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茶室一角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清代【喻蘭仕女清娛圖冊】 -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提樑壺乃壺式之一,始於北宋,流行於明清。小口,細流,鼓腹,平底,有蓋。為了提拿方便,在肩部兩端連以半月形提樑。提樑壺是指以提樑為把的紫砂壺,它是一種比端把壺年代更早的壺式,因為古人飲茶,是將茶壺放在茶爐上烹煮,用提樑壺較為方便。提樑與壺身的重心在一條垂線上,提執時比較省力,也不易損壞,只是斟注時較為費力。

提樑壺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硬提樑;另一種是軟提樑。

硬提樑是與壺身同時製出。還有一種金屬提樑壺,是用螺絲將單梁固定在系紐上,也屬於硬提樑的一種。硬提樑壺,平時所佔空間亦大。但提樑的形式感強,上虛下實,上輕下重,加之提樑又可做成不同的形態,可以表現出風格多樣的形式美感,有的飄逸,有的沉靜,有的華麗富貴,有的質樸莊重。

軟提樑也叫活提樑,有單梁、雙梁之分。軟提樑壺是製坯時在壺的肩部做一對用來安裝提樑的系紐,壺燒成後,用金屬絲或金屬細管、細藤條、細竹根等做成半圓環,裝在系紐上。金屬提樑多為雙梁,藤、竹提樑多為單梁。

古代提樑壺的特點:

宋代耀州窯提樑壺,小口球腹,下承三獸足,肩一側有龍首流,肩部兩部連以半月形提樑。明隆慶提樑壺器型渾圓,顯得穩重而古雅。品種有青釉、青花、粉彩、紫砂等。

明代提樑壺以萬曆時期的為代表,造型講究,柄一側有孔便於穿系壺蓋,壺嘴彎曲變大,壺體有瓜形、球形、六稜形等,提樑有高、低之別;少數為窗格式,或在壺肩部有雙豎系,雙系之間穿半環形金屬提樑。

“提樑壺”一直在中國茶文化、茶具家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擺放在普通百姓家八仙桌上基本是提樑壺,因此造型美觀大方、經濟實用,走進許多普通家庭。提樑壺更是紫砂壺中重要的一類,在紫砂成型的難度分類中有「一提、二方、三圓」之說,可見提樑壺成型難度之高。

【茶壺主要材質:紫砂、陶瓷、銅、錫、玉石等】(本文通過國內博物館館藏的文物,來認識古代提樑壺,瞭解我們國家古代豐富的倆是文化知識)


宋遼時期摩羯紋金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上海博物館館藏


遼代耀州窯刻花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大都會博物館館藏


明代龍泉窯青釉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明代景泰款掐絲琺琅提樑壺

景泰藍技藝是外傳琺琅技藝和本土金屬琺琅工藝相結合的產物。明清兩代,御用監和造辦處均在北京設有專為皇家服務的琺琅作坊,技藝從成熟走向輝煌。近代以來,社會動盪不安,北京景泰藍技藝曾一度衰微。1949年後,因國家採取積極的保護、扶持政策,這一古老技藝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 2006年5月20日,景泰藍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Ⅷ-43。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明嘉靖 紫砂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南京市博物館藏館藏


明隆慶青花團龍紋提樑壺

壺短頸,圓肩,鼓腹,圈足,曲流,提樑柄。頸繪青花十字朵雲,肩繪雙雲龍,主體紋飾是腹部的五組團龍紋,紋飾空隙處有靈芝草託暗八仙紋,足上繪蓮瓣紋一週。寶珠鈕蓋,鈕上繪纏枝花葉,蓋面有雙雲龍及朵雲紋。曲流及提樑柄上滿繪纏枝花卉紋。底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隆慶年造”六字款。此壺體態碩大,胎厚重,造型淳厚飽滿。底釉光潔明澈,使用回青料,髮色藍中泛紫,濃麗鮮豔。花紋雖密,但繁而不亂,層次清晰。此器代表了明中後期官窯青花的製作水平。


其時青花圖案除團龍紋外,還有團鶴、團螭、團鳳、團花等,山石、魚藻、花鳥等也常見。穆宗隆慶只有六年,青花瓷器的製品較少。這件提樑壺帶有隆慶本朝款識,是目前國內僅存的珍品之一。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明萬曆青花折枝花紋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中國茶葉博物館館藏

明萬曆青花人物紋提樑壺(活提樑)【首都博物館藏品】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首都博物館館藏


明代提樑壺(陳用卿制)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無錫博物院館藏


明末陳正明硬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常州博物館館藏


明末清初紫砂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中國茶葉博物館館藏

明末清初松鼠鈕紫砂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新昌博物館館藏


清康熙 宜興胎畫琺琅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臺北故宮博物館館藏


清雍正款青花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雍正 鬥彩蟠桃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上海博物館館藏

清雍正鬥彩五倫圖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首都博物館館藏


清乾隆款畫琺琅八稜開光山水花鳥圖提樑壺(活提樑)【乾隆皇帝的最愛】

壺八稜形,八面做開光處理,內彩繪設色山水和花鳥圖各四幅,相間排列。提樑鍍金嵌金星料石,銅鍍金曲流,下為銅鍍金“∽”形足架,架內有一畫琺琅菊花紋小盒,可盛燃料,用以加溫。壺底、盒底均署“乾隆年制”款。


此提樑壺的製作集金屬、琺琅和料器加工為一體,其造型為仿西洋式樣,而圖案主題則是中國傳統的山水花鳥畫,用筆工緻,當出自宮內名家之手筆。這是一件融東西方文化為一體的畫琺琅精品之作。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乾隆款畫琺琅團花紋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晚透明琺琅提樑壺

壺銅胎,方形,銅鍍金高提樑,圈足。通體施藍色透明琺琅,四面作凸起開光,內飾描金石榴、蓮蓬、瓜、蝴蝶,寓意瓜蝶綿長、多子多福。足內施藍色琺琅,光素無款。


此壺胎壁凹凸不平,鍍金多磨脫,顯然是常用之器。琺琅的光澤度略遜於清乾隆時期廣東的“廣琺琅”器,應是乾隆朝之後的廣東製品。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彭年款宜興窯紫砂刻梅紋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宜興窯紫砂印卷枝紋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紫砂堆塑雙龍捧壽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中國茶葉博物館館藏

清代錫胎椰殼雕漁家樂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中國茶葉博物館館藏

清代曼生石銚式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江蘇淮安市博物館館藏

清代雙提黃銅火盆及紫銅茶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內蒙古博物院館藏


清代紫砂鑲嵌龍紋軟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新昌博物館館藏


清代陳鳴遠制提樑紫砂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大英博物館館藏

清代邵元祥 鼓腹提樑扁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香港博物館館藏

清代 紫砂球形大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光緒 泰國附茶隔圓筒提樑壺(外銷)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香港博物館館藏


清代許伯俊 直身提樑六方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香港博物館館藏


清晚宜興窯紫砂印卷枝紋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道光宜興窯子冶款紫砂提樑壺

壺扁圓形,短彎流,三叉交柄高提樑,臥足。圓蓋,山影形鈕。壺正面腹部鐫刻楷書“山水之中作主人”七字,落款“子冶”。
子冶即瞿應紹,字子冶,清道光時期制壺名家,是繼陳曼生之後的又一壺藝書畫家,他所制之壺時人稱之為“三絕壺”——詩、書、畫合繪於一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光緒宜興窯愙齋款紫砂提樑壺

壺方形委角式,方口,方足,短彎流,高提樑,方形蓋,拱形鈕。深栗色砂泥。器身一側刻隸書“小樓一夜聽春雨”,另一側刻隸書“一片冰心在玉壺”,署款“南林氏”。蓋內與壺底分別有“國良”、 “愙齋”陽文印款。
壺的整體造型方中有圓,圓中見方,柔和工緻。
“愙齋”即吳大澂(1835—1902年),號愙齋,清代著名金石學家。吳大澂擅書法,精篆刻,繪畫功力湛深。尤其酷愛紫砂壺,親自設計壺式,與當時制壺名家合作制壺,所作砂壺常有“愙齋”款。此壺的款識“國良”指俞國良。俞國良是清末民國初年的制壺大家,其作品紅大傳爐壺於1932年獲美國芝加哥博覽會優秀獎。此壺為吳大徵與俞國良合作完成。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晚期楊彭年紫砂石瓢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澳門藝術博物館館藏

清末紫砂提籃竹節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南京博物院館藏


清光緒長春宮藥房款銀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宣統款銀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銀瓜式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

民國紫砂蛋包活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中國茶葉博物館館藏

民國-解放初維吾爾族刻花鏤空提樑銅壺(上海博物館館藏)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上海博物館館藏



名人名家經典提樑壺

1.東坡提樑(傳統文化)

傳說宋朝大學士蘇東坡晚年不得志,棄官來到宜興蜀山,閒居在蜀山腳下的鳳凰村上。他喜歡沏茶,對沏茶也很講究。此地既產素負盛名的“唐貢茶”,又有玉女潭,金沙泉好水,還有“海內爭求”的紫砂壺。有了這三樣東西,蘇東坡吃吃茶、吟吟詩,倒也覺得比在京城做官愜意。但這三者之中蘇東坡還感到有一樣東西美中不足。是什麼呢?就是紫砂茶壺都太小,怎麼辦呢?蘇東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已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壺?對,自己做茶壺自己用!他叫書僮買來上好的天青泥和幾樣必要的工具,開始動手了。誰知看似容易做卻難,蘇東坡一做做了幾個月,還是一愁莫展。

一天夜裡,小書僮提著燈籠送來夜點心,蘇東坡手捧點心,眼睛卻朝燈籠直轉,心想:哎!我何不照燈籠的樣子做一把茶壺?吃過點心,說做就做,一做就做到雞叫天亮。等到粗殼子做好,毛病就出來了:因為泥坯是爛的,茶壺肩部老往下塌。蘇東坡想了個土辦法,劈了幾根竹片片,撐在燈籠壺肚裡頭,等泥坯變硬一些,再把竹片拿掉。

燈籠壺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個壺把。蘇東坡思量:我這把茶壺是要用來煮茶的,如果像別的茶壺那樣把壺把裝在側面肚皮上,火一燒,壺把就燒的烏漆墨黑,而且燙手。怎麼辦?他想了又想,抬頭見屋頂的大梁從這一頭搭到那一頭,兩頭都有木柱撐牢,靈機一動說:“有了!”趕緊動手照屋樑的樣子來做茶壺。經過幾個月的細作精修,茶壺作成了,蘇東坡非常滿意,就起了個名字叫“提樑壺”。

因為這種紫砂茶壺別具一格,後來就有一些藝人仿造,並把這種式樣的茶壺叫做“東坡提樑壺”,或簡稱“提蘇”。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東坡提樑紫砂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任伯年刻款花卉紋仿東坡式石銚壺


2.曼生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陳曼生紫砂提樑壺


3.顧景舟制提壁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南京博物館館藏

4.朱可心制竹節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南京博物院館藏

5.大彬款梨皮提樑壺


「提樑壺」用古典茶具為茶室添香(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南京博物院館藏




關於提樑壺,各位藏友、壺友還有什麼補充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