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秦朝

秦朝的統一時間雖然短暫,但絲毫不影響它成為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個朝代。秦族祖上是黃帝的一個支系,其實不論虞夏商周哪個朝代的統治者,都是黃帝的支系,作為中華始祖的支系後人,可以說自帶幾千年的貴族基因,至少從出身上說,不論誰當上天子也無可厚非,大家都是黃帝子孫嘛,“皇帝輪流坐,今年到我家”。但秦朝卻是黃帝后人統治華夏的最後一個朝代,沒錯,中國歷史第一個平民皇帝劉邦結束了皇帝后人輪流當政的時代,不論東方西方,在古代,出身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出身不好的統治者就需要大量的神話和杜撰,讓百姓認為你確實不是普通人,比我高級,才能從心裡對你有畏懼感和服從感。

說回秦國,秦族始祖伯益輔助大禹治水有功,後來飼養牲口有功,被帝舜封為部落首領,並且賜了嬴姓。伯益的後人非子原先也是給周孝王養馬的,這方面他比祖先做的更好,馬匹膘肥體壯,瘋狂繁衍,周孝王一高興,就把秦谷一帶分封給他。所以啊,不管幹啥工作,幹好了,領導總會看見,馬伕會受封,不是白日夢,孫悟空你要好好反省。有了封地,這僅僅是“秦地”的起源,周幽王事件之後,秦襄公和眾諸侯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前面說過,大臣和諸侯各傭立了一個周王,有兵權的諸侯贏了,周平王上任,大賞各路諸侯,諸侯做大,天子式微,周朝進入春秋戰國時期),被封為諸侯,接收周朝在關中的領地,“秦地”正式成為“秦國”。

中國通史——秦朝

秦國建國後因為地理問題,糧食和人口發展不起來,所以一直不溫不火,是個受人擺佈的小諸侯,直到秦穆公出現,才帶秦國走上巔峰之路。秦穆公先是任用了百里奚(和齊桓公搶管仲類似,秦穆公以犯法為名,用五張羊皮換回百里奚,後來任用為相)為首的一批人才,對內發展民生,對外征討掠奪,後來協助晉文公上位,與晉國這個最大鄰國結下“秦晉之好”。但晉文公死後聯盟瓦解,大樹倒了,還是得靠自己,於是秦穆公想東進,吞併一些晉國的領土,因為自己的領土確實不夠用,也不可能發展的很大,但卻兩次兵敗,秦穆公只好放棄東進的想法,掉頭向西。相比五霸之一的晉國,西方的少數民族戰鬥力就差多了,一路凱歌,征服了十幾個小國家(也可以叫部落),後又出兵攻打古蜀國和其他函谷關以西的小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周王很高興,任命秦穆公為西方諸侯之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秦國稱霸西戎,兼併蜀地,而且治理的也不錯,解決了成為大國必需的糧食和人口問題,為日後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石。

中國通史——秦朝

由於是子承製,所以古代連續出兩代優秀統治者的概率很低,秦穆公之後秦國沒有太大發展,但周邊的諸侯卻在逐漸崛起,魏國和楚國也各自經過一代優秀統治者後,變的強大,於是開始欺負秦國。秦國當時已經幹不過魏國和楚國,只能忍氣吞聲,還好出了個秦孝公,讓秦國沒有在沉默中滅亡,而是爆發了。秦孝公先是借鑑燕王建黃金臺的做法,重金招賢,燕王招來了樂毅,孝公招來了商鞅。商鞅的大名都有耳聞,“立木為信”的故事也被寫進歷史課本,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實論影響力,法家是超過儒家的,管仲、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樂毅、商鞅、韓非、李斯等等,這幾個人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簡直細思極恐)。大名鼎鼎的“商鞅變法”需要介紹一下,因為這一套法律制度,對秦國和秦朝以後的朝代都影響甚深。“商鞅變法”涉及很廣,最出名的肯定是“連坐”了,一人犯法,連帶受過;禁止家人“同室內息”,使父子、男女有別;統一度量衡(這個就很重要了,後來秦始皇也推行統一度量衡,這是他最大功績之一,後面再說他的故事),不僅方便稅收和交換,而且對賦稅制度和俸祿制度的統一產生了積極作用,還有利於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的影響(某個地方如果有特殊性,那麼那裡的人就會有“特殊”心理,不說透,有些東西自己想才有意思);推行縣制,將全國的小都、鄉、邑集合成四十一縣,縣設縣令、縣丞(秦始皇時期發展成郡縣制,郡縣制破壞了舊貴族封地,加強了國家集權);重農抑商、獎勵耕織,這有利於增殖人口、徵發徭役和戶口稅,促進經濟發展;實行“軍功爵”,避私鬥,獎勵戰功(即按軍功大小取得貴族爵位,實行二十等爵制,廢除爵祿的世襲制,一律按爵位高低分配田宅,無軍功者不可得爵,私下打架鬥毆者受罰。這些政策使秦國軍隊戰鬥力飛昇,因為只要多殺人,多帶回來人頭就能升官分田,比別的國家獎勵強太多了,比如後來的“殺神”白起,當小卒子的時候,每次打仗回來腰上都掛著好多人頭,靠殺敵一路飆升,沒幾年就當上大將軍)。

中國通史——秦朝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重刑(依法治國)、弱民(便於統治)、抑商(集中財權)、禁旅(加強對軍隊的領導權)。秦國在商鞅變法的短短十多年間,被治理得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以至於秦國人連打架都不敢,但一聽說要打仗就高興,因為升官分田的機會又來了。秦國一躍成為最強大富足的國家,後來連周天子也送禮給秦孝公,封為“方伯”,各國紛紛派代表前來祝賀,一時風頭無二。秦孝公和商鞅是互相成就的,秦孝公給了商鞅最大最自由的舞臺,商鞅為秦孝公推行了戰國時期最成功的變法,但事無完美,上面那些變法內容很容易看出,雖然發動了平民大眾,給了百姓升官發財的機會,創造了很多新貴族,可原來的舊貴族卻被剝削的很慘。這些掌握國家重要部門的舊貴族們恨不得生吃了商鞅,終於,秦孝公頂不住壓力,下令處死商鞅,可惜一代英才,轟轟烈烈變法十幾年,卻只落得車裂的下場。其實我覺得,秦孝公和商鞅都懂,推行變法就必定打壓舊貴族,為了國家政治穩定,秦孝公必須讓商鞅來背這個黑鍋,處死是肯定的,只不過是哪一天而已。商鞅也知道自己必定一死,但他更想要一個真正放開手腳,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秦孝公給他爭取了力所能及的最多時間,他也不負所望的成就非凡,這樣看來,兩個人都實現了自己的抱負,商鞅也死得其所。

中國通史——秦朝

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繼任,他繼續推行之前的政策,併為商鞅翻案。秦惠文王政績並不算大,他有個媳婦倒是很厲害,原名羋月,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執掌朝政的女人——宣太后。秦惠文王重用了張儀,商鞅的變法讓秦國有了物力資本,張儀的連橫讓秦國有了策略方針,統一看起來只是時間問題,但歷史的使命並沒有落到他的身上,可以說人做的不夠,也可以說時勢不夠。秦惠文王死後,他的兒子秦武王繼位,秦武王從小崇尚武力,他滅掉周王朝,驕傲之時,就想舉起大禹造的九鼎,示威天下,沒想到把腿壓斷,回去路上就死了。羋月在魏冉的支持下,讓自己的兒子秦昭襄王贏稷,也就是秦武王的弟弟繼位,她就成了太后,開始了長達41年的專政(其實兵馬俑就是她開始做的,作為陪葬軍隊)。秦昭襄王雖然沒什麼話語權,但在位時間比較久,56年,當時的平均壽命才多少啊,以至於他死後,兒子繼位1年,孫子繼位3年,便都死了,然後曾孫繼位,在位時間就比較正常了,這個曾孫也正是大秦帝國的第一主角——秦始皇嬴政,正式登場。

中國通史——秦朝

宣太后執政時期,對內政通人和,對外戰無不勝,秦國神將白起大敗韓魏聯軍,又在長平之戰消滅趙國主力,韓魏趙三國名存實亡,算是實現了秦國統一天下的第一步——先滅三晉以做跳板。到嬴政上位,韓魏趙三國被滅國已是手到擒來,然後目標南移,指向領土面積最大的楚國,這也是秦國統一六國最艱難的一次戰役。嬴政召集群臣,商議滅楚大計,此前滅掉趙國的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滅楚,嬴政大喜,認為王翦老不中用了,沒有膽識,於是派李信率二十萬大軍進攻楚國,王翦回去就稱病辭官,解甲歸田。不久雙方交戰,楚國名將項燕(西楚霸王項羽祖父),他的軍事才能跟王翦不分上下,楚軍欲擒故縱,且戰且退,並派精銳部隊從後突襲李信,擊潰秦軍,斬殺秦軍多員大將,秦軍大敗,此戰是秦滅六國期間損失最大的戰役之一。嬴政得知後大為震驚,後悔不聽老人言,還是王翦好使,於是親自前往王翦住處,對他一再道歉,並承諾給王翦六十萬大軍。

隨後王翦的做法頗有韻味,他反常的向嬴政要了很多賞賜,說是此戰兇險,想給後代留點遺產,嬴政同意了,賞金分田。後來王翦進入楚國取得首勝,又派人去向嬴政要賞賜,嬴政又給了,後來隨著大軍推進,楚國慢慢被秦軍佔領,王翦要的賞賜也越來越過分,後來氣的嬴政直跺腳,這老頭,之前怎麼沒發現他如此貪財,但沒辦法,人家領軍在外啊,還打了勝仗,只能按王翦的要求賞賜。後來滅楚歸來,有下屬就問王翦,將軍之前一點也不好財啊,為啥這次一反常態,這麼過分。王翦嘆口氣說,沒辦法啊,這次跟以前不一樣,以前最多是指揮二十萬大軍,可這次是六十萬大軍,幾乎發動了秦國上下所有可動員之兵,我不多要賞賜,秦王會這樣信任我麼?楚國面積之大佔天下五分之二,楚軍將領也比韓魏趙三國智猛善戰,君臣一旦互相猜疑,那秦軍必敗無疑。下屬聽完,敬服不已。這就是王翦的大智慧,所以他能在那個年代,執掌過無數大軍,功高蓋世,卻還能得以善終。

中國通史——秦朝

攻克了最難的楚國,平定南方,接下來北上滅掉趙國和燕國也就沒有了後顧之憂,最後解決掉看戲的齊國也沒有太大阻力,秦國終於一掃六合,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第一個封建集權制王朝,嬴政也改了稱號,封自己為“始皇帝”,後人稱其秦始皇。

秦始皇的功績是毋庸置疑的,公認的“千古一帝”,但吐槽點似乎也不少,咱們就來聊聊秦始皇的功與過。首先說功績,秦朝是首次統一華夏的王朝,之前的朝代只是在中原一代,秦朝在此基礎上,西收巴蜀(四川盆地),南平百越 (廣東廣西),北擊匈奴(河套地區及遼東半島),這是真正華夏文明的地域基礎,而且之後也再沒分離出去過;廢除分封制 ,實行郡縣制——加強國家集權,有利於避免大諸侯割據勢力對抗中央;書同文——統一文字相當重要且必要,想想看,中國地域廣大,方言數不勝數,但不管你說話有多難聽懂,只要一寫字,大家都是中國人;車同軌——要致富,先修路,雖然當時修路主要是為軍隊快速行軍平定各方,但對平民百姓也是好處大大的;統一度量衡——這個前面商鞅的時候說過了,就不復述了;修建萬里長城——這個工程耗資巨大,勞民傷財,但卻讓後世統治者效仿兩千年,有一說一,長城確實對防範北方遊牧民族入侵有不可磨滅的作用,給內部的人民帶來更多的休養生息,也正因為有更多發展生產力的條件,所以古代中國各方面一直遙遙領先於世界;修建靈渠——這是一條連通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運河,打通了中原與西南關係,也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發展,雲南、廣西、廣東接受中原薰陶,成為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國通史——秦朝

說完功績,該說過錯了,首先當然是臭名昭著的“焚書坑儒”了,說實話,這純屬是為了黑而黑,事實是當時的某些讀書人太把自己當回事,胡亂說一些什麼“不遵從以前的制度和風俗,是不會長久的”,明目張膽反對國家政策。丞相李斯可是個狠人啊,於是跟秦始皇說,這些臭讀書的太拿自己當回事了,可不能慣出毛病,就建議始皇焚書,但焚燬的只是那些《詩》、《書》、百家語和史書,醫藥、算卦、農業方面的書並沒有焚燬掉,還挑出幾個刺頭,跟欺騙秦始皇的方士(一些人吹牛可以找到長生不老藥,向秦始皇要了大量資金,卻一無所獲,讓秦始皇感覺沒面子,在古代,欺君當然是死罪)湊在一起,總共四百六十多人,一起坑殺了,意思是讓你們少看沒用的,少扯沒用的,多聽領導的,多幹實在的,跟著國家走會能有錯嗎?天啊,在萬惡的封建社會,堂堂天下之主的皇帝,處死區區四百六十人也叫事麼?不論哪朝哪代,哪個統治者隨便生個氣,開個口,不得處死個萬八千的啊(不要胡亂聯想,我們可是生在新中國,長在國旗下,必須唾棄萬惡的舊社會,殺人怎麼就那麼隨便呢,人家只是讀書人,提了幾個建議而已嘛),所以說,漢朝用這個抹黑秦始皇實在沒意思。修長城就不說了,功過兼有,還有就是巡遊天下,大修宮殿,建造皇陵。我覺得這些可以用換位思考來試試,假如你創造了幾千年從未有人達成的偉業,擁有了幾千年從未有人把握的無上權力和幾千年從未有人見過的無盡財富,你就不想炫耀一下?你就不想留下點東西供後人瞻仰?有的人沒幹出啥實事就想先留名青史呢(此處也不要多想),秦始皇也是人,想做這些也都是人之常情,所以真沒什麼太能吐槽的。

中國通史——秦朝

既然叫“始皇帝”,嬴政是想把江山千世萬世傳下去的,可惜死的突然,留下的輔臣瞎折騰,後人也不爭氣,他死後二十多年秦朝就退出了歷史舞臺。有人說如果早立扶蘇為太子,蒙恬兄弟不被處死,那秦朝就不會那麼快滅亡,我覺得也不盡然,秦朝的問題並不是統治階級,而是統治階級與勞苦大眾之間的矛盾。大家原來都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改革太快太激進了,加上賦稅較多,民怨太深,多數人就會懷念之前的生活,所以後來一些想復國的舊貴族一號召,天下百姓揭竿而起,縱使秦軍再能打,平定一方容易,同時平定天下難度就太大了,從這方面看,秦朝的快速滅亡是註定的。不過經過這一番矛盾爆發,後面的統治階級就撿了便宜,因為民眾不會一直造反,總歸是想安定的生活,所以漢朝能夠發展流傳四百年,後來的隋朝和唐朝也是類似的關係,大亂幾百年——超級牛人統一天下——改革激進被推翻——繼任朝代撫慰百姓——靠前朝遺產再上巔峰,不禁想起那句老話——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