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有人说“人到老年,不管儿子多孝顺,最好别一起住,否则会后悔”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时光潋滟滴墨盛放1


我认同这句话的前提是:人到老年并且有自理能力时,不管儿子多孝顺,最好不一起住。如果没有自理能力了,不和儿子一起住,怎么办?只有一起住。

举个例子,邻居大姐两口子退休金加起来不到1万,在我们这里算是比较高的收入,身体都很好,儿子在企业上班,儿媳妇没有正式工作。

老两口就觉得用这些养老金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让儿媳妇在家打理一切。老两口每天早起跑步,中午做做保健,晚上跳跳广场舞,不亦乐乎,家里的事情不闻不问。

开始挺好,时间长了,各种矛盾就出现了,饭不可口了,衣服没给洗干净了,感冒发烧没及时拿药了……总而言之,不像当初那么和谐。

儿媳妇也有理由,年纪轻轻的在家做家务以后会有什么出息,整天围着家庭转,都快与世隔绝了,自己老了没社保没保障怎么办?带着这么多怨愤,处理问题的态度肯定不那么好。

一家人三天两头闹矛盾,儿子在中间也没少做了工作,也没少受难为,最后还是分开来住了。

但是,随着老人年龄渐渐变老,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儿子媳妇抽空去帮着搞搞卫生,做做饭,日子勉强维持。

后来,老两口相继生病,卧床不起,儿子媳妇还得接过来一起住,不然,老人身边没个人,不定发生什么事,一方面外人笑话,另一方面儿子媳妇也于心不忍。

所以,人到老年,有自理能力,就和孩子们分开住,自己照顾好自己,尽量不给儿女添麻烦,让他们有充分的精力搞好自己的工作。

如果哪一天确确实实不能自理了,再和孩子们一起住,俗话说的好,养儿防老,也给他们一个孝顺尽心的机会,这样才能让一家人的生活更完美,更幸福。


唠嗑拉家常


人到老年,不管儿子多孝顺,千万别和他们一起住,否则是会后悔的。对于这句话,我持赞成的态度。

第一,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感情。儿子住在一处,我住在一处,平时很少见面。儿子做了好吃的叫我,我做了好吃的叫他。高高兴兴的在一块儿聚聚餐,说说话,然后各回各家。这样,一家子都是和谐的符号,不会有矛盾的迹象。

第二减少了接触的机会,也就减少了发生碰撞的可能。因为平时都不在一起,彼此见面以后,亲都还亲不过来呢,所以,都不会去找不愉快的话题。如果有言语不合,因为不常见面,互相也就能够忍受,不太过于去计较。因此,家庭矛盾就会减少。

第三,因为不住在一处,彼此的毛病就发现不了,也就不会产生矛盾。年轻人比较懒,爱睡大觉;比较不爱卫生,家里打扫比较少;比较浪费,剩饭剩菜必须倒掉。老年人呢,不爱睡懒觉,老是半夜鸡叫;爱干净,一天三次打扫;省吃俭用,剩饭剩菜一顿吃不完,再吃一顿,还是吃不完,还要再吃一顿,肯定不会扔掉;还是爱嘟囔,话说三遍比狗屎还臭,可是他说了十遍,还是不依不饶。这样的两种人住在一起,不吵不闹才怪呢,如果他们分开居住,彼此的毛病,谁也看不到?所以家庭就会很安稳,很和谐。

四是老人和孩子分开住,关系会越来越亲,家庭氛围就越来越好。如果住在一起,三天打两天闹,大人生气,孩子恼。最后,不是孩子闹离婚,就是大人气的闹病,还真的不如分开住的好。






石韮花开放的季节


我今年55岁了,两个闺女都念书还未成家。目前的安排是,自己住一套四室的,闺女们以后节假日周末随便来。同一小区再来一套三室的,半小时以外叼也来一套三室的,两个女儿个人过个人日子。这一切都做好计划了。然后每天买15块钱大乐透,两注三倍的,一注追加的,就等那一天了。


益人愉己


我绝对不认可这个观点。父亲走后,母亲跟我住四、五年了,妻子把最好的房子给了母亲住,我姐则几乎每天都会来看看母亲(母亲只有我姐和我俩个孩子)。母亲常说“我太幸福了,女儿、儿子也孝顺,女婿、媳妇也孝顺,俩个孙女都孝顺"。母亲今年86岁了,朋友们常祝母亲“长命百岁"。我就回说:“错了,我母亲还要再活50年,要活130多岁呢”。


把事做好做细


我认同这句话,父母在不需要儿女照顾时,自己单独住,对父母的身心健康是件好事,前题是父母都健在。

我从没有想过让父母到市里来住,不是和儿媳妇关系问题,而是考虑父母的健康,父母一辈子生活在农村,最亲的是土地,还有村里的人们,这有父母自己经营多年的家,要想父母健康,就要随父母的心意,给父母自己想要的生活环境。

我父母和哥哥住一个过道,但我父母独立生活在一个院,生活方便,想几点睡觉或起床都行,卫生再差也没事,被子不叠,想睡就睡,总之,一切生活都由父母自己主导,如今都75岁了,还种地,身体健康,做儿女的不能绑架父母的意愿,只有让父母按照几十年的生活方式去生活,父母才会拥有好心情,也就有了好身体。

如果我们想尽孝,出发点是好的,可父母未必会生活的顺心,强行让父母和自己生活,也为了更好的照顾父母,看起来是好事,但往往结果会是相反的结果。一个朋友发财了,让父亲不在放羊,到城里享福,结果没有半年老父亲就去世了,我的这个朋友追悔莫及。

父母只有生活在自己适应的环境中,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空间,就有愉快的心情,幸福的晚年生。尽孝的方法要根据我父母的需求而定,只要做对了,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父母。看母亲我笑了。



一杯仙


这个问题得看每一家的情况而言。就我家目前的情况,我是比较赞同这句话的。

我家有两个孩子,公婆同住,但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相互将就相安无事,公婆帮助带孩子,上学接送,确实帮了大忙,我对他们是非常感激的,但如果条件允许,我还是想在本小区里给公婆另买一套房我们分开住。原因如下:

我的大宝上小学,每天都得写作业,二宝幼儿园,暂无此要求。但每天大宝写作业的时候,公公就在客厅看电视,因为公公耳朵背,他声音放的特别大,很多次,大宝一边写作业,一边伸着脖子往电视上看,没办法,只好把书本拿到卧室去写,声音只是小了些,还是受着影响。老公特别孝顺,不让提醒公公把声音放小。

另外就是生活习惯,公公婆婆特别喜欢早起,有时候四五点就醒了,要么在家开电视看,要么出门去散步,开门声音和电视声音一样大,我经常被声音吵醒,起床吧,有点早,继续睡吧,刚睡着又该起床了。同样没法对老人说,老人特别敏感,一说,可能就生闷气了。

然后是晚上,我们下班回来,吃饭洗漱完,有点时间就想看会儿书呀,收拾一下家务,或者辅导孩子做做作业。结果公婆很早(晚上八九点)就睡下了,你这边在客厅拖地或者在卫生间洗衣服,不免得弄出点声响,老人就该嘟囔了,都几点了,还不睡啊,哎。一听老人这样叹气,自己也不好意思弄这弄那了。但又舍不得这么早睡,就这么小心翼翼地跟小偷似的在客厅活动。

所以,尽管对公婆很尊重,很感激,但如果条件允许,还是分开住吧,彼此将就,真的很难受的。


漫舒


不敢苟同你的观点,不理解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父母老了,他就是老了,接受这个事实就那么难吗?难道做儿女的就想看着父母,拄着拐棍哼哼歪歪,站着斜斜扭扭,倒腾饭吃吗?反正我是不会这样做,也过不了心里这道关,我的父亲60岁,患有喉癌,今年已经72岁了,要说把他一个人扔在老家,对他不管不顾,不闻不问,我心里会难受,不舒服,恨不得抽自己耳光,我结婚以后,我和老婆就接他到了我们身边,我们一块生活,虽然生活有磕磕碰碰,也有观点不同的地方,但是我和老婆都会让着他,包容他,必定父亲老了,人老都有糊涂的时候……

面对身换疾病的父亲,起码营养要跟上,没事的时候,我和老婆就会想着方法,换着花样的做给他吃,时间允许,也可以带他出去旅游一圈,有时候遇到个头疼感冒发烧,我们也好及时送医院,接受治疗,这样不是更好吗?

要说和儿女分开住,没有那个老人真心乐意,谁到老了,不想着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只是父母心里有太多的无奈,有苦不说把了……


臭小子的春天


儿子到了娶妻的年龄,我与老伴集毕生精力建了一个家,准备给儿子娶媳妇。又买了邻居一个破家,我老两口子准备搬出去住。由于家太破,我与老伴便.进去修理。其间有一本家大哥去帮忙,我便说老年人与年轻人的思想意识不同,不能住一戶。我那个本家大哥笑话我说不一样。我儿子娶妻后因为不住一户,如今二十余年婆媳关系良好,如同闺女娘之谊。可我那个大哥,被儿媳赶出大门,无奈还是又买了邻家一个破家安身息命。


实玉1


养儿防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儿子孝顺,住房等条件许可,当然和儿子住在一起好。儿子工作,少了一份挂念,自己又是家里的活锁头,孙儿回家又有人照顾,多好!我儿子入学了,不用母亲带了,母亲执意要回乡下住,劳得我苦得很,每有小大病,就要往乡下跑,同住,省了多少时间力气金钱。就是同城,我认为还是同住好。


安平144796971


这个问题也是许多家庭面临的问题,也是我经常考虑的问题,我家孩子也快到了成家的年龄,是跟孩子一起过还是分开过,我一直很纠结。身边也有许婆媳相处好的案例和不好的案例,看的多了听的多了,也悟出一些道理。

1.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分开过,毕竟年轻人和老年人生活习惯不同,老年人早睡早起,年轻人到了周末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思想理念不同,在有些问题上想法和看法不一样,时间长了就会出现矛盾,有了隔阂再想弥补就非常难了,所以分开过保持一定距离,都给彼此一定的空间,节假日大家一起吃过饭,有时间一起出去渡个假,大家彼此都高兴。

2. 如果条件不允许必须一起住的,肯定会有一段时间的磨合期,彼此都应该为对方考虑,年轻人起早贪黑的上班不容易,老人在家收拾屋子做饭也应该也挺辛苦,时间长了肯定会有一些小的摩擦,那就应该相互理解,互相包容。站在对方的角度多想一想。这样才能逐渐的接受对方,融为一体。

以上是我的一点看法。无论你选择哪种生活方式,都要明白一个道理,家和万事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