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曲靖传奇人物李正魏为何落入圈套成为阶下囚

“夏商古玉风尘里,多少精光落土泥。”

——《周汝昌传:一生为红楼解梦》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迅猛增长,民营经济在党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下,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发文强调只要是政府没有禁止的领域,民营资本就可以进入,进一步拓宽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然而,在中央决策层多举措鼓励、扶持民营经济的同时,地方上却频传不和谐音调,某些体制优势的既得利益者,坐享民营资本红利,却一再上演“兔死狗烹”的闹剧……

抽资办学,濒“死”职校获甘霖

2002年的春天,曲靖的天气乍暖还寒。一则消息传来:曲靖市委、市政府拟撤销曲靖经济干部学校(曲靖工商职业技术学校前身,以下称“工商学校”)。生死存亡之际,曲靖市委、市政府多方考虑后决定暂时保留工商学校。虽然几经周折工商学校暂获幸存,但“死亡”的忧患仍难避免。

学校发展的瓶颈始终如鲠在喉。为解决生源扩招与校园面积局促的矛盾,学校先后租用了曲靖师院东校区等四个单位的闲置房子,一度形成了“借鸡生蛋”“一校五区”尴尬的办学局面。

在工商学校为生存发展辗转挣扎之际,曲靖市政府对本土知名企业家李正魏寄予了厚望,希望他旗下的民营企业能投入资金参与工商学校改制,“盘活”工商学校。出于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感恩及回报社会的情怀,李正魏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同意参与工商学校改制。

然而投资建校,既要考虑学校发展,又要保障出资人的权益,此前并无先例可循。在曲靖市政府的指导下,工商学校与李正魏多番洽谈,最终达成了以股份制形式筹资建校的共识。即由李正魏旗下的山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作为民间资本控股,曲靖工商学校以老校区置换金作为国家股、教职工筹资作为自然人股参股的模式,建成股份合作制学校,由控股方代表李正魏担任董事长。

“敢于吃螃蟹”的改制方案获得了曲靖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在曲靖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当时作为主管部门的曲靖市经济委员会的直接指导下,云南省第一家由民营资本控股、国家和自然人参股的股份制学校诞生了。

改制工作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渐渐李正魏意识到,工商学校建设所需的资金缺口远比最初设想的庞大。为保证新校区建设顺利推进,李正魏咬牙舍弃了当时利润回报率极高的房地产本业,将主要资金都投放在工商学校。李正魏及山江公司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建成了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等一期工程;同2002年原校区相比,占地面积扩大了近20倍。2009年9月,工商学校八千多名师生员工整体迁入新校区,“一校五区”的分散办学格局到此得以终结。

曲靖传奇人物李正魏为何落入圈套成为阶下囚


中流砥柱,力挽狂澜,谁也不曾想因为李正魏的介入,一所濒临关闭的中等职校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便经历了起死回生、焕发了勃勃生机,并在此后短短数年内就迅速跃升为曲靖职教界的一颗耀眼明珠。

革故鼎新,力行改革创辉煌

思路决定出路,股份制办校的创新为工商学校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学校管理上,董事长李正魏带头摸索出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及“面向市场、服务企业”的特色新路子,帮助工商学校创造了曲靖职业教育发展的奇迹。

曲靖传奇人物李正魏为何落入圈套成为阶下囚


时任云南省政协主席王学仁(右)

、曲靖市委书记赵立雄(左)与李正魏合影

内外力联动之下,工商学校告别了过去僵化贫弱的境况。如今的工商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办学规模已超2万人,大批学子慕名前来学习深造,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驰名大企业前来争抢毕业生,已成为“党委信任、政府放心、社会满意、家长信赖、学生成才、教师成功”的名牌学校。作为民营教育的改革先锋,工商学校受到了曲靖市政府前所未有的重点关注。

人才培育快速增长有力见证了工商学校的高速发展。毕业于工商学校的绝大部分学生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业务、技术骨干,曲靖工商学校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人才摇篮”。凭借突出的办学效益和办学成绩,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先进集体”“云南省文明单位”等国家、省、市荣誉称号70余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曲靖传奇人物李正魏为何落入圈套成为阶下囚


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工商学校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破浪前行。十余年的光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而对李正魏主导投资建设的工商学校来说,她所经历的革故鼎新、兴利除弊,却是一段浴火重生、铸就辉煌的难忘历程。

祸起萧墙,掘井人无水可饮

工商学校一度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然而,表面平静的湖水下却潜藏着暗涌的激流。工商学校改制时虽有政策和政府文件,但因法律规定的缺位,学校性质问题与在编人员身份问题却成了学校发展中的“地雷”,不时引爆工商学校原有在编职工与新进投资人及政府之间的矛盾,旋即祸起萧墙,并导致工商学校的整个局面发生了重大转变。

建校之初,曲靖市政府批准的《曲靖工商职业技术学校改制实施方案》及《股份制曲靖工商职业技术学校章程》明确规定:改制后,“学校的性质、名称、隶属关系、教职工身份待遇和人事编制管理不变,学校经费由财政拨款的渠道不变,国家和省市对学校的扶持政策不变”;在主体资格登记方面,学校实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的“法人双登记”制度。在“法人双登记”政策的指导下,工商学校获得了曲靖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颁发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该证书有效期自2009年9月9日至2010年3月31日)及曲靖市教育局颁发的《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有效期限自2010年6月至2013年8月);2013年10月18日,工商学校获得了曲靖市民政局颁发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

然而,部分学校在编人员却以工商学校性质及教职工身份受影响为由,屡次纠集上访,阻挠股份制改革继续进行。“法人双登记”制度,本是一项创新性制度设计,既保证了原有在编人员的事业单位编制,也保障了民营企业的投资主体获得合法身份,而且改制后学校在编人员薪资客观上也有了大幅提升,但他们仍然以将学校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会影响他们所谓的“公职身份”及其他福利等为由,聚集上访、抵制民营资本控股。迫于上访压力及改制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约定,2013年12月13日,曲靖市政府指令曲靖市民政局撤销了工商学校《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

如此一来,工商学校的管理变得混乱:2010年3月,《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到期后未再延续;2013年8月,《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到期后未再延续;2013年12月13日,《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被撤销后未再申请重新登记注册。这就意味着,一所同期在籍学生达2万余名的工商学校,自2013年12月开始,是一所完全没有合法资质的“无证办学”教育机构。

相应地,李正魏作为学校董事长的身份,也被一些掌握学校实际运营权力的“在编”人员抵制,以致巨额投资十多年来李正魏不仅得不到任何经济回报,还因在签订学生用工合同后,由于学校实际掌握权力者的不配合而致合同不能履行。李正魏也因此被合同对方控告到公安机关,导致2019年9月10日教师节当日被司法机关刑事拘留。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众人掘井者,不可使其渴死于泉下。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信义、崇尚知恩图报的伟大民族。受人滴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幽幽数千载,华夏子孙演绎了无数知恩图报的故事。而李正魏,这位曲靖工商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史上无疑最大的功臣,何以不仅不能享受办学成功的回报,反倒沦为阶下之囚?

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敬请关注近期系列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