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的快樂生活
朱祁鎮若是不殺于謙,歷史對他的評價也不會太好。因為他這個皇帝當的不夠格,做事情太過任性。
他的罪過並不是說,不殺于謙就能掩蓋過去的。
土木堡事變,是他一生當種永遠繞不過去的一個痛。
畢竟這一場戰役,讓大明幾十萬軍人,全部都給戰死了。
同時,戰死的還有國家社稷之臣。當然了他這個皇帝為此也付出了代價,不但,皇位沒有了,而且還成為了人家的俘虜。
可以說這件事的發生,讓蒸蒸日上的大明,迅速的走向了一個歷史的拐點。
若不是有于謙在,若不是于謙在關鍵的時候力挽狂瀾,說不定這個大明王朝早就不復存在了。
僅僅這一件事的發生,註定讓朱祁鎮不會獲得好評的。
朱祁鎮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他這種人按理說是不應該當皇帝的。但是,歷史偏偏選擇讓他當了兩次皇帝。
第一次他當皇帝的時候,就發生了土木堡事變,在這一次事變當中,他被俘虜了。皇位就讓他的弟弟朱祁鈺給繼承了。
可是,誰都沒有想到被俘虜的朱祁鎮在瓦剌僅僅一年的時間,他又被瓦刺的領導人也先給放了回來。
正是他的回來,給了他第二次當皇帝的機會。
因為在他被囚禁起來的時候,朱祁鈺的唯一的兒子死去了,朱祁鈺也生病了,還是一病不起。
後來被囚禁起來七年之久的朱祁鎮,經過奪門之變後,又當上了皇帝。
這一次他當上皇帝,犯的唯一的一個錯誤就是殺了功臣于謙。當然了朱祁鎮是皇帝,他想誰就能殺誰,對於他自己來說,殺于謙並不是錯誤。
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悲哀,也是于謙的悲哀。
因為于謙讓他不爽過,對於于謙的好,他沒有記住,但是,對於于謙的惡,他都銘記在心了。
若是沒有于謙,他的皇位就傳不到朱祁鈺的頭上,而是傳給自己的太子也就是朱見深,若是沒有于謙,他也不會被囚禁起來七年之久。
所以,于謙這個功臣就被他給殺了。
殺了于謙就把朱祁鎮永遠的給定格在了昏君的恥辱之柱上。所以說這樣的朱祁鎮,做事如此不靠譜的朱祁鎮,歷史對他的評價絕不會太好的。
他不殺于謙的話同樣也是一個昏君,因為土木堡事變。他的槽點真的是太多了,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史學達人
雖然大忽悠徐有貞對朱祁鎮說不殺于謙,奪門復辟一事就顯得師出無名,可是這所謂的奪門完全就是沒有必要的一件事,只是石亨、徐有貞、曹吉祥這些人想著要搶先得到皇帝的恩寵罷了。
事做了之後,石亨他們一怕于謙再受重用,二怕于謙報復,這才騙朱祁鎮說于謙要迎立外藩入繼大統,攛掇著朱祁鎮把他殺了。
關於于謙被殺這事,當時很多人都感到痛惜,只是石亨他們有擁立之功,正是受寵之時,而且朱祁鎮在經過一年的俘虜生涯後,手段變得雷厲風行,夜間奪門,第二天就下令捉捕于謙和景泰臣子全數捉捕,幾天後就在崇文門外斬首,官員們根本就不敢救,也來不及救。
當然此事後朱祁鎮逐漸看清了石亨等人的嘴臉,也後悔殺于謙了,畢竟於謙之功彪炳千古,朱祁鎮之母孫太后聽到于謙被殺的消息後嘆息了好久,朱祁鎮在旁聽著也難受。
特別是石亨和曹吉祥兩個,本事不大野心不小,除去于謙後就狂起來了,收受賄賂、自專其事,加上孫太后、李實等人開始在朱祁鎮耳邊為于謙喊冤,朱祁鎮也開始懷疑起這奪門裡面的貓膩了。
當然石亨這些人也沒蹦噠多久,天順四年,由於朱祁鎮的懷疑和百官、御史的彈劾,石亨和曹吉祥的侄子曹欽發動了謀反,結果很快就被撲滅了,曹欽全家被殺,自己投井自盡,曹吉祥被凌遲處死,家族或殺或流,石亨下獄死在獄中,至於那個大忽悠徐有貞,早在天順元年就被“隊友”石亨誣陷下獄了,曹石之變後被釋放回鄉下,一直活到成化八年才去世,享年六十六歲。
如果於謙在的話,天順朝根本就不會發生外敵寇邊、曹石之亂這些事情,而且朱祁鎮還能得到一位股肱之臣,對他的政績和名聲都能提升不止一個檔次,也不用《明史》搜腸刮肚地,把朱祁鎮釋放建文帝次子、廢除殉葬這些事都拿出來說了。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朱祁鎮若是不殺于謙,證明他這個皇帝還是有進步的,還是可以值得世人稱頌的。畢竟他分得清誰是忠臣,誰是奸臣,誰是為自己謀利益,誰是為國家謀安穩。
若是他不殺于謙,肯定是會得到世人的尊重的。這樣的話,歷史對他的評價肯定也是有所不同的。
總之,于謙是對朱祁鎮有恩的一個人,他不殺于謙就是知恩圖報。就是尊重人才,服務大眾......。
可是,我們都知道事實上他在復辟成功當上皇帝之後,還是把于謙給殺了。對於他來說,不殺于謙他對不起曾經擁立自己當皇帝的眾多臣子呀。
很顯然在朱祁鎮看來,于謙就是朱祁鈺的人。
只有不被朱祁鈺重用的人,他們才有可能當投機分子,來救朱祁鎮幫助他復辟,然後接著朱祁鎮當皇帝造勢。
或者說擁立朱祁鎮復辟的人,他們都是一些亂臣賊子,都是投機分子,都是和于謙政見不同的人。
若是耿直的于謙被朱祁鎮重用的話,他們這些小人早晚都是要倒黴的。
所以,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要把于謙置於死地的。迫於當時的形勢,朱祁鎮不可能為了保于謙一個人,得罪那麼多的臣子的呀。
再說了朱祁鎮不殺于謙,過不了自己心裡的那一道坎呀。
不可否認每一個人都是有私心的。于謙是救過大明的人,他朱祁鎮也是直接的受益者。但是,同時他也是受害者。
他先是被瓦剌給俘虜走,當了瓦剌的俘虜。然後又被自己的弟弟朱祁鈺給囚禁了七年之久,面對這一切,于謙作為重臣,從來都沒有為自己求過情。
甚至自己所有的一切苦難,都是于謙給自己帶來的。畢竟是于謙擁立朱祁鈺當皇帝,然後才有他們兄弟反目成仇,相互傷害的呀。
總之,于謙的存在,對於朱祁鈺來說是有利無害的。對於他朱祁鎮來說,既有好處, 也有壞處。甚至一定程度上來說,壞處是大於好處的。
所以,這個于謙對於朱祁鎮來說也是該殺的。事實上也是朱祁鎮殺的于謙,若是沒有他的命令,恐怕任何一個人都不敢動于謙的。
在朱祁鎮殺了于謙之後,歷史上的人才知道朱祁鎮是一個真正的昏君,要說土木堡事變發生之前,他沒有經驗,導致了土木堡事變的發生。
但是,他殺于謙之前,經歷過太多的是是非非了。但是,他依然把于謙給殺了。這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昏君呀。
漢史趣聞
歷史上明英宗朱祁鎮是一位傳奇的皇帝,他並不英明神武,而且還有昏庸之名。他先是寵信奸臣,以致土木堡慘敗被俘。後來又在奪門之變成功復位,繼續任用奸臣,冤殺了忠臣于謙。
于謙對明朝的貢獻還是非常大的,歷史上他是絕對的忠臣。要是沒有于謙,明朝在1449年土木堡之變之後,明朝江山很可能就土崩瓦解了。土木堡發生之後,他堅決地否定了朝廷“南遷”的主張,統一了朝廷上下一心抗戰,最後大敗瓦剌,守住了北京城,使大明轉危為安。
但是,朱祁鎮奪門之變復位之後,立即將於謙下了大獄,不久于謙被處死。朱祁鎮以謀逆叛亂之罪殺掉了于謙,當時朝中大臣一片譁然,他們根本不相信于謙會參與謀逆。于謙是功臣,朱祁鎮心裡也清楚,但是即使是這樣,朱祁鎮也不得不殺掉于謙。理由很簡單:就是為了皇位的正統性!
其實,剛開始朱祁鎮也不想殺于謙。但是,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卻建議朱祁鎮殺掉于謙,當時朱祁鎮只說了一句:“于謙確實有功。”但是,徐有貞接著又說了一句,朱祁鎮就下定決心要殺了于謙,這句話就是:“不殺于謙,皇位無正統”。意思就是說:如果不殺掉于謙,通過奪門之變復位,就沒有正統的意義了。為什麼朱祁鎮對奪回本屬於自己的皇位的正統性不自信:(1)明朝政治慣例上的不合理:(2)是對大臣們的擁戴自己的不自信。
所謂“無正統”,意思就是說,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上位,沒有法律和道德上的正義。這也是朱祁鎮上位的痛點,所以朱祁鎮必須要殺死於謙。
明朝深受程朱理學的影響,程朱理學對正統性非常看重,當初朱棣奪位時,就千方百計地找理由來說明自己當皇帝的正統性,甚至到了連親人都不認的地步。
其實朱祁鎮殺了于謙之後他就後悔了,他的皇帝正統性也不需要殺于謙來“正名”,但是朱祁鎮幹嘛還殺于謙來抹黑自己,就是受徐有貞等人的影響。所以,無論朱祁鎮是真的想殺于謙,還是後悔殺了于謙,理由就有一個—為了皇位的正統性!
公元前
于謙處於當時的時局,是非死不可。如果說英宗不殺于謙那麼就會出現幾種結果,罷免於謙,貶為庶民;于謙造反覆立代宗朱祁鈺;于謙繼續受到重用。不管哪種結局出現,歷史上對英宗的評價都會提升很大一個檔次,不至於把他批評的那麼昏庸。
不殺于謙會出現的第一種結果,于謙被罷官、貶為庶民
英宗復立之後,第一件事情要做必然是封賞迎復有功之臣,打擊報復擁立朱祁鈺的舊臣,為了穩固皇權,他不得不這樣做。我們看,英宗凌晨在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的左右保護下重登大寶,馬上對於這一干功臣給予了封官加爵,緊接著就馬上下令逮捕于謙和王文等人,不久又給自己的母親加了徽號。這些舉措都是對有功之臣的恩施,以維護自己的統治。
于謙兵權在握,英宗復位後,他就成最大的隱患,如果不殺于謙,那麼也必須要解除于謙的兵權,再加上徐、石、曹三人在英宗旁邊讒言不斷,于謙一定會被罷官,解除一切職務,貶為庶人。這樣英宗起碼不至於背附上誅殺功臣的惡名。
不殺于謙會出現的第二種情況,于謙起兵復立朱祁鈺
眾所周知,于謙自朱祁鈺臨危稱帝以來,一直手握兵權,倍受重用,瓦刺跟明朝談判放回朱祁鎮時,朱祁鈺擔心朱祁鎮回朝會危及自己的帝位徵求于謙的意見,于謙曾說:“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這意思很明顯,如果英宗會來如果有非分之想,于謙自有辦法對付他。
那于謙會怎麼做呢?無非是先來文的,上疏陳述利弊讓英宗朱祁鎮面對現實,如果朱祁鎮不聽,那就以武力讓其就範。同樣,朱祁鎮復辟後,如果不殺于謙,于謙作為朱祁鈺的寵臣以他的性格為人勢必也會這樣做,但此時朱祁鎮已為皇帝,再上疏讓他退位是不太可能了,那只有以武力逼其退位,再復立朱祁鈺。這樣做,于謙就成了歷史罪人,英宗的復立就成了一場鬧劇。
不殺于謙會出現的第三種可能:于謙受到朱祁鎮重用,朱祁鎮成為開明之君
本身朱祁鎮親政瓦刺時幾乎葬送了大明所有國家柱石,作為一個微末小吏的于謙才漸露頭角,朱祁鎮好不容易才養了一幫棟樑之才,如果朱祁鎮懷有憐憫之心,或者是為國家長遠考慮,選擇繼續重用於謙,那麼于謙也一定會繼續為大明效力。
不過,鑑於于謙的為人處事性格,就算朱祁鎮會讓他繼續執掌兵權,也不會再給予過高的職務,首先徐、石、曹三人肯定不同意,再者于謙本人耿直自負,得罪了不少人,這樣的一個人如果給予過高的權力勢必會造成朝局不穩,所以,朱祁鎮對於于謙的安置也只能是停留在兵部尚書的職銜上,並且還會安置心腹對其予以制衡,防止他心懷不軌。
這樣一來,于謙行事就會處處掣肘,對於國家軍事邊防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但至少朱祁鎮會被世人稱為開明的君主,也就不會背上誅殺功臣的罪名了。
總結:一朝天子一朝臣,此朝不用前朝人。朱祁鎮明明知道于謙是有功之臣,但還是殺了他。于謙終究成為了徐有貞、石亨、曹吉祥仕途升遷的墊腳石,而英宗朱祁鎮也因此揹負上了誅殺功臣的千古罵名。
古曲古風
朱祁鈺才是北京保衛戰最大的功臣,其功績比于謙大。土木堡之變慘敗導致五十萬精銳全軍覆沒的敗家子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弒君殺北京保衛戰的功臣朱祁鈺就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北京保衛戰的功臣不僅有于謙還有朱祁鈺。朱祁鈺作為王爺和新立的帝王身披堅執銳,率領騎兵衝鋒在前,與瓦剌聯軍血戰六十餘場,極大地鼓舞了明軍士氣,在北京保衛戰中戰功赫赫威望前所未有,其功績和氣勢一點也不亞於朱瞻基的喜峰口之戰和朱棣的遠征斡難河畔,于謙是個文官只是在後面指揮,朱祁鈺的功勞不亞於于謙。此外,朱祁鈺在位六年期間,提拔了許多英才,把天下治理的物阜民豐,其文治武功遠遠勝過嬌生慣養長大的敗家子二流子朱祁鎮。朱祁鈺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彌補了朱祁鎮的錯誤,避免了第二次靖康之恥,朱祁鈺的皇位是自己打下來的人心所向,得位很正,且把國家治理的物阜民豐,而後朱祁鎮陰謀弒君篡位,鳩佔鵲巢。
紅星照耀神州
奪門之變後,于謙是必死無疑,就算當時沒殺,後面也會殺。
于謙雖然有功,但是在政治鬥爭中,永遠沒有對與錯,只有成與敗。因為人都是自私的。
如果朱祁鎮當時沒殺于謙,那要怎麼辦?
第一,重用他。這樣就只有一種結果,就是于謙辭官。以于謙的性格,他肯定會辭官,之後呢?安然的度過一生嗎?壓根不可能,曹石等人就不會放過他,最可能的結果就是于謙被滿門暗殺,這樣他連後代都不會有。朱祁鎮殺了于謙至少可以保留于謙後人。所以殺于謙,配得上這個“英”。
第二,貶謫。和第一種後果一樣。
第三,囚禁。和第一種後果一樣。
第四,不殺于謙,殺曹石等人,那朱祁鎮就是傻子,奪門之變也是笑話,而且他不一定殺得了,搞不好會被反殺,那大明就分裂瓦解甚至亡國。
所以,于謙必須死。如果不殺于謙,朱祁鎮在史書上的評價會更差,于謙的評價也會跟著降低。
豐子的歷史札記
從於謙的忠臣特性來看,朱祁鎮不殺于謙,于謙不會對朱祁鎮有何影響。歷史對朱祁鎮的評價還高。
第一,于謙在朱祁玉治理期間,對國家有貢獻,對朱祁鎮的做法可以理解。
在朱祁鈺治理期間,于謙的貢獻毋庸置疑有目共睹。從國家的戰略高度出發,作為朱明之一的朱祁鎮,應當感謝于謙所做的一切。對朱祁鎮的遭遇,于謙只起執行決策作用,決策由孫太后、朱祁鈺決定。至於于謙對朱祁鎮個人不利的因素,于謙也是無可奈何。
第二,朱祁鎮殺于謙的主要提出者是石徐曹幫。石徐曹提出殺害於謙,只是擔心被于謙殺害,並非保留于謙會一定殺害石徐曹。這裡石徐曹是一種零和遊戲邏輯。零和遊戲小人有餘,忠臣不一定有。另外,在殺害於謙問題上,朱祁鎮沒有主見,是一個遭受磨難皇帝不該有的雄才大略。
因此,朱祁鎮及石徐曹不殺于謙,不會有負面影響。而且,對服眾服臣都有正面作用。
同時,歷史對朱祁鎮的評價,可能會彌補被浮恥辱,也許會改寫明朝的歷史發展。
劉俊利
這個很難預測。人的本性是幸災樂禍,是否定別人。我們現在看于謙貢獻大,是後人對他的評價。而在當時,可能說殺就殺,沒有人肯定他的貢獻。假設朱祁鎮不殺他,那怎麼處理?是留用,還是囚禁,或者是致仕?我想朱祁鎮殺于謙,主要考慮徹底撲滅景泰帝和他爭帝位的可能性,于謙只是犧牲品。史載於謙只做事不防人,這是悲劇性格。當時瓦刺送還朱祁鎮後,就不應該留在京師,或毒殺或遣送南京。否則肘腋之患,禍起蕭牆。政治鬥爭是很殘酷的,不能有婦人之仁。宋孝宗為岳飛平反,成化帝為于謙平反,都只隔了一代。說明公道自在人心。你的遺憾,是你無力改變事實。
非孟勿擾
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是大明朝中期,發生的兩件極其重大的變動。尤其是土木堡事變當中,如果沒有民族英雄于謙的力挽狂瀾,說不定整個大明江山就會付諸流水。可是,當明英宗和明代宗這對兄弟倆,為了皇位爭得你來我往之時,為何明英宗復辟之後,會將大功臣于謙給殘忍殺害了?
可此後,明英宗曾多次向大臣說出他不該殺于謙的話,如果時間能夠重來的話,明英宗朱祁鎮,會不會放過於謙?似乎每個古時封建朝代,都會經歷一場影響格局的大變動。比如,西漢時期的七王之亂,唐朝的玄武門事變,還有兩宋時期的靖康之難。到了明朝,則是土木堡事變,在這場事變裡,明英宗朱祁鎮因為受到小人的讒言,被瓦剌人活捉成為俘虜。不過整個大明朝,在於謙的帶領下,並沒有自亂陣腳。相反於謙迅速擁立明代宗朱祁鈺。為新一任皇帝,北京保衛戰中,于謙“扶大廈之將傾”,幫助大明朝成功續命。
一年之後,明英宗回到北京,被弟弟明代宗囚禁起來。八年後的奪門事變中,明英宗得到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的幫助,復辟皇位。可當上皇帝之後的明英宗,卻將大功臣于謙視作頭號敵人。公元1457年,于謙被殘忍的殺害。《明史》當中卻有確切的記載,罪魁禍首明英宗,對殺害於謙還是懊悔不已的,“帝召大臣入視,愀然曰:“于謙被遇景泰朝,死無餘資。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對。俄有邊警,帝憂形於色。恭順侯吳瑾侍,進曰:“使于謙在,當不令寇至此。”帝為默然”。明英宗認為自己是以莫須有的罪名,要了于謙的命。可是如果時間能重來的話,明英宗是否會幡然醒悟?
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明英宗殺害於謙是既定事實,即使時間能夠重來100次,朱祁鎮還是會如此行事的。作為歷史上,當了兩次皇帝的朱祁鎮,他的經歷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土木堡事變中,明英宗作為大明朝的恥辱被敵人活捉,雖然回到故土可是卻過著囚禁的生活,這點讓朱祁鎮心中非常不忿。奪門事件中,明英宗根本沒有想著奪回皇位,可是,他被別有用心之人拿做擋箭牌,去與弟弟朱祁鈺搶奪皇位。
再次成為皇帝之後的明英宗其實十分清楚,他這個皇位是權力鬥爭的產物。所以,明英宗即位後,首先就是要打掉那些助他登上皇位的大功臣。如果奪門事變中,是明代宗那邊獲得勝利,那麼自己將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所以他登上皇位,怎會嚥下這口惡氣?可是,于謙在當時,也被明英宗看成是想要陷害自己的罪臣。于謙此人在北京保衛戰中力挽狂瀾,這是不爭的事實,可是也是于謙主張,將朱祁鈺扶正為新皇帝。那麼在明英宗的心中,必將會記恨于謙。明英宗復辟後,于謙沒有立馬闡明自己的立場,而是想將自己置身事外,當做沒事人一樣。因此,明英宗已經將於謙和曹吉祥,視為一夥人。
于謙在當時的大明朝,乃是權傾朝野的權臣。奪門事變這麼大的事情,明英宗不相信于謙會沒有任何風聲。可在此情況下,于謙為什麼沒有拿出守衛北京那股勇氣,眼看著明英宗被推入火坑?所以明英宗會非常氣憤,即使于謙沒有任何忤逆犯上的舉動,但是明英宗也認為此人就是想要陷害自己的罪臣。因此明英宗二次當上皇帝,首要任務就是剷除異己,于謙就是他心中最壞的人選之一。
甚至於謙與那些擁立明英宗成為皇帝的宦官,還要遭到他的記恨。所以明英宗即使能夠回到過去,相信他還會結果了于謙的性命,這是一個難以化解的矛盾。即使于謙做的再好,明英宗和他兩人的間隙,早在土木堡事變中就已經結下了,這是一道死結,只有其中一方離開人世才能化解。明英宗何嘗不知道于謙的才幹,可是那又能怎樣?帝王一怒,血流成河。于謙不該死,但是他必須得死,只為明英宗能出了那口惡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