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覆滅-轟然倒塌「秦朝」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是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人物,秦朝也是一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朝代。自秦朝起,中國形成了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大國,不管豪強公開割據或外族侵入建立政權,最後總是還原為漢族為主體的統一國家。皇帝是秦始皇新創的名詞,一個皇帝在歷史上的評價如何,只能依據其表現來評判。秦始皇正是這樣一個人物,從死後到現在,經受了歷代多少文人的各種不同的評點,如賈誼的責難、章炳麟和蕭一山的恭維、顧頡罷和郭沫若的批判等等。盡避始皇是個暴君,但是,他所創建的許多制度,是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的。假使我們撇開嬴政的個性與作為,撇開秦朝的短暫而亡不說,單說中國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在西方的耶酥基督尚未誕生前約兩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統一;並且此後統一為常情,分裂為變態(縱使長期分裂,人心仍趨向統一;即使是流亡的朝廷,仍以統一為終身志向),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現象,秦始皇的功績至巨至偉。後來延續2000年之久的封建體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變,秦奠定了大一統的政治基礎和心理基礎,因此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朝代。

千古一帝

秦本是西方小柄,幾代人都前赴後繼與戎狄戰鬥,逐漸強大起來。

西周孝王曾封給養馬人非子一塊土地,地名秦(甘肅清水縣),在戎狄間。宣王封非子曾孫秦仲做大夫。秦仲攻西戎戰死,子孫都戮力攻戎,國勢漸盛。秦仲孫秦襄公因為救幽王有功,又護送平王東遷洛邑,因此平王封襄公做諸侯,逐漸擁有了西周故地,成為西方強國。秦採用戎狄法律及文化,雖成西方大國,卻被東方華夏諸侯所輕視,不讓它參與盟會。秦君大多都是有作為的君主。秦文公設史官,定法律。德公建雍,秦穆公更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國君,他招攬天下賢士,起用謀臣百里奚,戰勝晉國,擴地到黃河邊上。又滅諸戎,開疆千里,成春秋霸主。秦孝公任用商鞅為相,先後兩次主持變法。他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鼓勵個體小家庭生產,發展封建經濟;普遍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等等。變法增強了秦國的軍事實力,促進了秦國社會的轉型,加快了由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向統一的封建國家邁進的步伐。

經過惠王、武王的苦心經營,到昭王時期,秦國實力已經大大超過了東方六國,為嬴政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秦始皇繼續奉行“遠交近攻”的既定策略,以重金收買關東六國權臣,離間其君臣關係。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10年間,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

王朝覆滅-轟然倒塌「秦朝」

嬴政用武力吞併六國之後,為了適應大一統的需要,參照歷代秦國的政治體制,重新建立了一套以皇帝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

嬴政認為,天下已經統一,過去的“帝”和“王”的稱號卻不統一,便下令臣下重新商量議定他的稱號問題。有大臣說,遠古時期有“天皇、地皇、泰皇”的傳說,其中以“泰皇”為尊,故主張以“泰皇”來稱呼他。聽了大臣的意見,嬴政決定去掉“泰”,保留“皇”,再加上古代的“帝”號,合稱為“皇帝”,以此顯示自己功高三皇、德超五帝。嬴政自稱“始皇帝”,後世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期盼嬴氏江山能夠延續千秋萬代。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秦始皇還創立了與皇帝的稱號相一致的一些稱謂制度。如皇帝自稱用“朕”,表示至尊無二;皇帝所下的涉及制度的命稱“制”,昭告臣民的令文稱“詔”;皇帝的印專門用玉做成,叫做“玉璽”,而且只有皇帝的印才能叫做“璽”;皇帝的妻子稱“皇后”,父親稱“太上皇”,母親稱“皇太后”。 這一稱謂制度在此後千餘年一直被沿用。

秦始皇大權獨攬,日理萬機。政事不論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決。白天審理案子,晚上批閱公文。秦始皇規定,自己每天必須批完一石公文才會休息。當時還沒有出現紙張,公文是寫在竹簡上的,所以公文的數量用“石”這一重量單位來衡量。一石在當時是120斤,相當於現在的60斤。由此可知,秦始皇確實是一位勤勉、有作為的皇帝。

在中央,秦始皇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備的官僚體制。皇帝之下是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首,最高行政長官,職責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負責管理文武百官。太尉是最高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但是,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聽從皇帝的命令,所以,軍權實際上是掌握在皇帝之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負責監察百官。三公以下設九卿: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和少府,各有明確的分工,負責不同的政務。

在地方,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這是地方政治體制的歷史性變化。在討論地方體制時,包括丞相在內的多數大臣主張分封制,唯獨廷尉李斯主張郡縣制。李斯說,周朝實行分封制,將王公子弟封到各地為王,開始還能夠精誠團結,擁護周王,但是,過不了幾代,諸侯王與天子的血緣關係逐漸疏遠,再加上諸侯國的發展壯大,他們就不再聽從周王的指揮,致使周朝分崩離析。如果實行郡縣制,皇帝親自任命、罷免地方長官,政權就可以永遠掌握在中央皇帝的手裡,天下才能夠長期穩定。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設立36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是縣令或縣長。縣以下依次是鄉、亭、裡、什、伍,是一種準軍事化的管理體制。

王朝覆滅-轟然倒塌「秦朝」

為鞏固大一統格局,鞏固中央集權,秦始皇又採取一系列行政改革。第一,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地主,獎勵私有制。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令,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佔有土地的數額,交納賦稅,就可以擁有對土地的所有權;第二,統一度量衡,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第三,統一貨幣,以秦的“半兩”錢作為流通貨幣;第四,統一交通工具,實行“車同軌”、“行同倫”,確定車軌的標準寬度;第五,統一文字,以當時在各國流行的小篆為基礎,略加整理,作為標準文字通行天下;第六,修長城,秦始皇下令將原來六國各自修造的長城拆毀,然後統一修造抵禦北面匈奴的長城,秦的長城西起隴西的臨洮,東到遼東,東西長達萬里;第七,沒收天下兵器,將其熔化鑄成12個巨大的銅人,防止天下人作亂;第八,修弛道,以咸陽為中心,共修成三條,一條向北通到了內蒙古,一條向東通河北、山東,直到海邊,一條向南通兩湖和江蘇;第九,遷徙六國貴族和豪富到咸陽,以利於對他們的控制。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狀態的形成,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統一和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之他成為這個時代的偉大代表人物。但是,他又做了許多民不堪命的壞事,加上他的繼承人秦二世無比昏暴,使秦國成為短促的朝代。

始皇暴政

1975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一千餘支秦簡,內容主要是秦的法律制度。這些秦律的涉及面相當廣,包括農田墾種、山林保護、牲畜飼養、糧草管理、貨幣流通、物資管理、手工業生產、徭役徵發、刑徒使用、軍爵賞賜、官吏任用、保舉子弟、府庫收藏、徵發戍邊、對遊士的限制,以及官營手工業產品的評定等等。律文內容明確,規定具體,有的近乎瑣細,反映了秦律嚴酷的特點。依史書記載,秦律的核心是刑法,它是將商周時期五刑(即墨、劓、 、宮、大辟)發展為死刑、內刑、罰作、遷刑和贖刑等,共計五類。每類刑罰又可分為若干不同的刑種。單就死刑來說,即可分為斬、戮、車裂、棄市、梟首、腰斬、生埋、賜死、夷族等等十餘種之多。按秦律,並不是只有百姓本人犯罪才會受到懲罰,有時候,禍可以從天而降。比如,秦律規定:一人犯死罪,親族—起處死,叫作“族誅”;一家犯法,鄰里同罪,叫作“連坐”。生活在如此嚴酷的法律下的人們隨時都會被指控犯法,隨時都會被罰做苦役,隨時都會被斬腳、割鼻、處死等。

嚴酷的法律引起了百姓和士人的普遍不滿,他們依據包括史書、經書等書籍中所記載的先公先王的賢德事蹟,紛紛指責或影射秦始皇。已經升任丞相的李斯,認為這些人之所以膽大妄為矛頭直指始皇帝,就是因為書籍的緣故。他給秦始皇寫了一封奏疏,要求焚燬“妖言惑眾”的書籍,下令除了秦國曆史之外的所有史書,以及經書、諸子百家之書等等典籍,無論是官府收藏,還是民間百姓和士人收藏,一律燒燬,只留下關於農業、卜筮和醫藥的書籍。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見,下令在全國“焚書”,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清洗。燒掉書籍,並不能堵住百姓和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士人們對秦始皇的暴政怨憤異常,流言遍佈天下。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國各地追查,竟然抓到460多人。秦始皇下令把這些人押到驪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殺。因為他們絕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後人稱為“坑儒”。“焚書坑儒”事件,使秦始皇失去了士人之心,這也成為秦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王朝覆滅-轟然倒塌「秦朝」

秦始皇很喜歡六國華麗的宮殿,所以,每滅一國,他都要讓人將這個國家宮殿的圖樣給畫下來,在咸陽照樣仿造。六國華麗的宮殿並不能滿足秦始皇的無限慾望,他曾經想造一個龐大的苑囿,西起雍、陳倉,東面延伸到函谷關,面積近千里,最後被侍從、侏儒優旃勸止。優旃開玩笑地說:“這樣可太好了,有了這麼遼闊的皇苑,我們可以多放養些猛獸,如果六國的後裔有人敢從東方進攻,就把這些猛獸趕出去將他們嚇跑。”秦始皇一聽,不禁哈哈大笑,於是打消了建這個巨大苑囿的念頭。盡避如此,秦始皇還是建了大量奢華的宮殿,僅咸陽周圍就建有宮殿270多座,行宮關外400多座,關內300多座。修建這些宮殿,當然需要役使大量的勞力。其中,最大最有名的宮殿當屬阿房宮。根據《史記》記載,規劃中的阿房宮前殿東西長500步,約合700米,南北寬50丈,約合115米。這個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調用勞動力70萬人。到秦始皇死在出巡路上,阿房宮尚未建成。另一個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陵墓——驪山墓,每年也用勞力70多萬人。再加上其他工程,如建長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徵發等,每年參與服役的人數竟然達到300餘萬之多。男子不夠用,就徵發女子(秦朝因為實行法治,反對儒家思想,沒有像後來那樣限制婦女從事公共活動)。秦時全國人口約2000萬左右,被徵發營造宮室墳墓,守五嶺,築長城,戍邊等,總數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十五。使用民力如此巨大急促,實非民力所能勝任。至秦皇末年,農民起義已經接近了爆發點。

秦始皇稱帝后,知道死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驪山營造大墳墓;又希望或者可以不死。為此,他派出很多方士去求仙找藥,如讓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東渡日本即是一例,為此浪費大量財物。方士妖妄,勸他隱藏修煉,因此又造許多宮室。他造長城,巡遊四方,大都是受方士的唆使。他到碣石(今河北秦皇島一帶)一次,到成山(今山東膠州半島成山角一帶)兩次,就是因為傳說這些地方是神仙常來的地方。秦始皇出巡還有另外一個目的,那就是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至今,許多地方還存有秦始皇出巡時留下的石刻,如著名的泰山石刻。這些石刻主要是為秦始皇歌功頌德,宣傳秦朝統一天下、進行各項改革的歷史功績。秦始皇每出巡一次,都會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鬧得百官黎民不得安寧。

一次,他南巡想到衡山,舟行至湘山(今湖南嶽陽縣西南)遭大風。秦始皇大怒,使刑徒3000人把山上的樹全部砍光,只是為了向湘神表示皇帝的威力。公元前221年,有一塊隕石從天而降,有人便趁機在上面刻了詛咒秦始皇的一句話:“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得到消息,火冒三丈,派御史嚴厲追查刻字的人。追查未果,御史便將隕石附近的住戶全部處死,又將刻有字的隕石毀壞,但這絲毫不能挽救秦朝滅亡的命運。

沙丘政變

“山雨欲來風滿樓”,是秦始皇臨死前中國社會的真實寫照。當他客死在沙丘之後不久,陳勝、吳廣所領導的農民起義就爆發了。起義的發生,並不是偶然的,而是自始皇統一中國以來積累的社會矛盾的總爆發,是始皇暴政的必然結果。當初秦始皇兼併諸侯,一統中國,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因為當時的中國,長期分裂,久經喪亂。春秋戰國400多年之間諸侯爭霸,合縱聯橫,天下擾擾,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民心思治,民心思安。如果不經過長時期的休養生息,如果不經過長時期的恢復,社會是很難繼續向前發展的。但是,秦始皇所實行的政策,卻是反其道而行之,舉全國之力,修建宮殿,修築長城,開拓邊疆,開闢馳道等,全然把新國家當作一個新的戰場——全民參與曠日持久的“土木工程”的戰爭中。早已經厭倦了戰爭的百姓,如今又參與到這一場包大的“戰爭”之中,除了反抗暴秦,他們似乎別無選擇。

鮑元前210年,嬴政進行最後一次巡遊,同時也是他的死亡巡遊,危若累卵的秦王朝滅亡的日子已是屈指可數了。這次巡遊,隨行的有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和他最喜歡的小兒子胡亥。返回途中,一向身體健康的嬴政在平原津(今山東德州)突然病倒。到了沙丘(今河北平鄉、廣宗一帶),病情非但沒有好轉,而是加重了。秦始皇知道自己將要不久於人世,這才慌了手腳,急忙命令李斯起草詔書,並將詔書和傳國玉璽遞送給長子扶蘇,催促扶蘇立即趕回咸陽,主持喪禮。當李斯草擬好詔書呈交嬴政審閱時,嬴政已經死去了。此時,扶蘇又在哪兒呢?原來扶蘇曾經勸說過秦始皇:“現在天下剛剛統一,邊境上的民眾還沒有徹底安定,士人們也都推崇儒家的主張,而父皇卻用嚴酷的法律治理天下,兒臣擔心會令天下不穩。希望父皇能認真考慮,改變政策,安定人心。”扶蘇的話可謂句句在理,但是秦始皇又哪裡聽得進去,反而斥責扶蘇多事,將他派往邊境的軍隊裡做監軍,和大將蒙恬一起抵禦匈奴。

秦始皇死在了沙丘,只有隨行的李斯、趙高和胡亥知道此事。他們心中各懷鬼胎,明爭暗鬥。李斯因秦始皇死在外地,生前又未立太子,唯恐引起天下大亂,所以決定秘不發喪。做過胡亥老師的趙高為了篡奪朝政大權,準備改立胡亥為秦朝的皇帝。因此,他不僅扣下秦始皇給扶蘇的書信,竭力慫恿胡亥奪取王位,而且還以官祿權勢為誘餌,對李斯進行威逼利誘。胡亥能夠登上九五之尊,何樂而不為呢?李斯為了保全自己,終於失節妥協。於是,趙高就開始一步一步地實施自己的陰謀。首先,他假造遺詔,指責扶蘇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命令他自殺。接到詔書後,扶蘇便自殺而死。接著,趙高將嬴政的屍體放在車中,關上車門,拉上車簾,讓百官以為秦始皇仍然活著,帶領大隊人馬匆忙往咸陽趕去。路上,又出了點小小的插曲。因為天氣炎熱,屍體腐爛發臭。趙高派人弄來大批鮑魚,命令每輛車上裝鮑魚一石,以混淆屍臭。終於安全抵達咸陽,趙高這才宣佈發喪,並擁立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趙高擁立有功,從此把持朝政,橫行無忌,就連胡亥也只能聽從他的擺佈。

胡亥即位後,在趙高唆使下,殺死公子公主22人(秦始皇子女)、大將蒙恬蒙毅兄弟以及許多大臣。第二年,又以謀反的罪名腰斬李斯,滅其三族。秦二世以累累白骨企圖鞏固其帝王寶座,暴露了他殘暴的本性。對於普通百姓的殺戮,秦二世更是毫不手軟。在埋葬秦始皇時,他擔心修建驪山墓的工匠會洩露地宮玄機,竟下令將全部工匠閉死於墓中。不僅如此,他還大興徭役,加重賦斂。始皇死後,他繼續調集大量的勞力,加緊修建阿房宮、直道和馳道。為了加強對關中地區的統治,他又徵調五萬人屯衛咸陽。秦二世還竭盡所能的享樂,他豢養了大批狗馬禽獸,以供遊獵之用。橫徵暴斂與荒淫無道,與秦始皇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王朝覆滅-轟然倒塌「秦朝」

秦二世只是一個昏庸的皇帝,只是一個終日沉湎於享樂的皇帝。他聽信趙高的一派胡言,把一切朝政都交給了趙高。二世以為從此可以窮奢極欲一輩子,趙高以為從此可以篡奪帝位。中央集權的秦朝廷,實際上只剩下秦二世和趙高兩個獨夫了。一天,趙高為了考驗朝中誰服他,誰不服他,就牽了一隻鹿上朝,對胡亥說:“陛下,我弄到一匹馬,特來進獻給您。”胡亥哈哈大笑:“愛卿在開玩笑吧!這明明是隻鹿,怎麼是馬呢?”趙高板著臉,一本正經地說:“是馬,請大家認吧。”許多大臣懼怕趙高,就附和著說是馬,只有幾個忠厚的大臣如實地指出這是鹿,我們很可以想象這幾個大臣的下場。這就是歷史上“指鹿為馬”的故事。從此,趙高更加為非作歹,再也沒有一個人說個不字。

陳涉首義(1)

陳勝,字涉,陽城(今河南登封)人,年輕的時候曾經為地主耕作土地,是一個貧苦的農民。吳廣,字叔,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貧苦農民。地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使他們對現實社會充滿了憤懣和不平。陳勝不甘於貧困的生活地位,曾經對一同耕作的貧苦農民說,如果將來我們中的任何一個富貴了,千萬不要忘記其他人,這反映了他要改變現實社會的遠大志向。

鮑元前209年7月,秦二世下令徵調貧民去戍邊,陳勝、吳廣也在徵發之列。他們和另外九百個貧苦農民,在兩個將尉押送下,到漁陽(今北京密雲縣西南)戍守。但是天有不測風雲,當他們走到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市東南大澤鄉西南)時,遇到大雨,道路不通,無法繼續前行,延誤了到達漁陽的日期。按秦律,如果戍卒不按期報到,必定斬首。於是陳勝便和吳廣私下商議道:“趕到目的地,或者逃亡,都不能免於一死,不如趁此作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情。”為了堅定大夥兒對陳勝的信心,為了發動戍卒跟隨自己共舉大事,他們便暗暗在帛上書寫了“陳勝王”三個字,並把它藏在魚腹中。戍卒在剖魚時發現帛書,非常驚異。他們又在深夜,到附近祭祠中點上一堆火,並模仿狐狸的聲音,大呼“大楚興,陳勝王”。這“魚腹藏書,篝火狐鳴”的辦法十分有效,戍卒們私下紛紛議論,覺得陳勝不是一般人,覺得跟隨陳勝就有活路。

箭在弦上,一觸即發。一天,押送戍卒的兩個將尉酒醉,吳廣故意說要逃走,將尉一聽,舉鞭就打,一會兒竟要拔劍殺人。此時,吳廣奮起奪過劍,殺死平時作威作福的將尉,陳勝也幫助殺掉另外一個將尉。早就鬱積在大家心頭的仇恨火焰,一齊迸發出來。陳勝抓住這一時機,說:“我們大家都知道,現在已經超過規定的到達期限,而失期就要被斬,難道我們就去白白送死嗎?王、侯、將、相,難道天生就是享福的嗎?貧苦百姓,難道生來就是受罪的嗎?難道我們就不能反抗他們嗎?難道我們就不能過上富裕的生活嗎?”陳勝的話,激起了大家的鬥志。於是,900個戍卒“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以“大楚”為號,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組成了一支手持木棍、農具的起義隊伍,樹起了反秦的大旗。為了發動更多的群眾參加起義隊伍,他們就用秦始皇長子扶蘇和楚國大將項燕的名義號召群眾。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熊熊烈火,就在大澤鄉燃燒起來了。

農民起義進入高潮時,得到貧苦農民的熱烈擁護,所到之處,受苦受難的農民紛紛前來投奔。隊伍很快擁有戰車700百輛,騎兵1000多人,步兵數萬人,攻佔六個縣城,橫掃數百里。起義隊伍來到陳縣(今河南淮陽)時,郡守和縣令均已逃走,只有郡丞率領秦軍進行了頑固地抵抗。在麗譙門一戰中,郡丞被殺,秦軍潰退,起義軍迅速佔領陳縣,幾萬大軍浩浩蕩蕩開進這座城堡。陳縣是秦末農民起義軍佔領的第一個大城市。在這裡,陳勝自立為王,吳廣為假王,國號“張楚”,提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綱領性口號。

陳勝出身傭耕,是給地主種田的僱農。社會地位很低,沒有什麼名聲,也沒有多少政治、軍事上的才能,可是他一起義,天下雲聚響應。各郡縣豪強和民眾捕殺秦官,四出略地,公認他是起義首領。連孔子八世嫡孫孔鮒也來投奔,足以說明秦的暴政是多麼不得人心。革命的風暴迅速地席捲了大半個中國,沛縣人劉邦在起義軍佔領陳縣兩日後,聚眾數百人,殺死沛縣縣令,舉行起義。凌縣人秦嘉,符離人朱雞石,徐縣人丁疾等在淮北舉起反秦的旗幟。項梁、項羽在吳縣聽到陳勝起義消息後,立刻起兵響應,殺死會稽郡守殷通,集合精兵8000人。早已率領一支“刑徒”組成起義隊伍的英布,此時也迫使鄱陽縣令吳芮共同起兵,活躍於鄱陽湖一帶,隊伍發展到幾千人。這些隊伍都以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隊伍為中心,把“張楚”作為他們共同的旗幟。

張楚政權建立後,經過短暫的休整,陳勝部署了滅秦的總體部署。他把軍隊兵分三路:南路,派鄧宗率軍攻九江郡;北路,派武臣、張耳、陳餘率軍渡黃河向魏國舊地進攻;西路,也就是起義軍的主力,則向秦王朝統治中心——咸陽挺進。向西的軍隊又兵分三路:一路由假王吳廣率田臧、李歸等圍攻滎陽,以打開通往秦都咸陽的道路;一路由宋留率領,從南陽直叩武關,以突破進入關中的另一條道路;另一路人數最多,由周文率領,直搗咸陽。這樣,在全國廣大地區,形成了起義軍對秦王朝全面包圍的形勢。各路起義軍在廣大人民的積極支持和熱烈擁護下勝利前進,迅速佔領了黃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周文率領軍隊一路西進,九月已經進軍到距秦都咸陽不到百里的地方。

王朝覆滅-轟然倒塌「秦朝」

就在這關鍵時刻,起義軍內部發生了分裂。同任何一次疾風暴雨的農民起義一樣,起義隊伍裡,除了廣大貧苦農民以外,還有一些懷有各種目的的六國舊貴族等諸色人等。他們加入起義的隊伍後,固然對加速秦王朝的崩潰、瓦解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極有可能分裂起義隊伍,削弱反秦力量。公元前209年,舊貴族武臣投靠陳勝後,率軍北上。其間,他受到張耳、陳餘等的唆使,脫離陳勝。武臣遂自立為趙王,以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與此同時,另一路由陳勝派到北方去的周市軍,在攻下魏國故地後,也立魏國舊貴族魏咎為魏王。齊國的舊宗室田儋也趁機在狄縣自立為齊王。景駒據楚地稱楚王,韓成據韓地稱韓王。這些六國舊宗室貴族各有異心,完全不聽陳勝的號令,致使農民起義軍遭到極大的損失。他們理應成為反秦的有力武裝,卻互相攻伐,掠奪土地,誰也不想出力攻秦。正因為如此,當秦二世派章邯率領幾十萬大軍向周文的農民軍反撲的時候,這支孤軍深入的隊伍就不可避免地潰敗了。

陳勝稱王以後,逐漸驕傲和貪圖享受起來,以至最後脫離了勞動人民。陳勝的驕傲,使他同群眾的距離愈來愈遠。從此以後,曾經與陳勝共患難的“故人”都紛紛離開他,而他只信任朱房和胡武等人,有功者不能賞,有罪者不能罰,對於同朱、胡有私怨的人,則任意加罪,結果失掉了人心。當章邯率大軍逼近陳時,陳勝已經沒有多少兵力。公元前209年12月,農民軍的根據地——陳失陷。於是,陳勝率一部分隊伍且戰且退,卻不幸被駕車的莊賈殺害,令人痛惜。

從陳勝首義到敗亡,只有六個月。興起那麼勃然,是因為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敗亡又那麼驟然,則是因為過早地遇到了秦章邯軍;其次,義軍首領各懷異志,不能相互求援;而最致命的一點是陳勝驕傲自滿。故鄉朋友聽說他做了王,特地來投奔他,談起“苟富貴,勿相忘”的故事,陳勝嫌丟臉,把客人斬首,嚇得一起來的窮朋友連夜逃走。他的岳父來看他,他也傲慢無禮,岳父大怒而去。對部下更是任意殺戮,以圖提高威權,其結果是眾叛親離。陳勝雖然失敗了,但反秦的浪潮自此洶湧,不可遏止,最終沖毀了秦的統治。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楚漢滅秦

陳勝、吳廣等主要農民起義領袖去世以後,各地起義軍的領導權大都相繼落入六國舊貴族之手,他們為了恢復各自的政權,爭奪地盤,鬧得四分五裂。秦國大將章邯、李由想趁此時機把起義軍各個擊破。就在這個緊要關頭,原楚國貴族項梁在薛城(今山東滕州市南)召開軍事會議,試圖把分散的起義軍重新集合起來。為了擴大影響,項梁聽取了謀士范增的意見,把流落在民間、為地主放羊的楚懷王的孫子找出來,仍立為楚懷王,以作為起義的旗幟。

項梁一度成為秦國大將章邯攻伐的主力,雙方展開多次激烈的戰爭。幾次勝利過後,項梁開始驕橫狂妄起來,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結果被章邯偷襲殺害。項梁死後,章邯又將主要精力轉向原趙國屬地的義軍。楚懷王決定兵分兩路去增援趙國的義軍:一路由宋義和項羽率領北上,直接救援,然後迂迴挺進關中;一路由劉邦率領,西進關中。同時,楚懷王和眾將約定:誰先進入關中,誰就稱王,藉以鼓勵士氣。

宋義到達安陽後,滯留46日卻不前進。項羽建議迅速進兵,遭到拒絕。一怒之下,項羽殺死宋義,被楚懷王任命為上將軍,統領北路軍,繼續前行。項羽旋即派遣英布、蒲將軍領兵兩萬先行救趙。自己則下令全軍破釜沉舟,僅持三日的糧草,渡過漳河,經過九次激戰,大敗秦軍,殺死蘇角,俘虜王離。接著,蒲將軍和項羽連挫秦軍。章邯見大勢已去,又怕被趙高陷害,率領餘眾投降。

此時,由於秦軍主力盡開赴趙地攻打項羽,西線空虛,劉邦的軍隊得以順利西進。他採納陳恢的建議,實行招降政策,秦朝的地方官吏紛紛歸順。因此,劉邦迅速攻下武關,直驅關中。秦二世三年,趙高先脅迫胡亥自殺,立子嬰為秦王;接著,子嬰又謀殺了趙高,並且派兵駐守 關(今陝西藍田東南)。劉邦用謀士張良計,繞過 關,大敗秦軍於藍田。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的軍隊進抵灞上。秦王子嬰見大勢已去,無可奈何之下,只得獻城投降,將玉璽親手交給了劉邦,秦王朝至此滅亡。

劉邦得意洋洋地進入咸陽城,看著富麗堂皇的宮殿,看著後宮的3000佳麗,劉邦開始戀戀不捨起來,準備就此住下。張良苦口婆心地勸誡他:“現在到處都是戰火,天下還沒有平定,你怎麼能夠留居咸陽呢?再說,項羽率領軍隊馬上就要進入關中,你難道想和他大戰一場嗎?你現在是他的對手嗎?”這時,劉邦猛然省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立即將軍隊撤退到了灞上。到達灞上之後,劉邦便召集關中名士,和他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它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廢除,這使他贏得了民心,惟恐劉邦不做關中王。進入咸陽時,劉邦的丞督事蕭何把秦朝的檔案、律令、戶籍控制在自己手裡,因而掌握了天下的山川形勢、關隘要塞及土地和戶口數字,為稍後開始的楚漢之爭、統一戰爭以及國家的重建準備了條件。

鮑元前206年,項羽在河北消滅秦軍主力後,率軍進駐鴻門(今陝西臨潼東北的項王營),準備與劉邦決一雌雄。此時,項羽擁兵40萬,號稱百萬,劉邦擁兵10萬,號稱20萬。劉邦自知寡不敵眾,於是採納張良的諫議,親自到鴻門向項羽賠罪。項羽設宴招待劉邦,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鴻門宴”後數日,項羽率軍進入咸陽,殺秦王子嬰,燒秦朝宮室,收財寶婦女,然後發號施令,分割天下。項羽自以為已定天下,驅逐楚懷王,自立西楚霸王,有地九郡,建都彭城。其餘的土地都封給劉邦、章邯等18個王。

王朝覆滅-轟然倒塌「秦朝」

項羽的分封,引起了一些手握重兵而未封王的將領的強烈不滿,其中尤以劉邦、田榮、彭越、陳餘四人最為突出。不久,田榮首先在齊地起兵反抗項羽,接著,劉邦乘機進兵關中,剛剛平息的戰火又在中原大地上熊熊燃燒起來。從此,劉邦與項羽展開了一場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公元前202年,項羽於四面楚歌聲中在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自刎,劉邦于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極大典,定國號為漢。

秦王朝是一個短命王朝,但它在中國歷史上卻留下了如此濃墨重彩的一筆,開創了此後2000餘年的封建帝制。當秦皇初起時,山東六國莫敢與之爭鋒,爭相賄秦以自救。當秦王統一中國後,卻不知道與民休息,只知依靠暴政維持統治,殊不知建立在強權之上的統治猶如沙地築樓,失去基礎,自然是不會長久的,秦朝實際上滅亡於自己制定的苛刻的嚴刑峻律上。而項羽一代英雄,在與劉邦的爭鬥中,漸於失敗,原因是不知順應事世,大肆封疆裂土,開歷史倒車。唯獨劉邦,於亂世中能乘勢而起,以弱勝強,終成一代帝王。何也?乃知天下思治久矣,便以亡秦為鑑,輕徭薄俺,教養農桑,以人為本,本固邦興。可知天下之事,興衰所憑,惟在民心。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固其宜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