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小麥是何時傳入中國的?

西域152909726


小麥與其它農作物一樣,最開始都是野生植物,最終被原始人類所馴化。

小麥的栽培歷史有上萬年,是新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馴化的作物。小麥原產於西亞一帶,從考古遺址來看,伊朗等地的小麥栽培有9000多年曆史。

歐洲的希臘和西班牙等地,也有7000多年曆史。而小麥傳入中國的時間要晚一些,大約在5000多年前。通常認為,中國的小麥首先是傳入黃河流域。

小麥傳入中國後,逐步取代了粟(小米)和黍(糜子),成為中國北方旱作農業的主體農作物。我國考古發現的小麥遺存大概存在於以下三個地區。

一個是西北地區,如東灰山小麥遺存等,這一帶的小麥遺存年代較晚,大約距今有3500多年曆史,至今在西北還沒有發現超過4000年的小麥遺存處。

第二個是中原地區,這一區域的小麥遺存屬於二里頭文化時期,大約距今有3900多年的歷史。如二里頭等遺址,還有一些商代遺址都發現小麥遺存。

第三個就是東部的海岱地區,發現了較早的小麥遺存。如膠州趙家莊、日照兩城鎮等地都發現了龍山時代的小麥遺存,大約距今有4600多年的歷史。

東部地區的考古發現,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小麥遺存。可能大家會發現東部的小麥遺存年代要早於西部地區,這與小麥傳入次序稍微有些不同。

這說明小麥傳入我國的路徑可能有多條,並非只有古絲路,也就是跨越新疆北部,穿過河西走廊這條線。但傳入時間可以確定為4500多年前及以後。

專家分析認為,小麥除了通過絲路傳入外,還有歐亞草原這個通道。這條通道從中西亞穿過蒙古高原,向南沿河谷地帶,最終直達黃河中下游地區。

大約在4500多年前,北方長城一帶分佈著一個古代文化區。這一文化區成為蒙古高原與黃河流域交流的媒介。小麥可能也通過此通道進入東部地區。

歷史上,我國小麥的栽培主要分佈於黃淮流域,漢代時得到迅猛發展。南方地區雖然早有麥作,但沒有普及。漢末時,戰亂促使了南方小麥的發展。

宋元以後,南方麥作技術得到發展,小麥與稻子交叉種植。在各種農作物中,小麥的重要性僅次於水稻。世界上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以小麥為食。

從目前的小麥遺存來看,麥子是中國人在種植稻、粟四千至六千年之後才出現的。就黃河流域而言,麥子傳入甚至比稻子還晚。

總之,小麥傳入我國的時間不超過5000年,進入中原地區則要到500年之後。對於小麥傳入的路徑,從考古遺存來看,可能不只是古絲路一條道。

但這一說法還沒有得到證實,目前較成熟的小麥傳入路徑是:中亞→新疆→河西走廊→長安→中原。


野史也是史


小麥是何時傳入中國的?

小麥何時傳入我國這個問題,在目前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儘管一些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問題爭議也是很多。下面我根據自己的學習和了解的情況談談這個問題,共同交流。


一,我國小麥的起源和種植歷史

小麥起源於西亞,這一點爭議不是很多。有些日本學者曾經認為,中國的小麥是漢代張騫開通“絲綢之路”後從西方傳入的。但在後來考古發掘和研究表明,東方和西方文明交流開始於5000年以前的民間交流,要比官方開通的“絲綢之路”時間早3000年左右。在民間交流的早期,小麥就從西亞傳於我國。

一些長期致力於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學者指出,甘肅省發現出土最早的小麥種子有4000多年的歷史,河南殷墟里的小麥也有3500年左右的歷史,這與殷代甲骨文中已有“麥”字的記載相一致。1955年在安徽亳(bo)縣釣魚臺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炭化小麥顆粒,進一步證明了我國在5000年前的遠古時代就已栽培小麥了。

從近代和現代對商代甲骨卜辭的研究證明,我國至遲在商代已有相當規模的栽培小麥。根據對卜辭和遺存小麥的考證,可以認為,栽培小麥在商代已有相當的種植規模。當然,在周代古書典籍中有關小麥的記載就更多了。如在反映西周到春秋時期社會生活狀況的《詩經》中,所提到的主要糧食品種為黍、稷、禾、麻、菽、麥、稻等。

二,我國大面積種植小麥的歷史

我國什麼時間開始大面積種植小麥的,在學術界存在爭議。一些日本學者認為,我國的唐代的碾石畏經營賦有獨特的歷史性,是以小麥的磨粉作業為主要內容的,他們認為,如果小麥種植還不普及,碾石畏經營就不可能大規模流行。而我國學者經過大量研究認為,我國大面積種植小麥的歷史與其相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首先以石磨的普遍推廣使用為標誌,其次與農田水利灌溉事業的發展和精耕細作的水平和防旱保墒技術的提高有關。有關石磨在漢代的普遍推廣使用已經在大量考古中發現證實;漢代的水利工程規模很大,在考古中也已經發現證實;水井模型在西漢中期以後的墓葬中是常見之物;如此等等,我國學者認為在漢代我國就有小麥大面積種植(這一時期的地主莊園已經初具規模)。



綜上所述,小麥何時傳入我國在目前還沒有定論。小麥起源於西亞沒有爭議。但我國在5000年前就有小麥種植,已被考古證實。並且小麥在我國漢代已有一定面積種植。


老姚談植物


4000年以前,小麥已經傳入到中國境內。

據糧油市場報瞭解,201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鎬京遺址持續進行考古發掘,在一個西周中期用於填埋垃圾的灰坑裡,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批碳化的小麥顆粒,雖然距今有2800多年,但小麥顆粒形狀依舊保存完好。說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小麥已經在國都鎬京周圍開始規模化種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趙志軍 認為,本世紀以來,由於浮選法的普及,中國考古獲得了異常豐富的古代植物遺存,其中包括大量的小麥遺存。根據統計,出土有距今3000年以前的早期小麥遺存的考古遺址已經多達30餘處,其中有些小麥遺存被直接進行了測年,即採用AMS測年技術對出土小麥粒本身進行了年代測定,為探討小麥傳入中國的時間提供了相對可靠的年代數據。根據對出土早期小麥遺存的綜合分析,可以得出結論:至遲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麥已經傳入到中國境內。

小麥經兩種方式由中亞地區傳入我國

小麥起源於西亞,後傳入中國。目前已見報道的有關早期小麥遺存的考古發現多達數十例,這些新發現的考古證據顯示,至遲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麥已經傳入到中國境內,而且很有可能早至距今4500年。

考古證據還揭示,小麥傳入中國至少有兩個途徑,即草原通道和綠洲通道。

草原通道的傳播路線是:西亞-中亞-歐亞草原諸青銅文化-中國北方文化區-黃河中下游地區;

綠洲通道的傳播路線是:西亞-中亞-帕米爾高原-塔里木盆地南北兩側的綠洲-河西走廊-黃土高原地區。

中國的小麥是由黃河中游逐漸擴展到長江以南各地,並傳入朝鮮、日本。

明代時期小麥才成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

小麥起源於西亞,後傳入中國,並逐步地取代了粟和黍兩種小米,成為了中國北方旱作農業的主體農作物,形成了現今中國“南稻北麥”的農業生產格局。


1955年在安徽省亳縣釣魚臺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有炭化小麥種子;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告麥”記載,說明公元前1238—前1180年小麥已是河南海上北部的主要栽培作物。《詩經·周頌·清廟思文》:“貽我來牟”,亦作“麳麰”。三國魏張揖(3世紀)《廣雅》有:“大麥,麰也;淚科,麳也”的記載。以後的古代文獻中,將小麥簡稱為麥,其他麥類則於“麥”前冠以“大”、“穬”等字,以與小麥相區別。根據《詩經》中提及的“麥”所代表的地區,說明公元前6世紀,黃河中下游已普遍栽培小麥。據以後史書記載,長江以南地區約有公元1世紀,西南部地區約在公元9世紀都已經種植小麥。

到明代《天工開物》(1637年)記載,小麥已經遍及全國,在糧食生產上佔有重要地位。

所以,小麥這個外來物種得以逐步地取代原產於我國的粟和黍,成為了北方旱作農業的第一大農作物,形成了現今中國“南稻北麥”的農業生產格局,是有著長久的歷史演變的。

《糧油市場報》官方賬號首發於在悟空問答!

10.24


糧油市場報


小麥麵食是元朝時由西亞敘利亞的穆斯林教徒回回色目人引入中原的,包括維吾爾族的饢和回族的餅,以及後世改進的饅頭面條。元朝時蒙元統治者從敘利亞西亞遷徙大量穆斯林教徒回回色目人,到中國鎮壓漢族反抗。元朝之前,漢族吃小米。漢族吃麵食是元朝時,在蒙古族和回族的壓迫奴役下,漢族被迫改變的飲食習慣。吃麵食代表元朝時漢族被蒙古族和回族壓迫奴役的恥辱烙印和悲慘歷史。漢族原本在一萬年前就開始吃小米豬肉豆腐身體很健康與癌症糖尿病三高心臟病無緣,在蒙元統治時,在蒙古族和其幫兇爪牙回族的共同的奴役壓迫下,漢族為了活命在生活習慣上向蒙古族和穆斯林回回看齊,被迫改變飲食習慣改為吃麵食牛羊肉牛奶雞蛋,從此開始患上糖尿病三高心臟病癌症的疾病。吃小米使人皮膚變黃,吃麵食使人皮膚變白。中國女性皮膚越來越白是因為吃麵食嗎?白皮膚和黃皮膚哪種膚色最好看更健康?小米和麵食哪種營養價值高?吃麵食使人外貌特徵西化變白。華夏族吃小米黃豆原本是國字臉黃皮膚,經常吃麵食變成圓臉蛋白皮膚。山西人最愛吃麵食所以皮膚很白圓臉蛋。為何吃米麵會導致糖尿病,吃小米卻不會?因為米麵糖分高於小米。在元朝以前漢族吃小米豬肉豆腐很少有糖尿病,自從引進西方的飲食習慣改成吃牛羊肉麵食牛奶雞蛋,糖尿病癌症三高心臟病就來了。小麥原產於西亞的敘利亞,麵食是中東穆斯林教徒和歐美人共同的主食,漢族原本吃小米和豆腐。漢族吃小米,回族吃麵食。中國的陝晉黃土高原的黃土地上出產黃色的小米,東北的黑土地產黃豆,這是華夏先民主要的食物。小米為五穀之首代表社稷,是有靈魂的,其營養價值遠遠高於麥子麵食稻米玉米。華夏民族到底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這和基因與飲食習慣有關。中國人是標準的黃種人,膚色為黃色,長期吃小米黃豆可以強化土黃的膚色和國字臉,吃麵食會改為大餅子臉即圓臉蛋。因為小米是黃色的,產于山西陝西的黃土高原的黃土地上所以吃小米黃豆就是黃皮膚。經常吃白色的麵食,膚色會變為白色的皮膚。不信你看看最愛吃麵食的山西人,大多是圓臉蛋且皮膚很白很白。中國陰陽五行文化中,東為青木,西為白金,北為黑水,南為紅火,中為土黃。中國居於世界的中央,所以被稱為中國,中土,中原,中國文化以中為尊,以土為尊,皇室以黃色最為尊貴,人死則入土為安復歸於黃土之中。所以華夏民族通過吃小米黃豆來強化自己尊貴的黃皮膚黑頭髮黑眼睛,因為大豆補腎精先天之本,腎精充足則頭髮烏黑髮亮,小米補脾胃後天之本,肌膚與脾胃互為表裡,脾胃強壯則皮膚為土黃色。黃豆喝小米分別補黃種人的先天之本腎和後天之本脾胃。看看華夏族基因O3和O型血的O正好在26個英文字母的正中第十三位,這就是中原河南的口語中。漢族血統最純正的省份是山東省,出生于山東的靳東可以為代表,靳東是標準的國字臉他的基因幾千年未變。當年蒙古西征從西亞的敘利亞帶來許多穆斯林教徒來到中國當時被稱為回回色目人,被蒙元統治者散佈到全國各地用來鎮壓喝監視漢族反抗,所以在蒙元和回族的高壓統治下,漢族被迫改變了飲食習慣,放棄了小米豬肉黃豆豆腐豆漿,改為吃麵食牛羊肉牛奶雞蛋,所以臉型由國字臉變為圓臉蛋,皮膚由黃色變為白色。所以說吃麵食牛羊肉牛奶都是華夏被蒙元入侵被回族奴役的恥辱歷史和記憶。要抹去這段恥辱的歷史,要去掉糖尿病三高癌症心臟病只有改變飲食習慣,要把膚色由蒼白的膚色改為尊貴的黃色,不吃麵食牛羊肉牛奶雞蛋,改為吃小米豬肉黃豆豆腐豆漿。小米和麵食哪種營養價值高?為何西方人不喜歡自己的白皮膚,到沙灘上太陽底下曬太陽把自己曬出小麥的金黃色?她們羨慕中國的黃皮膚,也想吃小米變成黃種人。


紅星照耀神州


我國種植小麥的歷史比較悠久,但引入小麥的具體時地點和途徑尚待研究。中國發現的最早小麥遺址是距今3800年前的新疆孔雀河流域(樓蘭)。人們在一名純種的高加索(白種人)女屍的小袋子裡發現了炭化的普通小麥。據此可推測一支白種人的部落於3800年前攜帶小麥種子首先進入中國新疆,新疆可能是我國第一個小麥種植區。一般認為小麥由兩條途徑進入我國,北從土耳其斯坦通過新疆、蒙古,南經印度通過雲南、四川傳入我國。小麥進入我國後選育出各種各樣的品種,但一些最初傳來的品種因高山封鎖、文化技術落後等原因在西藏以及雲南西北部地區還一直保持許多野生型性狀。因此也有人認為中國是小麥的一個次生起源中心。

小麥起源於西亞和南亞地區,包括敘利亞、伊拉克、土耳其等國家。“新月形沃地”是小麥的多樣性中心。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東南部周圍地區是栽培二粒小麥和提莫菲維小麥最早被馴化之地,而以色列西北部、敘利亞西南部和黎巴嫩東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麥的分佈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麥的起源地。小麥在考古中年代最早的發現是在敘利亞和伊拉克一帶,繼而在埃及,以後才出現在歐洲。年代最早的記錄為公元前8000年。


翦翳翎


回答之前咱們先看一條舊聞吧,裡面包含的信息很多。

央視網消息:2016年底,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鎬京遺址持續進行考古發掘,在一個用於填埋垃圾的灰坑中,出土了大量的小麥碳化顆粒,這是繼陝西寶雞周原先周遺址發現小麥以來,考古人員又一次在周人聚居區發現了小麥顆粒。

此次出土的這批碳化的小麥顆粒,雖然距今有2800多年,但小麥顆粒形狀保存完好。雖然以前在新疆和甘肅等地的遺址中發現過小麥的少量碳化遺蹟,但發現大量顆粒狀小麥還是第一次,說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小麥已經在鎬京周圍開始規模化種植。

此外,在鎬京遺址中還出土了12塊鱷魚骨板,發現了陶窯和水井的遺蹟,為研究西周時期糧食作物品種、動物考古和城市佈局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國內發現最早小麥的地方是新疆,然而,規模化種植是在2800年前的關中地區,是由周人從周原(今天寶雞的鳳翔、岐山、扶風)一帶帶過來的。周人不愧是后稷的後代啊,以農耕持家建國。


歷史的河流


小麥並非中國原產。引進麥者,則西域民族也,我國古代的麥主要指小麥,並非中國原產,而是由西部民族傳入的。西部民族養牛羊、種*7麥,形成了不同於中原的農業文化。他們引入的小麥,經過長期的發展,終於取代了黃河流域固有的黍粟的地位,成了我國廣大居民的主糧。目前,我國小麥種植面積達四億畝,成為僅次於水稻的第二大糧食作物。

植物遺傳學和考古學研究表明栽培小麥起源於西亞。黃河流域雖有小麥的親緣植物小麥草的分佈,但迄今未發現野生的二粒小麥。中原數以千計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未發現麥作遺存。中國禾本科作物,唯“麥”字從“來”;禾麥並稱,禾類不包括麥。這些都表明麥是引進的外來作物。

我國迄今最早的麥作遺存發現於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溝墓地中,距今約3800年。墓主頭側的草編小簍中往往有小麥隨葬,頭戴氈帽,身裹毛布或毛毯,腳穿羊皮靴,木質葬具上覆蓋牛皮,並且牛羊角隨葬。這表明當地居民是以經營畜牧業為主,已開始種植小麥。孔雀河谷發現了麥物遺址,並同時出土了大型磨麥器。成書於戰國時代的《穆天子傳》記述周穆王西巡時,沿途部落大都以麥為獻,帶回中原種植。

羌人自古活躍在中國西部,在商代即與中原有密切的聯繫,周代這種關係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漢書趙充國傳》中談到麥是羌人的主要糧食作物,其他“有麥無谷”。悠久的麥作文化是西部民族文化的特色之一。



青松5698




麥子雖然自西而來,但漢代以前麥的主產區卻是在東方,即黃河下游地區。自戰國開始,主產區開始由黃河下游向中游擴展,漢代又進一步向西、向南擴展。漢武帝時,董仲舒建議在關中地區廣泛種植冬小麥。西漢時期兩個著名的農學家趙過和氾勝之都曾在關中地區教人種麥。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也出土了麥粒。

經過漢代的大力推廣,麥子的種植面積擴大了,產量提高了,在糧食供應中的地位上升了,併成為重要的戰備物資,這在漢末和三國時期的軍閥混戰中突顯出來。麥子成為戰爭的導向。麥子沒有收成之前,不出兵;東漢初年,光武帝以“軍資未充,故須後麥”為由,拒絕帶兵親征,增援朱浮,結果城中朱浮守軍彈盡糧盡,人相食。曹操將盛產麥子的兗州定為戰略大後方。而把敵方的小麥產地成為進攻目標。曹操在攻打張魯時,就向百姓徵調麥子作為軍糧,而在攻打袁尚時,曾“追至鄴,收其麥”。



晉代麥子的種植面積擴大。麥子在糧食供應中的地位又有所提高,麥子的收成直接影響國計民生。有幾年,曾出現“無麥禾,天下大飢”的記載。史書有關麥災的記載也顯著增加。受害的地區包括黃淮流域的許多郡縣,反映當時麥子的栽培區域的擴大。

值得注意的是,江南麥作的也是在此時興起的。漢以前江南沒有小麥種植,三國時吳國孫權曾經用餅來招待蜀國的使者費禕。這是目前所知江南有面食最早的記載。但這並不意味著麥作在江南的興起。有學者認為,鄴宮中所食麵食麥子可能來自淮南。江南麥作的開始時間定在吳末西晉時期。永嘉南渡之後,更促進了麥作在江南的發展。



唐代麥子的種植區域擴大,許多州郡都有種麥的記載,甚至在一些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有了麥的種植,如 廣西、雲南,在雲南還出現了稻麥兩熟的最早記載。麥子成為國家稅收的重要徵收對象。這在兩稅法中得到體現。唐人在提到糧食作物時往往以“粟、麥”次序排列。說明麥的地位已僅次於粟。

但這主要是指北方的情況,就南方地區而言,雖然自六朝以後,麥作得以發展,但真正達到高潮是在南宋。南宋時期,由於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他們把原有的飲食習慣也帶到了了南方,社會對麥類的需要量空前增加,以及佃戶種麥所能獲得的實際利益,因而促進麥子在南方的種植達到了高潮。當時人用“極目不減淮北”來形容。可見其盛況空前。



明代末年中國北方人一半的口糧來自麥子。麥子在中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確立。

在麥作發展的同時,人們對於麥食的觀念也發生了改變。很長時間以來,特別是在南方人們一直認為麥是有毒的,不宜多食,否則生病。但隨著麥作的發展,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改變,有毒論為有益論所代替,唐宋以後的許多本草書中都有這樣的記載,“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中和之氣,故為五穀之貴。”觀念的改變是麥作發展的結果,也有利於麥作的進一步發展。


小太史


小麥在公元前2000年傳入中國。

小麥是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對其野生祖先進行馴化的產物,栽培歷史已有1萬年以上。中亞的廣大地區,曾在史前原始社會居民點上發掘出許多殘留的實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麥小穗、籽粒,炭化麥粒、麥穗和麥粒在硬泥上的印痕。其後,從西亞、近東一帶傳入歐洲和非洲,並東向印度、阿富汗、中國傳播。

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敘利亞、以色列就已廣泛栽培小麥;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歐洲的希臘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前蘇聯的外高加索和土庫曼,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公元前2000年在中國,都已先後種植小麥。中國的小麥是由黃河中游逐漸擴展到長江以南各地,並傳入朝鮮、日本。公元15世紀至17世紀間,歐洲殖民者將小麥傳播至南、北美洲;18世紀,小麥傳播到大洋洲。

在小麥傳入前,中國北方人以食粟(小米)為主,粟是先民將狗尾草馴化、培育而成的。

在青海省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層的喇家遺址發現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用粟做的麵條遺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葉茂林研究員,在主持發掘我國著名的青海省喇家新石器遺址時,在齊家文化的文化層中發現了一隻倒置的陶土碗,在碗底保存有面條,長約50 cm,直徑約0.3 cm,粗細均勻,顏色鮮黃,與現在的拉麵形態相似,提供了我國先民在4000年前已經制作麵條的最直接的證據。喇家遺址的考古隊對這個發現非常重視,帶回北京鑑定,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人員呂厚遠,鑑定了土壤中的植物硅酸體和澱粉形態,並且用八十多種不同植物進行對比,最終確認食物的成分是粟(小米)。


跪射俑


小麥在公元前2000年傳入中國。  

小麥是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對其野生祖先進行馴化的產物,栽培歷史已有1萬年以上。中亞的廣大地區,曾在史前原始社會居民點上發掘出許多殘留的實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麥小穗、籽粒,炭化麥粒、麥穗和麥粒在硬泥上的印痕。其後,從西亞、近東一帶傳入歐洲和非洲,並東向印度、阿富汗、中國傳播。  

早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土耳其、伊朗、巴勒斯坦、伊拉克、敘利亞、以色列就已廣泛栽培小麥;公元前6000年在巴基斯坦,公元前6000-前5000年在歐洲的希臘和西班牙,公元前5000-前4000年在前蘇聯的外高加索和土庫曼,公元前4000年在非洲的埃及,公元前3000年在印度,公元前2000年在中國,都已先後種植小麥。中國的小麥是由黃河中游逐漸擴展到長江以南各地,並傳入朝鮮、日本。公元15世紀至17世紀間,歐洲殖民者將小麥傳播至南、北美洲;18世紀,小麥傳播到大洋洲。

農地圈問答團隊:董金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