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王氣不再,帝都長安失落千年背後的經濟、政治及軍事原因

皇靈帝氣瑞彌空,片片祥雲處處宮。

朗月寒星披漢瓦,疏風密雨裹唐風。

巍然城堡姿如舊,卓爾新區靚似虹。

勝水名山千載傍,匠師豈敵自然工。——盧照鄰《詠長安 》

如果要在中國找出一個城市代表古代中國的繁華與強盛,長安城當仁不讓!

縱觀中國歷史,從秦朝到唐朝一千多年間,以長安為代表的關中平原一直都是國家都城的主要所在地,特別是強漢與盛唐,曾給予過長安城無上的榮耀。

王氣不再,帝都長安失落千年背後的經濟、政治及軍事原因

(往昔長安繁華)

但是自唐以後,帝都長安的“王氣”似乎就衰竭了,之後再也沒有一個朝代定都長安,一直到今天,曾經輝煌的帝都已然“失落”了1100多年……

有人說是戰爭的原因,安史之亂、吐蕃入侵、黃巢起義,唐朝的幾次戰亂給了長安城致命的打擊,使之不復繁華。但是再把時間往前推,多災多難的長安也曾經歷過項羽的殘暴、赤眉的起義、西涼的入侵……但是每一次經過修修補補,卻又都能重返巔峰。

那為什麼自唐以後,“千年一城”的帝都長安就一蹶不振了呢?其失落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歷史原因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古代都城的選擇

想要弄清楚為什麼自唐以後就沒有朝代再定都長安,首先要了解在中國古代,作為一個國家的都城,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王氣不再,帝都長安失落千年背後的經濟、政治及軍事原因

(古代王都)

國都作為朝廷的所在地,是整個王朝的核心所在,所以國都的選址必須極具戰略高度,而這種戰略高度主要是從以下三個戰略方向進行考量的:

1.經濟戰略:國都必須是全國的經濟中心,或者同全國經濟中心有著極其便捷的交通條件(像北京和上海);

2.政治戰略:國都必須是全國的政治中心,能夠“居高臨下”,掌控全國;

3.軍事戰略:“天子守國門”,對於一個進取的王朝,更願意把國都選在更靠近前線的位置。

接下來我們就這三個方向一個一個地分析。

經濟中心的衰退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國都作為全國的“大腦”如果“供氧不足”,那麼國家就離“癱瘓”不遠了,所以,我們先來談經濟。

在生產力不怎麼發達的古代,影響經濟的主要因素有兩個:自然資源與交通條件。

一、自然資源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主要經濟形式是自然經濟,其特點是自給自足,通俗點說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以,在古代,國都往往會優先選擇在自然資源相對豐富的地方,關中平原就是。

王氣不再,帝都長安失落千年背後的經濟、政治及軍事原因

(富庶的關中平原)

現在提到“天府之國”,我們大都會想到四川,但其實,最早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其實是關中平原。整個關中平原在黃河諸多支流的衝擊下,沃野千里、物產豐富,長安城正是在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下被孕育出來的。

然而,人類在面對大自然的饋贈時,總是會顯露出其無休無止的貪婪。於是物極必反,以長安城為代表的關中平原在經歷了唐朝這最後一個巔峰後,終於撐不住了,一系列的自然危機,開始撼動著這塊古老的土地。

首先是森林資源,從秦漢開始,大規模的城市營建、農業開墾、日常砍伐,就已經使關中平原滿目瘡痍,到了唐朝,情況更甚,整個關中地區“高山絕壑,耒耜亦滿”,已然找不到可以採伐的森林了,以致於皇家在營建宮室時都要從外地搬運。

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宮賦》

緊接著,森林植被的破壞帶來了水土資源的流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八水繞長安”的衰退。圍繞在長安城周圍的渭、涇、灃、澇、潏、滈、滻、㶚等河流,曾是關中平原賴以生存的水系,也是關中平原得以沃野千里的根源所在。但是隨著森立植被的減少,這些河流日漸枯竭,光是歷史上關於渭水斷流的記載就有6次之多。

王氣不再,帝都長安失落千年背後的經濟、政治及軍事原因

(八水繞長安示意圖)

最後留給人們的就是無休無止的自然災害了,據史書記載,整個唐朝不到300年的歷史中,共有240個年頭髮生過水、旱、蝗等自然災害。“關中饑饉”、“關中旱澇相繼”、“蝗災、飛天蔽日”、“路有餓殍、人相食”……

終於,“天府之國”的關中平原終於變成了“地迫而貧”、“土瘠民貧”的窮荒之地了。

二、交通條件

自然環境的惡化帶來的是關中地區糧食的緊缺,即使在豐收之年,長安城的糧食依然不夠吃,長安這座全國的“大腦”開始供氧不足了。

於是朝廷開始大興水運,從東南方運糧,就這樣,漕運成了長安城的“輸氧管”,成了全國的命脈所在。

唐都長安,而關中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出不足以給京師、備水旱、故常轉漕東南之粟。——《新唐書·食貨志》

講到漕運,便戳到關中地區的痛處了,關中平原號稱“四塞之國”,在地理上存在天然的山川屏障,雖然在戰略上易守難攻,但是在經濟上卻極為不利,因為由江南或關東通往關中的漕運路線太難走了。

王氣不再,帝都長安失落千年背後的經濟、政治及軍事原因

(被群山包圍的關中平原)

當時想把東南方的糧食運到關中,只有兩條路:

一條溯長江而上,轉以漢水,再陸運至京師,但是由於該路線運道長,幾經折轉,故只能作為輔助性運輸線。

另外一條則是藉助修建的隋唐大運河,北上至東都洛陽,然後再水陸並用運往關中,但是從洛陽至關中,又要途經砥柱山三門峽一段,漕運十分艱難,經常會發生舟覆糧溺的慘劇。

因此,這兩條看似至關重要的“輸氧管”並不怎麼通暢,長安的糧食問題依然得不到有效地解決。

就這樣,自然環境的不可逆轉再加上交通條件的先天不利,以長安城為代表的關中地區終於喪失了其全國經濟中心的地位。

政治格局的改變

在中國歷史上,南方的崛起是比較晚的,因此在唐以前,中國的政治格局是東西向的。

秦據關中而平六國,漢出關中而滅西楚,唐擁關中而得天下,唐以前的三次統一戰爭均是由西向東,由關中而向天下。因此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句話:得關中者得天下,失關中者失中原。

那麼為什麼關中會對中原有那麼大的威懾力呢?是因為關中對於中原有著“居高臨下”的戰略優勢,劉邦有個謀臣叫婁敬,在勸諫劉邦定都長安時曾對此有過精彩的論述:

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指關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史記》

通俗來講,就是關中憑藉著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想打別人出關即可,別人想打你,請先過了函谷關。這種對中原“居高臨下”的戰略優勢讓關中在近千年的東西向政治格局中始終能屹立不倒。

王氣不再,帝都長安失落千年背後的經濟、政治及軍事原因

(函谷關)

但是關中這種睥睨天下的優勢卻在唐朝末年徹底地改變了,而改變的原因正是中國政治格局的改變。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三次因為戰亂引發的人口南遷,第一次是西晉時期的永嘉之亂,第二次是安史之亂之後的唐末藩鎮割據,第三次則是靖康之變。

王氣不再,帝都長安失落千年背後的經濟、政治及軍事原因

(唐末人口南遷)

在唐末的藩鎮割據時期,北方的戰亂讓大量的人口南遷,使得南方的人口在歷史上第一次超過了北方,中國的政治格局也隨著人口分佈的改變從東西向變成了南北向

元朝由北而南統一中國,明朝由南而北驅除韃虜,清朝再次由北而南完成統一,中國東西向的政治格局不復存在。

而關中地區跟中國南方被山川河流重重阻隔,如果再以此為都,朝廷對於人口眾多的南方將毫無掌控力。因此,在南北向的政治格局下,關中“居高臨下”的戰略優勢也隨之消失殆盡。

軍事防禦重心的轉移

前面提到過,一個進取的王朝通常會把國都選在對外防禦的第一線,強漢與盛唐就是如此。

自古“戎馬盛於西北”,秦代的犬戎 ,漢代的匈奴,隋唐時的吐蕃與突厥等,都曾對中原王朝構成過極大的威脅,因此,當時在軍事防禦上主要表現為中原王朝對西北少數民族的防禦。

而長安作為西北重鎮,自然就承擔起了抵禦異族入侵的重任,成為了可以實現“天子守國門”的國都。

但是中唐以後,中國的民族關係發生了重大的改變,西北的少數民族勢力逐漸衰落,契丹、女真、蒙古等勢力則相繼崛起於中國的東北和正北,之前來自西方的軍事威脅也隨之轉移到了東北。

王氣不再,帝都長安失落千年背後的經濟、政治及軍事原因

(金、遼、蒙的崛起)

在此情況下,西北也不再是全國的防禦重心了,長安城軍事防禦重鎮的地位也隨之煙消雲散,遠在東北方向的北京城隨即開始崛起。

總結

通過上文對長安城經濟、政治、軍事變化上的分析,我們總結一下:

  • 自然資源的消耗以及交通條件的先天不利導致長安城經濟的衰退;
  • 戰爭帶來的人口變化,使得長安城在新的南北政治格局中失去戰略優勢;
  • 民族關係帶來的軍事防禦重心的改變,使得長安城不再是一個軍事重鎮。

正是以上三點原因造成了帝都長安的衰落,最終王氣不再,失落千年之久……


長安城的衰落給予我們的啟示很多,其中最深刻的當屬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考慮。

自然對於人類的饋贈只有一次,如果我們在享受這種饋贈的過程中不去考慮可持續性,而只是貪婪地、無休止地索取,那麼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自掘墳墓。

王氣不再,帝都長安失落千年背後的經濟、政治及軍事原因

(我是沐茗,為你解讀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