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二战德国投降时仍拥有700万大军,为何轻易投降了呢?

廖栩


柏林的失守标志着德军最后的崩溃,希特勒的饮弹自尽,是压垮德意志战斗力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时在意大利北部,以及捷克、奥地利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德军的势力,于是有人算了“一笔账”,德军还剩700万兵力!

这笔账算的无疑是搞笑的,所谓战斗有效的兵力,是指经过至少两年训练,训练出的专业士兵,他们无论军事素质还是技能,都是十分优秀的。德国在战争初期对士兵的训练非常严格,而每一个士兵的生命,对他们而言就是战争本钱,是非常珍贵的。

如果将训练充足的士兵,贸然送上战场送死,这是赔本的买卖,但如果狗急跳墙,将给平民穿上军装,每个人发一把枪,上战场当炮灰,这更是一桩赔本买卖。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每一个参战的国家,当权衡敌我实力后,都不会做无谓的牺牲,除非像日本这么一根筋的变态的国家。

那么德国和盟军的实力相比,到底有多悬殊呢?德国好歹也有700万大军哪!这就要说一下700万是有多水了。

在希特勒自杀前夕,德军最王牌的军队驻扎在意大利,有六十万,驻扎在捷克和北欧的,加起来有120万,其他地方零零散散的加起来有60多万,有效兵力不超过300万。这300万接近真实的数字,然而还是水的,为什么呢?因为真正能打仗的,能在战场上发挥战斗力的不超过一百万。

当时的德国用“强弩之末”形容是很贴切的,不但没人了,而且还没武器了,后勤补给也断了,军工厂早被炸成废墟了,当时德国产飞机的数量为零,坦克也都玩完了,留在柏林的士兵都开始用栓动步枪和烧火棍了,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士兵起码有几个百姓来养,现在百姓都死了,士兵没亲娘了。也就是说德国没粮也没钱了。

与此同时,苏联有强大的装甲部队,有先进的火炮,有训练充分的士兵,和一个强大的、能够靠得住的盟友,而德国的盟友一直都是废物点心,拖后腿的。1945年,苏联在欧洲战场的兵力超过六百万,装备精良,几十万火炮蓄势待发,加上美军的三百多万,整个东西两线的盟军达到九百万,是德国的九倍。德国拿什么跟人家拼呢?最大的疯子希特勒自杀了,德国不再有人负责煽动和妄想,意志力垮掉了。

最关键的是德国的盟友都挂掉了,德国必须两线作战才有胜利的希望,然而德国自己也知道是没希望的,让这些无辜的年轻人去送死,德国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制造出这么多年轻人,德国这个国家就玩完了,也不再有希望了。

当盟军攻打德国时,已经把补给线路掐断了,再打下去,德国就能充分体会到什么叫“种族灭绝”的“玉碎”精神了。可惜德国不是日本,日本全民皆疯,德国就希特勒一个疯子,希特勒选择见上帝后,德军就选择投降了,这是个无比明智的决定,充分说明了日耳曼民族还是正常的。


静说历史


其实笔者查到的数据要更多,1945年德国国防军还有970万人,SS党卫军也有83万人。至于为什么会投降,让我们来一同看看吧。


以下就是1945年德国士兵的照片。

这个士兵叫阿尔弗雷德·捷克,12岁,二级铁十字勋章获得者。

希特勒正在握着12岁阿尔弗雷德·捷克的手,这个孩子在战斗中赶着一辆马车冒着苏军炮火救回了12个负伤的德军士兵。好运伴随着他,直到78岁病逝。

宣传部长戈培尔也在接见获得授勋的士兵,老老小小都有份。

长官来到现场给有突出表现的士兵,激励士气。

我给你说,早在一年多前,本土防空作战里就有许多年纪轻轻的勋章获得者。

战况从去年开始就确实不太好,10月17日,这个士兵被盟军俘虏。

今年1月,阿登反击战失败,不少年轻人顶不住就投降了。

今年春天整个形势都不乐观,东边来的苏联人抓住了不少人民冲锋队。

落在美国人手里的士兵,还要被逼着拍照。

4月25号,大家都被抓了,还是看开一点吧。

其他士兵还在柏林抵抗着。

你问为什么只有孩子?不不不,爷爷们正在领武器。

爷爷大叔们带来了重装备。

什么?苏联人坦克多?那就带上铁拳吧。

不会用?别着急,教官来教大家10分钟吧。

糟糕,莱比锡完了,SS也没能挡住美国人。

不好,匈牙利也被苏联人全占了。

美国人俄国佬会师了。

打开地图看看,还剩一点蓝色。(图中蓝色为德国1945年残存领土)

国会大厦成了废墟,真的全完了。


德国人的血,已经流干了。

(不要怕,孩子,战争结束了)

(谢谢观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其他文章账号下可见)


文史小茶馆


电影“帝国陷落”里有一段比较能说明问题的情节:苏军已经打到柏林,一位德国将军视察阵地,看见有很多德国人拿着简陋的武器向苏军冲锋,就问手下,这些是什么人。手下告诉他是希姆莱还是戈培尔组织的国民敢死队。将军说让他们下来,这是屠杀。

德国、美国这类的国家极其重视士兵的训练。士兵必须有充足的训练,掌握了足够的技能才能参加战斗。不谈人道,只谈功利,这样做也肯定是最划算的。这些国家早就算计清楚,把不经训练的平民直接推上战场,是赔本的买卖,是没意义的事情。

抗日战争中,绝大多数的时候,日本的士兵面对中国士兵,都是占据很大的优势,原因就是他们在开战之前有着充足的军事训练,而我们的战士是应急从田里抓过来的顶数的,这打起来,肯定是咱们吃亏。

把士兵训练完善了,再上战场,打胜仗。仗打赢了,训练的成本会连本带利的赚回来。平时不备战,在训练上省钱,等打起来,拉农夫上战场,打败仗,然后赔钱,割地甚至亡国。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从宋朝一直到民国常干的赔本买卖。到现在网上还有不少人在那喊歼20太贵,不可能装备太多......

依旧是唠嗑,咱们稍微再扯远点。

德国、美国的士兵是经过长期训练的,是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的,所以这个士兵本身也是贵重的财产。一个训练充足的士兵如果死了,政府也就赔了。这就导致从高层就不希望士兵死。然后做出很大的妥协,譬如在什么情况下,这个士兵可以投降,什么情况下你可以撤退。尤其是那些有过战斗经验的老兵,那更是宝贝,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这个宝贝先保证别打碎了,至于在谁手里,可以缓,可以等,有机会我再抢回来就完事了。所谓的美军怕死,归根结底是高层怕士兵死。然后建立了这样的文化:你先保住命再说,只要不叛国,最终能回来,你还是我的小宝贝儿。所以,在西方国家,当了俘虏回来,依旧是英雄。

甲午年,邓世昌、刘步蟾、林泰曾、丁汝昌......大量的海军将领自杀殉国。从气节上,这是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的。但是,站在利益的角度,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去算,这些人都是当时顶尖的军事人才,受过正规的海军教育,绝大多数人都是海外留学回来的,说着流利的英语......国家在他们身上投入了多少资金?如果他们活下来,未来重建海军,报仇雪恨是不是更容易?所以说这个账应该怎样算,即便是现在人也很难说清。

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也曾经狂妄一时,大声的叫嚣:美国的海军在哪里?但后来发生了马里亚纳猎杀火鸡式的战争。日本飞机被美国飞机当火鸡猎杀,没有还手之力。发生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日本的老兵,有经验的老飞行员基本上全战死了,到马里亚纳海战的时候,剩下的就是菜鸡。

它不怕死,那些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动不动就来个同归于尽。然后飞机的设计也不重视防护,一打就着火。日本损失了飞机还是小事,最后没飞行员才是最要命的。而它后来的关东军也是不堪一击,原因都是一个:老兵打没了。

中国以前千年的教训是:训练不足的战士上战场,是赔本的买卖。日本的教训是:不重视保护士兵的生命,赔的更大。

像德国这种靠普鲁士军事力量起家的,又是讲哲学讲数据,他战争帐算的非常精:打仗全得依靠训练到位,有打仗经验的士兵。当初德国之所以敢发动战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那时他的士兵是训练的最充分的,战斗素质和精气神远高于英法这些国家。

训练不足,甚至没有训练的平民上战场,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打不了仗,只是让人无所谓的屠杀。而希特勒那一撮人也懂这个道理,但他们说这些平民死就死吧,反正日耳曼人的精英也已经在这场战争中死干净了。道理都懂,只不过他们是不介意这些人去当炮灰。

问题里提的700万大军,现在大家也就明白是咋回事了吧?他们不是训练充分的士兵,只是临时拉来凑数的杂牌。这700万人要是够士兵的标准,像国防军,党卫军一样精良,希特勒能打到阿拉斯加,对不对?

按照咱们中国传统思维,这些人进了军营,穿上军装,有了编制,发了把枪,这就算兵了,把这些人凑一起就算军队了。但按照德国的思维,这些人还得再训练2年,掌握了熟练的军事技能,才能算兵。而这些人聚集到一起,能服从指挥,互相配合,彼此支援,讲技术讲策略,这才能叫军队。所以德国这700万人咱们叫大军,在德国人眼里他们依然还是农夫、厨子、修鞋匠......打不了仗。

这些人在德国的将军、统帅的眼里根本就没有战斗力,再说,打仗是贵族的事,你们这些平民跟着瞎搅合啥?所以,希特勒也看不到希望,自杀了。而他一死,那些将军们也就放弃了没有意义的抵抗。


锐度何老师


德国的野心勃勃,在二战期间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在刚开始的时候,德国的军队确实是非常的强,但是我们看下曾经的历史就知道,因为当时德国的部队经过长时间的战斗之后,特别是在入侵了苏联之后,几乎他的精锐部队已经全部耗尽,有多少的英勇的战士和老兵都死在了莫斯科的保卫战中。虽然号称还有700万的兵力,但是这700万绝非刚开始那种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绝大多数都是在后期征调来的一些娃娃军和老弱病残了。

首先世界上各国纷纷参与到这场战争中,德国也因此而沦陷,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各种的指挥体系都失去了原来的作用了。德军中很多的将领他们已经完全认清了当时战争的形式,投降也就是他们最好的一个选择。从后来的一些事实证明德军的这种做法是对的,没有把士兵们的生命和资源浪费在这场无望的战争中,而为战后的德国保留了一部分有生的力量,也为后来德国再次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当时的德军虽然他的数量庞大,但是因为自己的野心过于太大,队伍基本都是分散在欧洲的各个国家。当时盟军在攻打德国的时候,首先是把他们的补给路线掐断了,再厉害的王牌军没有了后勤保障也就失去战斗力了,最后弹尽粮绝是他们的下场。

最后在英法美苏的夹击下,他们已经没有了退路跑也跑不了。德军作战是非常的理性,不会像日本那样宁为玉碎也不为瓦全。在对战场上理性的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结论要把损失减到最小,于是在5月7号就宣布无条件的投降了。


史海杂谈


我们先来算算,二战结束时,德国还有多少兵力?



截至1945年5月9日,、纳粹德国正式投降,其还有这些家当:德中央集团军群大概有90万人,驻扎在捷克。还包括1700多辆坦克装甲车、1000余架各型飞机。在北欧有30万左右的部队,驻扎在挪威和丹麦,包括500多辆坦克装甲车、400余架各型飞机。在意大利的B集团军群,是保存最为完整的部队,大概在60万左右。包括1000多辆坦克装甲车。此外在南斯拉夫地区和波罗的海地区分别还有40万和25万的作战部队,算起来总的大概有250万左右的部队。



这个700万我是真不知道从何而来,要知道在德国最强的1941年.全欧洲的纳粹军队加起来也不过1000万左右。

有人说250万也不少啊?对是不少,打几个大战役绝对是够人的。但是仅是不同往日了,这250万人大多数是滥竽充数,此时的德国早就山穷水尽,涸泽而渔菜凑出来这么些人。不论是战斗素养还是武器装备,都原不如当年,甚至许多人上去就是炮灰。能真正在战场上起到作用的军队,绝对不超过一百万。


这一百万能干嘛?你知道盟军有多少人吗?大概统计了以一下,在1945年,苏联在欧洲战场爆兵超过600万,其中一线作战部队在400万左右。而在第二战场,盟军总兵力达到了500万,其中美军占大头,有300多万。也就是说整个盟军,在东西两线战场总兵力达到了900万。而且还不算武器,后勤以及士气的各方面碾压。仅仅是兵力就完爆了,而且德国还是两线作战,这基本没法儿打的,除非上帝帮忙。

事实上,原本德国因人口数量的原因,军队的后备储蓄就很有限了,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之大,兵员死伤惨重,对于德国来说,仗打的越久,其亏损就越大,并且由于人口少,国土面积小,当大部分人口被征作兵用之后,整个国家将只剩下老弱病残,缺少发展的空间,如果真是这样,那德国的未来也就不再有希



望了。


再者,德国这时候已经山穷水尽了,当兵的也要吃饭啊,坦克飞机也要有油才能动啊,枪炮也要有弹药啊。德国之前之所以有资格站出来和世界叫板,纯粹是依赖于其之前所进行的侵略扩张活动有了一定的物资基础的支撑。现在什么都没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打不了就投了呗。

总而言之,资源供给彰显了实力差距,德国在交战时便倾其全力与其他国家斗争,奈何只能维持一时短暂的胜利,却没有能力进行提供长足战争的供给,那也只能在战场上被打的节节败退了。




所以,即使希特勒想要负隅顽抗,但他手底下那些人必须要为自己要为国家,要为这个民族留条后路,不能和他一起疯啊!



综上,对于二战时期的德国来说,为什么要在还有百万军队的情况下选投降,一是因为不想做无意义的输出,败局已定,胜败与否只是时间问题;二是自身实力不足,而对手又过于强大,正如打不赢就跑的策略一样,德国肯定不希望自己就此成为他国的附属,与其如此,还不老老实实投降接受战败的惩罚,至少也比在一再强硬地坚持错误决定下被灭国来的好。


白话历史君


众所周知,柏林的失守标志着德军的最后崩溃,旋即从“狼穴”中传来领袖希特勒自杀身亡的消息,而残余的德军也悉数投降。

实际上,德军虽然宣布投降,但他们的势力仍然不可小觑,在库尔兰岛、意大利北部地区以及捷克和奥地利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德军集团军的势力,如果把这些林林总总的兵力加起来,竟然多达七百万人!

七百万人,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可想而知德军还拥有怎样的战斗力,要知道,仅仅只有两百多万残余的日军当初要发动玉碎作战时,已经让美军胆寒了,所以这七百多万德军对于盟军的威慑力无疑更大。

首先最接直接的原因,也是德军果断投降的导火索,那就是希特勒的饮弹自尽。

毫无疑问,总理希特勒是德军精神支柱一般的存在,也是挑起世界大战的最主要元凶,德军士兵对他的崇拜几近于疯狂,可是现在,他却已经死了!

一个承诺要带着德国走向世界军事巅峰的人此刻畏罪自杀,可想而知德军士气是有多么崩溃,而且希特勒之死导致德军群龙无首,既没有能力组织有效的抵抗和反击,更没办法压制内部的投降派向盟军求和,所以选择投降是唯一一条可行之路。

然后再来看最根本性的原因,那就是德军资源太匮乏,根本无力支持继续作战。

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的匮乏

,前面我们虽然提到了德军尚有七百万兵力,这七百万听起来似乎很多,但这其中大多数却是伤员、后勤人员以及更重老弱病残,与最初的德军战斗力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而且彼时德军的盟友已经悉数玩完,日本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自顾不暇,所以德军真的是处在孤家寡人作战的境地!反观盟军,他们的数量那可是德军的数倍,多达两千多万人,难道还指望德军这帮老弱病残去以一当十嘛?显然不切实际。

另一方面是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的匮乏,由于德国本土遭到了盟军夜以继日的狂轰滥炸,军工生产几乎毁灭殆尽,普通士兵的武器弹药尚且不够用,更别说重型装甲武器的燃油供给了。

而德军又是以装甲部队闻名的,这些没有了油料的铁疙瘩,放在战场上完全没了用处!同时德军的后勤补给也处于完全崩溃的状态,由于运输机以及交通线完全被盟军所掌控,那些有限的物资根本难以转却送达,所以德军基本上都是饿着肚子跟盟军火拼的。

可想而知,这仗根本就没有办法继续打下去了,否则就可能上演一群饿着肚子的德军士兵扛着锄头去跟盟军拼命这样一幕!

然后从心理上来说,德军的心理防线依然崩溃,柏林失守、希特勒自杀早已经让他们对战争不再抱有希望,而目睹盟军的火热攻势,更是让他们灰心丧气。这场战争已经让足够多的人丧生,继续顽抗下去真的还有意义么?

这已经成为每一个德军所思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旦他们选择负隅顽抗,那么在盟军的攻势下失败只是时间问题,而到时候遭殃的可能就不止是他们这些士兵,还有数万万无辜的德国平民,他们可能遭到盟军报复性的屠杀,而这其中,难免有他们的家人作为陪葬。

届时整个德国以及日耳曼民族可能会毁于一旦,既然如此,还何苦去做那些毫无意义的抵抗呢?

出于上述所说的这些原因,德军选择投降,毫无疑问,这样的选择是他们所能选择的最好的一条路。事实证明确实如此,靠着这些所保留的有生力量,德国在二战后迅速实现重建,再度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不得不说,确实也多亏了那七百万人没有热血上头蛮干


分享更快乐


二战末期,德军已经山穷水尽,苏军杀到柏林城下,德军还有700万军队,为什么不与苏军决一死战,最后就轻易投降了呢?


首先,700万大军只是一个账面上的数字,它实际上能够起到的作用非常的有限。

二战初期德军实力非常强大,尤其是装甲部队,在希特勒的统率下,打遍天下无敌手,一个多月就灭亡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法国,后来又把英国打得苟延残喘。最后德军又大举进攻俄国,但是这一次没有那么好运,在俄国国土上遭遇俄国人顽强的抵抗,损失惨重,最后还被俄国人反攻入德国本土。此时德军在战争初期的那些精锐军队已经损失殆尽,账面上所具有的数百万大军大部分都是类似于抓壮丁来的一些平民,就是一个数字而已,这些人很多甚至都没有经过真正的军事训练,完全不能算合格的军人,真要去和苏军打,只能是送死,根本对大局没有任何意义。

其次,现代化战争不简简单单依靠人,还需要有先进的武器,才能够打赢战争。



现代化战争和古代冷兵器时代不同,光具有人数对战争没有多大的意义,需要先进的武器装备才能够给敌人造成大规模的杀伤。在二战初期,德国具有优良的军事装备,尤其是装甲部队,所以能够短时间内发动闪电战,灭亡法国,占领整个欧洲。在对苏战争初期,也能依靠先进的装甲部队,也把苏军打得丢盔弃甲。这和德国源源不断的装备制造产业是分不开的,但是到了二战末期,德国的军事装备制造工厂早已经被炸成了废墟,已经很难生产出足够的军事武器装备部队。在二战末期,德军虽然还有数百万军队,但是他们都只能装备一些简陋的武器,根本无法同苏联的强大的装甲部队相匹敌。强行把他们赶上战场的话,就只能同日本一样“玉碎”而已。

再就是德国领导阶层明白战争胜负已经定局,所以为了德国的将来,也希望多保留一些种子。




实际上战争打到1945年的时候,战争胜负已经定局,谁也无力回天。即使再努力,也只能是苟延残喘而已,最终还可能无意义死亡更多的人。虽然德国注定要战败,但是终究还是要发展下去,所以为了德国人的明天,也有必要让一些年轻的德国人生存下去,而不是把他们赶到战场上去送死。因为那样的送死是毫无意义的,只能会让德国人的未来更加的艰难。

所以有了上述诸多原因,德国人在还有数百万大军的情况下也轻易的投降,是因为战争再继续下去,也只能会无意义的死亡更多的人,对战争的结局没有任何的影响,反而会使德国人的未来更加的不利。


平安读历史


【战胜德国的三大工业化国家】

1、胜败和军队数量有没有直接关系?用事实说话,举个栗子:亚洲某大国,十几亿人口,按照百里挑一的标准,轻松征兵1000万,同理,轻松挑选11个人上场比赛,就是每次世界杯预选赛必然被淘汰,没错,我说的就是印度。印度人口远超德国,军队数量(兵源)同样远超德国,大英帝国直接从英属印度征兵200万,100万防守缅甸,100万防守英属马来亚,还用大老远调澳大利亚师参战干嘛?显然,不是人多(人口基数)、军队多就能战胜,如此,印度岂不是早就取代大英帝国了。那么问题来了,纳粹德国还有相当多的军队的情况下,因为什么战败了呢?

【整合全欧资源——德国的战争潜力】

2、德国战败的原因。纳粹德国单挑英美苏三大列强,不是靠军队人多,苏联红军损失了几百万,还能补充几百万兵员,这点德国拼不过。德国是在征服欧洲大部以后,发动苏德战争,也就是整合了欧洲大部分战争资源,作为资本,再挑战列强,比如捷克、比利时、法国北部的工业基地,装甲部队需要罗马尼亚的石油,武器生产需要瑞典(表面中立国)的铁矿石。战争末期,英美的战略轰炸,严重打击了德国的战争能力,战争机器(系统)已经不能正常运转,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战争机器——德国的工业能力】

综上,军队数量和德国战败没有必然关系,德国投降也不是轻易,是确实打不过英美苏,假设700万德军集结保卫柏林,弹药充足,只要后勤供应跟不上(没饭吃),一样不战自败。


吴下阿蒙毋忘在莒


当时是一个国家和全球在打仗胜败一目了然,再加上两个神一样的队友坑的也伤神了,当时以老美的后勤能力已经是最牛逼的军队了再打下去已经没多大意义了,所以投降才是最好的出路……中华文化最缺乏的还是务实主义,有太多事情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取向往往取决于口号和旗帜。只有踏踏实实的务实主义,摆脱思想上的束缚才能切切实实把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在实际需要上,才能真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事实上当时德国训练有素的兵源还很多,按照之前和苏,英,法等国的战斗伤亡比例来说,再打两三年都行。关键是用于制造武器的资源越来越枯竭,再加上美英对德国鲁尔工业区为首的工业区的大轰炸,致使德国的武器制造数量越来越少。

到1944年,德国军队不仅仅在武器弹药供应上吃紧。甚至连吃穿等军需品供应都出现困难。而苏联则不同,苏联越到后来,美英对苏联的战争物资援助数量越来越加大。再加上苏联的矿产资源丰富,并在得到美国的许多机器设备以后,大大的提高了本国的武器生产的。这就对德国形成了武器和战略物资上的越来越占优势的地位。象德军这种在战争中对武器及其依赖的国家,越面对越来越少的武器装备。继续打下去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只能选择战败投降。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战争是有伤亡的,发动一场战争是利益只争但是生命的重要性也不能勿视,特别是我国自古以来内战内耗不把人的生命当回事,你争我夺为自已利益夺去了无数人民的生命。除非弹尽粮绝被制服,要不然有得打谁会轻易投降,如果是杀敌很多的精兵和老兵,别人不一定会让你活,我觉得想成为老兵不是在训练场上实现,训练场上可以是实现掌握武器和各种支援联合的熟练度,到了实际战场上才能培养出老兵和精兵,甚至兵王,因为每个人的阅读战场和适应战场的能力不同,当然,战场上最主要的还是勇猛不怯场,一进战场就仿佛进入了我的领域,这样的人会利用一切可用资源杀敌,这样的才是人头绞肉机。

土地和资源都被盟军占领完了,饭都没得吃拿什么来打?抗日的时候,我们至少还有南方的土地和资源没被占领,还有驼峰航线,包证最低的补给,所以还勉强支撑下来,如果什么都没有了情况下拿人头来填吗?鬼子还想一亿玉碎呢,结果还不是投降了。当德军的第六集团军被朱可夫围困于斯大林格勒时,保卢斯数次企图突围,最终还是抵不过希特勒的命令,选择固守待毙。当时的希特勒可并不注重军队的死活,这才是导致纳粹德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其实主要看还是打的是什么战争了,如果是侵略站这是必备的,但是如果像我们国家原来那样打的的是卫国战争就不同了,俗话说得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那时候就不是有没训练的问题了就是用命去填100个换一个你也必须要去换不换国就亡了,还有一个就是现如今中国地盘大导致军人基数太大了,100万人每人十颗子弹那是多少?可想而知,所以还是求兵在精不在多,要有那么多人但是资源还是只能用在少数精英身上。

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是精神支柱的问题,为什么要打仗?为谁打仗?二是希望在哪里?仗打来打去,打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不疲倦么?这两个原因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得到了应证。有精神,有理想,有希望的军队,就能打胜仗。老兵和新兵是绝对不一样的。作为曾经的军人,老兵和新兵遇见突发情况的处理方式相差很大,所以训练很重要,发个枪和制服就上战场的平民,大部分只有被虐。不过,现在国家愈发重视训练,这是好事,希望我们的部队越来越强,也希望没有战争。说白了就是不做无谓的牺牲,现实是残酷的,希特勒对待犹太人是残忍的,但是对待其他人可绝对不会像斯大林和主席那样漠视生命,二战的历史不能细研究,否则就会感到可悲和恐怖。

历史永远是胜利者书写的,成王败寇!战争很多时候不是取决于装备是否精良,士兵是否训练有素,而是决定于敢不敢玩命,舍不舍得拼命!苏联的老兵开战初期基本就消耗完了,后面上的基本都是新兵,最后不也打到了柏林?美国开战初期也是只有不多的军队全是开战后征召的,战场经验也不比日本人丰富,最后也打赢了,怎么说?大战开始的时候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你训练的,只有战场才是真正的课堂,德国人没让平民上是因为失败已成定居,工业基地已经被炸平了,后续的军事装备已经供应不上了,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了石油,坦克飞机没用了,已经无力回天,想着给自己留点种子而已。

二战德军战力被极大神话,其实除了前期偷袭他就没打赢过一场对战争走势有决定性影响的战役,东面是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波兰、东普鲁士到柏林,西面从英吉利海峡、诺曼底、法兰西、阿登、本土但凡他们能赢一场都有可能与盟国苟合,但就是一场也赢不了,除了偷袭他们赢过吗?说他们战斗力强是英美为了和苏联争夺战后利益而极力夸大德军战力和自身损失。


历史深度揭秘


二战期间德国动员的总兵力达到1700万人,这个数字已占当年德国总人口的21.5%,几乎“全民皆兵”,可谓“兵强马壮”,如: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进攻波兰时能出动150多万人的大军;即使到1945年4月30日下午3点30分希特勒饮弹自尽那一刻,号称仍有700万人的纳粹德军在各线作战。

德国、美国这类的国家极其重视士兵的训练。士兵必须有充足的训练,掌握了足够的技能才能参加战斗。不谈人道,只谈功利,这样做也肯定是最划算的。这些国家早就算计清楚,把不经训练的平民直接推上战场,是赔本的买卖,是没意义的事情。

到1945年4月16日时,苏联军队已经兵临德国柏林城下。希特勒见败局已定,不得不举枪自杀。他的尸体被抬到后花园被浇上汽油化为灰烬,掩埋在一个炮弹坑当中。德国的元首,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曾经的希特勒这么疯狂,既然有700万大军,他为什么不抵抗,因为当时已经没有资本抵抗了。

但此时的德国,在丧失了罗马尼亚等地的油田,遭遇美英空军的战略大轰炸以后,坦克、战机极度缺乏燃油,都彻底趴窝成了一堆堆废铜烂铁,极难将战争持续维持下去。最关键是希特勒,全民的精神偶像都自杀了,德国军人包括民众都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了,既然领袖都选择了自杀,那么再多的士兵也没有什么用。

人民以及军队厌倦战争了。短时间的战争并且胜利会使得国民欣喜,同时也会增强领导人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但是长久的持续的侵略战争会不断消耗国家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会使得国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同时长时间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中,也会使得军队士兵精神紧张,几近崩溃。这些都能使得人民和军队在心中潜意识的开始厌倦战争,更希望战争尽快结束。

现代战争对于士兵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而且对部队的指挥和编制体制有着极高的要求,要求部队能够按照统一的作战企图和作战方案开展行动,就在二战时期,所有的战役方案都需要耗时费力的拟定后提交大本营才能获得批准,必须要考虑到各种情况,并且制定突发预案,可是民兵和溃散的部队并不具备以上条件,连简单的进攻小组的编组都难以进行。

虽然德国人还有700万大军,那么知道德国人的对手有多少吗?当时苏军已经扩充到1100万,美军的数量比这个数量还多,英国的数量也不见得少。不计算其他盟国的兵力问题,仅英美苏三国就已经对德国构成压倒性的优势,继续打下去,德国还有什么意义?

而且德国在物资后勤方面严重的供应不足,装甲部队以及飞机损耗根本没有能力再进行补充,新招的士兵甚至连武器弹药都保证不了。这还如何进行作战?而且彼时柏林已经被苏联占领,更是削弱了德国抵抗下去的资本。所以德国的投降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