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明英宗為何在天下百姓反對的情況下,冤殺了延長明朝國命200多年的于謙?

雨霽視角


明英宗之所以殺于謙,有兩個原因,一是石亨、徐有貞等人進讒言,二是則來自英宗對於謙的報復。

一、石亨等人的陷害

景泰八年正月,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發動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奪門之變”,被尊為太上皇的朱祁鎮在石亨等人的擁戴下,強勢復出,重新奪得皇位。

等朱祁鎮上位後,在朱祁鎮的授意下,石亨等人便立即把于謙和王文逮捕下獄,並誣陷於謙和黃耾等人制造不軌言論,要另立太子,又和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策劃迎接冊立襄王的兒子。石亨等人抓住這一點,讓言官彈劾于謙。

誣謙等與黃竑構邪議,更立東宮……與黃亨等主其議,嗾言官上之。——《明史·于謙傳》

在言官的彈劾下,當時的御史蕭惟禎和石亨等人沆瀣一氣,便對於謙定以謀逆的罪行,並處以極刑。


都御史蕭惟禎定獄,坐以謀逆,處極刑。——《明史·于謙傳》

當把于謙的“罪名”和處置結果上報給英宗之後,此時的英宗尚有一點兒良知,然後對石亨等人說道:“于謙是有功的”,但英宗這樣認為,石亨等人卻不這樣認為,他們只知道,有于謙在,他們的榮華富貴都會打了水漂,以後在朝中也會如坐針氈。於是,他們使出了殺手鐧——中國曆代王朝最看重的“正統”問題,給英宗說道:“如果你不下令殺于謙,那麼咱們的這個'奪門之變'將是有名無實的。”這句話一出來,本來還在猶豫的英宗一下子堅定了殺于謙的決心。

奏上,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明史·于謙傳》

然後,英宗再次登基僅僅五天之後,便將這位曾經力挽狂瀾,再造大明的功臣于謙斬於鬧市。一時之間,天怒人怨,人神共憤!




二、明英宗對於謙的報復

英宗被也先抓住後,瓦剌為了迫使明朝屈服,在明朝叛變太監喜寧的建議下,讓瓦剌在嚮明朝索取贖金的同時,企圖利用明英宗騙開城門,然後一舉拿下中原。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瓦剌大軍兵臨城下,並不開打,而是先叫守將在城頭說話,然後把朱祁鎮領出來給城內的人看,並傳達所謂皇帝的意旨,打開城門。

企圖利用這種方法迫使守城士兵就範,這一招可謂是狠毒,如果真的打開了城門,那明朝就玩完了,如果不開城門的話,那就是對皇上的不尊重。好在當時守城的將軍是于謙,他從民族大義出發,並沒有因為英宗一個人而葬送整個明朝,沒有打開城門。瓦剌一看自己的目的沒達到,又不想與明朝真正撕破臉皮,只好撤軍了。


但是,這樣一來,就得罪了英宗,別以為英宗寬宏大量,從他後面殺于謙就知道他是一個什麼人了,完全就是一昏君,雖然他後來廢除了殉葬制度,但這也不能使其洗白自己。到英宗復辟之前,他固然心中怨恨于謙,但這時他拿于謙是毫無辦法的,然而,當他重新坐上那個位子上時,重新掌握大權時,他心中潛藏的仇恨就會被激發出來,再加上曹吉祥、石亨等人從中蠱惑,所以,英宗便下了殺于謙的決心。

總結

歸根結底,這一切都是英宗的錯,他為了一己私利,為了自己皇位的穩固,不念及於謙曾經為大明江山所立下的汗馬功勞,只知道于謙不死,他的皇位便不穩固。基於這個原因,所以他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對這位曾經在大明朝最危險的時候,力挽狂瀾之人,拯救了大明朝的于謙舉起了屠刀。


最後,回顧一下於少保在死前留下的一首詩: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秦皇唐宗


你要是瞭解了明英宗朱祁鎮的遭遇,就能曉得他為什麼要殺延長明朝200年國命的功臣于謙了!

明英宗朱祁鎮是一個短命的皇帝,只活了37歲,然而就在他這短暫的37年裡卻經歷了被敵人俘虜,被兄弟軟禁的遭遇!

明英宗朱祁鎮9歲登基,23歲這一年御駕親征蒙古瓦剌,但由於戰略上的失誤,他所率領的50萬明軍被瓦剌軍隊圍困在了土木堡內,最後這50萬明軍被瓦剌軍隊消滅的消滅,俘虜的俘虜,朱祁鎮作為皇帝也成為了俘虜,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自此朱祁鎮在瓦剌人的手裡一呆就是一年,其間瓦剌人還不斷的以朱祁鎮的性命為要挾向大明索要錢財!


這樣的日子哪天是個頭,於是大明這邊決定捨棄朱祁鎮,在於謙為首的大臣擁護下,朱祁鈺登基稱帝也就是歷史上的明代宗。此時瓦剌人見在朱祁鎮身上撈不到好處了,於是就將他放回了大明!

朱祁鎮回到大明後處境十分尷尬,因為此時朱祁鈺才是大明皇帝,一山難容二虎,於是朱祁鎮被封為了“太上皇”,放在一邊養老了,這其實就是對他的軟禁,這個時期可以說是朱祁鎮的人生最低谷!

就這樣朱祁鎮在被軟禁7年後迎來了人生的曙光,因為明代宗朱祁鈺遭遇了喪子之痛,自己又一病不起,這時朝臣石亨,徐有貞等人想起了被軟禁的朱祁鎮,於是他們接出了朱祁鎮,又將他迎上了皇位,此時的朱祁鎮二次稱帝!


于謙有什麼功勞能延長明朝200年國命?

這還要從“土木堡之變”說起,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被俘,瓦剌軍隊乘勢打到了京城,當時大明已沒有太多的軍隊進行防守,好再有于謙率領幾千人,死守京城,並最終戰勝了瓦剌軍隊也保住了大明江山,要不是于謙當時的京城一旦被攻下,大明將徹底滅亡,哪還有後面幾代帝王的事,所以說于謙延長了明朝200年國命!

那麼,朱祁鎮再次稱帝后為何要殺于謙呢?

  • 于謙雖然對大明有功,但是對於朱祁鎮來說于謙卻罪該萬死,因為于謙當年帶頭擁護朱祁鈺上位,置身在敵營的朱祁鎮於不顧,所以朱祁鎮恨于謙!
  • 朝臣們也恨于謙,迎朱祁鎮上位的石亨,徐有貞等人都希望于謙死,因為于謙在朝中威信比他們高,所以他們希望于謙死來提升自己的地位,而朱祁鎮為了這些功臣也必須要殺于謙!


綜合上述,于謙雖對大明有功但他效忠的卻是朱祁鈺,所以在朱祁鎮面前于謙就必須得死!


唐古看今


土木堡之變時,朱祁鎮23歲;奪門之變時,朱祁鎮31歲。朱祁鎮駕崩時38歲。放在現在就是一個容易犯錯誤的年輕人,他的一生是傀儡的一生。本來他坐擁明帝國最繁華最安定的時代,但是由於聽信了身邊人的話,親自出徵漠北瓦剌,使得明帝國差一點陷入了萬劫不復。

朱祁鎮一生為人寬容,身上有著明朝皇帝們難有的貴族氣質。但是也有著致命缺陷,那就是耳根子軟,容易被人利用。

他先是被王振利用;後被瓦剌也先利用,當“敲門天子”;然後又被徐有貞、曹吉祥、石亨等“奪門勳貴”利用。

對於于謙,朱祁鎮實際上是有評價的。

于謙實有功。于謙始終景泰朝,被遇若一身,死無餘貲。——朱祁鎮

但這裡面其實體現出來一個問題,明英宗朱祁鎮的確認為于謙是個大功臣,但是他不可能站在今人的高度去評價于謙。

他做為一個皇帝不可能看到,于謙擁立景泰此舉是避免了中原遭受“靖康之亂”,生靈塗炭。一個被放回來的時候,還問接自己的人為什麼不從宣堡把自己被俘前留在那裡的衣服給帶來的人。他只在乎一點,那就是丟掉了皇位。他認為于謙是景泰朝的大功臣而已,是哪個奪走自己寶座的那個人的大功臣而已。

因為此前他在大漠一年受過的苦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意識到皇帝這個寶座的重要。此後被放歸,又被幽禁在南宮整整7年。這使得他對景泰朱祁鈺的恨實際上是無以復加的。朱祁鎮甚至可以不恨也先,不恨王振,唯獨恨景泰。事實也證明如此,朱祁鎮復辟之後,很多瓦剌人最後成了從龍之臣;又開始懷念王振,並要給他修廟;唯獨對朱祁鈺上諡號曰“戾”。

其實即便對朱祁鈺恨入骨髓,最終也不過就是給上了惡諡而已,仍然是以親王禮下葬罷了。朱祁鎮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壞人,他只是一個軟弱的人,他臨終前還廢除了人殉制度。

總體上他是一個寬容的人。但是他還是對於謙下了毒手,因此很大程度上不是恨于謙,而是被人利用了。

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明史》

“奪門之變”在很多人眼裡或許是個偽命題。朱祁鈺死了,又沒有兒子,所以他死後必然是朱祁鎮繼續當皇帝。是這樣嗎?其實還未必,因為可能是朱見深當皇帝,他繼續當太上皇。雖然朱見深是自己的親兒子,但是自己的親兒子未必能掌握在自己手裡。雖然最後他在李賢提醒下,誅殺了徐有貞、曹吉祥、石亨等“奪門勳貴”。

但是當初徐有貞等人給於謙安的罪名恰恰是扎朱祁鎮心的話。

于謙等人“欲迎立外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于謙等人寧肯到其他藩王裡面再去挑一個來做大明朝的皇帝,也不願意讓朱祁鎮復位。可見徐有貞才是真正掌握了朱祁鎮的內心啊!所以朱祁鎮或許也曾後悔過殺于謙,但是到朱祁鎮臨終前,都未曾給於謙平反。而明憲宗一即位便給於謙平了反,以此收復天下人心。



炒米視角


導語: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寵信大太監王振,對王振言聽計從。王振提出要他御駕親征瓦剌,他聽了,結果朱棣留下的50萬大軍全軍覆沒,跟隨英宗的52名文武百官全部戰死,明英宗被俘虜。



北平門戶被打開,面對洶湧如潮的瓦剌騎兵,于謙鎮定自諾主持國家大局,他否決了眾人遷都南京的建議,帶領明軍和百姓擊退瓦剌軍,保住了北平。因瓦剌利用英宗不斷要挾明朝索要財物,又企圖索取宣府、大同等城,于謙等人果斷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是為代宗,最終粉碎了瓦剌的圖謀,讓明朝平安度過滅亡的危險。但是明英宗復位後卻殺了以于謙為首等眾多權臣,明朝的軍政又一次受到嚴重影響。

于謙為官清廉,對挽救大明功不可沒,受到百姓的愛戴和擁護,聽說于謙要被處死,百姓都紛紛嘆息,他們夾道相送,跪地大哭,都認為于謙是被冤枉的。于謙死那天,有一個叫朵兒的指揮,是曹吉祥的部下,他痛哭不止,把酒潑在於謙死的地方祭奠于謙,表示于謙死的冤。曹吉祥發怒,令人鞭打他,但第二天他依舊如此。


那麼在眾百姓反對的情況下明英宗為什麼還要殺于謙?

  • 一、從明英宗個人考慮。

朱祁鎮的一生經歷頗為波折,皇帝→囚俘→太上皇→被軟禁→復辟重登帝位。當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後,遭受到有生以來的苦楚,提倡了蘇武在漠北的苦寒與屈辱。他苦苦等待,痴痴期盼明朝來為他贖身,可是等來的結果卻是自己的弟弟朱祁鈺登基了,而把他推向皇帝寶座的正是于謙,這等於是于謙幫助弟弟朱祁鈺搶了朱祁鎮的皇位。

塞外一年多的囚徒生涯好不容易捱到盡頭,朱祁鎮卻迎來了另一種囚徒生活,在南宮整整被囚禁了7年。插說一下,在接朱祁鎮回國前,代宗是不願意的。他不高興地說:

“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明史》

于謙向他保證說:

“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明史》

于謙是代宗的大忠臣,他是力挺代宗繼續當皇帝的,接回英宗他也是不願意的。而朱祁鎮心裡是不願放棄帝位的,自從自己被俘朱祁鈺登基後自己的皇后哭瞎了眼,傷殘了一條腿。所以朱祁鎮對於謙和代宗是憎恨的,而更讓他痛恨的是于謙造就了他7年的囚徒生涯。有于謙對景泰帝的支持保護,景泰帝更加認為他必須要為保證自己的皇位做出措施。

於是南宮大門被景泰帝上鎖灌鉛,每日派錦衣衛的嚴密監視,為防備有人藏在南宮周圍的樹林中聯絡朱祁鎮,景泰帝把周邊的樹木都砍光,朱祁鎮復出的所有希望被摧毀!

朱祁鎮吃食極差且都是通過小洞遞入,食不果腹,衣不禦寒,這裡的待遇遠不如漠北。據當時朱祁鎮身邊的侍奉人袁彬記述:

也先等人待朱祁鎮以禮相待,每二日進羊一隻,七日進牛一隻,逢五逢七逢十作筵席,逐日進牛奶馬奶。

而南宮這邊,朱祁鎮過是如此悲慘的生活,他最愛的錢皇后不得不支撐著殘缺的身體做些女紅以補家用。

而此時沒有任何一位大臣來看望過他,包括于謙。甚至於景泰三年朱祁鈺執意廢掉皇太子朱見深,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也沒有大臣能阻止,包括有這個能力的于謙。


對朱祁鎮來說,這是驚恐不安的7年,這是度日如年的7年,這是讓他刻骨銘心的7年!

英宗恨于謙,應該是恨到骨髓裡!怎能不想著去殺于謙。

  • 二、殺于謙是明英宗再次稱帝的需要。

景宗雖然各方面都比英宗強很多,但他的獨子朱見濟死了,自己又病的快不行了,支持朱祁鎮復辟的人如雨後春筍般地拔地而起,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袁彬……

(南宮復辟)

而這些人多為于謙的死敵,他們早就想著要整死於謙。因於謙耿直清廉,違反了他們的官場規則,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另外于謙的功績和威望讓他們妒忌,于謙對這幫人來說就是絆腳石,他們早就預謀著要踢開他了,這是個絕佳的機會。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與吉祥、有貞等既迎上皇復位,宣諭朝臣畢,即執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明史》

英宗的復辟成功,離不開這些人的支持,對於這些人的要求他怎會拒絕呢?

  • 三、英宗殺于謙是為了證明他當皇帝“正統”性,證明他這個皇帝的威嚴。
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明史》



于謙是忠於明朝的天下皆知,沒有于謙頂著,大明在土木堡之變後就得亡國,但是于謙是支持朱祁鈺的,是沒有在得到朱祁鎮許可的情況下,擅自做主擁立新帝,而且這個新皇帝比英宗在位期間乾的更好,更得到群臣的認可,而於謙是景泰帝繼位最大的支持者。在朱祁鎮心裡,他反而認為自己復辟得來的皇帝位並不合法,所以他必須殺掉于謙,證明皇位本來是自己的,表明他對於謙當年的做法不贊成。

  • 四、殺于謙是他鞏固地位的需要。

于謙是明代宗的忠臣,他對代宗忠心耿耿日月可鑑。儘管他很有能力,也忠於大明,但他並不是忠於明英宗,所以明英宗對他不放心,多年的苦難讓他不再相信任何人,他和于謙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


最終,于謙及當初擁立朱祁鈺的諸臣,太監被殺,朱祁鈺被廢為郕王。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把朱祁鈺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鈺成為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


明英宗再次稱帝改景泰八年(1457年)為天順元年。這位明朝歷史上的第六位、第八位皇帝在每一次的皇位上都留下敗筆:土木堡之變和殺于謙,這兩件事是怎麼也洗清不了的,但值得稱讚的是他廢除了殉葬制度。


小姐姐講史


明英宗這個人是一個可憐人,因為他有一個強勢的奶奶,他的爸爸多年生病,36歲就死了,他的媽媽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徒掛一個皇太后之名而已。

明英宗坐上皇帝位子的時候才區區九歲,一個孩子而已,他的爸爸並沒有機會教育他如何去做一個皇帝。

明英宗落入了他的奶奶手中,他的奶奶張太皇太后是有名的能力強盛,不垂簾而垂簾聽政,常常把王振叫到眼前臭罵一頓。

但是呢,這個強勢的奶奶就是認識不到王振這個王八蛋是個王八蛋,反而因為王振可以忍受她的臭罵而得到了“教育明英宗”的權力。

明英宗這個孩子多可憐呀!回家有一個強勢的奶奶每天教育他,上學去有一個不學無術的王八蛋老師教育他。

強勢的母性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有一個大缺點——孩子會變的沒有主見!

明英宗就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

他為什麼沒有主見呢?因為他從小的環境只有沒有主見才不會被嚴厲強勢的祖母“臭罵”呀!,一切都聽奶奶的,日月就會安靜好過也!

  1. 也不知道在他幼小的眼睛裡,看見了多少次王振被他奶奶臭罵。

  2. 也不知道從他記事開始,有多少身邊人被他奶奶臭罵處罰。

明英宗是一個善良的人,因為上邊兩點,他一般都是懷著愧疚之心去對身邊人好的。是真心的好,不是高高在上的好皇帝對人施捨的好。

所以,他走到哪裡人緣都好的出奇,包括他在北國的囚禁歲月裡面,人緣也好的出奇,然後也先竟然把他放回國了。

不要錢,不割地,不和親,就無條件的放回國了。

以明英宗的性格,回國就回國,不做皇帝就不做皇帝,沒什麼大不了的,他還是一如既往的對身邊的人好,尊重身邊人,聽從身邊人的意見,照顧身邊人的情緒。

儘管他身邊七年之久並沒有什麼身邊人,他做了七年的“太上皇囚徒”,當時,在他的心裡,一定會認為“人生大概就如此了吧!”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

他的囚禁地之外的鬥爭颶風颳到明英宗的眼前,他的皇帝弟弟死了,也沒有留下法定繼承人,按說他什麼也不做,皇帝也輪的到他做的。

然而,這時候野心家出來了,石亨、徐有貞和曹吉祥出來了,他們聯合奮勇衝到了明英宗的面前,表明一定要做明英宗的“身邊人”,明英宗的性格嘛!無可無不可的人,你們要做就做唄!

然後,徐有貞們發動了“奪門之變”,他們竟然成了“擁戴功臣”了。

上面三個人,尤其徐有貞這個人為什麼要多此一舉發動“奪門之變”呢?

說起來話長。

八年之前,“土木堡之變”後,也先大軍圍逼北京城,多數大臣的意見是逃跑算球,南京也是現成的都城呀!也有六部百官的架構在哪裡,很容易另起爐灶的,然而,誰也不好意思先說出來呀!逃跑的名聲好說不好聽。

徐有貞這個人還是很有能力的,科舉考了個進士及第,出身庶吉士,精通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陰陽五行,曾經成功治理過黃河。

他也曾經嚮明英宗上過條陳——注意瓦刺也先,哪裡會大事,然而王振和明英宗不聽。

這時候,明英宗被俘,王振死。

徐有貞就站了出來:“列位,咱們南遷都城吧!到南京聚兵招將再打回北京來。”

很多人符合道:“好呀!好呀!就這麼辦。”

卻跳出來了個于謙:“言南遷者當斬!膽小鬼也。”

總而言之,連罵帶辱,話說的很不好聽,原來同意“南遷保命”的很多人看到有人竟然敢於衝上去戰鬥,當然也要支持了,能有人替他們保住北京城的房子財產,又不用他們上前線,他們都是文臣來的,這不用跑向南京,當然好了。

於是,這些人轉回身來一起罵徐有貞是“奸臣,膽小鬼,逃跑分子”,把個徐有貞的弄的呀,人不人鬼不鬼,簡直沒法混了。

問題是,于謙還真有本事,他竟然守住了北京城,打跑了也先,還擁立了新皇帝。

于謙成了大明朝的最大功臣,風頭一時無兩,呼風喚雨,眾官膜拜,徐有貞成了人人鄙視的“膽小鬼,滑頭奸臣。”

本來,于謙是君子人,不會去主動怎麼的徐有貞的,于謙也真的沒有怎樣他徐有貞,但是很多趨炎附勢的其他大臣沒有于謙的胸懷呀!大家都故意涼著徐有貞。

于謙是“君子坦蕩蕩”,每天忙的很,並沒有想著去消滅“潛在的敵人”,一直也讓徐有貞在朝中為官領工資,沒有去主動害他。

但是,徐有貞“小人長慼慼”呀!他認為百官不搭理他是于謙教唆的,他恨上了于謙。

上面說過了,徐有貞這個人很有本事的,他也能忍!

一忍忍了七年之久,終於被他逮著了機會,他策劃了一個“奪門之變”。成了明英宗的身邊人。

上面說過了,明英宗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是一個非常尊重身邊人的人,是一個非常願意照顧身邊人情緒的人,是一個非常願意聽從身邊人意見的人。

而,于謙那種“坦蕩蕩的君子”從來是就事論事,正經盡忠,不會去做什麼人的“身邊人”的。

于謙沒有去明英宗面前去做“身邊人”。

於是,徐有貞就開始蠱惑明英宗了,“殺了于謙吧!當年皇上您完全不用在北國‘狩獵’一年之久的,也不用做太上皇七年之久的,都是于謙使得壞。”

於明英宗呢,做太上皇也罷,北上“狩獵”也罷,于謙有罪也罷,于謙無罪也罷,無可無不可的。

明英宗也不是一個蠢笨的糊塗人,他知道王振害了他,于謙救了大明朝。

但是,他性格里就愛做身邊人的好人呀!

他實在不忍讓徐有貞這個天天侍候他,在他面前鞍前馬後幹活的人失望,於是就準了,“你們說怎麼就怎麼吧!我們別傷了和氣!”

於是,于謙死。

這種事,夫復何言?


葭明通半瓶歷史


李敖曾經說過一句話:政治和女人的下體一樣,是這個世界上最骯髒的東西。

為了政治或者是皇位,可以父子相殘,兄弟反目。明英宗被囚禁8年,一旦復辟,第一件事兒就是殺了于謙。朱祁鎮不知道于謙是冤枉的嗎?他知道!但他有不得不殺的理由:

小人陷害

朱祁鎮被朱祁鈺關在南宮,處境淒涼。他能夠成功復辟,離不開一幫大臣的支持,其中有一個叫石亨的。這個石亨本來和于謙的關係很好,北京保衛戰的時候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後來升恆保舉于謙的兒子為官,本意是想討好他。但于謙為人太過正直,不僅不領情還因此彈劾石亨。熱臉貼了冷屁股,從此以後石亨就對於謙懷恨在心。

還有個叫徐有貞的,北京保衛戰的時候因為力主南遷,被于謙當著眾人面前大聲呵斥。人家也是要臉的,兩人因為這件事就結了仇。

英宗復辟以後,兩人就上疏彈劾于謙,並誣陷他想要立藩王為帝,而不是要把皇位還給朱祁鎮。朱祁鎮聽信讒言,就把于謙殺了。

師出有名,否定朱祁鈺皇位的正統性

朱祁鈺繼位全靠于謙的擁戴,並且得到了大臣的認可。對於主導者,于謙只有死路一條。殺了于謙就可以否定朱祁鈺繼位的正統性,自己復辟才會師出有名。


總歸一句話,都是“權力”在作祟,為了穩固自己的皇位。


歷史小跟班


看到這個題目,就突然想要說一些心裡話,或許這樣的真話,更能打動大家!

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或許是太高看于謙了,又或許是太高看了當時的天下百姓了。

如果要說古代中國以來,最得民心的只有唯二的兩個人物,一位是隋朝文帝,一位是毛委員。


(隋文帝的開皇盛世)

隋文帝在位的時候,天下數十年的安寧,當他死的時候,天下三分之二的百姓都哭了,因為他的休養生息,使得農民百姓家有餘糧,難得在這幾十年之間吃上了飽飯。

而另一位委員,他去世的時候,天下的老百姓都哭了,因為在他的改革下,自兩千多年來,農民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土地,據說那還是萬世不易的土地制度。

而要說到明朝,于謙對於國家有功,這是一定的,或者許換一個說法,對於朱氏政權是有功的,並且他還是那個時代難得清廉的高官。但要說到天下百姓都認識他,這是不可能的。

我曾經聽到這樣的一個笑話,說有兩個農民下地一起中午飯的時候,他們聊著聊著,就聊到了皇帝這個職業。

農民甲這樣說道,“唉,皇帝吃的饃饃,聽說就像白玉那樣的雪白,真是太好吃了,我們這輩子是不可能吃得到的!”

另一個農民聽到之後也感慨萬分,他說道,“那當然了,聽說皇帝用的鋤頭都是黃金做的!”

看了這個笑話,你是嘲他諷他,還是哀他憐他?

是的,明朝的戶籍制度,是非常嚴厲的,書生上京趕考,商人要出個遠門,都要開具出“路引”,而大部分的農民,一輩子就在那十里範圍之內活動,再加上他們根本不認字。

嗚呼!不知有漢,何論魏晉?

不知道皇帝是誰,何論于謙?

明英宗第一次登位是在公元1436年,他13年後御駕親征,被敵人所俘虜,被帶往遙遠的漠北地區。

明朝的官員以及當時的皇太后就立了他的弟弟為皇帝(景泰帝),于謙得到重用,經過了他的努力之下,打贏了這一場京城保衛戰。

(京城保衛戰)

京城保衛戰打贏了之後,明英宗又被敵人放了回來,但他一回來就被他的弟弟囚禁了八年之久。

公元1457年,景泰帝病重,一些野心家為了“擁立之功”,又把明英宗捧上皇位。

明英宗再次登位之後,對於景泰帝的鐵桿支持者于謙到底是殺還是不殺,他也是一時拿不定主意。後來有人勸他,你不殺于謙,那你復辟的合法性從哪裡來?

你如果承認了于謙的功勞而不殺他,那不就是否定了你復辟的正義性了嗎?

於是,明英宗就把于謙殺了。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于謙的位置不知道有多少人盯著呢!他不死,位置怎麼會讓出來呢?

于謙之死,大多數人替他感到可惜,但也僅僅是可惜而已。

就連明朝官場裡的文官,于謙所混的這個文化人圈子裡面,都分裂為兩派,一派是支持明英宗殺于謙的,而另一派是支持于謙的,但道德道義終究讓位於暴權。

文官都分裂成兩派了,何論天下百姓,可能對於天下的老百姓來說,他們會說這些人都是“神仙打架”吧!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明朝的于謙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大臣,可是卻在明英上位後在天下百姓的反對下反而卻冤殺了于謙,這又是為何呢?

明英宗朱祁鎮,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是明朝的第六任、第八任皇帝。第一次繼位稱帝,年僅九歲,年號正統。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賢臣“三楊”主政。隨之,張氏駕崩,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正統十四年,發生土木堡之變,其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隨後明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軟禁於南宮。景泰八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第二次稱帝,改元天順。朱祁鎮前後在位二十二年,在位初期勵精圖治穩定西南疆域。當初寵信王振,後來又寵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雖然有不足之處,但是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

而於謙延續了明朝的國命200多年,這還要從“土木堡之變”說起,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被俘,瓦剌軍隊乘勢打到了京城,當時大明已沒有太多的軍隊進行防守,好再有于謙率領幾千人,死守京城,並最終戰勝了瓦剌軍隊也保住了大明江山,要不是于謙當時的京城一旦被攻下,大明將徹底滅亡,哪還有後面幾代帝王的事,所以說于謙延長了明朝200年國命。

而明英宗朱祁鎮為何總是想著殺掉于謙呢?主要還是因為當年將朱祁鈺推上皇位的主要人物便是于謙,所以于謙不死的話那麼就預示著朱祁鎮認可當年于謙的行為是恰當的,使得否定自己現在奪位的性質。繼而如此是不行的,因此于謙一定要除掉。但這也只是一部分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時,擁有皇位的正統性,而可以得到指定之外,還有一些是來自群臣的愛戴,朱祁鈺的皇位合法性也就是這麼來的,不過朱祁鎮的退位,是因為他惹到了禍端,只要不小心就要使得明朝亡國。

除此之外,其實明英宗也是可憐的,他殺掉于謙還是想解自己的心頭之恨,于謙雖然是對大明有功,但是對於明英宗來說于謙卻是罪該萬死的,因為于謙當年帶頭擁護朱祁玉上位,置身在敵營的朱祁鎮也不管不問不顧,所以就因為這一點朱祁鎮憎恨于謙,于謙完全對自己沒有憐憫之心,對自己的生死絲毫不顧及,明英宗就是記得了這一點,就必須要除掉于謙。

所以啊,雖然于謙的確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大臣,但是他那只是對於朱祁玉的,對於明英宗朱祁鎮來說絲毫沒有用處。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唯戀無名


雖然于謙本心是為了扶保大明江山,但論跡不論心,明英宗確實因為于謙擁立明代宗而丟掉了皇位。明朝勳貴武將勢力,在土木堡之變中損失慘重,自此明朝文官勢力一家獨大 ,威脅到了皇權。

明英宗被瓦剌也先俘虜後,于謙沒有擁立太子朱見深,而是改立明英宗弟弟朱祁鈺。雖然沒有證據證明是文官集團故意拖延後勤和洩露情報給瓦剌也先。但本著誰受益最大誰最有嫌疑來看,土木堡之變後文官集團確實攫取了最大權利,大到已經威脅到了皇權的地步。明英宗後世的幾個皇帝不得不依靠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像不為文官集團喜歡的明武宗和明熹宗之死,都有很大蹊蹺。

【土木堡之變最大的受益者-文官集團】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一役中明軍二十餘萬人中傷亡居半, 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等高級武將勳貴幾乎損失殆盡。

自明成祖“靖難之役”以來 ,形成的武將勳貴勢力至此一蹶不振,以于謙為代表的兵部,地位迅速上升。總督軍務、掌握兵戎、總兵之權,實際上都是之前五軍都督府所掌握的軍隊的管理權和指揮權。

提升武將地位的明武宗和明熹宗都莫名其妙的死去。

明朝末年,都司衛所任命官員連呈送五軍都督府的步驟都直接省去,這使五軍都督府徹底喪失了武將官員的選拔任命權。

地方上由文官擔任的總督、巡撫、戶部郎中(或主事)和兵備節制軍將,軍隊結構臃腫指揮失靈,戰鬥力下降。

【是太上皇還是七年囚徒?】

土木堡之變一年後,朱祁鎮被放回大明,回到大明後朱祁鎮表面上是太上皇,實際上被明代宗當成了囚徒,整整關了七年。七年中朱祁鎮缺衣少食,待遇還不如在瓦剌時。

明代宗將朱祁鎮居住的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有時候,吃穿不足,導致朱祁鎮的原配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紅,託人帶出去變賣,以補家用。為免有人聯絡被軟禁的朱祁鎮,明代宗甚至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

明代宗景泰八年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下太監曹吉祥等人擁立朱祁鎮復位,史稱“奪門之變”。

朱祁鎮復位後廢明代宗為郕王,軟禁在西苑。惱怒於明代宗囚禁自己時的羞辱,明代宗去世時,以“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理由,諡號為“戾郕王”。

而於謙雖然於國有功,但畢竟擁立過明代宗 。不殺于謙就等於承認明代宗繼位時合法的 ,那麼復位就名不正言不順。朱祁鎮雖有心保住于謙,發動奪門之變的石亨、徐有貞等人,一致要求處死於謙。

最終朱祁鎮以謀逆罪處死於謙、王文,于謙所推薦的文武官員也被波及。


來自邊境之光



明英宗先是在土木堡事變時被抓,土木堡事變發生在1449年,這一年朱祁鎮23歲。這個年紀的人,還處在叛逆期,心中有很多理想想去實現,才會被大太監王振欺騙,稀裡糊塗做了也先的俘虜。

朱祁鈺在於謙的擁戴下登上了地位,北京保衛戰勝利後,也算是坐穩了皇位。第二年失去利用價值的朱祁鎮被也先放了回來,被軟禁在南宮。

1452年,朱祁鈺廢掉了前太子朱見深,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立為太子。人算不如天算,1453年朱見濟就死了。朱祁鈺又沒有別的兒子,太上皇朱祁鎮和前太子朱見深卻都還活著。


這讓明朝的政治氣氛就變得非常微妙,1457年正月,朱祁鈺患了重病,下邊的大臣上書讓他早點立太子。過了幾天就在朝堂上開始討論立太子的問題,無非是兩種,一就是讓朱見深重新擔任太子,二就是從其他藩王中挑選的。

早在這之前,就有不少人計劃陰謀發動政變,讓太上皇朱祁鎮重新執政。這些人的目的當然不那麼單純,更多的是想換取政治資本,成為擁立新皇帝的重臣。

正月16日晚上,徐有貞、石亨等人正式發起了政變,把朱祁鎮送上了皇位。奄奄一息的朱祁鈺被軟禁在西苑,一個多月後死去,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把朱祁鎮送上皇帝位的這些大臣自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成為了朝廷的重臣。但他們心中是不安寧的,于謙就是他們心中最大的障礙,這個人把朱祁鈺捧上了皇位。現在新皇帝上位了,這個人會不會搞亂子呢?

政治守則的第一條要麼不做,要麼做絕。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徐有貞原本就和于謙有過節,就告訴朱祁鎮:于謙希望擁立其他的藩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只能殺之而後快。

于謙在北京保衛戰中立下了大功,也可以說是再造明朝的功臣。朱祁鎮心中猶豫不決,這時身邊的人就講了:如果不把于謙殺掉,太上皇重新當皇帝就失去了正當性。

朱祁鎮才下定決心殺掉了于謙。在這裡就要先對朱祁鎮做一些評價,九歲登上皇位,23歲被活捉,再次成為皇帝的這一年31歲。後來在他死的之前,還取消了殉葬制度。

仔細讀明史,我們會發現朱祁鎮不是一個壞人,可以說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君子。但好人雖然有好人證,在很多的時候卻不是一個好的管理者。更明確一點說,人是好人,卻是個沒用的人,並且還有一點糊塗。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朱祁鎮稀裡糊塗的就把于謙給殺了。當然他事後也後悔了,他就問石亨和曹吉祥:為什麼要誣陷於謙?這兩個人支支吾吾說是徐有貞指使的。

當時朝中名臣李賢還在,他找了機會告訴朱祁鎮:朱祁鈺沒有兒子了,他死以後第一順位接班人肯定是朱祁鎮本人。那幾個小人誣陷於謙的理由根本就不存在,朱祁鎮到這時才明白了真相。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祁鎮把擁戴自己的那幾個小人殺的殺,流放的流放,也算是替于謙報了仇。然而於謙卻再也回不來了,成為了皇權爭鬥的犧牲品。

這就是帝國政治的悲劇,皇帝用人從來都不分君子和小人,只看自己要幹什麼。如果君子當自己的道,自然也會殺君子。如果小人能為自己所用,也會委以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