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該如何評價?請用自己語言別複製粘貼謝謝?

用戶139914560


明英宗堪稱是中國史上經歷最豐富的皇帝,四個月立太子、九歲即位、二十二歲親征瓦剌兵敗被俘、二十三歲被遙尊太上皇、三十一歲復辟為皇帝。

這位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是唯一從太上皇再復辟為皇帝的存在,“仁宣之治”的大好局面被他敗壞,大明王朝元氣大傷。朱祁鎮因此飽受詬病,似乎完全就是一個剛愎自用、聽信宦官、自私殘暴的昏君。

但明英宗其實並沒有那麼不堪,雖然沒有大的作為,對土木堡之變和“于謙之死”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本質上朱祁鎮的錯誤還是有一定客觀原因的。他的兩次最受詬病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他人的影響和裹挾,評價明英宗,就需要從這些細節談起。

親征瓦剌的失敗

土木堡之變的兩大罪人——王振和朱祁鎮,其中王振可稱禍首。

朱祁鎮對在王振的慫恿下不顧朝臣勸阻,一意孤行、親征瓦剌。最終因為王振對行軍路線的干預,導致數十萬明軍被全殲,包括英國公張輔在內的一干重臣全部殉國,王振本人也被殺,僅朱祁鎮一人被瓦剌俘獲。

然而朱祁鎮之所以王振如此寵信和信任,與他的成長環境有很大關係。朱瞻基英年早逝,朱祁鎮九歲便登基,主少國疑,攝政在所難免。

在張太皇太后——也就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元配正宮——統領下,一個由“三楊”大學士和三位宦官組成的攝政團誕生了,王振就是其中的成員。因為明太祖為了防備外戚干政,對後宮訂下了極為嚴格的約束,張太皇太后實際更多地承擔仲裁的角色,不過多幹預朝政。

王振,是這個攝政團中最年輕、也最特殊的一位。他雖然是宦官,但他原本是儒生,自願淨身入宮。他起初就在宮內給女官授課,後來機緣巧合成為了朱祁鎮的啟蒙老師。以宦官內臣的身份日日與朱祁鎮相伴,又施加啟蒙教化,這就讓朱祁鎮對王振無比地信任和依賴,並以老師相待。

宣太監王振,振至俯伏,太皇太后顏色頓異,曰:“‘汝待皇帝起居多不律,今當賜汝死’女官遂加刃振頸。英宗跪為之說,諸大臣皆跪。太皇太后曰:‘皇帝年少,豈止此輩禍人家國。我聽皇帝暨諸大臣貸振,此後不可令幹國事也。”——《明史紀事本末·王振用事》

起初張太皇太后看到了王振的危險性,試圖除掉王振,在朱祁鎮和群臣的求情下作罷,禁止他再幹預朝政。結果朱祁鎮16歲那年,張太皇太后去世,三楊也逐漸年老逝去。失去了約束的王振就開始了藉助對朱祁鎮的影響操控大權,並鼓動朱祁鎮發起了對緬甸的“麓川之戰”,此舉無疑對北方面對蒙古的邊防大受影響。

西南方面的勝利,使得朱祁鎮很受觸動,心中燃起了鐵血熱情。而蒙古的入侵和王振的慫恿無疑助推了這種盲目的熱情,不聽勸阻、御駕親征。

朱祁鎮選擇親征是熱血被衝昏頭腦,但是兵敗被俘,卻不完全是他和王振的責任。固然是王振最後改變了從紫荊關回撤的路線,改為向北經宣府返京,正好撞上了瓦剌。但是本質上還是此時的明朝邊防政策問題,是邊防體系的不足和指揮混亂雙重作用下是悲劇。

朱瞻基時期撤掉了很多邊境衛所,集兵於邊境重城。京師的西北邊防主要倚重於大同和宣府,兵力相比洪武、永樂年間減弱了很多,縱深太淺,只能依賴重城在敵人進攻時進行短促突擊,實施攻勢防禦。

在這種情況下,朱祁鎮在王振的慫恿下,在二十多位老將和一干文臣的眾星拱月之下,率領50萬大軍親征。這樣規模的大軍本就難以調度,還有皇帝為中心的小中央作為累贅,僅帶了一個月的口糧就出徵草原。而草原是蒙古人的天下,這樣浩大而鬆散的隊伍很快陷入了混亂的絕境。缺水少糧的明軍,出征僅一個月就全軍覆沒,靖難老將英國公張輔也無力迴天,殞身殉國。

所以土木堡之變,是朱祁鎮在錯誤的時間聽信錯誤的人做出的錯誤決定。這位年輕的皇帝顯然還不成熟,對治國治軍還沒有獨斷乾綱的能力,責任不完全在他,但這樣的錯誤的確代價太大。

復辟後的大清洗

土木堡之變,讓朱祁鎮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雖然瓦剌名義上尊奉明朝為上邦,還口口聲聲要幫英宗復位,但那無非是也先想要建立起為他所用的傀儡大明。階下囚的滋味並不好受,回京後的待遇卻更差。

皇位是可以改變人的,原本無慾無求、強烈拒絕登基的朱祁鈺,很快就不想失去皇位了。他不情願地迎回了太上皇哥哥,又怕他勾結舊臣復辟,就把朱祁鎮軟禁在了南宮。據說朱祁鎮兩口子在南宮中無依無靠,生活都十分拮据,所幸朱祁鈺雖有野心卻不手黑,沒有暗中做掉朱祁鎮和朱見深。

但是朱祁鈺改換太子的舉動招致了朝臣和宗室的不滿,而且他的獨子朱見濟成為太子不久就夭折了。據說沒有指定繼承人的朱祁鈺在一心求子的情況下,食用了某些藥物,並且縱慾過度,導致身體迅速崩潰。

趁著朱祁鈺病重,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在得到孫太后的同意後,發動了奪門之變,重新擁立朱祁鎮復辟為君。

幽禁在南宮中的朱祁鎮原本是沒有參與這政變的一切過程的,復辟無疑是一種驚喜,也是一種茫然。兩年的階下囚和七年的軟禁,消磨了朱祁鎮的心氣,他其實並沒有做好重新執政的準備。

“都御史蕭維禎遂以意欲二字附會成獄,坐謀逆罪,當寘極刑。奏上,帝猶豫未忍,曰:‘于謙實有功。’有貞曰:‘不殺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明史講義·奪門》

因此,天順年間的大清洗,與其說是朱祁鎮的蓄意報復,倒不如說是朱祁鎮成為了徐有貞等人進行政治鬥爭的工具。即使是在徐有貞等人的裹挾下,朱祁鎮也曾猶豫過對於謙的處置,他覺得於謙是有功勞的,最終是徐有貞的哄騙下才下決心殺了于謙。

由此可見,朱祁鎮的第二個汙點,也有一定的客觀因素存在,徐有貞、石亨、曹吉祥這些人的作祟起了很大作用。

與朱祁鈺的恩怨

朱祁鎮的最後一個汙點存在疑問,那就是朱祁鈺的死。

不少人認為朱祁鈺的死存在蹊蹺,在南宮復辟後一個月就在西苑去世。朱祁鈺死後,朱祁鎮還給他加了一個“戾”的惡諡號,這無疑加重了朱祁鎮的嫌疑,似乎他對霸佔皇位的弟弟痛之入骨,很有可能殺之而後快。

但同樣有說法,朱祁鎮即位的第二天還高興的和朝臣們說弟弟的病情有所好轉。從史實來看,朱祁鈺已經重病,朱祁鎮似乎沒必要多此一舉。雖然朱祁鈺曾經為了皇位的時期軟禁了朱祁鎮,但畢竟是兄弟,朱祁鈺也沒有下過殺手。

況且朱祁鎮和朱祁鈺雖然同父異母,但是朱瞻基就這兩個兒子,二人從小一起長大,肯定還是有比較深厚的感情,朱祁鎮雖然有點混蛋,但還不至於幹出暗殺朱祁鈺的事情。

總結

土木堡之變中殉國的將士,被推舉後變化的朱祁鈺,還有天順初年被清洗的于謙等大臣,原本都不必經歷這樣的慘劇,其結果都是朱祁鎮衝動和不成熟,給國家、宗室、朝臣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當然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在於明朝皇帝的體制和繼承製度,像朱瞻基這樣英年早逝的明代君主不在少數,主少國疑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嚴格來說,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這段歷史,是一場巨大的悲劇,原本可以不發生的悲劇。


霄林天


他是一個好人,也算是一個好皇帝,雖然重新宦官,但是他廢除了殉葬制度也算是功德一件,詳解如下:

一、關於明英宗的簡介: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1427-1464),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

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兩次在位)。第一次,年僅九歲,繼位稱帝,年號正統。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賢臣"三楊"主政。隨之,張氏駕崩,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

正統14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其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瓦剌無奈之下,釋放英宗。隨即,景泰帝將他軟禁於南宮。一鎖就是七年。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稱帝,改元天順。

二、關於明英宗的評價如下:

1、朱祁鎮前後在位二十二年,當初寵信王振,後來又寵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雖然有不足之處,但是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還廢除了殉葬制度。

2、

即位之初在三楊的輔佐下頗有一番作為,延續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楊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壇後,宦官王振開始專權,恰逢瓦剌部也先大舉入侵,在王振的慫恿下草率親征,於土木堡被俘,被俘後尚能保持氣節拒寫招降書,隨後由於後方于謙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認為沒有利用價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卻無權。趁景泰帝病重政變復位,大肆打壓擁立景泰帝的于謙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賢臣,並廢除了洪武以來的嬪妃殉葬制度,被後世喻為德政。

英宗的一生並不算光彩,他寵信過奸邪小人,打過敗仗,當過俘虜,做過囚犯,殺過忠臣,要說他是好皇帝,真是連鬼都不信。

但他是一個好人。他幾乎相信了在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從王振到徐有貞、再到石亨、李賢,無論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他都能夠和善待人,鎮定自若,搶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顏帖木爾、阮浪,最後都成為了他的朋友。


三農天下185


首先呢,朱祁鎮的諡號還算是不錯的,曰睿,就是聰明的意思,這還算是個不算太差的諡號。而且你要知道,哪怕你是皇帝,按照古代文人的酸腐程度,都不會違背良心給你亂評價的。

其次,朱祁鎮一生被後世詬病最多的就是土木堡慘敗,致使明軍三大營主力盡喪,自己也做了俘虜。若不是于謙力挽狂瀾,靠神機營的火槍守住了北京,那麼明朝的國祚可能真的少好幾百年。很多人都覺得是朱祁鎮好大喜功,又寵信宦官王振,才致使慘敗。

可是實際上,朱祁鎮也不容易啊,父親朱瞻基死的早,9歲繼位,國事一直由太皇太后張氏和“三楊”把持,我告訴你,你千萬不要說什麼“三楊”是賢臣之類的話,任何朝代,君臣爭權都是普遍現象。再說了,換了你當了皇帝,你還能讓你奶奶和幾個老傢伙指指點點麼?

瓦賴大軍侵犯邊關,可算給朱祁鎮找到機會能掌兵權了,豈能錯過?再者,明朝自朱棣遷都北京以來,早已留下天子守國門的祖訓。所以,朱祁鎮御駕親征也不能說明他就是好大喜功。只能說,皇帝長大了,想要自己做主了。而且,在朱祁鎮眼裡,瓦賴區區幾萬兵馬,我調集50萬大軍,打你還不跟玩兒一樣麼。

至於後人詬病他寵信王振,那更是冤枉啊!你倒是用腳趾頭想想,朝政不在他手上,他哪裡知道哪個大臣聰明,哪個將軍厲害啊?反倒是王振,一直在他身邊,教他護他,在朱祁鎮眼裡,王振就是天下第一聰明人啊。當然最終王振這個豬隊友,確實是把事情搞砸了,但朱祁鎮最多也就是個用人失當的罪過。

而且,坦白說,朱祁鎮給群臣的印象,以及他做皇帝的能力,應該是不錯的,不然他哪能復辟呢?

晚年的朱祁鎮還做了一件功過千秋的大事,那就是廢除了殉葬制度,還算是為他自己的錯誤做了彌補吧。

總的來說,明英宗朱祁鎮當了兩回皇帝,有錯,也有功,總算沒把他爺爺和父親當年仁宣之治的家業給敗光。



星宿小妖


明英宗朱祁鎮,大明王朝的第六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之子,明憲宗朱見深之父。縱觀英宗的一生,可謂是坎坷不平,兩次為君(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中間被瓦剌俘虜,一年後才被放回,回到京城後又被弟弟郕王朱祁鈺囚禁在南宮七年。幸虧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才得以復位,前後共在位22年。



明英宗畫像

宣德二年(1427年),孫氏生下英宗朱祁鎮。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駕崩,子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年號正統。時年不過九歲。英宗少不更事,幸有太皇太后張氏垂簾聽政,任用賢臣,如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防止外戚干政。

正統五年以後,張氏與三楊先後亡故,小皇帝英宗也長大,想著像先祖一樣幹一番事業,正巧瓦剌不時侵犯,英宗受宦官王振讒言,倉促御駕親征,致使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明朝大臣商議後,馬上另立朱祁鈺為新君。

一年後,英宗被楊善迎回京城,卻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七年之久。直到景泰八年,朱祁鎮復位,改年號為天順,誅殺于謙,王文等另立新君的大臣,貶朱祁鈺為郕王。

經歷了諸多磨難的英宗,在復位之後,開始勤於國政,任用李賢,王翱等賢臣,又平定了石曹之亂,還廢除了皇帝死後嬪妃殉葬的惡俗。天順八年,明英宗朱祁鎮駕崩,享年三十七歲,在位二十二年。



明十三陵之裕陵,明英宗之陵

作為一個皇帝來講,英宗雖然沒有太大的功績,但也算是一代明君,唯一的不足是聽信王振的話去攻打瓦剌,導致自己被俘。但經歷了磨難之後,英宗才更加賢德。雖然英宗信奸臣,殺過忠臣,但是他也任用了一批賢臣,能夠和善待人,這些對於一個皇帝來說,就已經足夠了。


軒鏡羽


我對明英宗的評價是:昏庸的皇帝正常的好人!如果把明朝十六帝排名,我把朱祁鎮排倒數第二!倒數第一是崇禎朱由檢!倒數第三是建文帝朱允炆!

為啥說明英宗朱祁鎮是個昏庸的皇帝呢?看他乾的那些破事,他爹宣宗朱瞻基留給他的,可是個盛世家底,國富民強,文武大臣都是治國安邦的人才,可他接手十幾年,硬是在親率五十萬軍隊迎戰也先時,兵敗被俘!當然你可以說,那是因為太監王振誤國,但是這責任還在朱祁鎮身上,要說明軍戰鬥力低下,無法對抗瓦喇也先的精銳騎兵,這理由也不成立,因為同樣是也先的精銳部隊,同樣是明朝的官兵,為何在於謙的帶領下就能打敗也先?這都足以證明朱祁鎮先生不是一般的昏庸,而是特別的昏庸!對於他後來殺了于謙,很多史料也認為是徐有貞石亨等人加害造成的,這個說法我也反對,這個責任也在朱祁鎮身上,這個人心裡還記著被也先俘虜時,于謙沒有顧及他的安危,力主朱祁鈺繼位,一心對也先強硬出擊!這才是他要殺于謙的原因,至於奪門之變不過是個說法而已。這前後的事情,哪件事像個英明君主做的?之所以把他排倒數第二,是因為他比崇禎強了一點,崇禎丟了大明江山,朱祁鎮雖然沒丟,也當了外族俘虜,僅此而已!可另一方面,作為常人,他又是個好人,廢除了殉葬制度,和人交往時,往往能得到別人認可和幫助,這說明他為人還是值得肯定的。被也先俘虜時,就和負責看管他的也先弟弟成為了好友。但是好人和好皇帝不能劃等號,如果不是皇帝,作為常人或者一般官員,朱祁鎮這樣的人是值得褒獎的!然而當皇帝就不行了,類似的帝王有很多,李煜是文學家,趙佶是書法家,朱由校是木工大師,他們都不是好皇帝。所以朱祁鎮只能算是個平常的好人,昏庸的皇帝。





JSDD


一個兩次被推向風口浪尖的普通人,從個性上很善良,重用那些他自認為對他好的人,不管是前期的王振還是後期奪門的一干眾人,都表現出了足夠的善良和包容,感情專一,對他的皇后不離不棄,從能力上說,缺乏對人員的管理能力,他信任而任用的官員最後都成了貪官汙吏。但到了有人能提出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時,他又能接受意見,不至於剛愎自用不納善言,及時的修正錯誤,讓國家不至於傾覆,讓明朝繼續前進,從經歷上說,被王振裹挾去打仗,被蒙古人俘虜,被弟弟幽禁,被大臣放槍使去奪門,每次都是被動接受一個結果,歷史就是將這麼一個人物不斷的推向風口,是他的幸運,也是他的悲哀


用木有戶


其實是反著來的,這個可以對照宋英宗,宋英宗是過繼到仁宗?名下,卻想將生父抬進太廟,釀成了僕儀之爭,實際上是很不明智的,按宗法過繼後生父就沒有關係了,英宗的大禮儀表面是認爹的問題,實際是破壞儒家綱常(當時的社會道德)問題,加上宋仁宗在遼,西夏,高麗,大理等國名聲非常好,英宗這種做法,讓這些國家非常不滿,也降低了大宋中央之國的聲譽。

故其死後,廟號英宗,實際是群臣對其的反諷。


大言身寸


從為君這一方面來說,他算是不合格的,在三楊死後他寵信王振等奸佞之流釀成了土木堡之變導致明朝差點亡國,讓明朝的精銳軍隊和功勳氏族直接喪失殆盡,從此一蹶不振。復辟後又誅殺了于謙等中興之臣。

另一方面為人所稱道的是因為他廢除了明朝前期由來已久的人殉制度,這也是他的名聲沒有那麼壞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