伐或者继续卧薪尝胆这两条路了。这里有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如果刘备不讨伐东吴,孙权会不会归还荆州?荆州对刘备的重要性是很大的,有了荆州,刘备就可以两路大军北伐。

当时曹操已经死了,如果孙刘两家可以像之前一样共同讨伐曹丕,完全有可能赢得最终的胜利,再赶上司马懿被曹魏的内部打压,曹丕手下拿不出什么领兵的将军,而刘备这边还有张飞、黄忠、赵云,再加上诸葛亮,基本上还是刘备巅峰时期的阵容。

再看孙权。当时孙权手下和曹丕一样,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大将,黄盖、程普、甘宁、凌统都先后病死。打下荆州的吕蒙也英年早逝,周瑜,鲁肃等人也不在了,唯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陆逊还是孙权和吕蒙在打荆州之前发掘出来的。

所以说,当时的刘备看见这种局面有点膨胀也是正常的。不过当时的吴蜀联盟已经破裂,不可能再次合作。事实上当时的刘备似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再不打等过两年赵云、黄忠老了,蜀汉的战斗力就会直线下降。所以如果不打孙权,那么一定会打曹丕,而且还是刘备独自对抗曹丕。

结果显而易见,就算前期有优势,北方兵多地广,完全能耗死刘备,刘备也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持重兵一口吞下荆州)。而且就算之前打下来的地盘,刘备也守不住,最后只能退回汉中。





安优


三国时期,演绎了一出又一出英雄的故事,其中刘备的故事是及其励志的,本是城头织草鞋的无名小辈,却抓住了乱世的机遇,起兵一路拼搏,屡败屡战,最终身边集结了一批能人猛士,倾力辅佐,最终能够三分天下有其一。

然而关羽败走麦城,刘备起兵东吴,为关羽报仇,却在夷陵之战大败,蜀汉也就此由盛转衰,这不得不说是刘备人生的一大败笔。

在出征东吴前夕,蜀汉有一员猛将,因醉酒痛打兵士,被手下人报复,割去头颅,投奔了东吴,这位被杀的猛将就是张飞。

试想张飞若不死,刘备征讨东吴的过程是否会顺利一些呢?张飞若真能不死,刘备征讨东吴有以下三种可能:

东吴被击败,刘备成功复仇

这是一种最小的可能性,但不是没有,因为蜀汉无论在那个时期,都位于三国中力量最弱的一环,征讨东吴有无张飞参加都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是不能否认张飞在战场上,算是不确定的“X”因素,之前数次施以巧计破地方大将,说明张飞还是有些智谋的。

蜀汉依旧惨败,刘备复仇失败

这种可能性是最大的,蜀汉在此之前,长期霸占着荆州不归还东吴,东吴能够忍耐蜀汉这么久,算是仁至义尽了,偷袭荆州得手后,杀了关羽,算是一种表态,蜀汉的综合实力本就不敌东吴,加上一个张飞,战局不会有太大变化,最多是刘备败的体面一点。





趣味新历史


若刘备忍下愤怒不去义伐东吴,三国结局会不会改变?答案很明显

在三国时期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刘玄德,关云长,张翼德三兄弟的兄弟义气,当初关云长被孙吴暗算,被斩杀于荆州之地,刘玄德为了给义弟报仇举全国兵力征讨东吴,最开始的时候孙权数次求和但是怒火正旺的刘玄德拒绝了这个提议,结果到战争后期他被东吴新任大都督陆伯言击败,损失了大批良将谋臣自己也郁郁而终。很多人回想如果没有这场战争,那么三国的结局会不会和现在的历史不同,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暗按照当初诸葛亮隆中对所图谋的天下大势,荆州应该被刘玄德牢牢的掌握在手里,当时当时的孙吴为了夺取荆州三郡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东吴和曹魏联系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刘玄德对东吴的威胁太大。于是孙权为了遏制当时刘玄德势力不断壮大的势力发展趋势,才派吕蒙去讨伐关云长,所以当时的孙刘联盟已经变得不再像赤壁之战的时候那样可靠已经无法对曹魏形成以前那样大的威胁。

刘玄德在与东吴作战的时候虽然大败而归,但是当时蜀汉的名将,像五虎上将中在世的诸位猛将的去世,大都不是死在了与东吴作战的时候。而是因为年龄大了而去世,哪怕是不与东吴打这一场仗刘玄德的蜀汉。还是没办法弥补后期没有独当一面大将的尴尬局面。而兵力上一个蜀汉能养活的军队就那么多,虽然在与东吴的这场战争中蜀军死伤众多,可是等到五年过后诸葛亮领军开始北伐的时候蜀汉的军力也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可诸葛亮北伐却没有成功,自己也死在了北伐的途中。

所以说若当时“刘备忍下愤怒不去义伐东吴,三国结局会不会改变?”这个问题答案其实很明显,三国最终的结局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对此你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