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定遠陰陵陳姓由來

陰陵古城現為定遠縣靠山古城村。陰陵陳姓為靠山陳、黃、趙三大望族之首,素有陳老大、黃老二、趙老三之稱。黃姓、趙姓自明朝定居靠山,陰陵陳姓自秦未定居以來,已有二千二百多年,自始祖陳鐸至今繁衍近九十代,人口數萬,分佈廣泛,且曾有過一段光榮歷史的姓氏。

根據民國十四年(1925年)所修《陳氏宗譜》序文載:“陳氏由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遷定遠。源古系:我始祖鐸由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遷鳳之南,定之西陰陵古城。見其山水秀麗,土沃民淳,卜而居之,耕田課子。因楚漢相爭,漢王敗,為楚項羽追之陰陵,適祖陳鐸與祖妣、祖姑方有事田間,漢王急求救,因指道左枯井而救之,得免於難。及項王追至,問見漢王否?鐸不答,被羽所殺,及漢高祖滅楚而有天下,思鐸有救駕功,遂封為陰陵忠義王,祖妣為一品夫人,祖姑為忠貞姑。此其由來也。”

繁衍


定遠陰陵陳姓由來

一世界祖陳鐸照片(網絡)


據《陳氏宗譜》載:一世祖鐸公,祖妣李老太君卒合葬古城集西北首,土名橡樹墳,癸丁兼子午向,生四子。

二世祖:本仁 本義 本禮本信

本仁配吳氏,公妣卒合葬父塋左側同向。

本義配孟氏,公妣卒合葬父塋右側同向。

本義配孔氏,公妣卒合葬父塋右側同向

本信配何氏,公妣卒合葬父塋側同向。

往後,陳姓四支,代代繁衍,人丁興旺,至民國十四年修《陳氏宗譜》,自一世祖一直記載到八十二世。又經八十多年,現已近九十世,從《陳氏宗譜》可見,兄弟四人,五人,六人每每可見,兄弟七人已不多見,最多的一家為兄弟八人,父親叫陳文詩,原名陳學詩,史稱“小八房”,八子依次為:德章,智章,和章,敬章,中章,風章,敦章,清章。一家兄弟八人實為罕見。

陳志仁是我的曾祖父,原名金仁,字樂山,也是兄弟五人,依次為:金道、金德、金仁、金義、金禮。史稱“老五房”。我的祖父陳玉喬,原名樹喬,也是兄弟五人,依次為:玉和、玉喬、玉祥、玉傑、玉環(又名一超)俗稱“小五房”。我這一代也是兄弟五人,依次為:九章、學章、壽章、瑞章、厚章,如今子侄輩已達十七人,可見人丁之旺盛。不過,如今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多子的現象已成為歷史。

曾祖父一生做過很多公益大事,為族長,德高望眾。其中《宗譜》中記載了二件大事:一是清末在宗祠舊址創辦學校——礪成小學,即古城小學的前身。“創辦學校,督立辛勤”。二是領首編修《陳氏宗譜》,“協修華乘,跋涉風塵”。因“家乘小史,明季遭流寇火劫”。又因清光緒21年《宗譜》散失,於民國十四年主持修成《陳氏宗譜》,計八卷。

輩字:

《陳氏宗譜》自始祖鐸公起,承上啟下,共編排輩字九十六輩,即:鐸本忠良,繼世永昌,祖紹虞舜,功懋善楊,漢隆九錫,大來恩光,崇尚仁義,廣開書香,英才華秀,宗法延長,克遵聲教,立秉紀綱,敬思孝友,化為禮讓,芝蘭生瑞,伯仲連芳,聖明再見,濟美同堂,天朝國士,金玉文章,德傳必慶,迎福增祥,海山雲現,龍鳳安康,堂號為“積慶堂”。

分佈

早先均居住陰陵城,隨著社會動盪、變化,人口增多,人們開始外遷,如今除古城外,河東有瓦廟、李莊、孟莊三個自然村,永康的陳圩村、三八村,凌湖村,青山的山東陳村和閻李的高塘陳等。十里黃的高廟陳(舊稱堅裡廟)七里塘的仁巷村小陳莊,孫集的大戶陳,嚴澗的官塘陳村,嚴澗村的小陳莊,(又稱澗北陳),爐橋的南灣陳。區山有金條灣,小寺灣、東石頭圩,將軍山的小陳家,西卅店北邊的架山陳;本縣還散居於藕塘、池河、練鋪、佛曉等地。外縣有長豐的鄂子陳、明陳寺,鳳陽武店的澗北陳、崗陳、官塘村陳,石龍山陳,鳳陽府城也有部分,以及肥東、六安、壽縣、霍丘、南京等。同時還有散居於全國各地,只是有的失去了聯繫,總人口預估五至七萬。目前陰陵城周圍居住的是二房、三房、四房,大房主要居住在永康的陳圩周邊,青山的山東陳村,祠堂西邊主要為二房,三房在南邊,人口最少,外遷戶最多,如石龍山陳,四房主要住在後陳和瓦、李、孟。三房外遷原因為,一是做買賣,二是避難。

六安城北門陳姓,《宗譜》中有記載。據後陳老人陳德仁於一九九0年講述,後陳確有遷到六安的,解放前每年清明節都有人騎馬回來掃墓、上墳,墳墓就在後陳南頭,去往祠堂的小路中段,水溝東邊,解放後斷了來往。永康河北臺東邊小陳莊,為四房,《宗譜》中有記載。將軍山小陳家為瓦廟分支,因官司致貧遷出。七里塘仁巷村小陳莊,為山東陳分支,遷出年代不詳,解放前曾與六安陳姓有聯繫,該莊老人陳廣義曾於二000年對我講述。嚴澗的官塘陳當年未有入《宗譜》,原因是修譜時,曾有人冒名籌款,當正式籌款人去時,官塘陳姓不願再出第二筆款,因此未收族譜,終成遺憾。這個細節該村老人陳少厚於一九九一年對我講述。此說法確有根據,按族譜規定,不繳錢者不入族譜。他同時講,官塘陳與我們家為一支。現整體搬遷至爐橋九連塘居住。爐橋的南灣陳,當年未收入族譜,原因不明,但他們的祖墳就在老家東崗大塘面,如無親緣關係,祖墳不會葬於此。

與老大門陳姓的情緣

定遠縣城西門陳,俗稱“老大門”陳姓,為定城望族,居“陳、凌、何、方”四大家之首,明洪武二年從浙江省金華遷入定遠。在陰陵一直有這樣的傳說:“老大門”陳姓,曾在清朝出過父子翰林,在京城做官,一年春節,門前掛出宮燈,結果被有權勢的人踩毀。理由是不夠資格,需有王位之家才能夠資格,受此侮辱後,回到老家,報告給長輩,為爭這口氣,遂於陰陵陳姓認作一家,因為,陰陵始祖漢朝被劉邦敕封為“忠義王”,以後,在京城打出“陰陵忠義王”招牌,掛出宮燈,此後一直保持往來,後因小翰林在京城犯事,墜金而死,將其葬在陰陵城北面,後陳村莊旁邊,並派家人住在後陳守護。文革“破四舊”工作隊組織幹群,將墳墓損毀,刨去用糯米、石灰、桐油鑄成的圓球狀封土,打開棺蓋,還見有衣服、頂子,很快腐爛,棺內有一紅絲綢包裹,有玻璃珠、瑪瑙珠、鎦金木珠,共為一瓢,被工作隊收繳,後下落不明,這包寶珠,可能為“朝珠”,棺木完好,後被靠山鄉做了二張兵乓球檯桌,並用作會議室辦公桌。

據村民陳必禮講述,當年小翰林墓地花了“一淌錢”買的就是他家的地,所謂“一淌錢”就是在大桌面上堆錢,以堆尖下流為止,落地的不算。然後陳必禮的祖輩就利用這一淌錢到河東瓦廟買了田地建房舍,居住至今。

陳鳴同志是我的好友,是縣法院離休幹部,從他摘錄清朝光緒六年《定遠縣誌》資料可見,“老大門”陳姓在清朝出過翰林,如:陳俊千,字常伯,嘉慶五年進士,曾任戶部山東司主事、福建司員外郎、廣東肇慶知府、福建建寧知府、臺灣府知府;陳鶴千,字硯耕,翰林院編修,封內閣中書;陳鼎雯,字子巽,俊千之子,嘉慶二十四年進士,內閣中書,河南糧儲鹽法道;陳鍾芳,字潤森,鼎雯之子,道光二十七年進士,內閣中書,崇仁府主事,吏部主事,文選司員外郎,五品京堂,江寧知府。所謂“墜金而死”的翰林,可能就在其中,聯繫花一淌錢買墓地,棺內一包寶珠,推測,小翰林在京城犯事墜金而死的史實,應該存在。

當年,我的曾祖父遇到官司,被關在縣衙,老大門陳給予大力幫助,設法營救,做出積極貢獻,我們應該銘記。試想,如果沒有認一家的親緣關係,就不會有上面的情節存在。如今老大門陳姓中沒有人能講清以上事實了,自有了政治地位後,自已分支立家譜,所以輩分與陰陵陳不相同。“墜金”事件,總歸不光彩,所以上輩不講,子孫失傳。

陰陵《陳氏宗譜》簡介

安徽定遠陰陵古城《陳氏宗譜》,在定遠境內,屬於較完整、規範的一部族譜,整套宗譜共八卷。其中卷一為族譜總序,人物傳記,本族輩字,修譜時的組織機構,人員名單等,卷二至卷八為分支譜系,從大房、二房、三房至四房,依次排序,自始祖陳鐸到八十二世。

《陳氏宗譜》封面印有:穎川郡、《陳氏宗譜》為民國十四年初刊,由潛邑王茂柱承修。該部族譜,修撰時間為民國十四年,即公元一九二五年冬。堂號為積慶堂。

《陳氏宗譜》譜前序文記載:陳氏由浙江省紹興府山陰道遷至定遠,源古系:我始祖鐸由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遷鳳之南定之西陰陵古城,見山水秀麗,土沃民淳,卜而居之,耕田課子。因楚漢相爭,漢王敗,為楚項羽追至陰陵,適祖陳鐸與祖妣、祖姑方有事田間,漢王急求救,因指道左枯井而救之,得免於難,及項羽追至,問見漢王否?鐸不答,被羽所殺。及漢高祖滅楚而有天下,思鐸有救駕功,遂封為陰陵忠義王,祖妣為一品夫人,祖姑為忠貞姑,此其由來也。

《陳氏宗譜》輩字共九十六字,如下:

鐸本忠良,繼世永昌;祖紹虞舜,功懋善揚;

漢隆九錫,大來恩光;崇尚仁義,廣開書香;

英才華秀,宗法延長;克遵聲教,立秉紀綱;

敬思孝友,化為禮讓;芝蘭生瑞,伯仲連芳;

聖明再見,濟美同堂;天朝國士,金玉文章;

德傳必慶,迎福增祥;海山雲現;龍鳳安康。

其中“祖紹虞舜”等句,有其深刻含義,即陰陵陳姓始祖來自浙江紹興,為虞舜的後裔。“漢隆九錫”,“錫”同“賜”,指始祖陳鐸在漢朝受到最高賜封。

譜中說到:“家乘小史,明季遭流寇火劫,是指明代族譜在明朝末年,於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中遭大火燒燬。清光緒二十一年重修譜,如今已完全散失。一九二五年版族譜,現也不完整,按六十年一修的規定,早已超過時限,加之現存不完整,更有重修之必要性和緊迫性。希望有識之士,不負眾望,組織人員、設置機構,完成修譜重任。(陳厚章 陳鐸祠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