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從“裡耶秦簡”入手,深度分析秦朝短暫命運的根源

文|奔騰Li

公元前221年,大秦帝國終結了近500年的動盪與紛爭,開啟了史無前例的華夏一統,隨之而來的一系列改革,也為後世封建王朝制度打下了基礎,秦始皇作為一位,

開創新時代的締造者,在政治與軍事上的成就,得到了後世的認可,

然而隨著始皇帝的去世,秦國的輝煌成為歷史上的曇花一現,短暫的命運是否應該全部歸結於暴政,秦二世胡亥的不作為,以及宦官趙高的專權?筆者認為,單憑這幾點做結論確實有失偏頗,一個王朝能否長治久安,究其根本在於實行的制度,作為新秀的《郡縣制》,在生存數百年的《分封制》面前,顯得有些水土不服,那麼如果作為主體的《郡縣制》生病了,為其服下一副良藥《藩王制》,大秦帝國是否會如秦始皇所期望般,長治久安,永世傳承,容筆者細細道來,

從“裡耶秦簡”入手,深度分析秦朝短暫命運的根源

秦始皇廢舊立新的美好願景

天下一統,並沒有給秦始皇帶來無比的快樂,相反面對原六國居民之間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怎麼管理?成為秦始皇此時最為困擾的事情

如何能夠讓天下臣民拋開思念舊主的情緒,認可新的王朝擁有歸屬感,成為秦始皇最關心的問題,為解心中之憂,秦始皇召開了一場“王庭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僅有一項,“制定新王朝的管理制度”,

這場決定秦國命運的重要會議,分別由甲,乙雙方展開辯論賽,

  • 甲方:以宰相王綰為代表的“守舊派”,
  • 乙方:以廷尉李斯為代表的“創新派”,
從“裡耶秦簡”入手,深度分析秦朝短暫命運的根源

甲方代表:王綰認為,《分封制》雖然老舊,但卻可以解決始皇帝的煩惱,六國曆世多年,突然間的改變,百姓們難以短時間內轉變以往的生活習慣需要有循序漸進的過程,而讓追隨秦始皇開創偉業的有功之臣,以及王室子弟封侯,鎮守各地,可以將問題分流,達到逐個擊破的效果,不但民心所向的問題可以得到解決,《分封制》還有兩點好處,

  1. 有功之臣得以獎賞,封侯後會誓死效忠天子,
  2. 諸王子有了自己的屬地,可避免爭奪天子之位,
從“裡耶秦簡”入手,深度分析秦朝短暫命運的根源

乙方代表:李斯卻持不同意見,認為《分封制》只可治標,卻不能治本,從周朝執行的《分封制》演變而來的諸侯並起,削弱周天子權勢,天子難以控制,引發戰國群雄割據的局面來看,《分封制》顯然已經不在適合新朝的使用,如果使用《分封制》那麼大秦帝國將會是第二個周王朝的開始

李斯認為秦自《商鞅變法》以來,無論民生,軍事都得到了質的變化,

  • 《墾草令》使得秦朝農業得到大力發展,軍隊糧草得以源源不斷,
  • 《軍功爵制度》使得秦軍將士勇猛無比,所向披靡,
  • 《郡縣制度》使得王權集中,政策得以有效執行,

基於這些有效的制度,秦朝才能一改昔日弱小,從列強中脫穎而出,得以蕩平六國,完成天下一統的曠世偉業,而現在新朝要做到僅有在《郡縣制》上加以改動,增加輔助君王執政的官職體系即可

從“裡耶秦簡”入手,深度分析秦朝短暫命運的根源

李斯提出,《郡縣制》搭配《三公九卿制度》方是解除秦始皇心中之憂的正道

,秦國便可長治久安,永世傳承,何為《三公九卿制》既

  1. 三公 ,(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 丞相,王朝的二把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皇帝的助手)
  • 太尉,兵馬大元帥,
  • 御史大夫,主要負責檢察官,監督百官

2:九卿 ,(即奉常、廷尉、治粟內史、典客、郎中令、少府、衛尉、太僕、宗正)


  • 廷尉(掌司法),治粟內史(掌國家財政稅收),奉常(掌宗廟祭祀禮儀),
  • 典客(處理國內對外各種關係),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從警衛),
  • 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澤收入和官府手工業),衛尉(掌管宮廷警衛),
  • 太僕(掌宮廷車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務),

借鑑《商鞅變法》的成功,以及《中央集權制度》帶來的無限權利,最終秦始皇採取了李斯的建議,懷揣著廢舊立新的美好願景,秦始皇帶領著大秦帝國踏上了,改變一個時代的路程,

據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使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者,使後無戰攻之患。



從“裡耶秦簡”入手,深度分析秦朝短暫命運的根源

被世人所誤解的“秦法”

2005年十二月,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發現的秦代古城遺址“裡耶遺址”,發掘中考古學家發現大量的秦代竹簡,稱為《裡耶秦簡》

裡耶秦簡內容豐富,涵括戶口、土地開墾、物產、田租賦稅、勞役徭役、倉儲錢糧、兵甲物資、道路里程、郵驛津渡管理、奴隸買賣、刑徒管理、祭祀先農以及教育、醫藥等相關政令和文書,公文中的朔日干支是研究秦漢時期曆法的重要依據,數量眾多,內容詳備的公文形式,為研究秦漢公文制度打開了新的窗口。秦簡的整理結果已經證明,它不但是一本秦代的百科全書,更為我們瞭解秦代歷史,提供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實錄,

現今社會對於2000餘年前的大秦帝國,普遍持有殘暴的看法

但通過《裡耶秦簡》中對秦國現實的還原,我們發現殘暴並不是秦國的代言詞,秦法注重細節,嚴謹而不暴虐,上至三公九卿,下至黎民百姓的言行舉止,日常行為,都有著嚴格的規定,秦法甚至細緻到農耕時怎麼種植,種植什麼,地挖多深,怎麼灌水,如何儲存等等細節的引導,看似傻瓜式教育的秦法,實則將流程系統化,標準化,也體現了秦國對百姓的體恤與人性化,畢竟以當時的社會條件,百姓的文化程度還不高

從“裡耶秦簡”入手,深度分析秦朝短暫命運的根源

水土不服的《郡縣制》

想象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骨感的,前進道路上的阻礙,讓《郡縣制》顯得如此水土不服據“裡耶秦簡”記載,一場叛變跟隨著新政的腳步而來

  • 時間:公元前221年底,
  • 地點:南郡,蒼梧縣,
  • 事件:盜賊作亂,派去平叛的軍隊在戰鬥中竟然也跟隨叛變,引發局部戰爭

對於這一場較大規模的叛變,秦軍經過三次出兵鎮壓,才得以平息,按照秦國律法,舉兵叛亂屬於大罪,叛軍們冒著嚴酷懲罰的危險,依然鋌而走險發動叛變,此舉讓滿懷願景的秦始皇意識到,他所掌控的

大秦帝國,所執行的新政並未受到全國民眾的擁戴,對於這次叛亂秦始皇給予了寬大的處理,犯事官員僅被處罰“刺字”,秦始皇在用此舉招攬民眾的心,

從“裡耶秦簡”入手,深度分析秦朝短暫命運的根源

隨著叛變事件的結束,秦始皇陷入深深的思考中,總結前六國的治國方針後,秦始皇得到一個結論,欲得天下人心,除了嚴謹的律法,還需要文化認同的統一

,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上下皆為富國強兵而服務,秦人崇尚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秦國速來不缺乏驍勇善戰的將士,精通法律的官吏,以及勤勞的農民,但“學者”作為文化的傳播者,卻從來沒有出現在秦國的土地上,認識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後,秦始皇開始接納百家思想,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決定接納前六國的文化禮儀,同時建立《博士制度》,招納前六國學者,秦始皇為表達對前六國文化禮儀的尊重,更改前六國學者不準參加國家決策的制度,允許秦國的博士參政,進言,獻策,

從“裡耶秦簡”入手,深度分析秦朝短暫命運的根源

除接納文化差異外,秦始皇又採取了“封禪泰山”的方式,希望得到天下臣民的認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來到魯國故地“泰山”,準備祈求大秦帝國能夠國泰民安,長治久安,但秦始皇卻沒料到,自己寄予厚望的博士們首當其衝,對於封禪流程,採用“學術爭論”的態度,始終不肯給秦始皇一個策劃方案,及演講稿,前六國的博士們,用這種方式表達著心中對秦始皇帝位的否認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對於博士們的態度並沒有惱羞成怒,而是自己帶領文武百官上山封禪,

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回程路上的一場暴雨,似乎讓秦始皇看清了博士們的高傲,博士們見到讓暴雨淋溼的秦始皇,大肆譏笑嘲諷,面對這種當面的羞辱,秦始皇並沒有對博士們進行懲罰,秦始皇心中對博士們還抱有一絲希望,期待著用自己的容忍,來換取學者們的認同,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博士不得用於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


從“裡耶秦簡”入手,深度分析秦朝短暫命運的根源

秦始皇收復天下人心的措施並沒有止步於此,考慮到秦法是以軍功換取土地的制度,與前六國土地私有制度,有著巨大差距,天下已定,再無征伐,百姓的土地又以何等方式換取?對於土地政策秦始皇也做出了巨大的改變,

解綁軍工換取土地政策,採取前六國的土地私有化,據《史記》記載,秦始皇“令黔首自實田”通過此舉,承認前六國的百姓土地權,向舉國人們宣告:土地還是你們的,僅需徵收稅賦

一件穩定社會的好制度,卻被秦國的反對者暗箱操弄,使秦國經濟受損,糧食價格飛速上漲,一系列的改革,秦始皇卻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而此時的秦始皇已漸漸老去,遲遲無法完成的心願,令秦始皇心有不甘,也許此時的秦始皇真的很希望“向天再借五百年”,多給自己一些時間,了卻心中夙願,

從“裡耶秦簡”入手,深度分析秦朝短暫命運的根源

後繼無人,帝國土崩瓦解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帶著未完成的理想,死於沙丘!這是一代偉大帝王的第五次東巡,也是最後一次,隨著秦始皇的離去,《郡縣制》暴露出最大的隱患,高度集中的皇權沒有牽制,在沒有能力者面前,權利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肆意踩踏著大秦帝國得來不易的天下,

就在“李斯”與“趙高”合謀偽造的遺詔,送到身在上郡的世子扶蘇面前時,大將軍蒙恬就以看出破綻,並勸扶蘇說:“始皇陛下尚在外巡遊,立太子之事尚未確定,陛下派我擁兵三十萬鎮守邊疆,而公子作為督軍,怎能輕易聽信一人之言,如果這是奸詐詭計,怎麼辦?面對天下安危的重大使命,公子怎可如此草率,不如確認後在做決定,而扶蘇卻言:“父親命兒子死,還有什麼好請示的呢?”說完便自殺而亡。

《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於是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丞相,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長子扶蘇曰:“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封其書以皇帝璽,遣胡亥客奉書賜扶蘇於上郡。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數趣之。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


然而扶蘇的草率決定,不但讓趙高等人得逞,順利扶持胡亥登基,也給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找到了名義,陳勝所言讓我們瞭解到,秦始皇的這位長子扶蘇,是位品性溫良,不喜暴力的世子,深得天下百姓們的愛戴,

而秦二世胡亥,與趙高聯手壓倒了大秦帝國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第十八》: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從“裡耶秦簡”入手,深度分析秦朝短暫命運的根源

一副良藥《藩王制》

從繼承人的問題來看,問題貌似又回到了原點,細緻完善的《郡縣制》是否適用於大秦,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但美中不足的是,對於皇權的膨脹,沒有相應的牽制,而後世王朝將《郡縣制》與《藩王制》結合,顯得更為適合秦國實際情況

《藩王制》與《分封制》有著本質的不同,

  • 《分封制》的本質是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擁有一切的統治權,
  • 《藩王制》的本質是將藩王派遣某個區域協助帝王管理,卻並沒有實際統治權

兩個制度本質的不同,實際上沒有統治權的《藩王制》

並不影響秦始皇的政治理念,反而還將帶來幾點優勢

  1. 藩王派往各地可協助地方,有效實施秦法,分化前六國舊勢力,
  2. 歌頌天子,將秦始皇對天下臣民付出的努力公之於眾,為秦始皇塑造形象
  3. 確定王位,名正則言順,身為藩王的天子子嗣,並不會輕易讓亂臣迫害


從“裡耶秦簡”入手,深度分析秦朝短暫命運的根源

當然《藩王制》也有相應的弊端,西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明建文帝時期的《靖難之役》,都是《藩王制》引發的奪權禍端

然而萬事皆有兩面,我們從《七王之亂》以及《靖難之役》之中也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

  • 《七王之亂》漢景帝成功平叛,
  • 《靖難之役》推翻建文帝,燕王登基稱帝,

兩種不同的結局,證明了一個道理,帝王本應由有能力者居之,如果秦始皇採用《藩王制》,那麼名正言順身為藩王的世子扶蘇,必將不會輕易被迫自盡,

相反得到天下臣民的愛戴,及手握重兵的大將軍蒙恬支持,扶蘇大可以《清軍則》為由,直取咸陽,通過自己的方式完成父親秦始皇畢生的心願,民心歸一,長治久安,

從“裡耶秦簡”入手,深度分析秦朝短暫命運的根源

總結

通過《裡耶秦簡》得到證明,秦法並非世人所想那般殘暴不仁,而秦國短暫的命運,也並非全部歸結於暴政,秦二世的不作為,以及趙高的專權,秦國走下歷史的舞臺,原因是多方面的,

延續數百年的《分封制》在天下臣民心中,已是根深蒂固,一個新的理念,若要得到世人的認可,需要完善的機制,以及時間的洗禮,《郡縣制》得以後世王朝延用千年,足可證明秦始皇的理念並沒有錯,

只是面對思想理念交替的時代,秦始皇缺少了一些變通,如果秦始皇可以結合現狀,將身上的重擔分發給子嗣們一些,天下臣民們將會更早的瞭解到秦始皇的初衷,而大秦在二世而亡的命運,也將得到有效預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