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我公司老板创业六年,卖掉四套房子,产品是刚需的,现在没钱投进去了,怎么办?

左工防潮


创业就是江湖,入局的都想名利双收,很多人致死都不明白,这其实是一场豪赌,商业逻辑的深处还是人性逻辑。

创业有些时候确实要拼尽全力,卖房卖车都属于常见,这就如同赌博,没有人会认为自己的产品不好,或是技不如人。创业者多数都是自命不凡,都觉得自己发现了,别人发现不了的新秘籍或是新大陆。

像你所说的“刚需”,这是自我认知,还是普遍认知,就算是刚需,那也有很多不成的,吃喝拉撒睡没有一项不是刚需,这里面死掉的企业也不在少数。

创业要敢拼,但是六年,无论是什么产品还是什么模式,都应该能浮出水面了,国家做规划也不过“五年”,你这都六年了,所谓的刚需还没有进入盈利期,还需要投入,这听起来像是国家战略领域,需要不断投入一样,如果是这样,就更没有商业价值。

六年,四套房还砸不出个结果,那么很有可能是你自己不想有个结果,甚至已经看清了结果,如果真的产品或模式是刚需,那怎么会没有人投你,风投的鼻子可是比猎犬还敏锐的。所以,现在的状态就是赌徒心疼,总想着要赢回来,也想着身后就是万丈深渊,其实想明白了什么事也没有,及时止损,停下来,重新复盘,不破不立,冷静的看待现在的问题。

心态决定着眼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壮士断腕也是结果,反正没结果是最不好的结果。


策略顾问杨涛


我是从2006年就开始创业的人,做过两个公司。创业不是一般的难,很多东西都是摸索前进。

第一家公司做了四年,最高负债70万,最后赢利300万,做的是一个行业软件,只做了一个省,正准备全国打市场,结果本行业因为是高度垄断行业,全国就两家公司,他们自己统一开发了我们类似产品,最后我们推不下出了,公司只能关张。

第二个公司2015年创立,专注互联网+工业企业能源管理软件产品开发,最高时负债300万,目前收回投入,今年收入已超千万。

总结起来就是:

1.创业艰难,做好投入计算,要具备抗风险能力,两次创业虽然我都负债过,但没有卖房子,但抵押了房子挺过来了;

2.产品上不要拉大战线,精准做好一两个,做成精品,做成利器撕开市场;

3.创业初期,老板要具备全面的能力,能亲力亲为,不能做甩手掌柜,公司离了某人照样可以转,而且创业初期,公司也因为能力有限,招不到优秀的员工,老板的技术和市场能力决定了公司能走多远;

4.及时止损,发现行业或者产品推出下去了,尽快撤出,不能让家庭生活受影响。

5.始终保持创业状态,时刻注意风险,时刻研究市场,不断提产品功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活到老学到老。


三只蝈蝈明


赶紧把公司卖了,没人要就赶紧关门,欠债太多就去申请破产。


我创业的这六年来,还没见过哪个创业者,做产品做了6年,还号称刚需一直还在亏损。都已经亏损出去四套房子了,现在没钱了,还不能醒悟过来。


换句话说,这产品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但直觉告诉我,这是老板闭门造车,还养了一大批拿工资,跟老板一起闭门造车的员工。


市场要么是红海,根本没什么机会进去了,要么是伪市场,根本没人要的产品,非得这么凭空想象,这么折腾下去,不管哪个创业者都非死即伤。


任何行业都有低成本创业的玩法,包括房地产这样的,需要重资金投入的公司。现在工厂到处都是,生产什么的都有,自己创造的产品,完全可以找到同行工厂,做OEM贴牌。


我之前所在的IT行业,开工厂的话,也属于重资产投入的 创业。但几个创始人,实际上启动资金也没花多少钱,首先是场地这块,找的是宁波很偏的地方。


再加上利用政府关系,号称物联网高科技,所以成本没多少,其次是设备,假如全新设备的话,据说要几百万。实际上他们也就买了一两台二手设备,就开始招募员工,开始生产产品了。


老板之前是同行公司的总经理,所以手上本来就有大量的B端客户,公司没生产之前,不少老客户已经开始下订单了。


所以顶多一百来万的启动资金就够了,一开干很快就能盈利,后来公司还融资了好几笔,也就5年时间发展成了一个中型公司的规模。


当时刚进公司的时候,据说有个大集团要收购,准备花4个亿,后来因为一位股东出了点问题,没有收购成功。假如那次成功的话,老板直接套现一个亿以上,五年时间让当初的投入翻了几百倍,这是在任何股市里,都难以有这样的投资回报率的。


卖一套房创业的老板就很傻,如果要卖多套房创业,最后还看不到公司盈利的希望,这项目绝对有问题。能转让转让,该关门关门,做生意不要谈情怀,能赚钱那继续,不赚钱那早点止损吧。


再好的项目,一定要想办法先去规避风险,创业公司的核心任务,是先活下去。


前期只要想尽办法,先低成本模式运作,去测试可行性,不可行就换,可行继续上,知道测试出能盈利,在大规模投入放大操作。

赠人一赞,手留余香,谢谢你的支持!右上角点击关注,每天获得更多学习干货!


詹伟平财经


创业六年,已经卖掉4套房,现在没有钱了怎么办?

向你老板致敬,创业公司坚守六年,很不错了。回到你的问题,这里有几点需要一一摊开说:

第一,你的产品是真的刚需?

有时候只是我们自己认为是刚需,所以你需要有数据去说明;二是虽然是刚需产品,但市场上同质化产品太多;你们的产品特点不突出;三是你们的市场运营团队不行?

这几点要弄明白,不然即使你们有钱再投入进去,也还会是老样子;

第二,跟你的创业时机有关系;

在原子核物理学中,能够核反应的最小放射物质量一旦达到临界量,则整个变化过程便能自给自足, 这就是“临界量(critical mass)”。也就是说,在复杂的系统中,超越临界值可以突然释放强大的、自我维持的反应。

TMT、区块链创业观察人张嘉裕说:

总结许多在创业和投资公司方面的经验来看,“临界量理论”应用于创业公司也能得到许多启发。无论创始团队多么强大,如果过早地进入市场,很可能会陷入一段无尽的等待;但进入太晚,则需要与更大规模的老兵进行艰苦的战斗。在创业公司,时机就是一切。

创业时如果进入的时机刚刚好,这个时候消费者的观念,市场已经有铺垫了,你的创业可以很快起来;

进入早了,前期市场消费者的观念习惯还需要去培育,就像马云的阿里巴巴,一开始做阿里巴巴网站的时候,他的业务员们花了好多的气力,企业主还对他们爱理不理。这还是在当时互联网在国外已经发展起来了,只是还没有进入到中国的情况下。

而市场培育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

进入晚了,整个行业可能是一个红海了,有很多公司已经做大,你需要跟他们拼;同时,利润会变薄,像前期那样爆发式增长的机会不常有。

根据张嘉裕的创业“临界量理论”需满足三个先决条件:

1.经济动力;

当价格昂贵的东西变得便宜时,它会产生一种经济动力,它可以改变主流市场采用的东西。比如说,一旦电动电池价格下跌,特斯拉和电动汽车就有可能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2.使能技术;

任何一个产品不是单一的,它需要一个跑道。

比如支付宝付款方式要基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或是刷脸技术的出现等;

3.文化接受;

简而言之就是大家的消费习惯,文化认同等的培育;

当这三个条件都满足的时候,就是创业的最佳时机,或者创业最顺利,最快收到成效的的时机。你可以对比下你老板的公司,看处于哪个阶段。

第三,回到你的问题,当下缺钱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有几种解决方式:

1,打包把产品卖给其他公司;

你觉得你的产品够好,但是六年还没有做出来,肯定有哪方面有欠缺的地方,这个时候不如把自己引以为傲的产品卖给其它人或公司;这像一个技术人员,他有他的技术实力,做出了一个好产品,然后打包卖出去,自己专注于产品研发;

2,吸引合伙人进来;尤其是那些懂你产品,厉害的人;有些是业内人士,他有成熟的市场渠道或者是团队,结合你的产品优势,可以很快做起来;

3,引入风投;

现在这个社会创业的话,只要你产品够好,项目够好;风投是追着你的。

对于他们而言,最缺的不是钱,缺的是好项目,最缺的是人,带领一个团队去拼出来创业人,这个比钱更重要。如果老板深信自己能做起来,那就坚持下去。

就像刘强东的京东一样,从一开始就烧钱不断,重资打造自己的物流体系,到现在还在往里面投;但是,时间已经给了他最好回报了,京东物流已经成为京东强有力的护城河了。

所以,如果值得,请坚持下去。


我是明媚,与你分享职场心得体会,创业故事,一起向上生长。欢迎关注,你的关注是我分享的最大动力。

明媚清谈


我公司老板创业六年,卖掉四套房子,产品是刚需的,现在没钱投进去了,

怎么办?

卖房创业的故事,又上演了!

大家都开玩笑说,这是最败家的决定。当然只是玩笑话了。

只能说很佩服,也很同情他。

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产品是刚需,所谓的刚需是相对的,所谓的好产品也是相对的。

创业之初,产品是关键,但,什么是好产品:场景下的产品,产品是一种解决方案,最后是产品服务化。

第二,要有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是什么?解决用户的痛点,痒点和尖叫点。

第三,要做有认知的产品,没有认知,就需要教育,需要培育,一般创业者难以承受,具体就是要做一个大品类下产品的微创新,而不是真的去创新品类,因为你没钱去投,个人几百万,几千万,泡都不会冒一个。

第四,有些产品是刚需,是痛点,但不是高频,就需要转化场景,用服务切入进行转化。

第五,模式的设计,解决渠道推动和资金问题,模式很重要;

第六,自媒体精准触达,自媒体是主战场,要进行定位和组合,专业化运营,建立私域流量池,也是难点,一般人难做做到,难以坚持;

第七,社群转化和裂变,通过运营互动进行转化和裂变。


深知精准营销创始人CEO 蒋军

提供“私域流量构建+社群运营+KOC变现”三大系统化课程,为创业者提供最前沿的互联网营销解决方案,助力大众创业梦想,登临事业财富巅峰。

免费进头条“蒋老师私域流量朋友圈”,圈子每天更新,进群5堂课程(语音授课)


蒋军


创业六年,卖掉四套房子也是正常的。创业本身就是九死一生的高风险活动,创业成功其实是小概率事件。

有报告指出,中国的创业成功率,大概只有1%。数据显示,国内新办公司三年后还正常营业的,只剩下1%,再过三年还在的,只有0.2%。由此可见,创业成功率确实是很低的。

一位朋友的创业路径是这样的:在2000年就跟人创办了一家公司,也就是持续了不到一年时间,后来就不了了之。在2006年,在广西投资了一个厂,以巨亏结束。到2008年,在海南跟着亲戚再一次投资,才赚回来。

你说你公司产品是刚需,怎么判断就一定是刚需。真正的刚需,是那些人们保持生活、生存必须的产品。而且所谓的刚需,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也是大为不同的。

服装是刚需,鞋子是刚需,食品是刚需,钢材水泥都是刚需。但现在,所有的这些产品,全部产能过剩。如果你40年前投资这些项目,随便建厂随便赚钱。现在建设同样工厂,大概率是巨亏。

因为对你公司具体情况不了解,所以没办法做一个科学的判断。

既然现在没钱投入,那么就有三条路可以选择。

第一是,卖掉。

找一个有需求的投资者,或者是产业领导者,把自己的企业打包卖给对方,或者让对方控股。这个卖给对方,还是你本身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或者其他优势,不然人家看都不看。

其次是,寻找融资。

产品是刚需,如果是新兴产业,竞争较少,有广阔前景,那么做一份商业计划书,寻找融资。如果产品确实有领先优势,那么还是能够得到资本的青睐。

最后是,回家睡觉。

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投资项目,那么只能关门歇业,回家睡觉。不要继续砸钱了,因为可能是越投资亏的越多。


波士财经


我来分享一下我的经历,也是草根创业,做过很多项目,都是以失败告终,也曾经赚钱,但大多数时间是亏钱,总结一下原因如下,一、对自己看好的项目过多的投入感情,对成功后的事情想得多,困难估计不足,二、资金筹措不足,没有后续安排,每次投资创业都是赌博式投入,全力以赴,没有后手,一旦遇阻,回天无力,三、选择投资项目没有远见或太超前,赶潮流,要吗是竞争激烈,实力不济,要吗是太脱离当下,等不到成功那天。对于你老板来说已经卖了四套房,说明情况不容乐观,毕竟不是谁还有几套房来卖,明智的选择就是立刻止损,如果项目有价值,那么可以把有价值的部分出售或合股,如果没有人原因接手,说明其价值也值得怀疑,止损后看看自己的能力和资本,再决定今后走的路,总之,不能让自己陷入债务泥潭,不要影响家庭生活,毕竟我们是草根,创业是为了多挣点钱,改善家庭和亲人的生活,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能改变世界的人,不是用自己血汗钱创业的,不要被那些成功人士忽悠,所有创业者能成功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都是以失败告终,其中最惨的是背负巨债,成为老赖的那些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我看清这一切后,就是止损!不再创业,重新帮人打工,用自己的能力帮助老板创业,期待老板成功,也会有一点成就感。


lhdeng525


我是国内有35年资历的营销专家,如果你公司的产品确实是刚需(譬如水、酒、餐饮、洗护用品等),却公司又没有收入只有赔钱,那说明你的公司在营销上存在问题,譬如:价格太低,导致没有利润;又或者行业竞争对手太多,顾客都买别家的产品;也许明明是刚需,但消费者不知道!

如果真是这样,你需要调整营销思路:1精确锁定核心消费群;2挖掘他们内心未被满足的需求(物质和精神),然后进行针对性品牌定位和品牌价值主张,并将其形成核心诉求,然后将这些元素在产品上凸显出来,并运用低成本的互联网营销手法,譬如软文,或者短视频等,快速扩大知名度,促使消费者关注你,并开始消费你的产品。

在内部管理上,我建议精简员工,一人多职,进行二次创业传播,提倡员工多劳多得。从而降低营运成本。其次,也可以发挥全员营销威力,让每个员工成为企业产品的销售者,销售者本身就是经销商,这样既解决了更多人来销售企业的产品,也解决了员工个人收益的提高。我不想说太多大道理,就这几个小策略你尝试一下,或许能解决你公司的营销问题。

希望这个回答能帮到你,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感谢所有为我点赞的头条朋友!


沈坤


创业6年,资金紧张,卖房后依旧无法补上洞,我觉得关键于:高效利用资金。

创业是一个持久战,基本处于缺钱缺人缺资金的情况,当资金无法供给,后续很有可能遇到的结果是被迫关门,所以首先来梳理下当下面临的困境,各个击破。

1.公司面临发展期,资金面临困境:

创业6年,已经度过了初创期的艰难,一般来说处于快速的发展期,估计你提到的产品传统的高额奢侈品或较大的项目池,周转较慢,回收时间较长,无法快速盘活。

2.产品是刚需,市场份额大,但是无法快速供给:

你提及产品是刚需,那么可想到,市场份额较大,但是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无法快速供给,获得资金流。

3.当下可能面临断裂,面临倒闭风险:

当下已经没有钱投了,一般来说,无法为续,后续极有可能面临倒闭。

创业维艰,没有人想要看到较坏的结果,所以从我过往的案例,我想提点我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改变资金流方向,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销量:

资金投进周转,想必现金流非常缺乏,此时研发部和市场部需加强,产品功能和性能上创新,同时加大推广渠道,现金流较快获得,开源节流,避免大量资金进入,减少压力。


2.产品供给加速,优化付款方式:

我估计是实体产业,产品周期时间较长,我觉得可以采取预付款的形式,缓解前期的较大压力,确定一定时间能够维持后续生产。


3.员工可采取合伙,共担风险:

当下经济下行,公司面临风险,我觉得可以和员工共同承担,比方市场部,奖金缩减,完成收益后给予额外奖励,共担风险。

总之,我觉得你应该是企业的骨干,帮助企业快速回复低谷期,希望公司生意兴隆。

作者简介:赵默,前500强公司十年HRD,资深职业瓶颈导师,BCC职业规划教练,企业瓶颈赋能教练,NLP执行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用文字和声音的力量帮助职场人士突破自我设限,找回自我,寻找职业新可能。

职业瓶颈导师赵默


产品不行,刚需四年的产品,应该买四套房子,再存几千万,怎么搞成无底洞了呢?对你们老板尽快收手,不然会像我一样,破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