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多人与一名新型肺炎患者密切接触15天左右,无人感染,怎么回事?

用户1522961008183


那名感染者带口罩了,密切接触者也都带口罩并做好了自我防护。就如同医生和病人。


逆生长72


我一个朋友在初5的时候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他是7天左右的时间有发烧咳嗽的迹象,但在第5天的时候就是感觉闷,起初以为只是屋里闷,所以一直没有在意这个情况,但后来情况越来越不对劲了,他害怕就直接上医院进行检查,结果就是新冠病毒携带者,他不是武汉回来的,但他是从孝感回来的在年前2天就到家了。

他现在恢复的很好,前些天视频还跟他聊起这个关于新冠肺炎接触的问题,他因为住院的时候症状已经很明显了,他心里素质比较差一度以为自己要不行了,后来医生给他做了检查,证明他的免疫力还是非常不错的,所以也是告诉他不要担心。医生也顺便把这个新冠肺炎为什么接触之后有的人传染有的人不传染给他讲了一遍。

他说,这病毒主要就是通过飞沫传播,就是咱们聊天时不带口罩,然后病毒会通过飞沫被你吸进肺里,之后就开始侵害肺部、肾脏等器官。但这个还是要分情况,就像有的人天生免疫力就是强,病毒到身体里,可能就是那种无症状患者,从头到尾都没有症状显示,最后已检查可能病毒已经完全被吸收了。还有一种就是这个病毒的吸入量较少,没等兴风作浪呢就被自身的免疫系统给消灭了。

我这个朋友还说,一定要带好口罩不要和别人接触太近,不是每一个人的免疫力都很好的,一旦免疫力系统不好,那么病毒就会慢慢产生变异,之后就会衍生出更多的病毒侵害你的身体,他们在医院一些免疫力不好的每天都要打一种增强免疫力的蛋白,可见在没有特效药的时候,增强免疫力就是最好的良药了。


一起种植


昨天有报道,一名女子与确诊病人素不相识,不过擦肩而过就被传染上了。而题主说多人密切接触15天却没事,这还不算奇迹,还有更牛的,2月16日有报道一名小伙确诊,他的40多位密切接触者均未被感染,是不是传染病因人而异,该你的命里逃不过,不该你的莫发愁,听天由命算了呢?

当然不是,我们来看看这位小伙是怎么做的。

小伙名叫小齐,陕西安康人,在武汉读大学,在回家前已了解了新冠肺炎信息,知识就是力量永远是真理。1月23日小齐从武汉坐车返回西安,在车上,这孩子全程没有摘口罩,也没有吃饭喝水,更没有跟别人讲话交谈。第二天转大巴回安康,在车上仍然全程戴口罩,坚持不吃饭不喝水。不说别的,能这样忍饥挨饿,就值得大大点赞👍。回到家的小齐,先用酒精对行李箱和手机等进行消毒,社区报备,随后在家自行隔离,与父母分餐吃饭,关在自己卧室。1月28日,小齐被确诊,2月9日出院,与小齐密切接触的父母及大巴上的同车人员全部解除隔离,无一人被感染。

小伙成功不传染给别人的关键在于自我隔离。如果双方都没有防护措施,多人接触15天没有感染真是奇迹了。


早期的日本“钻石公主号”邮轮就是典型自然传播的例子。

日本“钻石公主号”邮轮搭载3700多名乘客和船员,在2月1日一名下船的香港老人被确诊新冠肺炎后,于2月5日被日本厚生劳动省要求未被确诊的人员在邮轮上隔离14天。我们看看会有什么后果,一名“零号”病人己经下船,剩下部分密切接触者和未曾谋面的人(船上人太多,不可能全是密切接触者)。结果,在没有新的外来传染源情况下,病毒在船中递次传染,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感染率29%,目前已确诊600多人,随着时间推移,船上的确诊人数持续增长,有全体感染的风险。


结言:多人与确诊病例接触15天没有人感染是有可能的,但前提是双方做好防护措施,不可大意。否则,感染机率相当高。在当前战疫成绩高歌猛进时,千万莫放松,以免前功尽弃,现在还没有到摘口罩扎堆的时候,加油💪💪💪






已经证实了的,那就是飞沫传播和接触,说白了就是患者的汗液,口水,尿液,粪便。

我想没有人会去喝尿吃屎,碰都碰不会碰,所以,传播途径就是汗水,口水,这两种吧。

首先我先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已经证实了病毒不会通过皮肤传播,为什么接触会有传播?那么接触传播我理解就是相互握手了,然后你的手沾上了患者身上的汗或者是他咳嗽时同手阻挡过,这样你的手上就有了病毒,然后你又没有洗手,直接触碰了眼鼻口。这可能是接触传播的主要途径吧。

其实我们生活中主要还是要防范飞沫传播,也就是患者的口水喷洒出来,你是否直接或者间接的吸入自己的体内。一旦吸入,那么100%中招。

我们知道这次新冠大爆发,主要就是因为赶上了春运,但是一列火车一个航班,也并非全部感染,按理来讲,座位近的都是亲密接触者了,但是至少目前都没有发现一整节车厢,一架飞机,一趟客车地铁公交,全部感染的情况。

上面这些我只是想证实,病毒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保护好自己的眼鼻口,在碰这些部位之前,一定要洗手,那么是完全可以防止病毒入侵的

现在已经发现的比如一家人都有可能没被传染,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比如一家人,回到家就打声招呼,然后就回自己房间了,吃饭的时候分餐或者错开了时间。

这里我还要强调一下为什么聚餐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因为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吃饭,就是一桌人都去一个盘子里夹菜,筷子上肯定有患者的口水,然后下一个人再吃,这就被传染了。

所以,家庭或者宿舍成员间亲密接触,但是交流少,分餐,都有可能是没有被传染的主要原因,说白了就是患者的飞沫,没飞到你的嘴里。

中国古人就有一句话,叫做病从口入,管好嘴巴,即使你遇到了新冠患者,也不会被感染的或者说概率是很低的。

我们不要被病毒所吓到,看到意大利韩国武汉的情况就被吓破了胆,其实这些国家,包括我们中国前期发展迅速,主要就是因为都没重视,都没带口罩,这时的病毒传播是迅速的,当人们的防控意识加强,病毒找上你就没那么容易了。

医护人员很多被传染,其实也是因为他们就在病毒最多的地方,可以说他们的工作服隔离服上面占满的都是病毒,可能是劳累所致或者粗心大意,自己的手嘴鼻接触到了病毒,就被感染了。

人类历史上经过多次瘟疫,这次我想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病毒刚来的时候肯定所有人都没有抗体会被感染,未来很可能会用科技,达到最有效的传播。

现在我们国家已经研制了可以重复使用15次的N95口罩,那么未来我们也许会有有效期一个月的,半年的,N95口罩。这样人手一个,一旦发现了病毒,保护好口鼻,被感染的概率就很低了。

未来也会发明清毒手绢,清毒湿巾,也会有更精密的防护服,可以多次使用,并且机器化智能消毒,比如走出病房的医护人员,先进入到一个隔离间,十分钟,她所穿的衣服口罩护目镜就会被全方位无死角的消毒,然后再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这样就会免去很多失误造成的医护人员感染。

会有更精准的检测仪器,不需要人工量体温

科技会因为这次疫情得到进步,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会改变,比如前面提到的同一餐盘,这是非常不卫生的,每个人一个小盘子吃饭,或者公筷公勺夹菜,人与人对话是否要保持一定距离,排队是否可以保持一定间距,当科技越来越发达,当上述这些都成为一个习惯,而不是病毒爆发以后我们的一个手段,那么病毒对我们来说真的没有那么可怕,未来无论多么严重的病毒,我们都能有效的在初始阶段把他遏制住


还不让我起名了


在疫情发生期间,有个患者去菜市场买菜时,未带口罩,与同在摊位购买蔬菜的确诊患者(当时未确诊),未戴口罩,俩人距离较近,短暂停留(15秒)后,回家后一段时间以后被确诊感染了新冠状病毒肺炎。

还有一位大学生1月22号从武汉回家之后,自己一直带着口罩,自觉隔离,后来被确诊,但是一家人都未感染上病毒。


新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直接传播,接触性传播,气溶胶传播。如果我们和潜伏期的病毒携带者亲密接触,双方都没有采取防护措施,互相感染的几率还是很大的,正是因为这样,导致了前期病毒迅速蔓延,如果当时大家都减少外出返程,都带着口罩,自觉做好防护意识,那么疫情可能也不会这么严重。

我们从数据上看到,感染了新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中,以中老年人居多,病死率也是年轻人的很多倍,小于30岁的患者基本上没有死亡病例。


年轻人的体质比较好,身体健康强壮,不容易被感染,即使不小心感染了,但是因为抵抗力强,病症比较轻,靠自身的免疫系统就能很快就打败消灭病毒,恢复健康。就像感冒一样,年轻人哪怕不吃药一段时间也会自己痊愈。

而老年人大多,身体较差,很多都有慢性病,一旦不小心感染了新冠状病毒,那么身体因为比较虚,很容易引起并发症,感染之后必须要去医院进行治疗。

很多传染病,刚开始来势汹汹,势不可挡,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一代,二代,三代,四代以后,慢慢的病毒性和感染性能都会变弱,传染几率大幅降低,即使与人接触,被感染率也会降低。


很多人具有很强的防范意识,在知道了新冠状病毒肺炎的危害以后,在疫情隔离期间,自身防护措施做的非常到位,外出的时候,必须戴好口罩,与人交流的时候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勤洗手,搞好个人卫生,这样即使与病人接触过,感染几率也非常低。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不小心被感染了新冠状病毒肺炎,在潜伏期没有症状的情况下,自身的防护意识也非常强,那么这种情况,自身携带的病毒也是不容易感染到亲密接触过的人的。

感染了新冠状病毒肺炎,接触了多人,可能是有人不小心被感染了,但是没有表现出病症,潜伏期比较长,没有被确诊或者是轻症没有被发现,这种情况可能存在的,没被发现,所以被认为没有感染。


有的人喝水就会胖,有的人咋吃都不会胖!每个人体质不一样,生活环境也不一样,自身的免疫系统也不一样,所采取的防护措施也不一样,被感染的几率当然也不一样。

总之,不能存在侥幸心里,如果自己接触了被确诊的患者,自身一定要最低隔离十四天,如果期间感到不舒服,一定要去医院做检查,进行排除,千万不可大意。


乡间一抹阳光


多人与一名新型肺炎患者密切接触15天左右,无人感染,怎么回事?

其实这样的病例并不在少数,有一在武汉读书的学生回老家过年,最后被确诊,在这期间他密切接触了40多人,这些人均未被感染。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感染者对疫情足够重视,很多该做到的防范措施他都做得很好。

比如,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他全程戴好口罩;平时出门,无论是逛超市还是去别的地方,他都不会把口罩摘下;并且在外面他会和别人保持距离,减少交流。

比如,他回到家后,把自己的衣服和一些随行物品都用75%酒精进行了全方面的消毒;并且勤洗手,洗手后也会用75%酒精消毒。

不仅如此,他还主动向社区上报了自己的武汉出行史,从到家后就开始进行自我隔离。平时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和父母吃饭的时候也都会分餐、用不同餐具吃饭。


图片来自:站酷海洛Plus


这样的例子告诉我们4件事:

1. 外出戴口罩很重要

2. 不聚集,和周围人保持距离

3. 不隐瞒武汉出行史,尽快上报

4. 要勤洗手,注意手卫生

做好科学防范措施,不仅保护自己也能保护他人。其实新冠病毒也没有那么可怕,做好防护措施,就能很大概率地避免被感染。

现在新冠病毒肺炎的确诊病例增长已经得到了很有效的控制,相信不久后就会迎来真正的春暖花开,希望以后我们可以放心地摘下口罩,在阳光下自由呼吸。


执业药师yang


远离新冠肺炎患者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但部分患者即使与感染者保持距离,最终也感染了新冠病毒,部分患者即使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也未感染新冠病毒。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首先需要纠正一个观点:与感染者接触有感染风险,但却不一定会感染新冠病毒。新冠肺炎流行至今,表现出了超强的传染性,曾有报道称某患者与感染者接触数十秒后被感染,更别说与感染者密切接触15天时间。在此我们需要明确,接触新冠肺炎患者后,是否会引起感染与三方面因素有关。

第一个因素是病毒的致病能力。当下新冠病毒并未变异,因此大家接触到的新冠病毒,致病能力均一致,病毒的毒力与是否会引起感染关系不大,排除了第一个因素后,那么第二与第三个因素则关系密切。

第二个因素是病毒的数量。只有在接触到较多数量的病毒后,才可导致接触者感染,因此即使接触者与感染者有过接触,但如果大家均采取了防护措施,如戴口罩,那么感染者排放到空气中的病毒数量较少,接触者吸入呼吸道的病毒更少,被感染的几率则相对较小;或居室通风较好,排放到空气中的病毒很快被稀释,空气中病毒密度低,引起感染的几率也较低。

第三个因素是自身防御能力。若接触者自身防御能力较强,病毒进入人体后可被消灭,即使会引起损伤,但免疫功能强大的人群损伤程度也不重,出现的症状可能也比较轻微,甚至可以全程无症状,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免疫力,清除病毒并自愈。

因此,即使接触者与感染者接触了15天,若大家的防护措施到位,接触到的病毒数量少,且自身防御能力较强时,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较小。在生活中,这种的实例比比皆是,不少感染者与亲属或朋友有过接触,接触者未发病的情况不在少数。不过,也有更多揪心的病例,如一家三代均被感染,老人与慢病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发展为重型或危重型的几率较高,死亡风险也较高;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即使治愈,后期是否会留下后遗症,也不明确,因此当前我们依然需要把重心放在防控上。部分接触者即使与感染者保持一定的距离,但若二者在相对密闭的房间,通风效果差,空气中的病毒密度大,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被感染,因此所有人均应远离感染者,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才能降低感染风险。

综上,并非所有与新冠肺炎患者接触的人群均会被感染,若接触者与感染者均采取了防护措施,接触的病毒数量少且自身防御能力较强时,感染风险相对较低;但无论感染风险的高低,新冠肺炎毕竟属于传染性疾病,且表现出了超强的传染性,因此所有人均应远离新冠肺炎患者,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医学莘


随着疫情控制的不断深入,各种各样的情况也在出现,很多朋友有这样的疑惑,对于出现的确诊病例,按要求都会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但并不是所有与其密切接触的人,都会发生感染,甚至有时候是所有的接触者,都没有发生感染的情况,对于这样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探讨一下。

首先想说的是,当然并非所有的新冠病毒肺炎确诊者的密切接触者都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密切接触者是否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与感染者的自我隔离措施做得如何,接触者的防护措施做得如何,接触者自身免疫力高低等情况,都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因此,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者没有感染,是完全有可能的。

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未感染可能原因1:感染者自我隔离的好

这个事情让我想起来我们西藏地区的唯一一例感染者的故事,据报道,该患者也是从武汉出来的,一路上他乘坐交通工具,来到西藏,最终确诊入院,直至痊愈,没有感染一个人,享受了单人在西藏治疗的“VIP”待遇。对于这样的一种行为,我们当然并不鼓励,实际上,就算防护的在严密,在接触其他人的过程中,出现病毒传播的可能性也是无法杜绝的,但同时也说明了,如果感染者能够注意自我隔离,尽量避免与其他人接触,即使从武汉飞到西藏,经历一路的路途奔波,同乘的有许多人,同样也并不是一定会传染给其他人员。

因此,对于出现疑似症状的情况下,就应该积极的自我隔离,尽量减少密切接触的情况,已经有过密切接触的其他人,也要密切观察相关症状,做好自我防护和隔离。

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未感染的可能原因2:接触者防护做的好

我们的疫情到现在,控制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好了,除了湖北省目前形势还比较严峻,其他省份很多地方都已经出现新增病例0增长了,之所以能够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效果,与大家的防护意识的大大增强还是有很大关系的。每个人都做好防护,尽量减少感染风险,是做好这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比如说,即使家中有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情况下,如果能够积极的做好隔离,同时其他家人都有良好的防护习惯和卫生习惯,在未确诊前,能够在家戴好口罩,勤通风,施行分餐,不与疑似病患共餐,勤洗手,不用不洁净的手触摸口鼻,勤消毒,多注意,做到这些点,就能够大大的减少病毒传播的几率,做好防护的感染者接触者,比起不注意防护的接触者,其感染风险当然就会大大降低。

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但未感染的可能原因3:不同个体病毒易感性不同

有的时候出现了确诊患者,与其密切接触的其他家人全军覆没,全都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而还有很多时候,感染者密切接触的家人中,只有其他一人或两人被传染,而其他家庭成员则未被感染,相信这与个人的身体素质,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性有一定的关系。

同样是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有的人身体素质比较好,免疫力较强,没有被病毒感染,而有的人则比较容易被感染,于是被轻易的就传染了,到底何种情况属于易感的情况,何种情况属于不易感的情况,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明确研究,但相信随着我们对这种新型病毒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的真相,也会逐渐浮出水面。

还有一种情况值得考虑,就是也可能有这样的一种可能性,新型冠状病毒实际上已经形成了感染,但感染者没有出现任何症状,甚至核酸检测也未检测到,经过很短的时间,这种病毒的感染已经被清除,这种隐性感染者是否存在,也是值得我们考虑和研究的。

总而言之,在目前的疫情形势下,虽然数据逐渐向好,但还不到可以彻底放松警惕的时候,我们作为个人,作为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能做到的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身的防护,注意个人卫生,如非工作或生活需要,没事先不要去人员聚集的地方“放松”,再等一阵子,疫情得到全面彻底控制以后,我们再出去“撒欢”也不迟。


李药师谈健康


首先,我对于题目有些疑惑。多人与一名新型肺炎患者密切接触15天左右,无人感染?这里有点歧义!这些人是和确诊病例接触了15天,还是说这些人与确诊病例有过接触,但是15天后没有人感染?

一,如果说是第一种情况,也就是说多人和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触了15天,没有感染。我认为可能性不大!大家知道即便是医护人员在和患者密切接触时做好了防护也有一定已经确定感染了,更别说普通人了。所以,这种长时间密切接触患者而不被感染可能性不大。
密切接触者的定义👆👆👆


二,第二种情况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1. 大家都是做好了个人防护的。最怕有些朋友看到这个问题以后真以为密切接触患者不会感染。告诉大家,千万不要拿自己的身体健康开玩笑!我猜测不管是确诊者还是密切接触者应该是戴了口罩的,并且是他们只有短时间的接触。

2. 不能排除有些人接触了确诊病例后感染上了新冠病毒,但是他就是没有症状,就是会让人误以为他没有感染!这些人也叫无症状感染者。


3. 虽然说新冠病毒的潜伏期通常是14内,但是还是有个别病例可以达到20多天的,所以即便14天15天没有感染,保险起见还是要继续观察,复查看看。


肿瘤探索者


大家好,我是左撇子说医,每天用简单的语言为你科普专业的医学知识,欢迎大家关注!

多人与一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密切接触15天左右,无人感染。初看这一个题目,我以为是看错了,怎么会出现跟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触15天还不感染的事情,难道是病毒变弱了吗?于是我不得不在网上找一下资料,看是否有这种事情出现。还好网上真的有出现这样的例子。

一、事件回顾:

现在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一个“多人与一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密切接触15天左右,无人感染”的事例:

①这个事例的主人公就是江苏连云港三个" 首例 "的感染者31岁的刘先生,他是武汉返乡人员,是江苏连云港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也是首例治愈病例,更是首例治愈后主动捐献血浆者。

②在刘先生确诊感染的前的一段时间,从1月14日出现不舒服症状,1月15日回到连云港并出现低烧37.5℃,回家第二天还与20多位同事聚餐,并且19日去了父母家,20日去了岳父母家,21日去医院检查并最终确诊感染新冠肺炎。

③也就是说,在15日到家之后一直到21日,这中间与其密切接触的有30 多位亲友,都存在被感染的可能。但是幸运的是,与他接触的 30 多位亲友,包括跟我他接触最密切的老婆和两个孩子,一个都没被感染。

二、为什么这么多人跟他密切接触也没有一个感染呢?

我认为病毒能传播感染其他人都离不开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方面,只要其中的一个环节做好了,就能避免病毒传播感染,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分析:


1、传染源

这个事例中的传染源就是确诊感染患者刘先生,因为他是武汉返乡探亲人员,在武汉时已经感染了新冠病毒,但是从他返连云港当天的状况来看,只是表现身体不舒服,那说明病毒的载量不是很强。他有可能是二代感染者或者是三代感染者。而且回家后一直到21日,只是出现咳嗽的症状,是去医院排除才确诊的。如果他本身身体免疫力比较强,病毒与免疫细胞一直处于僵持的局面,那么复制出来的病毒就比较少。如果病毒载量比较低的话,即使是密切接触过,也存在不感染的可能。

2、传播途径

该患者在18日时已经有意识地戴上了口罩,这样就可以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从而避免身边密切接触的人受感染。可以说是他的有意识的保护,才能避免跟他接触的人被感染。我们从《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诊疗方案(试用第六版)》中可以知道,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以及接触传播。而戴口罩就可以有效避免病毒通过飞沫传播。

3、易感人群

这主要是指跟患者接触的人群,他们当中有朋友,有家人。他们虽然跟患者有过密切接触,但是由于患者当时身体的病毒载量不是很高,即使当中不幸有感染者,也可由自身的免疫力将刚刚入侵的病毒清除。再来由于患者有意识的戴着口罩,这样在密切接触过程中更是阻断了病毒的传播途径。

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自然是有可能即使与密切接触过也不会造成感染。当然,在感染的确诊病例中,也有一些仅仅与感染者接触15秒都被感染的病例,但是形成感染的条件都离不开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方面。



三、总结

总之,只要将传染病感染的三个方面都做好,隔离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那么就会有效避免病毒的感染。所以在这一次的抗击疫情中,这三个方面我们都需要做好,这样才能最终战胜新冠肺炎疫情。

作者寄语:很高兴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关知识,我是左撇子说医,每天用简单的语言为你科普专业的医学知识,码字不易,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帮我点个赞!如仍有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欢迎大家关注、转发,谢谢大家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