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太極拳中的纏絲勁兒指什麼?是外形上麼?



十. 太極拳中的纏絲勁兒指什麼?是外形上麼?

我們看到有學員一邊走路,一邊旋轉胳膊,在練纏絲勁兒。我也在雜誌上看到有文章,從物理力學的角度來分析如何練習太極拳的纏絲勁兒。

康老師說,這不是外形上的東西,是內在的勁兒。我用力抓住康老師的小臂想保持不動,但不知不覺地我的手被轉到了左側,而康老師的手並無外形上的動作。另一位大漢站起來說也要試試,莫名其妙翻到牆上去了,差一點摔倒。而康老師的手幾乎沒有動。他用的是纏絲勁兒,內在的。


太極拳中的纏絲勁兒指什麼?是外形上麼?

十一. 太極拳的規矩中有一條,脊柱的移動要在兩腳之間的三分之一處移動。何為三分之一?獨立步有三分之一嗎?

把兩腳之間的距離分為三等份,在中間的三分之一處移動重心(即脊柱中心線),這是一個自平衡的範圍,其道理來自陰陽太極圖。要記住不論何種步法,一出腳就要找三分之一處。

以海底針為例,許多人定式時,完全坐在了後腳跟上,即尾閭與後腳跟垂直,這樣的架子一推就翻,而且極易使後腿極度疲勞。更有許多的虛步,人們也是坐在了後腳跟上。所以要時時注意檢查你的步法是否合了規矩。獨立步也有三分之一,只是這個三分之一很小,你用意識告誡自己有三分之一即可。

十二. 何為太極拳中的胯圈兒?

通過這一次學習,對胯圈兒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老話講,教拳不教胯,教胯師傅差。可見胯的關鍵作用。

過去我打拳,概念上是提膝邁步,現在明白應該是提胯邁步。但胯如何提才更合理?

康老師講,打拳不要出胯圈兒。我反覆琢磨康老師的話,並拿出中華武術雜誌上的一個名家的拳照詢問是否出了胯圈兒,因為我覺得看起來不順,但還不大明白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康老師講,首先要開胯。你的尾閭不能和一胯的外沿上下重疊,或者說出了胯圈兒。這是定式時的要求。但步法轉換時如何關注胯圈兒呢?

康老師講,讓後胯從前胯旁邊溜達過去

我思考再三,是否這樣理解:當你直腿平行開立步時,左右胯是橫向的,這時你提腿上步是最容易的。當你一腿微曲,另一腿要從後向前邁步時,如樓膝拗步從左弓步變為右弓步,兩胯之間的夾角是45度時最容易上步。因為左腳外擺45度,先讓襠開一線,胯開了,重心在左腿時,右腿要內旋胯根,目的是儘量讓左右胯基本成橫跨,或者說,兩胯的外開度在45度之內,這樣,右胯被提起,經過左胯內側,而輕鬆上步。

同樣有一些其他的拳式轉換也是一個道理。比如85拳從右打虎式接右蹬腳,左腳跟內旋,縮小了兩腳之間的距離,再右胯根內收,結果是左右胯基本達到平行、微外開的程度,就可以很容易提起右腿了,而且肯定是腳尖後離地。

所以康老師教我們練習旋轉兩胯,從平行的橫跨,變為重心在三分之一時的斜胯(即豎胯),左右的重心轉移,就形成了一個有前有後,有左有右的胯圈兒。

而脊柱(即重心)移動不要出這個胯圈兒。

這僅僅是習拳的第一步要求。

什麼時候用脊柱來帶動胯、從而用上身拎著下身走的時候,才是真正步入太極之門。那是第二步的事了。



(第八次參加中華武術大講堂的體會點滴--------記理論研修班的學習)

(本文發表在中華武術2017年第1,2期上)

鄧一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