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保定老字號〗從南大街到煤市街

說起鐵匠行業,保定人第一想到的大概是保定府三寶之一的鐵球。實際上保定府的打刀業早在明清兩代也相當發達,世代相傳。

〖保定老字號〗從南大街到煤市街| 那把消失的菜刀『王三能』

圖1 保定鐵球,保定府三寶之一

保定鐵匠行業史

保定府南大街乾石橋一帶,過去是鐵匠師傅的集聚地段。這裡店鋪鱗次櫛比,鐵器產品琳琅滿目,置身於此,到處是叮噹作響的鍛打聲,刀、剪、鋤、鐮一應俱全。

〖保定老字號〗從南大街到煤市街| 那把消失的菜刀『王三能』

圖2 南大街舊照。這間沿街的鋪面,或許也曾是叮噹作響的鐵匠鋪。

保定府的『王』字刀,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清末民初,鐵匠王柺子繼承祖業,沿用祖傳『艾葉王菜刀』的工藝,在乾石橋打賣菜刀。其祖父生產的『艾葉王菜刀』,在清代道光年間就以刀刃鋼好,鋒利堅韌,不崩不卷而聞名。王柺子賣刀不擺在外面,而是鎖在櫃裡,誰要一把,絕不拿出兩把,有『王柺子賣刀——不讓挑』之說,可見他的刀件件過硬。當時有不少外地人到保定拜師求藝,學習『王』字刀製作技術。外地商人也指名要買保定的『王』字刀。各鐵匠鋪為推銷菜刀,也都打上『王』字標記,以示其優。當時有『艾葉王』、『柳葉王』、『雙王』、『三王』等字號。解放後流傳的『三王』菜刀的主人,即是曾聞名全國的『王三能』。

王三能傳承製刀技藝

王三能是直隸棗強人,十三歲在本村學打鐵,十六歲到保定北大街『雙勝號』鐵匠鋪學習打刀技術,之後又到南大街『全合成』鐵匠鋪當工人。王三能很有心計,非常注意觀察師傅在開刃、淬火等關鍵環節上的技術。幾年後,他學了一手打菜刀的好手藝,招收了一批制刀能手,在東昇街開了一家鐵匠鋪,取字號『雙得利』,生意逐漸興隆。王三能製作的菜刀博採各家之長,風格獨特,具有刀口鋒利、淬火均勻、鋼直挺拔、堅固耐用等特點,實用且美觀大方。

〖保定老字號〗從南大街到煤市街| 那把消失的菜刀『王三能』

圖3 王三能菜刀——保定刀剪廠出品

1954年,王三能參加“勝利鐵業供銷合作社”,任社主任。其打製的菜刀正式命名為“王三能菜刀”,成為生產社的名牌產品。1956年3月,生產社改為“保定機鐵社”,1958年又改為“保定五金製造廠”,1960年更名為“保定機械修造廠”,1961年又分家,“王三能”菜刀由保定刀剪勺合作社製造。1963年,在天津市召開的全省菜刀質量評比會上,“王三能”菜刀名列第一。1964年,在上海召開的全國菜刀質量評比會上又名列全國第一,享有很高的聲譽。

〖保定老字號〗從南大街到煤市街| 那把消失的菜刀『王三能』

圖4 家裡留存的一把王三能菜刀

南大街和煤市街,承載一把菜刀的記憶

保定刀剪廠位於府河南岸的煤市街,對那一片街區有些模糊的印象。因為家裡有親戚在那邊上班去過幾次,除了刀剪廠附近還有保定中藥廠。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企業破產和工人下崗,刀剪廠最終也沒能存活下來。包括『王三能』等曾經的馳名刀剪產品,也隨之成為歷史。

〖保定老字號〗從南大街到煤市街| 那把消失的菜刀『王三能』

圖5 刀剪廠址——煤市街28號

曾經鐵鋪聚集的南大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將沿街改造成居民樓,老街風貌消失的同時,老行當也慢慢不見了。兩側的商鋪以五金機電行業為主,這跟曾經的鐵匠業似乎又有那麼點傳承關係。

而刀剪廠所在的煤市街,連同附近的工廠,除新中國麵粉廠的老廠房留存外,其它都已無蹤跡。如今已變成府河南岸連片的返遷居民樓。以後大概也不會有人記得,這裡曾生產過輝煌一時的保定老字號菜刀——王三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